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蘇里船歌」唱出新故事〡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2021-01-08 澎湃新聞

「烏蘇里江來長又長,藍藍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開千張網,船兒滿江魚滿倉。」

「90後」赫哲族姑娘曹暢用赫哲語唱起了《烏蘇里船歌》,宛轉悠揚。

在黑龍江省的烏蘇里江、松花江、黑龍江流域,世居著我國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之一——赫哲族,因其生活區域是祖國的最東方,赫哲族也被稱為「守望太陽的民族」。

上世紀末,由於漁業資源逐漸匱乏,以打魚為生的赫哲族遇到了生存難題。國家安排赫哲族「洗腳上岸」,通過種植、養殖、發展旅遊等多種方式,赫哲族人逐步改善了生活。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同江市八岔赫哲族鄉八岔村,親切看望生活在這裡的赫哲族群眾,總書記對赫哲族奔小康的殷殷囑託,當地幹部群眾牢記在心。

4年過去,這個民族寫就了屬於自己的小康故事。

01

魚皮上「剪」出的幸福

黑龍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的魚皮畫小店裡,赫哲族婦女孫鳳華正忙著給遊客賣魚皮畫,她的丈夫——魚皮畫傳承人孫玉林則坐在一旁,小心地將剪好的魚皮用膠粘到畫板上。

從十二生肖到山水園林、從平面畫到多層立體畫,小店的四壁掛滿了上百款形色各異的畫作。

孫玉林孫鳳華夫婦的魚皮畫小店。劉麗君/攝

這樣100×50釐米的畫,平均每幅能賣到五六百元,靠著賣畫的收入,兩口子過上了平靜踏實的日子。

「農民嘛,就是靠這雙手。」守著這十幾平方米的小店,雖無大富大貴,但能自給自足,對孫鳳華來說,這就是她最嚮往的小康。畢竟,這種平靜的生活,在以前她想都不敢想。

「以前咱們靠捕魚為生。」孫鳳華回憶,漁民看天吃飯,又累又髒,收入也不穩定。直到在政府的幫扶下轉產,夫妻倆選擇開一家店,製作赫哲族傳統特色工藝品——魚皮畫。

清白之藝,唯道守恆。魚皮畫工藝複雜,剝下魚皮之後,要用木刀反覆刮軟再去腥,之後晾曬1~3個月才能作畫,從剝皮到成品,每個細節都需要極大的眼力和耐心。二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夫妻倆手藝日益精進,今年62歲的孫玉林,還成為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現在,小店的魚皮畫名氣遠揚,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還遠銷到了歐美日韓等多個海外國家。

也常有學生和手工藝愛好者前來學習,「希望這門手藝能讓更多人掌握一技之長,過上好日子!」孫玉林笑盈盈地說。

02

藥田裡「種」下的希望

在距離魚皮畫小店不遠處的中草藥種苗繁育基地,李玉華正和10餘名同鄉姐妹眼疾手快地除草,皮膚曬得黝黑。幹完活兒,她用肩上的毛巾擦了擦額角的汗,仔細地從地裡走向田埂,生怕踩壞了腳下綠油油的草藥種苗。

如果說孫鳳華一家是「剪」出來的幸福,那李玉華一家就是「種」出來的希望。

現年58歲的李玉華也是赫哲族人,過去幾年和丈夫在外打工,逢年過節才能回家。由於文化水平不高,幹得是體力活兒,不僅辛苦,掙得也少,一家人一直沒有掙脫貧困的漩渦。

李玉華在中草藥種苗繁育基地勞作。高麗/攝

近年來,街津口赫哲族鄉大力發展寒地玫瑰、中草藥種植、紅柳種植等特色產業,帶動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增收,同時,每一項收入都有一定的分紅惠及貧困戶。年前,孫鳳華家門口就開闢了80畝中草藥種苗繁育基地。2019年底,該基地擴大種植規模,並向同鄉貧困家庭招工,李玉華被安排來這裡工作。

「是村裡照顧我,照顧貧困戶。」耳順之年,李玉華終於結束了異鄉打工的生活,她的丈夫也在基地工作,負責噴灑農藥。能在家門口上班,有固定時間休息,還有每天100元日結工資,兩口子感到「特別滿意」。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除了給村民提供就業崗位,基地還免費教授中草藥種植技術。「3到5年就能收益,實現當年脫貧、兩年致富、三年成為我們鄉中草藥種植主力軍的目標。」負責人呂志範很看好基地的發展。而看到越來越多的村民參與到種植實踐中,呂志範很開心,他不怕村民自立門戶「搶」生意,「通過我們的培訓讓村民致富,是我們基地運行的初心和使命。」

作為赫哲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街津口赫哲族鄉有赫哲族人537人。通過種植產業,2019年,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18305元,包括18戶赫哲族貧困戶在內的全鄉104戶貧困人口,已於去年全部脫貧。

而從孫鳳華到李玉華,脫貧致富的路上,赫哲族婦女們也都跟上了大隊伍。

03

傳承文化的「新思路」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來黑龍江考察時,曾讚揚赫哲族歷史悠久,文化豐富,特別是漁獵技能高超、圖案藝術精美、伊瑪堪說唱很有韻味。

「相比大城市,我還是更喜歡自己的家鄉。」「90後」赫哲族姑娘曹暢,也因著這份對故土文化的熱愛,在大學畢業後,放棄了大城市優越的工作機會,回到了烏蘇里江畔的烏蘇鎮抓吉赫哲族村,成為撫遠市烏蘇鎮文化站站長。

「赫哲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相對其他文化來說傳承是比較困難的。作為年輕的赫哲族人,我想把我們的音樂舞蹈、手工技藝等通過與時俱進的方式傳承下去。」曹暢說。

近兩年,隨著直播經濟大火,曹暢也找到了新的思路,「電商直播或許是個不錯的辦法。」

說幹就幹,6月9日,在當地團市委支持下,曹暢在淘寶直播間為家鄉特色產品賣力吆喝起來,「這是赫哲族有名的魚皮畫,是純天然的魚皮製成的……剛炒出來的魚毛,都是赫哲村民炒制的……」

兩個多小時的直播就賣出了4000多單,這是曹暢第一次感受到直播電商的力量。

「以前再怎麼吆喝,傳播的也很有限,但這次直播讓我很驚喜,沒想到有那麼多人喜歡、關注赫哲文化,而且同時還能給鄉親們賣點兒貨,賺點兒錢。」

現在的曹暢每天都幹勁十足,一邊做直播,一邊繼續深入學習家鄉文化,立志要讓赫哲文化被更多人看見。

文化的傳承,也為當地的旅遊業發展增添了動力。撫遠市以抓吉村和300萬畝三江溼地為中心規劃了烏蘇里船歌旅遊風光帶,建設了赫哲民俗館,成立了省級魚皮技藝合作社,組建了赫哲群眾演藝隊,村民們也辦起了民宿、開起了餐館,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來打卡消費。

「以前打魚風險高,現在開餐館,日子過得不錯,還能把赫哲族人做魚的好手藝搬上餐桌。」一位赫哲族大娘低頭燉魚,每到旅遊旺季,她家的餐館都會忙得不可開交。

「現在可不止我一個人直播了。」就像曹暢說的,老鄉們也都與時俱進,拿起手機直播捕魚、炒魚鬆、製作魚皮畫。

站在民俗館二樓,身著碧色民族服飾的曹暢和抓吉村的秀美風光一同入畫,遠處就是水波粼粼的烏蘇里江,伴著習來的微風,曹暢用赫哲語唱起了《烏蘇里船歌》。

「真好!」看著自己深愛的家鄉越來越有生機,鄉親們笑顏愈多,這兩個樸素的字眼,勝過萬語千言。

記者手記

古老的民族蓬勃的活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赫哲族人正在經歷的這些巨大變化,生動地詮釋了這句話。

從同江到撫遠,從街津口赫哲族鄉到抓吉赫哲族村,這次的採訪,讓我認識了這個古老的民族。長久以來,因為地理條件和自然環境的限制,他們以打魚為生,致富腳步較慢。針對赫哲族發展現狀,地方政府因地施策,幫助他們「棄船上岸」,並通過一系列政策和資金支持,改善了赫哲族人的生產生活條件。「是黨和政府的關愛才使我們安居樂業……」採訪過程中,不止一位赫哲族人這樣對我說。

難能可貴的是,赫哲族傳統文化也被很好地保留和傳承了下來,並且靈活地通過文旅結合的方式,讓外界有了了解這個民族的渠道,也讓更多赫哲族人從中受益,實現了雙向共贏。相信在未來,在更多新技術的加持下,以及曹暢這樣年輕一代的努力下,赫哲文化能夠以更豐富的方式展現在大家面前。

赫哲族婦女給我留下的印象是質樸、勤勞。就像面對記者的採訪,孫鳳華一直在靦腆地笑,李玉華話也很少,但正是這份質樸,讓她們的喜悅來得更加真實。她們曾吃過苦,受過累,如今在政策幫扶下,踏踏實實地勞動,也收穫了屬於自己的幸福小康。她倆的故事,是更多赫哲族婦女脫貧致富的縮影。

而赫哲族也是其他少數民族脫貧奔小康的一個縮影,我們有理由相信,全國各族人民攜起手來,擼起袖子加油幹,確保少數民族如期脫貧奔小康的目標,一定能實現。

原標題:《「烏蘇里船歌」唱出新故事〡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烏蘇里船歌新唱
    今年7月1日是我們黨99歲的生日,走過近一個世紀,我們黨始終初心不改、矢志不渝。本報今起推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通過一個個小康故事、一幅幅生活場景,彰顯我們黨擔當使命、一諾千金的不懈追求,展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壯舉,展現人民群眾共建美好家園、共享幸福生活的生動實踐。窗外,驟雨初歇,彩虹高拱,中俄界河黑龍江浩蕩奔流。
  • 《烏蘇里船歌》詞作者胡小石談民歌創作
    在生活節奏不斷加速的今天,我們應當如何用老藝術家的創作經驗鼓勵當下年輕人的文藝創作?記者採訪了《烏蘇里船歌》詞作者胡小石。  1962年,年輕的詞作者胡小石深入生活,創作了反映赫哲族人過上幸福生活的《烏蘇里船歌》。
  • ...演繹一個古老而神秘的民族變遷 「56歲」的《烏蘇里船歌》,仍在...
    江邊生活著一個古老的漁獵民族——赫哲族。1962年,一首反映赫哲族生產生活變遷的《烏蘇里船歌》唱響大江南北,一度「婦孺皆知」……烏蘇里江水長又長,藍藍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開千張網,船兒滿江魚滿艙……這首地域特色濃鬱的民歌傳唱之久、影響之大,超出很多人的意料,甚至從一開始就走出國門,很快就走向世界。
  • 【民俗】《烏蘇里船歌》唱響的地方-饒河烏日貢大會
    饒河,號稱烏蘇里船歌唱響的地方,那首《烏蘇里船歌》因曲調優美,歌詞明快,演唱投入,很快傳遍中國。讓大江南北一下子記住了烏蘇里江,大頂子山,白樺林,還有赫哲人。本次《烏蘇里船歌》的演唱者不在是郭頌,曲調還是那個曲調,歌詞也沒有變化。坐在體育場東北角的角落裡,耳邊的一片嘈雜,曲子裡的東北味道似乎少了許多,郭頌是一段傳奇。
  • 京華時報:在《烏蘇里船歌》歌聲中永遠記住他的音容笑貌
    原標題:在《烏蘇里船歌》歌聲中永遠記住他的音容笑貌   今晨7時,曾經以演唱《烏蘇里船歌》《新貨郎》聞名華夏的歌唱家郭頌老師在北京去世,享年八十五歲。其實很早就聽聞郭老師在2011年因為一次突發的高燒住院,之後又多次出現併發症,這幾年一直在醫院與病魔作鬥爭。
  • 「低音炮」王晰再唱《烏蘇里船歌》,與「團長」騰格爾即興演繹...
    信息,從這裡觸達民歌圈 《烏蘇里船歌 央視晚會、綜藝節目、演唱會……王晰在許多場合都唱過《烏蘇里船歌》。最近,在廣東衛視《流淌的歌聲》節目中,他為觀眾帶來了一版重新編曲的《烏蘇里船歌》,令網友直呼能無限單曲循環。
  • 青年歌唱家受邀演唱經典歌曲《烏蘇里船歌》
    中國網12月30日訊 2019年12月27日,青年歌唱家張可受邀參加中央廣播電視臺《東西南北賀新春》節目,演唱經典歌曲《烏蘇里船歌》,據悉,該節目大年二十九CCTV3,春節期間CCTV1播出。
  • 靜靜的烏蘇里江
    原標題:靜靜的烏蘇里江   靜靜的烏蘇里江  吳莉莉  烏蘇里江,中俄邊界上一條美麗的河。早年,歌唱家郭頌將《烏蘇里船歌》唱紅了大江南北,那時我們誰不會哼幾句?「阿拉赫尼拉,阿拉赫尼拉……赫勒——給根」,鼻音綿長拖得九曲十八彎,沒有中氣的人唱不出那韻味。
  • 烏蘇里江的前世今生
    好在我國幅員廣闊,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烏蘇里江這條我國高緯度區的河流,聽一聽它的前世今生。「烏蘇里江來長又長,藍藍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開千張網,船兒滿江魚滿艙……」。《烏蘇里船歌》猶如一幅徐徐展開的動感圖畫,把祖國北部邊陲的大好河山和生活在烏蘇里江流域的赫哲族幸福漁獵的場景逐一展現給世人。
  • 從苦難走向光明,赫哲人70載唱響新船歌
    新華社哈爾濱9月27日電 題:從苦難走向光明,赫哲人70載唱響新船歌新華社記者孫英威、何山、閆睿由僅300餘人到5300餘人,由居無定所到生活無憂,新中國成立70年來,漁獵民族赫哲族在黨和國家的關懷下,從苦難的舊日子走向光明的新生活。
  • 他從央視《星光大道》登上春晚舞臺,一首《烏蘇里江船歌》唱絕了
    不過,還是有很多人,選擇了把唱歌的喜好,就當成是一種單純的喜好,雖然經歷了熙熙攘攘、繁華驚豔的娛樂圈,卻也絕不多留戀,義無反顧的回到自己原本的生活中去。這讓得著想起了那位曾經拿下《星光大道》年度亞軍、憑著一首《烏蘇里船歌》登上央視春晚舞臺的農民歌手馬廣福。 十一年前的2008年,被黑龍江廣播電視臺選送到央視《星光大道》的馬廣福,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紀。布滿了皺紋的臉上,透著風吹日曬、半輩勞作的辛勤,悠揚悅耳的歌聲,卻讓觀眾對這個長相樸實、性格更樸實的農民歌手刮目相看。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農家小院裡的風景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農家小院裡的風景 2020-08-05 18:04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決勝全面小康 講好景德鎮故事
    8月25日至27日,「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團走進景德鎮,圍繞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陶瓷文化傳承創新、陶瓷產業發展等內容,深入基層,走訪群眾,用直觀的鏡頭、生動的筆觸真切感受、記錄景德鎮市人民幸福而真實的小康生活。
  • 日出烏蘇里江
    我們來的這天,序屬盛夏。到了秋天,斑斕的珍寶島溼地又將是另一幅絕美的景色吧。  晚上,入住虎頭鎮。天色尚明,我們信步走到烏蘇里江邊。歌唱家郭頌書寫的「烏蘇里江」石刻矗立在江邊。發源於俄羅斯錫霍特山西側的烏拉河,發源於興凱湖的松阿察河在這裡匯合,所以這裡又有「烏蘇里江起點」的美譽。
  • 遊記:虎頭就是整個烏蘇里江的起點
    老歌唱家郭頌演唱的烏蘇里船歌,後來被新生代歌手、「天下最美女中音」降央卓瑪翻唱,一樣的歌詞,一樣的曲調,一樣的悠揚。這不,拌著悠揚的烏蘇里船歌,我們走在烏蘇里江邊了。參觀完虎頭要塞,直奔烏蘇里江起點,虎頭就是整個烏蘇里江的起點。
  • 我的小康生活:走向小康!
    「我的小康生活」主題徵文正在進行,讓我們跟隨黨報小記者、指導教師和廣大網民的筆觸、鏡頭,一同見證和感受雲南保山走向小康的精彩故事。身在小康社會的我們,幸福安逸。我們身邊有數不勝數的小康故事。那麼,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小康二字的含義呢?
  • @金昌人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徵集活動來啦!
    @金昌人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徵集活動來啦!全面小康,對千千萬萬的中國人來說,是綠水青山的生態家園,是舊貌換新顏的家宅變化,更是一個個普通人夢想成真、笑顏綻放的奮鬥故事。為充分展現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點滴變化,講述金昌人民群眾圓夢小康的奮鬥歷程和美好期望,從即日起,金昌廣播電視臺新媒體將面向全社會開展「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徵集活動。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二)
    博後村是海南黎族聚居村莊,也是三亞市革命老區,臨近亞龍灣國際旅遊區,土地常年浸漬海水成鹽鹼地,種植收成少,村民小康生活的夢想曾經遙不可及。然而,短短幾年光景,博後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每處景觀、每條道路、每家農戶、每個村民,都演繹著人們創造小康生活的美好故事。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平山縣:暢通人才路 走向小康路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平山縣:暢通人才路 走向小康路 2020-09-15 20: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齊魯製藥研發員的「小康生活」:研發更多新藥...
    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22日訊 7月21日,「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導活動正式啟動,此次採訪團分為東西兩條線路,分別對濟南、青島、臨沂、威海等8個城市進行採訪。在齊魯製藥有限公司,新劑型研究室主任孫彥華說出了自己心中的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