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曾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高度概括了一個教師的職責和任務。作為一名人民教師,要傳授知識文化和正能量,解答學生的疑難問題,現在馬上教師節就要來了,你可曾知道自己的職業稱謂或學生家長們可曾了解過老師在古代的稱謂呢?我來告訴大家吧。
山長,是起源於書院,是對書院主講教師的稱謂。在古代讀書很費錢,從啟蒙到科舉中舉當官,非常耗費銀錢,一般人還真讀不起,所以讀書人很少,供讀書人讀書的書院也不多。不像現在,一般三線城市都有個大學,再不濟也有幾個大專。古代的書院一般是集全省的優秀師資,而山長一般都是當代大儒,有時候是朝廷任命,也有大儒自己開學堂的。
博士,是秦漢時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後成為學術上專通一經或精通一藝、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老師。他們必須是「明於古今,溫故知新,通達國體」的人,是精通《易》、《書》、《孝經》、《論語》的人,方能被薦為博士。博士的老大稱為祭酒。和我們現在授予的博士學位不一樣哦。
西席,是因為以西東分賓主,家塾教師和做官僚們私人秘書的「幕客」,都稱為「西賓」,又稱「西席」。話說有一個典故,漢明帝是光武帝劉秀的繼承人,他當太子時就拜桓榮為老師,登上皇位後,對桓榮仍十分尊敬。他常常到桓榮住得太常府內,請桓榮坐向東的位子,並替桓榮擺好桌案和手杖,親自手拿經書聽桓榮講解經文。他為何讓老師「向東」坐呢?原來,漢代室內的座次是以靠西而坐——即面向東方為最尊。「西席」,就是「坐西面東」的座次,明帝這樣安排是表示對老師的尊敬。由於皇帝安排老師坐西席,於是人們就把家庭教師,甚至所有老師尊稱為西席了。
先生,是稱呼老師的,第一個用「先生」稱呼老師的,始見於《曲禮》:「從於先生,不越禮而與人言。」但我們現在的「先生」可能是指對方的丈夫,可能是指學識豐富,品德高尚的人。
師傅,是古時老師的通稱。「師傅」一詞原本是太師、太傅、少師、少傅等官職的合稱,因為這些職位負責教習太子,所以師傅也成為老師的代稱。《穀梁傳·昭公十九年》:「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師傅這一稱謂迄今仍在使用,但一般指工商曲藝戲劇等行業的老師。
學正,是中國古代文官官職名,執行學規,考校訓導,相當於現在的教導主任,屬於學校裡搞行政的,但也是教師的一部分啊。
這些稱謂只是教師稱呼的九牛一毛,還有許多,例如夫子、師傅、宗師、教諭、助教、學博、講郎等,你們還知道哪些古代關於教師的稱謂呢?歡迎大家一起交流!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僅以配圖表達,無他意。若有不妥之處,請聯繫我刪除,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