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 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戰典型報導
開欄的話
2020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歷史時刻。從北國原野到南海之濱,從城市到鄉村,廣袤的中國大地上,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為之奮鬥的夢想將成為現實。作為今年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今,脫貧攻堅戰已進入全力衝刺階段。
扶貧先扶智。為全力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戰,各地各級教育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積極作為、勇擔使命,推動了山鄉巨變。聚焦「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這一主題,本報記者深入基層、群眾、師生,走進學校、田間地頭、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生動記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壯舉,充分彰顯我們黨擔當使命、一諾千金的不懈追求,展現人民群眾共建美好家園、共享幸福生活的生動實踐,在全國教育系統幹部師生中匯聚起堅定信心克難關、同心同德奔小康的強大力量。
今日起,本報推出「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重大主題報導,先期推出「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戰典型報導」欄目,充分展現各地教育系統在教育脫貧攻堅工作中的典型經驗和生動實踐,敬請關注。
6月24日上午,天氣晴朗,陽光明媚,福建寧德蕉城區虎浿鎮文峰村文峰小學裡,略顯簡陋的操場上,學生蘇傑開心地和同學們一起上體育課。他說:「我喜歡回到村裡的小學讀書,支教老師上的課很有意思。」
文峰小學只有3名在編教師。自2014年以來,寧德師範學院教育與藝術學院選派優秀學生到文峰小學頂崗支教,學生從原先的26人增加到現在的49人。在全學區教學年度考核中,文峰小學從5年前的合格等次上升到現在的優秀等次。
寧德師範學院專門成立頂崗支教學生黨支部,助力文峰村教育精準扶貧工作,先後有70多名大學生到文峰小學參與頂崗支教。文峰村黨支部書記黃統鵬說:「支教大學生給文峰小學帶來了活力,學校的學習氣氛、教學質量等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扶貧先扶智,扶智靠教育。」福建省委教育工委書記、省教育廳廳長林和平介紹,今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全省高校黨組織把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充分發揮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幹部先鋒模範作用,讓黨旗高高飄揚在脫貧攻堅一線,廣大黨員積極投身脫貧攻堅主戰場,把教育服務到脫貧致富道路上、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科研成果應用到扶貧工作中。
強化組織領導,建強脫貧攻堅「指揮部」
福建省委教育工委貫徹落實黨中央、教育部黨組、福建省委關於扶貧工作決策部署,注重發揮高校黨建工作示範點、標杆院系、樣板支部的示範引領作用,指導1121家國家級、省級標杆院系和樣板支部創建單位在脫貧攻堅戰中當好標杆、做好示範,帶動高校各級黨組織深入到扶貧最前沿,把黨支部建到扶貧第一線,積極引導各高校發揮自身特色和優勢,因校制宜構建「X+扶貧」模式。
福建師範大學發揮師範院校獨特優勢,把師範教育與脫貧攻堅有力結合起來,構建「教育+扶貧」工作模式。早在2002年,福建師範大學就成立了研究生西部支教團,先後有157名研究生前往甘肅漳縣、古浪縣開展教育扶貧工作。「既在『三尺講臺』上授課有聲有色,又在『脫貧攻堅』路上發光發熱,成為最受百姓歡迎的支教團之一。」該校黨委書記李寶銀說,2019年7月,學校研究生支教團黨支部正式成立,意味著這一支有18年光榮傳統的支教團有了黨組織的凝聚和指導。
武夷學院黨委充分發揮應用型專業優勢,組織黨員師生團隊在閩北地區,實行「科技+扶貧」工作模式,用科學技術解決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發展和生態建設中的關鍵技術問題,切實讓科技成果在貧困地區落地生根,促進貧困地區的產業轉型升級,提高群眾收入水平,實現脫貧致富。
福建教育學院黨委根據自身特點,發揮省級中小學教師校長培訓主基地作用,充分利用「人才培訓+扶貧」模式,幫扶長汀縣基礎教育工作。包括選派11位導師和26位省「十三五」中小學名校長培養對象採取「一組幫一校」的形式,分8組與長汀縣8所薄弱學校開展對口幫扶;安排51名省「十三五」中小學名師培養對象採取「一幫三」師徒制形式,與長汀縣153名骨幹教師結對幫扶;先後組織6個批次共49名由省特級教師、教學名師、學科教學帶頭人組成的名師講學團赴長汀開展「送教下鄉」活動……通過各種形式,將優質教育資源送到革命老區中小學和一線課堂。長汀縣教育局領導說:「依託福建教育學院對口幫扶平臺,為長汀導入優勢資源和名師資源,吸收更好的管理經驗,將全縣教育教研推上了高檔次。」
此外,福州大學、閩南師範大學、泉州師範學院、福建藝術職業技術學院、華僑大學、集美大學、閩江學院等福建省內各高校,將扶貧同扶智、扶志相結合,推動教育扶貧、科技扶貧、藝術扶貧、醫療扶貧、產業扶貧、旅遊扶貧,形成全方面、多層次大扶貧格局。
凝聚工作合力,輸送脫貧攻堅「智慧源」
解決貧困問題既要治標,更要治本。單純依靠農業農村發展增加收入,脫貧的收效往往有限,脫貧的基礎也難以鞏固。作為匯集了大量人才與科技資源的智力高地,福建省委教育工委指導各高校黨委聚合資源優勢,凝聚各方合力,對貧困地區的未來發展、長遠規劃提供智力支持和發展藍圖。
福建省南安市康美鎮福鐵村原有30多座古厝大多無人居住,部分農田荒廢,農民創收積極性不高。2016年,閩南科技學院黨委積極發揮高校人才優勢、科技優勢和資源優勢,構建由「思想庫」「技術團」「創業隊」組成的全鏈條、多元化的「黨建+三梯隊」扶貧新模式,最大限度地利用福鐵村5000畝集體山地,盤活農村現有閒置資源。「閩南科技學院幫助我們村確定了『打造綠色生態環保的鄉村生態旅遊產業鏈』的發展模式,我們的鄉村休閒旅遊業煥發出蓬勃生機。」該村黨總支書記林鳳翔告訴記者。
如今的福鐵村已大變樣。幾座古厝被精心修繕作為民宿、畫廊,天井種著綠植,大廳擺著一排長長的桌子,左右兩邊和後方的房間既有客房,也有畫家、書法家工作室以及書房,經過改造的廚房仍保留著傳統柴灶;村裡的溪流經過整治後水質潔淨,清澈的水面倒映著兩岸連蔭的綠樹,兩側各有一條與溪流平行的小路供人散步、跑步;村裡還有共享農場、共享廚房、親子活動館、研學旅行大講堂、藝術創館、櫻花休閒漫道、荷塘灣、釣魚場、農家樂飯莊和燒烤場等場所。
年近70歲的村民林厥歲現在受僱於農場,每個月有2000元工資。他說:「做夢也沒想到,在自己的地裡種菜,既能拿租金還能領上工資。」
家鄉變美了,錢包鼓起來了,村民們充滿了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待。
同樣變美的,還有寧夏固原市。固原是我國「黃土高原—川滇」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的主戰場之一。昔日,這裡乾旱缺水、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如今,綠色已然濃淡相宜地塗抹在這片土地上。
這一改變,得益於福建農林大學、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與固原市政府合作,把科技助力固原「四個一」工程列入閩寧對口協作的重要內容。
2018年起,福建農林大學和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組成有36名高層次專家的閩寧科技合作專家組,聯合編制《固原市「四個一」工程科技支撐總體方案》,以項目為抓手凝聚力量、搭建平臺、推動工作。依託固原市現有生態資源和生態建設項目,按照不同區域、環境、氣候、海拔及土壤條件,統籌規劃布局,因地施策,福建農林大學和福建農科院及固原市又共同編制了《固原市「四個一」林草產業試驗示範工程戰略發展規劃(2018—2022)》及10項專項規劃,確定了「一屏一帶一線三區五城」和「四個融合產業」的總體發展布局。各縣(區)通過六盤山雲海梯田、中蜂、食用菌、中藥材產業的融合發展,使「四個一」工程真正成為脫貧富民的增收支柱產業。
目前,由福建農林大學專家指導的「四個一」林草示範點達到90多個。每個示範基地指定1—4位專家具體負責。依託重點示範基地,協助引進百香果、黃龍果、巨菌草、綠洲一號等80多個新品種新技術在固原試驗示範,推廣自主智慧財產權新品種10個,如今已初見成效。
自2014年增補作為協作單位掛鈎幫扶福建詔安縣以來,廈門大學黨委大力推進科技成果在詔安縣轉化落地。該校化學化工學院盧英華教授在ARA(花生四烯酸)、葡聚糖酶、海洋微藻培養等領域與潤科生物(福建)有限公司(詔安金都海洋生物產業園區企業)開展深入合作,對ARA生產工藝進行重大改進,大幅度降低生產成本,合作項目總投資達5000萬元。在盧英華團隊的幫助和產學研轉化下,潤科生物產值持續增長,2018年總產值近兩億元,納稅總額超過3000萬元,出口總額超過3000萬元,為當地帶來巨大經濟效益。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福州大學黨委注重發揮黨員的專業技術力量,助力企業開展科研攻關,使企業在擴產增收同時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福州大學能源與光催化國家重點實驗室黨支部派出黨員專家組,深入福建省藍光節能科技有限公司實地考察,籤訂了泉州地區印刷鞋業大氣汙染治理項目,服務晉江的印刷等行業,助力企業創新發展。該項目預計投入1100萬元,第一臺樣機已完成,下一步將幫助企業建立一整條生產線,並在福州大學晉江科教園內建立大氣汙染治理一站式服務平臺。
注重示範引領,培育脫貧攻堅「領頭雁」
「打好脫貧攻堅戰,關鍵在人。」黨建引領脫貧攻堅,黨員幹部是關鍵因素,各高校黨委堅持把最優秀的黨員幹部選派至脫貧攻堅最前線,增強貧困地區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和戰鬥力,特別在這次疫情防控中,科技特派員、駐村黨員幹部展現出較強的戰鬥力,打響了脫貧與防疫的「雙戰役」,真正發揮出脫貧攻堅的「領頭雁」作用。
福建省德化縣赤水鎮銘愛村,由於地理位置、交通、海拔等因素髮展受限。今年初,泉州工藝美術職業學院黨務工作部副部長曾清燕來到赤水鎮交流掛職,擔任赤水鎮黨委副書記,兼銘愛村黨支部第一書記。
曾清燕緊抓村兩委班子建設,加強政策理論學習和班子成員間的溝通交流,激發他們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將強化村級組織功能等舉措作為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組織保障,全力推行駐城返村服務管理模式,並組織村兩委「亮身份、亮職責、亮作風」,每月1日、15日集中到村部上班議事,協作推進疫情防控、復工復農、安全排查和環境整治等工作。
經過反覆尋訪了解,曾清燕發現,擁有800多年歷史的銘愛村,保留了南宋時期的龍圖橋、「南獅」文化,以及高甲戲、木偶戲等傳統戲劇文化,還有宗祠祖厝群落和樹齡300多年的桂花古樹等歷史文化資源,而且村子背靠九仙山旅遊風景區,發展旅遊項目有著獨特的地理和資源優勢。
「打造『銘愛』主題景點」。曾清燕萌生了建設這一旅遊項目的想法。很快,在他帶領和促成下,銘愛村兩委對村莊現有資源優勢進行重新評估、整合、利用,積極向上級爭取項目和資金支持,打造了「銘愛公園」。
不僅如此,駐村蹲點4個多月來,曾清燕和村兩委班子一道,因村制宜發展綠色生態,依託銘愛村生態防洪護岸工程,把硬化、綠化、美化、花化、彩化、香化等「六化」融會貫通起來,圍繞農業農村農民原生態,充分運用「赤水掌瓜」地理標誌商標效應,沿溪打造「赤水掌瓜」1500米綠色長廊,有效提高了產業經營收入,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如今,銘愛村正充分發揮自身的區位優勢,健步走在一條脫貧致富道路上。
曾清燕是泉州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掛職扶貧幹部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泉州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共選派9名年富力強、德才兼優的幹部到地方交流掛職,他們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用智慧和汗水做好惠民生暖民心的事、打基礎利長遠的事,給掛職地方的發展,特別是脫貧攻堅事業增添了強勁動力。
為深入研究寧化縣水土保持與生態恢復工作,福建師範大學陳志彪教授帶領團隊創建了研究基地,並與寧化縣人民政府聯合掛牌——亞熱帶紫色土侵蝕退化區生態恢復野外觀測研究站。該研究站與寧化縣打造水土保持科技示範園有機結合起來,目前寧化縣水土保持科技示範園已成為水利部授牌的國家級水土保持科技示範園。陳志彪作為貧困縣的科技特派員,還幫助長汀縣和寧化縣的水土保持部門培養了6位高級職稱技術人員。
2014年以來,武夷學院黃章權副教授,連續兩次主動報名,駐村任職幹部,到省級貧困村掛職擔任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先後帶領閩北兩個省級貧困村完成脫貧任務。如今,客溪村被列入國家扶貧旅遊試點村,省千村整治的美麗鄉村、省工商聯「百企幫百村」示範村、省扶貧旅遊村、省防火林帶示範點、市綜治示範村和黨建示範村。3年來,村集體年收入從0.3萬元提高到5.3萬元;村民年人均純收入從0.35萬元提高到近0.8萬元,增長128%,23戶貧困戶實現全部脫貧。
黨旗引領航向,打造脫貧攻堅「加速器」
內生動力不足是反貧困過程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福建各高校黨委精準實施扶貧項目,通過培養人才、技術轉讓、援建產業園等實質性舉措,開啟脫貧攻堅「加速器」,激發貧困地區內生動力,提高貧困人口的勞動技能、創業精神,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
豔陽家庭農場位於南平市延平區洋後鎮,林景揚大學畢業後接管了農場管理。由於不懂科學種植,按照父親傳統的方法,農場桔柚的樹冠出現了過大交叉,開花、結果變少等問題,導致農場15畝桔柚每畝產量才4000斤,經濟效益低。就在林景揚一籌莫展之際,福建林職院的科技特派員來了。他們每隔10—15天就到現場指導一次,提出專業建議與指導。一年後,豔陽家庭農場桔柚產量首次突破25萬斤,產值達70萬元,一年下來增收50餘萬元。看到豔陽家庭農場發生的變化,鄉親們生產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大大提高。2018年底,有10位農民代表特地多次到校表示希望學校能夠組織科技特派員團隊指導他們。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院教師作為科技特派員把現代農林業科技送到村民家裡。」福建林業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劉文開介紹,2018年,學院從特色種植、花卉栽培、農產品加工等領域選拔48名科技特派員,開展技術服務與科技推廣64項,閩北超過6萬人獲益。2019年學校教師有106人申報科技特派員,讓科技成果輻射到「百村、千戶、萬人」,推動農林業提質增效,增強貧困群眾「造血」功能。依託學院「國家級科技特派員創業培訓基地」,學院先後舉辦林農、果農、苗農、花農、竹農培訓班,培養產業創新、脫貧致富能手,20年來為地方培訓人員多達3000人次。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黨委充分利用學校人才優勢,承辦廈門大學定點扶貧寧夏隆德縣農村黨建、專業技術知識培訓班,著力提升鄉鎮農村黨員、「兩個帶頭人」黨建、專業技術知識水平,來自隆德縣張程鄉、陳靳鄉、張樹村的100餘人參加培訓。廈門大學國際學術交流中心黨總支充分整合利用自身資源,接收3批隆德職業高中學生共計48名,幫助學生掌握酒店管理接待服務技能,為隆德鄉村旅遊培養一批急需專業儲備人才。
福建農林大學校長蘭思仁告訴記者,針對固原市「四個一」工程對人才的需求,學校專門編制了未來3年的培訓規劃,目前已分別在福州和固原舉辦各類培訓班10期,累計培訓黨政幹部、專業技術人員和農民1000多人,學員滿意率達到98.7%。「當地林草產業、蜂產業、食用菌產業、中藥材產業、旅遊產業提供就業崗位約20萬個,帶動10萬農戶長期穩定脫貧致富。通過示範帶動,科技助力,真正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福建省扶貧辦負責人表示,高校在堅持扶貧與扶智扶志相結合方面具有人才和技術優勢,是脫貧攻堅工作的一支重要生力軍。福建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指導各高校積極發揮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讓黨旗高高飄揚在脫貧攻堅一線,有力推動了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工作。
《中國教育報》2020年07月06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