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大合唱》:民族精神的偉大讚歌

2021-01-08 光明網新聞中心

  【弘揚偉大民族精神 奮鬥創造美好生活】

  光明日報記者 郭超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誕生於抗日戰爭相持階段的《黃河大合唱》,跨越近80年的歷史傳唱至今,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偉大讚歌。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國人民掀起團結一致抗擊日本侵略者的熱潮。以國共合作為主要內容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起來。在這一背景下,大型合唱聲樂套曲《黃河大合唱》在1939年初的延安誕生了。

  音樂在民族危亡關頭髮揮了重要作用。豐子愷在《談抗戰歌曲》一文中說:「抗戰以來,文藝中最勇猛前進的要算音樂……只有音樂,普遍於全體民眾,像血液周流於全身一樣。」郭沫若說:「《黃河大合唱》是抗戰中產生的最成功的新型歌曲。音節的雄壯而多變化,使原有富於情感的辭句,就像風暴中的浪濤一樣震撼人心。」

  《黃河大合唱》這樣一部不朽的音樂作品背後,有著一段激動人心的創作過程。1938年11月,武漢淪陷後,詩人光未然(原名張光年,後來成為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率領抗敵演劇隊三隊赴呂梁山地區工作,在陝西宜川縣壺口附近東渡黃河。黃河的驚濤駭浪和船工們搏風擊浪的精神,以及深沉有力的船夫號子,激起了他的創作靈感和熱情。1939年初回到延安不久,他就順利完成了長詩《黃河吟》的創作。

  這部壯美的詩篇深深打動了冼星海,他決定全力為這首長詩配樂,並滿懷信心地說:「我有把握把它寫好!」由於身體有傷,光未然口授《黃河大合唱》歌詞,請抗敵演劇隊的隊員記錄整理。5天後,光未然完成了《黃河大合唱》的全部歌詞。

  由於沒有目睹船工奮勇渡河的壯觀情景,冼星海多次向負責指揮的鄔析零詢問黃河的情況,並讓他模仿哼唱船工號子。在哼唱的同時,鄔析零不斷進行解釋,還時不時用手做動作。這些都給了冼星海極大的創作靈感。在寫作時,冼星海試圖創作出具有民族風格的音樂旋律和曲調,因此他避免大篇幅地使用西方宗教頌歌的形式,而是運用了一種既包含中國民族風格特點,又表現抗戰時期人們情感的頌歌旋律。1939年3月31日,冼星海將《黃河大合唱》的全部曲譜交給鄔析零。一部壯麗的音樂史詩在延安誕生了。光未然說:「你是廣東人,我應該煲湯慰勞你。」可是那時哪有什麼東西給他煲湯。於是光未然想辦法搞到二斤白糖,又買到一點肉,請他吃了一頓。

  1939年4月13日,《黃河大合唱》在延安陝北公學大禮堂首演。由鄔析零指揮抗敵演劇三隊演出。光未然親自登臺朗誦了《黃河之水天上來》。所有隊員都深深投入演出中,當他們放聲高唱第七樂章《保衛黃河》的時候,幾乎忘了自己是站在舞臺上表演。直到演出結束,全場響起熱烈的掌聲,隊員們才意識到自己在表演。5月11日,《黃河大合唱》的第二次演出舉行。這次由作曲家冼星海親自指揮。冼星海在當天的日記中記錄說,毛澤東、劉少奇等領導人前來觀看了演出。樂曲結束後,毛澤東大喊了三聲「好」。

  據指揮家嚴良堃回憶,《黃河大合唱》第一次在國外的演出,是1942年在緬甸曼德勒的雲南會館,由緬甸華僑戰工隊合唱團演出,連演了3天,由趙渢指揮,李凌任藝術指導,仍舊是光未然朗誦。1949年,紐約聯合國大會上,由美國人演出了英文版《黃河大合唱》,《黃河頌》一段由著名的黑人男低音歌唱家保羅·羅伯遜演唱。1956年,在莫斯科演出的《黃河大合唱》,由全蘇交響樂團和合唱團演出,李德倫指揮,郭淑珍演唱《黃河怨》一段,嚴良堃擔任藝術指導。那次郭淑珍唱中文,合唱團唱俄文。1964年,日本人在神戶演出了《黃河大合唱》,是用日文唱的,據說在翻譯「自從鬼子來,百姓遭了殃」一句時,他們還問「鬼子」是什麼意思。1995年,抗戰勝利50周年,赴美定居的中央歌劇院原指揮姚學言帶領一個規模龐大的美國合唱團來北京演出。外國人到中國唱《黃河大合唱》,這是首次。

  嚴良堃在《我與〈黃河〉60年——答黃葉綠同志問》一文中說,《黃河(大合唱)》的精神鼓舞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他的知名度和勞動的價值在於奉獻給人民,並留存在人民心中的真正的精神財富。

  《光明日報》( 2018年12月07日 03版)

[責任編輯:王麗媛]

相關焦點

  • 民族精神的讚歌
    這雄壯的歌聲似催徵的戰鼓,曾激勵中華兒女在民族存亡的生死關頭浴血奮戰。今天,這歌聲仍然傳遞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鼓舞炎黃子孫奮發圖強,建設國家。人們不會忘記,《義勇軍進行曲》誕生在血與火的艱苦歲月,它所蘊含的民族精神,讓人們更深入地回望我們的國歌和我們中華民族那段刻骨銘心的烽火歲月。
  • 黃河大合唱:振奮民族精神的不朽力作
    弘揚民族精神、奮鬥精神>黃河大合唱:振奮民族精神的不朽力作新華社西安1月10日電(記者郭強)「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誕生於1939年的《黃河大合唱》,以磅礴的氣勢展現了抗戰時期中國人民英勇投身於民族解放的鬥爭精神,譜寫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抗日圖景。
  • 凝聚文化精神力量 唱響新時代黃河大合唱
    黃河文化源遠流長,永續不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要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我們只有高度重視黃河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才能凝聚起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精神力量。
  • 《黃河大合唱》80年:一曲大合唱,頂十萬毛瑟槍
    由光未然作詞、冼星海譜曲的民族交響史詩《黃河大合唱》,以黃河為中華民族象徵,從延安窯洞傳遍全國,激勵了中華兒女前赴後繼奮起抗爭、保衛祖國,在抗戰烽火中被評價為「一曲大合唱,可頂十萬毛瑟槍」。硝煙散去,《黃河大合唱》依然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文化符號,具有鼓舞鬥志、凝聚人心的力量。▲光未然在延安(1939年4月)。
  • 用血與淚寫下的《黃河大合唱》:民族災難、抗戰血性不能被過度娛樂化
    《黃河大合唱》曲譜在冼星海的手稿《我怎樣寫<黃河>》中,他把《黃河大合唱》稱為「現階段救亡歌曲的新型歌曲」:「『黃河』的歌詞雖略顯文雅一點,但不會傷害它的作風。它有偉大的氣魄,有技巧;有熱情和真實,尤其有光明的前途。而且它直接配合現階段的需要,提出保衛黃河的偉大口號。
  • 黃河大合唱延安首演80周年 詞作者光未然之子講述創作背景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傳唱八十載,振奮人心的不朽力作經典永流傳,激情澎湃的時代強音。黃河大合唱,民族精神的偉大讚歌,1939年4月13日黃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在首演80周年之際,詞作者光未然之子接受記者採訪講述創作背景。
  • 《黃河大合唱》詞作家之女:父親在延安與冼星海「偶遇」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吳德玉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由光未然作詞、冼星海作曲的《黃河大合唱》盪氣迴腸、奮發昂揚,是民族精神的偉大讚歌。《黃河大合唱》從1939年春天在陝北唱起,如燎原烽火迅速燃遍全中國,鼓舞著中華兒女浴血奮戰。傳唱八十載,它依然在中華兒女心中迴響。
  • 《黃河大合唱》誕生記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冼星海參加了「上海話劇界救亡協會」,他們從上海出發,前往武漢,沿途隨時為群眾教唱救亡歌曲,回國兩年又和母親分開的冼星海寫了一封信:「我是一個音樂工作者,我願意擔起音樂在抗戰中偉大的任務,希望把洪亮的歌聲震動那被壓迫的民族,慰藉那負傷的英勇戰士,團結起那一刻苦難的人們。」
  • 如何「眾籌」《黃河大合唱》
    活動自6月24日啟動後,將邀請戴玉強、莫華倫、魏松等藝術家錄製《黃河大合唱》經典選段,7月,將線上線下互動,邀請網友自選演奏或演唱《黃河大合唱》片段上傳黃河大合唱官方網站。同時在一些代表性城市進行實景拍攝。8月20日左右完成3D虛擬節目《黃河大合唱》的最終製作並上線發布。
  • 冼星海:六天六夜寫出《黃河大合唱》
    核心提示: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這耳熟能詳、激蕩人心的歌詞與旋律,影響了幾代中國人。《黃河大合唱》堪稱我們偉大中華民族的千古絕唱。她的深沉、悲壯、激昂、宏偉、雄渾,達到了思想性、藝術性、民族性的完美結合,是中華民族的最強音,是從我們民族的靈魂中迸發出的心聲,是中華民族創作史上的一個經典,她用交響大合唱的形式熱情歌頌了祖國的壯美山河,悠久的歷史,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戰鬥意志和鬥爭精神;痛斥了入侵者的殘暴;描述了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災難;展現了人民群眾保衛祖國、反抗侵略的壯麗景象。
  • 光未然《黃河大合唱》那首黃河在咆哮你還記得嗎
    光未然《黃河大合唱》(一)作者簡介1、 光未然 (1913—2002),原名張光年,現代詩人,歌詞作者,湖北光化人。2、代表作:組詩歌詞《黃河大合唱》,長篇敘事詩《 屈原 》、抒情長詩《綠色的伊拉瓦底》。
  • 東阿阿膠開展「守初心 擔使命 唱響新時代勞動讚歌」職工大合唱...
    公司開展「守初心 擔使命 唱響新時代勞動讚歌」職工大合唱展演活動「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伴著《我和我的祖國》的優美旋律,「守初心 擔使命 唱響新時代勞動讚歌」東阿阿膠2020年職工大合唱展演活動於12月3
  • 被惡搞的只是《黃河大合唱》嗎
    《黃河大合唱》創作於抗戰時期的1939年3月,由光未然作詞、冼星海作曲,一共分為8個樂章。歌曲創作以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為背景,主要目的是謳歌中華兒女不屈不撓、保衛祖國的必勝信念。2015年8月26日,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起的「我最喜愛的十大抗戰歌曲」網絡投票活動中,《黃河大合唱》入選前十。
  • 《黃河大合唱》背後的故事你一定要知道!
    由光未然作詞、冼星海譜曲的民族交響史詩《黃河大合唱》,以黃河為中華民族象徵,從延安窯洞傳遍全國,激勵了中華兒女前赴後繼奮起抗爭、保衛祖國,在抗戰烽火中被評價為「一曲大合唱,可頂十萬毛瑟槍」。硝煙散去,《黃河大合唱》依然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文化符號,具有鼓舞鬥志、凝聚人心的力量。
  • 華盛頓迴響《黃河大合唱》
    中新社華盛頓十月八日電(記者 徐德金)「風在吼,馬在嘯,黃河在咆嘯,黃河在咆嘯……」今晚,雄壯的《黃河大合唱》歌聲迴響在此間憲法大廳。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華盛頓交響樂團和中國駐美使館、黃河藝術團聯合舉辦《黃河大合唱》音樂會。
  • 【追尋先烈足跡】《黃河大合唱》誕生記
    在救亡運動中成為骨幹的冼星海被邀請擔任音樂科科長,他說:「我們要利用救亡音樂像一件銳利的武器一樣,在鬥爭中完成民族解放的偉大任務。」冼星海所到的地方,救亡歌聲就到了,而且唱得比什麼地方都響。1939年,冼星海和光未然在延安再度相會,碰撞出一部曠世經典。
  • 中國交響樂團《黃河大合唱》黃河之水天上來 朗誦:瞿弦和
    其氣勢磅礴,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全曲包括序曲和八個樂章,並由配樂詩朗誦和樂隊演奏將各樂章連成一個整體。但二者是相呼應的,即通過人與大自然的搏鬥,表現出中國人民的英勇頑強,進而為中國人民戰勝日本帝國主義、民族矛盾得以解決作了鋪墊。整個作品就在於展示這個矛盾(《黃水謠》)、激化這個矛盾(《黃河怨》)、解決這個矛盾(《保衛黃河》)。這種矛盾的展示、激化、解決正是其戲劇性所在。 《黃河大合唱》作為一部「大合唱」。
  • 《黃河大合唱》首演80周年合唱音樂會舉辦
    「不忘初心 追夢時代」山東福彩慶祝祖國70華誕暨《黃河大合唱》首演80周年合唱音樂會,經過數月的排練,在這裡成功上演。省市著名音樂家和1000多名觀眾蒞臨現場,為音樂會加油喝彩。為慶祝新中國誕生70周年、《黃河大合唱》誕生80周年暨黨的生日獻上了一份厚重的禮物!
  • 3年,30位作者,60萬字,這本書堪稱《黃河大合唱》的工具書
    11月14日,在這部書北京發行儀式的現場,擔任《永遠的黃河大合唱》一書顧問的93歲著名歌唱家、音樂教育家、中央音樂學院教授郭淑珍先生與多位該書作者、曾經參與傳唱的藝術家以及相關專家聚集一堂,共同回顧《黃河大合唱》這部偉大作品給予中華民族巨大的影響。據介紹,《永遠的黃河大合唱》一書又名為《永遠的<黃河大合唱>——<黃河大合唱>縱橫談·續編》。
  • 黃河大合唱 歌聲永嘹亮
    兩位演唱者在莫斯科與《黃河大合唱》結緣嚴良堃(1923-2017)是原中央樂團合唱團指揮,早在1956年,嚴良堃便在莫斯科排練演唱過《黃河大合唱》。1955年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黃河大合唱》紀錄片今天,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黃河大合唱》,是1955年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拍攝的,由解放軍總政文工團演出的《黃河大合唱》紀錄片。這部紀錄片中保留了冼星海在莫斯科增加的《序曲》部分。從創作者到演唱者而郭淑珍作為《黃河大合唱》的演唱者,將冼星海與李煥之的作品,呈現給了廣大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