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奔流之「四個長江·江蘇映像」】生態長江,舒展綠色文明新圖景

2020-12-12 中國江蘇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逐步解決長江生態環境透支問題。在省委書記婁勤儉看來,「在江蘇講壓倒性,就是涉及長江的一切工作必須服務於生態這個前提,治理汙染不講條件,嚴控空間不讓分毫,修復生態不打折扣」。

唱好新時代的「長江之歌」,讓「母親河」重新煥發生機活力,坐擁400多公裡長江岸線的江蘇力爭走在前列,率先展現出綠色文明的新圖景。

著力轉型,處理好「慢」和「快」的關係

看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自古以來文人墨客都對長江偏愛有加,在這江上清風與碧水藍天之間,留下廣為傳頌的動人歌謠。

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江蘇扮演著重要角色——從區位上看,江蘇地處長江下遊和末梢,全省80%的生產生活用水源自長江,保護長江生態,對江蘇至關重要;從地位上看,我省是長江經濟帶發展基礎最好、綜合競爭力最強的地區之一,以5.2%的國土面積、13.6%的人口,創造了23%的地區生產總值,其中沿江地區經濟總量佔全省八成、進出口佔九成,產業、城鎮、人口高度密集,一直是全省經濟的「發動機」。

推進生態優先、綠色轉型,既是江蘇貫徹落實國家戰略的具體行動,也可以為全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探索路徑。

化工行業是我省重要支柱產業,近年來雖然實施多輪專項整治,但項目低端或工藝落後問題依然存在。2016年中央第三環境保護督察組對我省開展環保督察期間指出,我省環境風險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部分化工園區未落實衛生防護距離要求,化工行業環境風險突出、隱患較大。

認真落實中央環保督察反饋意見,我省加快推進化工園區整治。去年底在全省率先實現關停轉型的蘇州張家港市東沙化工園區,在主要化工企業正式關停前,區內實現開票銷售收入28億元,入庫稅收2.58億元。為順應轉型發展、綠色發展的時代要求,園區主動關停轉型,讓空氣中飄蕩的化工味道成為歷史。

「這裡現在叫東南工業區。」站在化工園區原址,張家港市南豐鎮黨委書記沈琳手拿規劃圖介紹說,「我們聯合東南大學對整個園區進行重新規劃,目的就是要打造一個生態、生產、生活協調發展的新園區。」通過關停整治,園區每年可減排化學需氧量1190噸、氨氮27噸、二氧化硫1530噸、氮氧化物550噸,減少危廢產生量2028噸,節約標煤15萬噸。

青山綠水才是美麗家園,汙水橫流、千瘡百孔的村莊怎能喚起人們的鄉愁?長江,這條曾經商賈雲集的黃金水道,正迎來新時代科學發展的春天。

「我們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治理汙染不講條件,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和決心,大力整治沿江化工企業和化工園區,著力提升產業質態,擴大發展空間,努力重塑綠水青山,維繫美麗鄉愁,不斷增強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張家港市委書記朱立凡說,在生態環境問題上,張家港不僅有鐵的決心,還有鐵的手腕,關停化工園區是為了更好地轉型升級,也是為了實現高質量發展。

留住鄉愁,不能依靠「臨終搶救」。早在兩年前,長江經濟帶建設的思路就已發生明顯嬗變:從過去強調「黃金水道」「立體交通走廊」建設,到更為強調「綠色發展」。省社科院區域現代化研究院副院長丁宏表示,長江經濟帶必須把綠色發展放在首要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這個「慢」變量和經濟發展這個「快」變量的關係。

南通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臧乃康對此深表贊同。他認為,我省沿江地區一直是全省經濟的「發動機」,率先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既是貫徹落實國家戰略的具體行動,也是引領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

守住底線,處理好「防」與「治」的關係

「要堅持生態優先,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更優美的江蘇長江經濟帶。」省環保廳負責人表示,紮實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要重點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快改善水環境質量和空氣環境質量,推動「三線一單」(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限和環境準入負面清單)落地,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探索形成一批長效機制。

預防和治理並重,從生態環保角度為產業發展提前劃好框、定好規則,規範開發行為,推進形成綠色發展格局。位於我省東北部的連雲港,是「一帶一路」的交匯點,在面對巨大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巨大環保壓力。自獲得環保部戰略環境評價試點以來,連雲港全面確定和細化「三線一單」管控,為空間布局、城鎮、港口和產業發展方式等重大決策提供戰略支撐。在幹部考核評價體系中,加重對生態建設和綠色發展的貢獻指標權重,從戰略決策源頭避免環境影響和生態破壞。

目前連雲港在全國層面,率先試點以環境質量改善為目標的環境保護體制機制,探索建立以基本控制單元為基礎、以清單式準入管理為手段、以大數據管理系統為支撐的地市級空間精細化環境管理體系。

打開去年沿江八市建設用地佔用生態空間示意圖,長江兩岸,標誌著被佔用的紅點密密麻麻。

管控空間的規劃和政策很多,江蘇如何「一張藍圖管到底」?省國土資源廳廳長劉聰表示,國土部門將在加強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管控的同時,按照「多規合一」要求,編制實施好省級國土規劃,充分發揮國土規劃對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整治各類活動的引領作用,不斷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確保紅線「守得住」、發展「保得好」、效益「調得高」。

作為全省唯一跨江布局的城市,省會南京擁有近200公裡的長江幹流岸線,沿江產業結構偏重與環境承載能力之間的矛盾依然較為突出。「我們將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和科學的系統思維,加快制定實施南京沿江重化工業優化調整三年行動計劃,全力以赴『轉一批、調一批、關一批』。」南京市市長藍紹敏說,必須拿出壯士斷腕「真勇氣」,在產能上堅決「去」;堅持綠色循環「高標準」,在結構上全力「調」;強化政策制度「硬約束」,在管理上真正「嚴」。在取締沿江27處非法碼頭的基礎上,目前南京正通過嚴控汙染、生態修復等方式,全面加強長江岸線保護。

「長江之歌」不是獨奏曲,需要沿江八市之間的協調聯動,統籌抓好環境汙染治理、落後產能淘汰、產業布局調整、經濟轉型升級、城市規劃建設等重點工作,真正實現騰籠換鳥、提質增效。南京大學長江產經研究院研究員陳柳認為,應打破不同區域行政藩籬束縛,統籌規劃,根據自然稟賦,差異化發展,實現大區域內異質同構發展,打造開放的長江經濟帶發展生態鏈。

堅持底線思維,江蘇對突出環境問題持續「下猛藥」。讓綠色發展之水真正奔騰起來,關鍵是要解開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結」。5月30日召開的全省長江經濟帶發展工作推進會上明確,對於化工汙染這個長江汙染的「罪魁禍首」,要下大決心、拿出大的行動進行徹底整治。在化工產業上,全省不上增量、優化存量、嚴控總量,特別是沿江沿太湖地區,不再新上化工、鋼鐵、煤電產業。嚴格管控企業排汙,不僅排放標準要更高,沿江沿海沿湖還要實行「一個標準」,堅決從源頭上堵住汙染源。

太湖治理是江蘇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工程和民生工程,也是「兩減六治三提升」專項行動的重要內容,是「六治」中的第一治。為了讓太湖永葆青春,我省重點在精準有效治理上下功夫,一是守住飲用水安全的底線,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從源頭控制工業、農業、生活汙染;二是嚴格落實「河長制」,實施入湖河流及小流域綜合整治,打造環湖生態保護圈。太湖治理正在走出一條經濟發達、生活富裕、社會和諧、生態優美的綠色發展新路,努力為全國綠色發展作探索、當樣板。

修復生態,處理好「淨」與「美」的關係

省長吳政隆表示,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當務之急是要全力抓好汙染治理和生態修復工作。要抓緊編制實施全省生態環境保護修複方案,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要素,「讓清水綠岸、魚翔淺底成為我省境內長江生態環境的鮮明標誌」。

長期關注生態文明建設的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朱曉東說,江蘇處於長江下遊,受到上中遊的制約因素比較大,但對江蘇自身而言,要把家門口的長江環境保護好,既要水淨還要景美。

「打造長江生態安全示範區,應以治水為先。」省水利廳廳長陳杰表示,將突出問題導向,強化系統思維,全面推進長江治理和保護,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提供重要的水利基礎保障。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準確把握長江水治理和保護的重點任務,有序推進長江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建設,著力加大長江河勢控制和崩岸治理力度,逐步嚴格長江水資源管理。以水安全保障為重點,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中發揮水利新作為,確保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態安全。

八月的江南,酷暑難捱,踏進常熟市沙家浜國家溼地公園,卻好似進入一片美麗新天地,金色的光柱給遠處的林木鍍上了一層金黃。徜徉於園內,不時聞到青草的香味,空氣中瀰漫著夏花的香氣,讓人忍不住張大鼻翼深呼吸。

從保護長江水環境質量和下遊飲用水源地安全出發,常熟投資5200多萬元,在新材料產業園建設生態溼地處理中心,並於2014年9月正式投用。在江蘇,像沙家浜這樣的省級以上溼地公園有61個。

在常州高新區濱江有一大片密林,從空中俯瞰,這片540公頃的生態林呈狹長形狀,東西綿延近10公裡,相當於700多個足球場的面積。你可能想不到,這裡曾經是零散的村莊和河塘。政府統一規劃後,村莊整體搬出,村民統一居住,騰出來的土地沒有用來搞開發,而是打造城市綠肺,起到沿江生態保護的作用。

常州市委常委、高新區黨工委書記周斌說,常州高新區北瀕長江,擁有沿江八市中最短的江岸線,卻也是常州全部的長江岸線資源,因此必須「精打細算」「寸寸計較」,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堅持「共抓大保護」,摒棄「速度優先」思維,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得益彰、發展質量和生態質量同步提升。

溼地公園得天獨厚的水溫地理條件,不僅能為溼地用水提供保障,還為建立完好的植被體系和生態環境提供了根本保證。近年來江蘇將省內所有溼地納入保護範圍,實行全面保護和分級管理,打響「溼地保衛戰」,正式公布《江蘇省溼地保護修複製度實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全省溼地總面積不低於4230萬畝,自然溼地面積不少於2920萬畝。

得益於良好的環境治理和溼地修復,江海明珠閃耀光彩:南通市在去年啟動五山及沿江地區生態修復和保護工作,打造 「面向長江鳥語花香」的濱江之城;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再現「呦呦鹿鳴」,在這片港汊縱橫的海濱灘涂上,麋鹿繁衍生息,丹頂鶴自由翱翔……

丁宏認為,長江經濟帶建設中,要把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作為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優先項目,堅持全流域規劃布局、全產業鏈調整升級、全要素優化配置,針對長江經濟帶生態建設中的突出問題,下大決心、花大力氣加強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把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確保國家永續發展的綠色生態廊道。

行走的船帆,振翅的鷗鳥,掠過莽莽蒼蒼。我們的故土,有綠水繞城,有明月城郭,更有園在城中、城在景中的詩意生活。黃金水道正不斷釋放綠色效益,生態優先的潮流壯闊澎湃。綠意盎然的長江岸線上,一幕幕綠色轉型「大片」正生動演繹著我省高質量發展的新追求。

讓綠色成為 長江的鮮明底色

閱江樓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親自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刻闡述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總基調、戰略定位、目標任務以及策略方法,具有很強的思想性、戰略性、系統性和指導性。

對江蘇來說,既要從歷史與未來的維度深刻理解「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戰略導向,又要從國家戰略意圖與江蘇現實需求的角度深刻理解「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路徑指向,從使命與擔當的高度深刻理解「樹立一盤棋思想」的內涵要求,自覺扛起責任,進一步解放思想、探索新路,抓住機遇、加快轉型,尊重規律、系統推進,讓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以長江經濟帶發展帶動全省高質量發展。

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是一項壓倒性任務,涉及長江的一切工作必須服務於生態這個前提,治理汙染不講條件,嚴控空間不讓分毫,修復生態不打折扣。讓綠色成為長江的鮮明底色,讓生態文明成為長江經濟帶發展的突出標識,讓「黃金帶」鑲上「綠寶石」,更具「高顏值」。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並不是不發展,而是要堅持新發展理念,正確把握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總體謀劃和久久為功、破除舊動能和培育新動能、自我發展和協同發展的關係,從根本上轉變發展理念、發展方式,探索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實現科學、有序、可持續發展。

本報記者 杭春燕 吳瓊 本報實習生 萬晨

相關焦點

  • 生態長江 舒展綠色文明新圖景
    唱好新時代的「長江之歌」,讓「母親河」重新煥發生機活力,坐擁400多公裡長江岸線的江蘇力爭走在前列,率先展現出綠色文明的新圖景。著力轉型,處理好「慢」和「快」的關係看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自古以來文人墨客都對長江偏愛有加,在這江上清風與碧水藍天之間,留下廣為傳頌的動人歌謠。
  • 大江奔流丨在長江入海口「詩話長江」
    8月11日,「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導」主題採訪團來到上海,一場特別的詩歌吟誦會「詩話長江」,應和著母親河的心跳,匯入時代大潮。在過去20多天裡,「大江奔流」主題採訪團走遍長江沿線11個省市,深入採訪長江經濟帶各區域發展變化,全景展現各省市「文化之美、生態之美、發展之美、建設之美」。上海,萬裡長江的入海口。「一葉飄搖揚子江,白雲盡處是蘇洋。」
  • 瞭望|綠色發展:江蘇勠力書寫長江文明新時代篇章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使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四年荏苒,大江巨變。沿岸的工廠碼頭正化身為柳堤葦岸,日漸清澈的江水裡江豚活動明顯增多……從靠江吃江到靠江護江,大江兩岸的江蘇兒女變革性重塑「江」與「人」的關係——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用綠色發展的生態自覺書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長江文明新時代篇章。覺醒從高空俯瞰長江江蘇段,百舸爭流,巨輪暢行。雖然只佔長江通航裡程1/7,江蘇段卻承載全線7成以上貨運量,是長江黃金水道的「鑽石航段」。
  • 《人民日報》「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導」系列文章評析
    原標題:多版聯動一盤棋 全景展示大主題——「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導」系列文章評析 7月21日,人民日報要聞3版刊登文章《長江第一灣 綠柳正成林》,拉開了「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導」專欄的序幕,記者從麗江「長江第一灣」出發,察看昆明滇池水質,走過遵義赤水河畔,行經「長江第一港
  • 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導--觀點--人民網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總攬全局、科學謀劃,部署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新發展理念喚發新的生機和活力。「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理念深入人心,「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的共識,成為整個長江流域人民奮鬥的方向。長江經濟帶正化身為祖國大地上嶄新的「綠飄帶」「黃金帶」。
  • ...發展交響曲:「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導」主題採訪...
    ,行經「長江第一港」雲南水富港,駐足兩江交匯地四川宜賓……連日來,「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導」主題採訪團馬不停蹄,邊走邊採,傾聽幹部群眾的心聲,感受大江沿岸的變化。相關報導在各地幹部群眾中引起熱烈反響,他們表示,保護長江母親河是每個人的責任,要以敬畏之心對待自然,將綠色發展進行到底。
  • "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導"主題採訪團舉行詩歌吟誦會
    本報上海8月11日電(記者羅之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8月11日10時,上海黃浦江畔吳淞口碼頭,「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導」主題採訪團舉行的「詩話長江——大江奔流主題採訪詩歌吟誦會」拉開帷幕。
  • 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導⑧:江西九江:打造「最美長江岸線」
    新華社記者 周密 攝5日清早,隨著客輪停泊九江港客運碼頭,「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導」採訪團抵達長江由鄂入贛的門戶江西九江。出船艙,江岸上「打造長江最美岸線」8個紅底白字躍入記者眼帘。最美岸線什麼樣?怎麼打造?記者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調動起來。「江西融入長江經濟帶,九江是主戰場,地位特殊、責任重大。」
  • 大江奔流攜手共進!長江經濟帶省級黨報首次聯合考察採訪在寧成功啟動
    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指示和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11月22日,經中宣部新聞局批准,有著82年光輝歷史的新華日報與長江經濟帶11省(市)省級黨報及黃河流域部分省級黨報代表一道,在新華報業傳媒廣場聯合啟動「大江奔流攜手共進 主戰場 主動脈 主力軍——長江經濟帶省級黨報首次聯合考察採訪」。
  • 「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導」記者團到長江水利委員會採訪
    本站訊 8月4日,中宣部組織的「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導」主題採訪活動記者團到長江水利委員會進行採訪調研。   長江水利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馬建華向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日報、中國青年報、中新社,以及湖北日報、湖北電視臺等多家主流媒體的30餘名記者介紹了長江水利委員會推進長江大保護和長江經濟帶發展工作情況。   馬建華介紹,長江流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
  •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永葆長江母親河生機活力
    「大江來從萬山中,山勢盡與江流東。」長江作為我國第一大河,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承載著中國人特殊的文化記憶與情感。以其為依託形成的長江經濟帶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等沿江11省市,面積約205萬平方公裡,人口和GDP總量均佔中國40%以上,一條腹地遼闊的長江經濟帶由此形成。近日,長江經濟帶的發展再次開啟新航程。
  • 【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導】古詩詞中的最美長江
    嶽陽樓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靳丹妮、楊光):長江,作為我們的母親河,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筆下爭相吟誦的對象。8月1日,「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導」主題採訪團走進湖南省嶽陽市,在嶽陽樓上俯瞰了範仲淹筆下「浩浩湯湯」的長江。
  • 人民日報: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 「共享的長江奔流不息」
    1月6日人民日報要聞版刊發共享的長江奔流不息(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遊輪在長江瞿塘峽行駛文振效攝(人民視覺)百姓從身邊環境變化中,有了切切實實的獲得感上遊的保護,為下遊發展護航;下遊的發展,帶動上遊一起進步長江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成為流域內民生保障的重要機制「放下伐木斧,拿起種藥鋤
  • 湘江北去 長沙放歌而行——「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導...
    8月2日至3日,「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導」採訪團來到長沙。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10家中央媒體和長江經濟帶沿線11省市主流媒體的140餘名記者兵分三路,走企業、進園區、訪市民,聚焦湖南省會長沙改革創新的最新作為,感受智能長沙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能。
  • 長江經濟帶十一省市省級黨報聯合考察採訪見證大江巨變 ——揚子江...
    為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指示和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11月22日-24日,新華日報與長江經濟帶11省(市)省級黨報及黃河流域部分省級黨報代表一道,聯合啟動「大江奔流攜手共進 主戰場 主動脈 主力軍——長江經濟帶省級黨報首次聯合考察採訪」活動。
  • 【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導】在濱江「懸浮」書屋感受詩和...
    原標題:【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導】在濱江「懸浮」書屋感受詩和遠方 不輸巴黎塞納河畔書攤[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史斌斌 吳家迎):法國巴黎的塞納河兩岸排滿了書攤,這道獨特的景致被巴爾扎克形容為「吞噬了巴黎詩人、哲學家和學者的輝煌地窖」,作為塞納河畔風景的一部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 「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導」感受醉美瀘州的酒香傳承和...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鄧童童 文/圖)7月27日,「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導」主題採訪團離開宜賓,來到瀘州,分別從經濟發展、文化傳承和生態建設三個角度進行了走訪和採訪報導,全景報導瀘州這座長江經濟帶沿線城市的發展和變化。
  • 【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導】從「江南大漠」到「長江...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是習近平總書記為長江經濟帶發展定下的新基調。近年來,江蘇在保護母親河這件事上不遺餘力。如果你在江蘇生活,不妨去長江邊走走,很容易就會發現,水變清了,工廠的煙囪再也不冒黑煙了,過去繁忙的碼頭許多都改建成了公園,成了老百姓們飯後散步的好去處。
  • 【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導】長江清漂工:乾淨的江水是...
    原標題:【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導】長江清漂工:乾淨的江水是送給子孫後代最好的禮物[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李瑛):29日,「大江漂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導」記者團來到了重慶萬州,在長江幹流萬州河段,記者看到江面上有一種藍色的船隻在來來往往,隨著這種船划過,江面上的垃圾雜物被聚攏到一起,通過船頭的傳送帶被收集起來匯集到船上。
  • 長江經濟帶十一省市省級黨報聯合考察採訪見證大江巨變:揚子江畔...
    為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指示和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11月22日-24日,新華日報與長江經濟帶11省(市)省級黨報及黃河流域部分省級黨報代表一道,聯合啟動「大江奔流攜手共進 主戰場 主動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