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趙氏孤兒:「中國好人」顯示社會道德標高

2020-11-24 搜狐網

  尋找「中國好人」

  每一個銀幕上的「中國好人」,或反襯或直白,都標示出當時社會的道德標高

  《望東方周刊》記者劉芳 | 北京報導

  如果有一個足夠長的觀禮臺,按照時間序列展示出當代中國電影刻畫的所有「好人」,人們會看到這樣一幅讓人心頭五味雜陳的畫面:

  最左邊都是革命軍人以及軍人出身的幹部,高、大、全,紅、光、亮,帶著幾乎沒有瑕疵的笑容和從不猶豫的犧牲決心。

  緊挨著他們的,是與貧苦命運抗爭的農民和大工業場面中的工人。雖然帶著一點點小私心,偶爾也顯得目光短淺,但決不妨礙他們被賦予時代推動力的偉大命運。他們最後總是會毅然決然地站在潮流和歷史的前列,以群像的形式在劇尾匯成一曲壯麗的大合唱。

  右邊接著是幾個知識分子,在隊伍中左顧右盼---有時他們太迷惘了,以至於無論如何也找不到出路,需要工農兵指導和引領前進的方向。

  再往右,下崗工人、市井小販、退休老人,還有草原上或山林中的少數民族同胞,也有自三皇五帝始的歷朝古人,他們各守著自己的一份「好」,用或光鮮或憋屈的人生反覆刻畫著這個民族的美德標尺。

  如今站在最右邊的是一個叫程嬰的春秋人物。

  在陳凱歌的《趙氏孤兒》裡,程嬰背著草編的藥箱,一副不起眼的小民模樣。葛優有些膽怯和狡黠的面龐,更讓他徹底與偉岸一類的詞語劃清了界限。

  當然,他還是做出了一個驚天動地的壯舉,只不過在每一環情節裡都寫著三個字:不情願。

  這已經不是這位著名導演第一次把歷史英雄們推落凡塵。從十多年前的《荊軻刺秦王》開始,道義的無力和正義的缺失就被百般鋪陳。

  除了主旋律文藝作品在勉力拉近人們與神聖的距離,服從市場的商業片和表達編導者個人體驗的文藝片,或多或少地拋棄了對於完美和理想的信心。

  而無論載道之作還是商業製作,都與當時的道德環境和標準密切相連---或如鏡鑑,倒影出世態人心,表達一種反撥與重建的期待;或如海綿,浸淫其中,每一個孔洞都吸飽了時代或甜蜜或辛辣或酸澀的汁液。

  或者說,每一個銀幕上的「中國好人」,或反襯或直白,都標示出當時社會的道德標高。

  從鐵肩擔道義的高大全,到戰戰兢兢卻一不小心與忠義勾連起來的程嬰,「中國好人」何處去?

  頁巖般褶皺的內心

  在陳凱歌傾力製作的《趙氏孤兒》中,程嬰的命運註定是一場身不由己的悲劇。

  如果不是選錯了時間去病人家出診,他也許一直是那個快樂地坐在小酒館裡,扯一根麵條下鍋的平凡醫生。或許是因為中年得子,或許是因為能給王府中人看病,他有點得意忘形了。想著朝中大將趙朔的夫人即將臨盆,程嬰勤快地跑了一趟,手裡還拈著兩尾要帶回去給妻子熬湯的鯉魚。

  這個從來不理會朝堂政治的草民,於是被推到了宿命的關節:本來要推辭趙夫人的託孤,對方卻已自殺身亡。小人物眼看著沉甸甸的生命在面前隕落,在思索自己應該做個好人或是壞人的糾結中,踉蹌地帶著孤兒回家。

  然後,多疑的屠岸賈並不相信程妻會把趙家兒子貢獻出來,陰差陽錯之中親生兒子做了替罪羊,妻子也因此被殺。程嬰一天之內變為孤家寡人,相依為命的只剩那個非親非故又令他喪妻失子的小生命。

  《趙氏孤兒》造型設計陳同勳提醒本刊記者說,程嬰形象的變化折射出內心世界的改變。開幕時,他一直穿著聳肩樣式的紅坎肩,帶著點兒喜慶和虛榮的味道。命運轉折後,他的衣服轉為全黑,如同心中的暗無天日。後來的15年裡,他的服裝慢慢從黑轉為黑白相間再轉為灰,那些衣服「有頁巖一樣層層疊疊的褶皺,寓意沉澱已久,並遭到外界扭曲」。

  這樣一個程嬰的故事讓人想起11年前的《荊軻刺秦王》。摻雜著現實體驗所塑造的荊軻與《趙氏孤兒》中的程嬰一樣,並非傳統敘事中的主動有所為者。他被命運推動而至秦王面前,左右為難、進退維谷。當然,與他相比,程嬰的選擇和行為更為無奈。

  在陳凱歌的解讀中,說到底,荊與程不過是一個走過場的道具,背負了一項滑稽而悲愴的使命。

  陳凱歌是個具有人文氣質和歷史悲情的人,這使他一再希望從大眾文化和市場經濟中突圍而出。也許與他的個體經驗和感受相比,一切正史和野史在藝術創造上不過都是輕輕一推就可以坍塌的牆。

  但作為歷史片,《荊軻刺秦王》寄託了導演陳凱歌太過深刻的解讀和願望,以至於觀眾和史學家也對其百思不得要領,對於退去光環、「一不留神成了英雄」的荊軻,觀眾也並不認可。當時有評論相當直白地批評這部電影是「既媚俗也媚雅,既媚中也媚日,既造作又滑稽的不倫不類之作」。

  一直到2005年,在談及《荊軻刺秦王》時,儘管陳凱歌說,「它是在一個整個媒體還不夠發展的時期、宣傳還不夠有力、觀眾的理解力還不夠發展這麼一個情況下拍出的電影。」但他仍覺得,《荊軻刺秦王》是一部值得他驕傲的電影。

  在此意義上看,《趙氏孤兒》恰是十年後的再一次嘗試。影片結束時,程嬰多年心結解開,用陳同勳的話說,一身幾未剪裁的白衣在陽光裡飛舞得都「齜了光」。如此光亮坦然,如同導演多年來寄寓的一廂情願的期望。

  而在今天,這種降低身段親切解讀「英雄」的方式如此流行,以至於人們很難再接受其他正襟危坐的講述。

  「普通好人」

  利用電影塑造英雄,表達國家利益和民眾主張,一直是執政者的願望,是1949年來中國電影一直承擔的一項使命和任務。從1978年以來,中國電影先後參與了「揭批『四人幫』」、「改革開放」、「反腐倡廉」等,並在其中塑造了諸多英雄。

  到上世紀90年代,平民化的英雄、或者說英雄的平民化成為潮流。

  這類影片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1990年的《焦裕祿》。焦裕祿是「黨的好幹部」的樣板。而電影的重點不是他的工作成就,也沒有像過去那樣把他放在你死我活的敵我鬥爭中。和後來的《孔繁森》、《蔣築英》一樣,這類影片沒有階級鬥爭、沒有具體的反面人物、沒有尖銳的矛盾衝突,這些英雄主人公像是從天上重返凡間---就如同李雪健那首淳樸、嘹亮、重回歷史年代的《共產黨是咱的好領頭》。

  在談到這類人物塑造的改變時,不能不提及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社會背景。當時,經濟體制已逐步向市場經濟過渡,「價格雙軌制」開始推行,一些官員掌握著大量的審批權力,從而為某些人利用公共權力從事腐敗活動提供了機會。在《焦裕祿》上映前的1989年,首次有兩名省部級幹部被查處。新時期以來的第一輪反腐敗鬥爭就此啟動。它主要依靠教育,希望各級領導幹部保持優良的革命作風,抵禦腐蝕。

  濫用權力導致的腐敗加重了群眾與黨和幹部的距離感。《焦裕祿》等一系列主旋律影片,就是希望喚起並強化人們對執政黨所寄予的期望和理想。《焦裕祿》等帶給人們的黨和幹部是自己身邊親切的同行者的形象。

  在英模成為凡人之後,塑造普通人來宣揚主流價值觀就成為一種必然。這種形象的最大意義是:普通人也可以從自私渺小變得高尚,無論社會環境如何,理想仍可以被實踐和實現。

  除了英雄,「中國好人」的隊伍豐富了起來。

  比如1994年的《鳳凰琴》:界嶺小學原有的四名民辦教師,他們最大的理想並非像為人民服務那樣至高無上,而是轉為正式教師。每一個人都擁有善良,但山村小人物的卑微和困頓也在影片中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餘校長為了應付檢查團不惜作假,鄧副校長為了轉正偷公家的木頭賣錢送禮,教導主任孫四海則有些「作風問題」。包括主人公張英子自己也是走了後門來當民辦教師的。當四個人為唯一一個轉正名額投票時,鄧和孫還寫上了自己的名字。

  《鳳凰琴》從某種程度上顛覆了本該金光閃閃的教育者的形象。但是和後來引起轟動的《離開雷鋒的日子》一樣,這些影片對於「普通好人」的塑造仍或多或少地還包裹在強烈高而純傳統思維定勢之中。或者說,人物的無傷大雅的小缺點,是為了影片結尾教育意義的大爆發作積累。

  「好人」的卑微與辛酸

  「好人」的善良,作為傳統美德和道德標準的底線,開始越來越多地引起觀眾的同情與共鳴,也許是因為在市場經濟剛剛起步的轉型年代,繼續抱有這一品質實屬不易,因它不但難以換來物質上的幸福生活,還可能成為黴運的開端。

  在現實情境中,它集中表現為對「學雷鋒」的爭論。這場牽扯全社會、幾乎貫穿了整個90年代中後期的大討論,其實蘊含了兩個層次:第一是是否還要「學雷鋒」,第二是如何更好地「學雷鋒」。

  有人坦然表示,要用經濟取代道德成為社會交往的標準和方式,即「市場經濟還需不需要雷鋒精神?」而有識者則尖銳地指出,過去形式主義的「學雷鋒」正在對社會產生負面影響。

  於是,《離開雷鋒的日子》上映了。喬安山不讓站長的親戚免費搭車,就不免總被 「穿小鞋」;他送出車禍的老人去醫院,老人醒了反咬他是肇事者;他不惜違反停車規定送孕婦去醫院,但車半夜壞在路邊,沒有一個人肯停下幫他⋯⋯90年代不僅要有學雷鋒的精神,還要有吃苦的準備,要有不斷被誤解還堅持學雷鋒的覺悟。

  喬安山這個「不合時宜」的「好人」,代表著一種倔強的堅持,也帶著些許蒼涼的無奈---「做好事」不僅不為社會認可,還會給自己帶來麻煩。雖然是一部主旋律影片,但《離開雷鋒的日子》實際上承認了社會道德環境的某種喪失,「好人」從一呼百應的帶頭者已經轉變為可能要孤軍奮戰的苦行者。

  這些善良者描摹多了,人們不禁要提問:做一個好人怎麼這麼不容易?

  而因為要迎合觀眾和市場,商業片塑造的「好人」與以往主旋律影片中的好人出現了不同。

  中國人對於現實世界的疑惑在這時開始突出表達為對城市的不解。在1949年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城市以及城市生活在文藝作品中都是作為背景而出現的。但是隨著商業的興起,城市在國家中的地位也變得更加重要。一個突出表現是,城管部門在各地普遍建立起來,城市公安機關和街道等基層組織也得到了加強。

  城市成為了各階層寄託期望和夢想的地方,這不僅包括對美好生活的渴求,也有對於完美道德的冀望。但此時,一些人已很難相信自己改造世界的力量和決心。面對社會與個人發展之間的衝突,以及在此背景下個體的無力感,王朔小說改編而成的系列城市電影浮出水面。

  1997年的《甲方乙方》就是這一系列中「去神聖化」的一個代表。三男一女四個主人公「做好事」的經歷,正是挑戰僵化的價值觀和現實世界的過程。

  葛優在這裡開始了自己全新的角色詮釋。和後來《大腕》中的優優一樣,他自私、膽小、沒有宏大的理想,但是敢於和善於挑戰固有程式,能夠從小小的善良中獲得享受。「幫別人辦好一件事」成為這類好人的最大理想。

  凡此諸多卑微又略帶辛酸的善良呈現於這個時期的銀幕上,一起發出吶喊。在越來越忙碌焦慮的城市中,人們在銀幕前品味到了一些些溫情與自憐。

  「好人」就是不作惡、不虧心

  於是,導演們把目光轉向歷史,希望構建新的歷史世界,周曉文的《秦頌》和陳凱歌的《荊軻刺秦王》應運而生。這兩部影片都涉及一個核心歷史事件:刺秦。在傳統觀念中,刺殺暴君者佔有道德和正義的高地,並因此被賦予勇氣、聰慧等等美德。

  《秦頌》幾乎是第一部捲入「歷史真實性」問題的電影。有學者甚至批評,它用情慾來詮釋歷史的動因。周曉文不得不在劇本討論會上申明:它與《史記》等正史的記載完全沒有關係。

  無論受到何種爭議,導演對於重建歷史的內心衝動昭然可見。他們因此可以在更為廣闊的空間中表達自己對於道德、人性等等問題的評價和理想。

  回溯這些影片,無論是主旋律將英雄降落凡間的努力,還是對善良小人物的現實表達,抑或是對於歷史的重新解讀,似乎讓人明白了一個道理:理想化的完美好人愈行愈遠。

  從這個意義上講,並非是好人形象離人們遠近的問題,而是人們內心改變了對好人的評判標準。

  人們也發現很難只等待一個英雄拯救某種道德困局,一切要靠自己。

  這一時期的現實主義者則幾乎可以以範偉的銀幕形象為代表:《看車人的七月》裡想求一個安穩家庭而不得的「杜紅軍」,《求求你表揚我》為安慰老父親苦求一紙表揚的「楊紅旗」,《耳朵大有福》裡退休後要再找活兒幹、屢屢受挫的「王抗美」⋯⋯單看這些角色的名字就會發現,「好人」是多麼不合時宜。

  這時候,「幫人辦事」的過程已經不像王朔電影中那樣輕鬆無忌、自由自在,總會有一番痛苦的心靈經歷,需要自我排解和對「去神聖化」的認同。即使如此,主人公最後也往往無法獲得巨大的成就感和徹底的喜悅。

  這些渺小的好人安慰了觀眾的心,在現實生活中綻放出異常的光彩,仿佛是對世人迷失的提點。他們身上可能沒有高不可及的品德---比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可他們卻在現實環境裡,一面想方設法保護自己,一面盡最大可能做到不作惡、不虧心。在一個被認為時常有衝破道德底線行為發生的社會,這樣的自我堅持展現出了人性之美。

  意味深長的是,這些講述道德典範的努力,全部構建於小成本的、幾乎無法擠入院線的影片裡。而那些本世紀以來最賣座的大片:《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夜宴》、《投名狀》、《赤壁》、《無極》、《畫皮》⋯⋯都不曾貢獻過一個能讓人記住的「好人」形象。

  也許大導演們也已迷失在尋覓「好人」的迷宮當中。■

(責任編輯:高瑩)

相關焦點

  • 趙氏孤兒:古代「中國好人」的道德標高
    瞭望東方周刊2010049封面  尋找「中國好人」  每一個銀幕上的「中國好人」,或反襯或直白,都標示出當時社會的道德標高  而無論載道之作還是商業製作,都與當時的道德環境和標準密切相連---或如鏡鑑,倒影出世態人心,表達一種反撥與重建的期待;或如海綿,浸淫其中,每一個孔洞都吸飽了時代或甜蜜或辛辣或酸澀的汁液。  或者說,每一個銀幕上的「中國好人」,或反襯或直白,都標示出當時社會的道德標高。
  • 中國新聞周刊:《趙氏孤兒》沒有「義士」
    可是,當很軸很糾結的陳凱歌變得越發謙卑和平民時,少年凱歌所代表的電影純真年代也已落下了帷幕  2010版《趙氏孤兒》 沒有「義士」  在各種藝術形式對其承襲的數千年時間裡,「趙氏孤兒」的故事情節、主題表現和價值取向也隨著時代的演變,在各個版本中不斷流變。
  • 《趙氏孤兒》:歌劇比電影更震撼
    當前位置:首頁 >> 文娛 2011.09.01 星期四 《趙氏孤兒》:歌劇比電影更震撼 作者:陳煒敏)   8月21
  • 電影《趙氏孤兒》折射的當代價值觀念變遷,值得反覆觀看
    在其創作過程中,作者必然要將自己對社會與人生的思考注入作品,同時也要不斷地考慮觀眾是否能夠接受和信服。那麼戲劇、電影就一定能夠折射出作者和受眾的價值取向和思想動態。 2010年12月4日,陳凱歌導演的電影《趙氏孤兒》開始公映,人們的視線被重新拉回到這個流傳千載的歷史故事上。
  • 《趙氏孤兒》:歷史比電影更加血腥
    2010年12月上映的電影——《趙氏孤兒》,以春秋時期的晉國為歷史背景,講述晉靈公在位時,大夫屠岸賈(gǔ)設計誅滅趙氏九族,卻唯獨少了趙朔與莊姬之子,市井郎中程嬰以自家孩子救下趙氏孤兒,十五年後趙氏孤兒報仇雪恨的故事。
  • 《趙氏孤兒》說的是歷史真相嗎?
    記者 徐斌 通訊員 孟昌    葛優主演的《趙氏孤兒》正在熱映。《趙氏孤兒》故事的主要內容,以元代紀君祥的戲曲《趙氏孤兒》為據。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的晉國。晉靈公時,有一文一武兩位大臣,文臣趙盾是忠臣,武臣屠岸賈是奸臣,二人不和,屠岸賈早有除掉趙盾之意……  這個故事與歷史有何區別?
  • 《趙氏孤兒》修改結局會如何?
    此外,在元雜劇《趙氏孤兒大報仇》中,故事始於屠岸賈滅門趙氏300餘口,終於屠岸賈九族被誅,這樣一個以大屠殺為復仇結局的故事如何在當代社會獲得認同?如果修改結局,又能否保持原有的敘事強度?  簡言之,陳凱歌的改編能否保存古典故事的風骨,也兼顧現代社會的價值取向?
  • 歌劇《趙氏孤兒》反思東西方:我們缺「道德」的程嬰?
    在中國,獨有趙氏孤兒。有趣的是,同樣「為父報仇」的故事,西方世界始終關注「兒子」,我們則關注「程嬰」。所以,俄瑞斯忒斯與哈姆雷特歷經萬千演繹,依然是故事的主角,《趙氏孤兒》則逐步變成《八義圖》。「程嬰」,也從一個忠誠的門客變為道德的楷模。不妨就以國家大劇院這次製作的歌劇《趙氏孤兒》為例,讓我們來看看今天的程嬰。
  • 《趙氏孤兒》:悲劇在電影之外
    《趙氏孤兒》不是爛片,它甚至有相當經典的段落(宮廷政變一場),如果這是一部青年導演的電影,我們甚至應該為它喝採,可惜的是,它的導演叫陳凱歌。  《趙氏孤兒》不是《和你在一起》,《和你在一起》的失誤是可以原諒的(雖然影片的大部分還算出色),因為它是一部應景的電影,它的精神主題不是陳凱歌熱愛的內容,但《趙氏孤兒》不一樣,《趙氏孤兒》氏的春秋大義,本來是陳凱歌口中無數次推崇過的東西,但在今天,這個曾經在陳凱歌口中高於生命的東西,也都成為了電影票房盛宴上的一堆殘羹冷炙。
  • 《趙氏孤兒》:二流時代裡的一流電影
    在中國電影經歷了最近兩年毫無底線的試探之後,對任何能守住底線的國產影片我都會覺得算是一份驚喜。而這兩部電影,則可能讓我們重溫一下什麼是「好電影」。  雖然我看的版本還只是特效未完成的內容定剪版,但對於這樣一個故事而言,特效環節都只是最後成片的修飾,已經不會影響電影的本質了。就已經完成呈現的電影本體而言,陳凱歌導演的《趙氏孤兒》是一部通常意義上的「好電影」。
  • 《趙氏孤兒》的成功與不足:從元雜劇到電影大片
    同時影片立意在表現小人物的善良與堅守,無疑更符合當代電影觀眾的大眾情懷和藝術趣味,顯示出導演力圖使歷史故事平民化、普世化的敘事視野和內在情懷。   -影片的倉促與匆忙,使程勃的復仇顯得非常無力。由此也想到,中國電影大片在敘事空間(包括心理空間)的營造上,缺乏一種細膩的觀照和深入的開掘,因此往往造成影片的形象定位和性格刻畫缺少足夠的敘事張力和深層的想像空間。  第一時間看完影片《趙氏孤兒》後,一方面感到影片確實是一部懷抱激情並有所創新的影片;另一方面,也感到有些遺憾和疑惑之處。
  • 《趙氏孤兒》:「二流時代」裡的好電影
    張小北 影評人【新作熱評·《趙氏孤兒》】在中國電影經歷了最近兩年毫無底線的試探之後,對任何能守住底線的國產影片我們都應對其保持一份敬意。陳凱歌導演的《趙氏孤兒》就是這樣一部電影,它雖然有所缺憾,但是它堅持電影標準、尊重觀眾感受,已經足以讓它在這個二流時代裡成為一部好電影。對於陳凱歌的電影來說,討論其電影技法是沒有必要的,因為他的電影在這方面都是國內一流水準的。而超越了這個層面的東西,才是我們要討論的。
  • 《趙氏孤兒》成為話劇新寵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今年的第一部大戲《趙氏孤兒》,4月15日在首都劇場首演。該戲的導演林兆華也成為了第一位將傳統戲曲名劇《趙氏孤兒》搬上現代話劇舞臺的導演。  有人說今年是《趙氏孤兒》年,因為本月底由國家話劇院田沁鑫導演的同名話劇《趙氏孤兒》也將亮相京城的話劇舞臺,同時,還將有同名電視劇問世。
  • 《趙氏孤兒》多版改編 田沁鑫話劇版視角獨特
    電影版《趙氏孤兒》陳凱歌:不唱高調  注重可信度  2010年,陳凱歌在電影《趙氏孤兒》中對幾處經典情節做了改變或弱化處理,最大的改動是程嬰的主動獻子變成了一種陰差陽錯的無奈。對此,陳凱歌稱,他在改編時最注重的是「可信度」。
  • 《趙氏孤兒案》推陳出新
    >  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自三月中旬起歷時近一個月,在黃金時段播出四十五集電視連續劇《趙氏孤兒案》,不僅內地收視率空前、好評如潮,也吸引不少港澳受眾及海外華人。  四年前,曾有陳凱歌導演的同一題材的電影《趙氏孤兒》上映,但那時觀眾似乎並不看好。而今由閻建剛執導,由吳秀波、孫淳、應採兒等主演,改名《趙氏孤兒案》把它搬上螢屏,竟大獲好評,這究竟為什麼?筆者對此的回答可概括為四個字:推陳出新。  「趙氏孤兒」是中國傳統的「十大悲劇」之一。它最初有兩種劇本:一是雜劇劇本《冤報冤趙氏孤兒》,又名《趙氏孤兒大報仇》,元紀君祥作。
  • 陳凱歌的《趙氏孤兒》篡改了經典?
    《趙氏孤兒》在中國古典戲劇中的地位,不用我來贅述。有人把它稱作中國的《哈姆雷特》,王國維認為此劇「列於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說的都是它作為經典的價值。我一直覺得,把它改編成電影,也會極富現代性和感染力。但我看了陳凱歌導演的《趙氏孤兒》後,非常失望。
  • 趙氏孤兒的歷史故事簡介 趙氏孤兒的悲劇性體現在哪裡
    趙氏孤兒的歷史故事簡介 趙氏孤兒的悲劇性體現在哪裡時間:2016-12-15 13:15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趙氏孤兒的歷史故事簡介 趙氏孤兒的悲劇性體現在哪裡 歷史上所記載的趙氏孤兒就是趙盾的孫子趙武了。趙武是戲劇《趙氏孤兒》的人物原型。
  • 《趙氏孤兒》:從出生開始就已註定結局的「孤兒」
    《趙氏孤兒》,由範冰冰、葛優、黃曉明、王學圻、趙文卓等參演,電影根據元代戲劇大家紀軍祥創作的同名劇改編,與《竇娥冤》、《長生殿》、《桃花扇》並稱中國古典四大悲劇。,程嬰的兒子被殺掉,趙氏孤兒成了他的兒子,程嬰為了復仇,去做了屠岸賈的門客,並讓趙氏孤兒認屠岸賈為乾爹。
  • 免費看《趙氏孤兒》
    河南商報訊(記者 陳和生)今天,陳凱歌電影《趙氏孤兒》將在鄭州公映,商報影迷俱樂部邀請15名幸運讀者免費看片。  由葛優、張豐毅、王學圻、黃曉明、鮑國安、海清、範冰冰等大牌明星主演的《趙氏孤兒》,講述的是一個中國傳統故事。趙氏家族差點被奸臣屠岸賈斬盡殺絕,遺漏下的孩子被民間醫生程嬰帶走。
  • 金海曙談「趙氏孤兒」忠義情仇:趙武不是哈姆雷特
    其實,「趙氏孤兒」曾在2003年10月的北京掀起過一陣熱潮,當時人們見面的問候語都是:「今天你看《趙氏孤兒》了嗎? 」由金海曙當年改編林兆華版的《趙氏孤兒》,也被評論家們稱之為「近10年來中國話劇舞臺上最傑出的悲劇」,他同時也是長篇小說《趙氏孤兒》的作者。   日前,金海曙接受了記者的採訪,就「趙氏孤兒」故事發表了自己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