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蘇里江來長又長,藍藍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開千張網,船兒滿江魚滿倉。」
「90後」赫哲族姑娘曹暢用赫哲語唱起了《烏蘇里船歌》,宛轉悠揚。
在黑龍江省的烏蘇里江、松花江、黑龍江流域,世居著我國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之一——赫哲族,因其生活區域是祖國的最東方,赫哲族也被稱為「守望太陽的民族」。
上世紀末,由於漁業資源逐漸匱乏,以打魚為生的赫哲族遇到了生存難題。國家安排赫哲族「洗腳上岸」,通過種植、養殖、發展旅遊等多種方式,赫哲族人逐步改善了生活。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同江市八岔赫哲族鄉八岔村,親切看望生活在這裡的赫哲族群眾,總書記對赫哲族奔小康的殷殷囑託,當地幹部群眾牢記在心。
4年過去,這個民族寫就了屬於自己的小康故事。
01
魚皮上「剪」出的幸福
黑龍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的魚皮畫小店裡,赫哲族婦女孫鳳華正忙著給遊客賣魚皮畫,她的丈夫——魚皮畫傳承人孫玉林則坐在一旁,小心地將剪好的魚皮用膠粘到畫板上。
從十二生肖到山水園林、從平面畫到多層立體畫,小店的四壁掛滿了上百款形色各異的畫作。
孫玉林孫鳳華夫婦的魚皮畫小店。劉麗君/攝
這樣100×50釐米的畫,平均每幅能賣到五六百元,靠著賣畫的收入,兩口子過上了平靜踏實的日子。
「農民嘛,就是靠這雙手。」守著這十幾平方米的小店,雖無大富大貴,但能自給自足,對孫鳳華來說,這就是她最嚮往的小康。畢竟,這種平靜的生活,在以前她想都不敢想。
「以前咱們靠捕魚為生。」孫鳳華回憶,漁民看天吃飯,又累又髒,收入也不穩定。直到在政府的幫扶下轉產,夫妻倆選擇開一家店,製作赫哲族傳統特色工藝品——魚皮畫。
清白之藝,唯道守恆。魚皮畫工藝複雜,剝下魚皮之後,要用木刀反覆刮軟再去腥,之後晾曬1~3個月才能作畫,從剝皮到成品,每個細節都需要極大的眼力和耐心。二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夫妻倆手藝日益精進,今年62歲的孫玉林,還成為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現在,小店的魚皮畫名氣遠揚,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還遠銷到了歐美日韓等多個海外國家。
也常有學生和手工藝愛好者前來學習,「希望這門手藝能讓更多人掌握一技之長,過上好日子!」孫玉林笑盈盈地說。
02
藥田裡「種」下的希望
在距離魚皮畫小店不遠處的中草藥種苗繁育基地,李玉華正和10餘名同鄉姐妹眼疾手快地除草,皮膚曬得黝黑。幹完活兒,她用肩上的毛巾擦了擦額角的汗,仔細地從地裡走向田埂,生怕踩壞了腳下綠油油的草藥種苗。
如果說孫鳳華一家是「剪」出來的幸福,那李玉華一家就是「種」出來的希望。
現年58歲的李玉華也是赫哲族人,過去幾年和丈夫在外打工,逢年過節才能回家。由於文化水平不高,幹得是體力活兒,不僅辛苦,掙得也少,一家人一直沒有掙脫貧困的漩渦。
李玉華在中草藥種苗繁育基地勞作。高麗/攝
近年來,街津口赫哲族鄉大力發展寒地玫瑰、中草藥種植、紅柳種植等特色產業,帶動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增收,同時,每一項收入都有一定的分紅惠及貧困戶。年前,孫鳳華家門口就開闢了80畝中草藥種苗繁育基地。2019年底,該基地擴大種植規模,並向同鄉貧困家庭招工,李玉華被安排來這裡工作。
「是村裡照顧我,照顧貧困戶。」耳順之年,李玉華終於結束了異鄉打工的生活,她的丈夫也在基地工作,負責噴灑農藥。能在家門口上班,有固定時間休息,還有每天100元日結工資,兩口子感到「特別滿意」。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除了給村民提供就業崗位,基地還免費教授中草藥種植技術。「3到5年就能收益,實現當年脫貧、兩年致富、三年成為我們鄉中草藥種植主力軍的目標。」負責人呂志範很看好基地的發展。而看到越來越多的村民參與到種植實踐中,呂志範很開心,他不怕村民自立門戶「搶」生意,「通過我們的培訓讓村民致富,是我們基地運行的初心和使命。」
作為赫哲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街津口赫哲族鄉有赫哲族人537人。通過種植產業,2019年,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18305元,包括18戶赫哲族貧困戶在內的全鄉104戶貧困人口,已於去年全部脫貧。
而從孫鳳華到李玉華,脫貧致富的路上,赫哲族婦女們也都跟上了大隊伍。
03
傳承文化的「新思路」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來黑龍江考察時,曾讚揚赫哲族歷史悠久,文化豐富,特別是漁獵技能高超、圖案藝術精美、伊瑪堪說唱很有韻味。
「相比大城市,我還是更喜歡自己的家鄉。」「90後」赫哲族姑娘曹暢,也因著這份對故土文化的熱愛,在大學畢業後,放棄了大城市優越的工作機會,回到了烏蘇里江畔的烏蘇鎮抓吉赫哲族村,成為撫遠市烏蘇鎮文化站站長。
「赫哲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相對其他文化來說傳承是比較困難的。作為年輕的赫哲族人,我想把我們的音樂舞蹈、手工技藝等通過與時俱進的方式傳承下去。」曹暢說。
近兩年,隨著直播經濟大火,曹暢也找到了新的思路,「電商直播或許是個不錯的辦法。」
說幹就幹,6月9日,在當地團市委支持下,曹暢在淘寶直播間為家鄉特色產品賣力吆喝起來,「這是赫哲族有名的魚皮畫,是純天然的魚皮製成的……剛炒出來的魚毛,都是赫哲村民炒制的……」
兩個多小時的直播就賣出了4000多單,這是曹暢第一次感受到直播電商的力量。
「以前再怎麼吆喝,傳播的也很有限,但這次直播讓我很驚喜,沒想到有那麼多人喜歡、關注赫哲文化,而且同時還能給鄉親們賣點兒貨,賺點兒錢。」
現在的曹暢每天都幹勁十足,一邊做直播,一邊繼續深入學習家鄉文化,立志要讓赫哲文化被更多人看見。
文化的傳承,也為當地的旅遊業發展增添了動力。撫遠市以抓吉村和300萬畝三江溼地為中心規劃了烏蘇里船歌旅遊風光帶,建設了赫哲民俗館,成立了省級魚皮技藝合作社,組建了赫哲群眾演藝隊,村民們也辦起了民宿、開起了餐館,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來打卡消費。
「以前打魚風險高,現在開餐館,日子過得不錯,還能把赫哲族人做魚的好手藝搬上餐桌。」一位赫哲族大娘低頭燉魚,每到旅遊旺季,她家的餐館都會忙得不可開交。
「現在可不止我一個人直播了。」就像曹暢說的,老鄉們也都與時俱進,拿起手機直播捕魚、炒魚鬆、製作魚皮畫。
站在民俗館二樓,身著碧色民族服飾的曹暢和抓吉村的秀美風光一同入畫,遠處就是水波粼粼的烏蘇里江,伴著習來的微風,曹暢用赫哲語唱起了《烏蘇里船歌》。
「真好!」看著自己深愛的家鄉越來越有生機,鄉親們笑顏愈多,這兩個樸素的字眼,勝過萬語千言。
記者手記
古老的民族蓬勃的活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赫哲族人正在經歷的這些巨大變化,生動地詮釋了這句話。
從同江到撫遠,從街津口赫哲族鄉到抓吉赫哲族村,這次的採訪,讓我認識了這個古老的民族。長久以來,因為地理條件和自然環境的限制,他們以打魚為生,致富腳步較慢。針對赫哲族發展現狀,地方政府因地施策,幫助他們「棄船上岸」,並通過一系列政策和資金支持,改善了赫哲族人的生產生活條件。「是黨和政府的關愛才使我們安居樂業……」採訪過程中,不止一位赫哲族人這樣對我說。
難能可貴的是,赫哲族傳統文化也被很好地保留和傳承了下來,並且靈活地通過文旅結合的方式,讓外界有了了解這個民族的渠道,也讓更多赫哲族人從中受益,實現了雙向共贏。相信在未來,在更多新技術的加持下,以及曹暢這樣年輕一代的努力下,赫哲文化能夠以更豐富的方式展現在大家面前。
赫哲族婦女給我留下的印象是質樸、勤勞。就像面對記者的採訪,孫鳳華一直在靦腆地笑,李玉華話也很少,但正是這份質樸,讓她們的喜悅來得更加真實。她們曾吃過苦,受過累,如今在政策幫扶下,踏踏實實地勞動,也收穫了屬於自己的幸福小康。她倆的故事,是更多赫哲族婦女脫貧致富的縮影。
而赫哲族也是其他少數民族脫貧奔小康的一個縮影,我們有理由相信,全國各族人民攜起手來,擼起袖子加油幹,確保少數民族如期脫貧奔小康的目標,一定能實現。
原標題:《「烏蘇里船歌」唱出新故事〡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