說起愛琴海,大家聯想到的是浪漫、美妙的愛情,和自己愛的人來到愛琴海沐浴海風,是一件多麼愜意的事。
愛琴海地處地中海東部,屬於地中海氣候,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乾燥、蒸發旺盛,確實適合度假旅行。
然而,當今國際版圖上的愛琴海,卻是暗流洶湧的一片海域。從地圖上看到出來,希臘將愛琴海幾乎所有的島嶼劃入自己領土,國界線已然劃到鄰國土耳其家門口了。
另一方面,當今的土耳其可不是溫和的小白兔。愛琴海的國界版圖是如何形成的,土耳其又如何如何面對這一讓自己憋屈的國際形勢?
▲橙色部分為希臘領土,希臘的島鏈緊緊鎖住土耳其
1.充滿爭端的愛琴海卻是旅遊勝地
愛琴海連接著黑海和地中海,是黑海沿岸國家進出地中海的唯一途徑。島嶼眾多,星羅棋布,有大大小小2500多個島嶼,海岸線曲折。愛琴海其中有幾個島嶼美的讓人窒息,非常值得一去。
最南端也是最大的島嶼——克裡特島,更是古希臘文明的代表。
除了古代文明,現代美景也是愛琴海的標誌。
例如,伊茲拉島島嶼細長,島內的建築物活潑可愛,白色的牆,紅色的屋頂,讓整個小島多了一種童話世界裡的感覺。米克諾斯島是愛琴海群島中最富有盛名的島嶼,島上的居民不多,大約有半年是非旅遊季。白天,海灣內的沙灘是人們遊泳、曬日光浴的好去處。人們在米克諾斯島上的餐廳裡欣賞愛琴海的日落,在這裡悠閒地喝酒聊天。
這麼美麗的島嶼,數百年前是土耳其人獨佔的,土耳其甚至還殖民了希臘,今天看地圖,美麗的愛琴海島嶼都劃歸到了希臘版圖,中間發生了什麼,希臘是如何「翻身農奴把歌唱」,土耳其又是如何把一手好牌打壞?
2.希臘與土耳其如何變宿敵
愛琴海東西兩側是希臘和土耳其,西邊的希臘是歐洲文明的發源地,古希臘文明持續了650年,歐洲的有史可查的文化、藝術、科學的成就,都來自古希臘,而孕育古希臘文明的是美麗的愛琴海(愛琴海沿岸和克裡特島)。
希臘的文化與技術進步對世界歷史有著重大影響,羅馬帝國和亞歷山大帝國把希臘文明傳播到了東西方世界。這些輝煌都屬於古希臘,古希臘不算是一個國家,更像是一個地區概念,現代希臘的歷史要從1830的希臘獨立戰爭算起。
▲古希臘地區除了今天的希臘共和國還包括愛琴海諸島和土耳其部分地區
東邊的土耳其前身是奧斯曼帝國,奧斯曼人原為一個突厥小部族,原先定居於中亞,後來遷居到小亞細亞,日漸興盛,雄霸歐亞非大陸七百多年,佔領著巴爾幹半島,中東以及北非的大部分地區,西到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維尼亞,南及今蘇丹與葉門。
不要說愛琴海了,就連希臘在內的整個巴爾幹半島也被是奧斯曼帝國統治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奧斯曼帝國戰敗,被迫退出了巴爾幹地區,只保留了今天的色列斯地區。
今天希臘與土耳其的界線幾乎就是沿著土耳其的海岸線劃分的,土耳其船隊稍微出海就會越界。在另一邊土耳其控制著土耳其海峽,黑海各國想要進入愛琴海,還得土耳其說了算,一山更比一山高,土耳其想從愛琴海進入地中海可就難嘍,得看希臘願不願意。
▲土耳其和希臘目前領海圖,全球其他地方一般採用12海裡內為領海,愛琴海因為矛盾尖銳雙方長期默認6海裡內為領海以避免衝突
3.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改變了愛琴海的國界
有的人會問了,這也太奇怪了,土耳其的前身可是奧斯曼帝國呀,橫跨亞歐非,希臘當年也是被奧斯曼帝國徵服的,今天怎麼在領土問題上輸希臘一大截兒?這還是歷史遺留問題,我們要先從希臘獨立戰爭說起。
從十五世紀中期開始,希臘就成了奧斯曼帝國的統治區域,接近三百年的民族屈辱,直到19世紀奧斯曼帝國開始衰落,希臘復興的曙光才再次從愛琴海上升起。
希臘並非任人宰割,民間就有一些反抗土耳其人的組織叫「克萊夫特」,再加上希臘人擅長經商,經常在海外活動,接觸到了西歐的先進思想和制度。這些人成為了革命的先驅者,前赴後繼的投身到革命浪潮中。
希臘經歷了兩次關鍵的血戰,比較有意思的是自由聖城之戰,希臘北部港口城市邁索隆吉翁是一座魅力的城市,很早就成為了繁榮的貿易港口,作為希臘人在北部的據點,一面被瀉湖包圍,再加上堅固的城牆,易守難攻。
土耳其曾經兩次對聖城發起進攻,都被擊退。1824年,英國詩人拜倫就因為援助希臘而犧牲在此,拜倫是當時多少少女的夢中情人,這座城市的名氣也因此大增,希臘的獨立事業也得到了西方列強的同情和認可。另一場血戰是瑪尼半島之戰,瑪尼武士大敗土耳其和埃及的聯合部隊,取得了獨立戰爭的關鍵勝利。
1830年4月,奧斯曼帝國接受了英、法、俄等國的調停,希臘正式宣布獨立。獲得政權的希臘促進了巴爾幹地區的民族解放運動,加速了奧斯曼帝國的崩潰和瓦解。這一時期,希臘就已經和土耳其平分了愛琴海的島嶼。
巴爾幹半島民族眾多,奧斯曼帝國在1389年的科索沃戰爭中,武力佔領了巴爾幹半島,南斯拉夫各民族就長期處於奧斯曼的統治之下。18世紀開始,奧斯曼帝國開始走向衰敗,北邊的俄羅斯一直覬覦地中海的出海口,多次與奧斯曼帝國發生戰爭。
俄羅斯開始鼓吹巴爾幹獨立。沙俄當然是有自己的小算盤的:必須要把巴爾幹半島各國掌握在自己手上,這樣既能夠對抗宿敵土耳其,又能遏制奧匈帝國向東南方向擴張。
巴爾幹的各國,如保加利亞、希臘、塞爾維亞的人們由於長期受到歐洲大陸強國或土耳其的奴役,民族自尊心爆棚,也需要結成同盟對抗強敵。
▲巴爾幹同盟(畫中四個站立的軍士)武裝對抗奧斯曼土耳其(畫面上躺著的怪物)
這種國際關係下,巴爾幹半島形成了一個軍事同盟,這個同盟由塞爾維亞、保加利亞、黑山王國、希臘等國組成,但背後撐腰的大佬卻是沙俄。這群信基督教(廣義上的基督教,包含東正教)的人們,與隔壁的異教國家奧斯曼土耳其開始兵戎相見。
1912年3月至8月,巴爾幹半島各國,對奧斯曼帝國宣戰。10月,戰爭爆發,土耳其旋即戰敗,喪權失地。
▲1912年,土耳其軍隊向希臘軍隊投降
這次戰爭史稱「第一次巴爾幹半島戰爭」,就其複雜程度和軍事裝備來講,可以說是兩年後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完美預演。
這裡要插一句,由於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關於馬其頓的統治權發生了分歧,1913年6月,第二次巴爾幹戰爭爆發,巴爾幹同盟短暫的結束。再後來,原本會有的第三次巴爾幹戰爭,發展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巴爾幹半島被稱為「歐洲的火藥桶」果然是是名副其實。
就在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的前後,義大利走上了擴張的道路,開始和奧斯曼帝國爭奪殖民地,主要是北非省份——的黎波裡塔尼亞和昔蘭尼加地區,以此作為擴張非洲的跳板,奧斯曼帝國戰敗,將利比亞和多德卡尼斯群島割讓給義大利。(的黎波裡塔尼亞和昔蘭尼加地區後來改成為利比亞,多德卡尼斯群島一般指十二群島,位於愛琴海東南部,臨近土耳其)。
1939年,二戰爆發,義大利是軸心國,希臘則站在了同盟國這邊,一戰之後奧斯曼帝國慘遭瓜分,只剩下土耳其主體領土,這麼慘痛的教訓,二戰可不能重蹈亡國的覆轍。土耳其積極外交,保持中立,對英法蘇籤訂一系列條約,對於德國的威逼利誘也不動搖。
1945年二戰結束,軸心國戰敗,義大利殖民地被重新劃分,根據民族自決的原則,愛琴海東南側的多德卡尼斯群島(也就是十二群島)被劃給了希臘。自此,希臘基本上佔領了愛琴海諸島,2500多座島嶼,希臘獨佔2400座,只有60多座屬於土耳其。
4.延續至今的愛琴海糾紛
土耳其當年也是雄霸歐洲的,如今在領土問題上受到這個不公平的待遇,當然不服氣,要求和希臘重新談判,希臘被土耳其統治過,對土耳其懷恨在心,堅決不同意談判,想要重新劃分領海,除非通過戰爭,這對雙方又都會造成很大的損失。
希臘在歐洲的存在感不強,經濟上也比不了英、法、德等國家,但希臘一直過的是衣食無憂的生活,人均GDP從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一直保持增長,直到2009年的債務危機,整個國家經濟直線下滑,從2009年到2016年連續八年的下跌,經濟的倒退直接導致國際地位的下降。
這讓土耳其看到了談判的希望,但是希臘是絕對不會讓步的,放棄領海對希臘的國家安全隱患是非常大的。
土耳其的經濟實力還是不錯的,自從2003年埃爾多安上臺以來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對外積極招商引資,曾一度踏入高收入國家群體。之前的土耳其有美國撐腰,頗具奪回愛琴海島嶼的野心,由於美國左右兩黨對中東政策不一,土耳其夾在中間很難做人,土美關係走向崩壞,加上希臘還是個歐盟國家,所以土耳其是有賊心沒膽,也不敢輕易出手。
這樣的劃分對土耳其來說很不利,首先會限制自己海洋力量的發展,人家的領海已經劃在自己家門口了,愛琴海幾乎成了希臘自己家的內海,限制了土耳其海軍的發展,那土耳其控制的土耳其海峽意義也就不大了。
▲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出現在一張帶有地圖的照片中,該地圖描繪了愛琴海的近一半以及直到克裡特島東海岸的地區都屬於土耳其。這張圖暴露出土耳其當局對愛琴海的野心
愛琴海海域的石油資源很豐富,土耳其和希臘本土石油資源有限,對於愛琴海的石油資源兩國都是寸桶必爭。領空問題也困擾著土耳其,飛機不小心就會飛過界,情況嚴重了很有可能爆發戰爭。
愛琴海諸島的問題一直是土耳其和希臘的主要矛盾點,土耳其認為島嶼劃分太不公平了,心裡不服,希臘覺得這些島嶼是自己通過合法途徑爭取過來的,讓步就等於出賣自己的主權,危害國家利益,絕不會作出讓步,兩國又存在各自的隱患和顧慮,沒有一方具有壓倒性的優勢來解決糾紛,愛琴海島嶼爭端問題也只能一直這麼拖著。
不過了,他們爭他們的,我們玩兒我們的,退一萬步來說,愛琴海是屬於全世界人民的,對於各國旅客來說,一趟愛琴海之旅是浪漫愜意的旅行。
這就是美好愜意與不和諧交織的愛琴海,和平終將是世界的主旋律,愛琴海諸島的爭端也會有解決的那天,無論它屬於希臘或是土耳其,美麗的愛琴海會一直是人類景觀史上的一座瑰寶,有天你也會去到那裡,沉浸在愛琴海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