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多次失敗,不懷疑自己,很難
年底的時候刷到一條朋友圈,橙子最近每晚在朋友圈打卡早睡,承諾自己一定要在11:30之前躺床上。11:30根本算不上早睡,但對於橙子這位熬夜大神,真算是早睡了。
我問:"怎麼突然這麼高覺悟要早睡了?"
"老了老了,身體不能跟小姑娘比啦。我這鋼筋鐵骨熬了這麼多年夜也熬壞了,年底體檢一堆指標不合格。"
我笑著贊同。
大概半個多月後吧,我發現她不打卡了,便去問原因。
"工作一堆破事,有時候忙到11點才弄完。天天糟心事一堆,晚上根本睡不著……哎,好不容易堅持了十來天,又失敗了。"
"我就是個一事無成的人,好多事我都是半途而廢……"
我想應該有不少人像橙子一樣,一開始熱情高漲地投入一件事情,後來發現好像越做越難堅持,最後被迫放棄。這樣的事情發生多了,很難不對自己產生質疑,接著否定自己的意志力,甚至否定自己這個人。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每個人都想成為更好的人,或多或少嘗試過培養一個好習慣。可能是早睡早起、每天復盤工作、減肥、每天整理辦公桌等等。但為什麼一開始熱情飽滿,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呢?
我們先來看看在培養一個好習慣的過程中我們會面對哪些挑戰,明白了這些挑戰你就會知道自己失敗的原因了。
02培養習慣過程中面臨的挑戰
1突發事件
生活中有很多難以預料的突發事件,一出現就會打亂我們的節奏。定好每晚下班後學習半小時英語,結果老闆突然甩給你個任務,做完已經11點了。定好每天早上6:30早起閱讀,結果昨晚失眠凌晨才睡著根本起不來。定好每天晚飯後跑步1小時,結果朋友非拉你去吃火鍋唱K到半夜。
這些事件我們無法提前預料,真的發生時又礙於情面不好次次拒絕。
2完美主義
比如你最近想減肥,要求自己每晚7點後不準吃任何東西。你對自己要求很高,已經連續堅持了12天。結果今天晚上臨時加班錯過了吃晚飯。8點你吃完晚飯後自責不已,痛罵自己,認為自己之前的努力全白費了,於是破罐子破摔又接著吃起零食——這項習慣培養宣告破產。
有的人在培養習慣的過程中對自己要求很高,目標一開始也定的也特別高。有一兩次沒達到就自責內疚不已,認為自己"沒用",甚至在徹底否定自己後放棄了之前所有的努力。
3 方法指導
很多人會把堅持培養習慣和意志力、自制力這些詞聯繫在一起,好像堅持下來的就都是意志力堅定,堅持不下來的都是意志力薄弱。在培養習慣的整個過程中全憑自己一個人的內心想法去指引自己,摸索到哪裡就是哪裡。
於是我們開始尋求外界的幫助,查找相關書籍、諮詢專業人士、尋找監督人,等等。能否找到一個對自己有效,同時又科學靠譜的方法,成了一個巨大的挑戰。
你有嘗試過去認真研究一套科學有效的培養習慣方法嗎?
03做好3個階段,讓你順利培養一個好習慣
日本的古川武士在他的著作《堅持,一種可以養成的習慣》一書中把培養習慣分成3個階段,為你深刻剖析培養習慣的全過程,教你如何更加科學地度過培養習慣的3個階段,成功培養一個好習慣。
1.第一階段:反抗期,指剛開始培養習慣的第1-7天。這是最容易放棄的一個階段,因為投入成本最低,最方便撤回。這個階段作者給了兩個對策:從嬰兒學步開始和做簡單記錄。
(1)嬰兒學步,即從小地方開始著手。剛開始不要大規模地進行改變,從小著手效果更好。比如,培養每天閱讀的好習慣,可以先從每天堅持讀10分鐘開始。降低難度,減輕自己的行動壓力,從而引發堅持的動力。
(2)做簡單記錄,只記錄完成目標"O"和未完成目標"X",記錄行動的內容和數值。每天做記錄是為了消除隨意的感覺,讓你可以實實在在地看到自己的進步。通過記錄,你可以更好地分析自己的問題所在,掌握目前的行動與理想目標之間的差距,減少無謂的努力,做到精準努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記錄要儘可能簡單明了,切忌繁瑣。越簡單越容易堅持,千萬不要給自己又增加個高難度任務挑戰。
2.第二階段:不穩定期,指培養習慣的第8-21天。這個階段很容易被外界事物影響,並且這個階段到了該提高難度的時期了。比如,第一階段你用嬰兒學步的方法每天堅持跑800米,這個階段該加到1000米了。褪去了第一階段的熱情,頭腦冷靜的你需要好好思考怎麼應對成天的突發狀況打亂你的節奏。作者在這階段也給了3個對策:行為模式化、設定例外規則和設定持續開關。
(1)行為模式化,把你想培養的習慣劃為固定的模式(時間、做法、地方)並認真執行。比起每天在不同地點、不同時間培養一個習慣,更容易的方法是把這些可變因素都確定下來,養成每天固定時間在固定地點完成任務。這樣每天到了那個時間點,你的身體就會自動提醒你趕快行動。
(2)設定例外規則,指對不規律發生的事件預先制定應對規則的彈性應對機制。善於培養習慣的人,會採取有彈性的計劃,以度過不穩定期。
比如,今晚部門聚會耽誤了我的學英語計劃,沒關係,明天晚上我再補一個小時回來。比如,每個月都設定一天用來和妻子慶祝,這一天我什麼計劃都可以不用做。
(3)設定持續開關,指善於培養習慣的人為了能持續行動設計的一些巧妙方法。根據心理學的說法,積極行動的動力源分為"產生快感"和"迴避痛苦"兩種。作者在書中據此將12種開關分成"糖果型開關"和"處罰型開關"。
比如糖果型開關中的"儀式",每次你做這件事時都可以有一個小型的儀式,這在無形中也賦予了這件事重要意義。我有個朋友每天練演講前一定要喝一杯手磨咖啡才能正式開始練習。比如處罰型開關中的"對大眾宣布",文章開頭的橙子用的就是這個方法,當著大家的面把話放出去了,如果沒做到是很丟臉的。
3.第三階段:倦怠期,指培養習慣的第22-30天。這個階段人們容易陷入"覺得沒有意義""感到無聊、厭煩"的情緒中,懷疑自己堅持這個有意義嗎?作者告訴你,這種反應是很正常的,因為你已經要開始適應"新習慣"了,而"習慣引力"為了維持現狀想盡辦法抵制你做的一切,做最後的反抗。作者同樣給出了3個對策:加上變化和計劃下一項習慣。
(1)加上變化。堅持到這個階段,多少有些厭倦現在的狀態了,來點新意吧。有位老人家為了練習走模特步,每次走步都給自己戴上不同的墨鏡,每次都帶著嶄新的心情去練習。
(2)計劃下一項習慣。進行到這個階段,你可以開始思考自己下一個要培養的習慣是什麼,並開始擬定培養計劃了。不要覺得太早,第一個習慣還沒宣告成功又來第二個。以作者的經驗來說,如果在培養一個習慣進行到八成時,你定下一項習慣計劃的話,不僅會提高現階段的動力,也能以新的心情投入新的行動。
寫在結尾的話
這個社會上不乏自大之人,也從不缺少自卑的人。很多自卑的人對自己的失望,正是建立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之後。好不容易說服自己的內心,勇敢邁出最難的第一步,卻因為沒有科學正確的方法指引,之前的努力全部付諸東流。
《堅持,一種可以養成的習慣》這本書就告訴你:"不要過分苛責自己,不是你意志力薄弱,只是沒找到正確的方法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