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後遇到的那些事兒

2021-01-08 每日甘肅

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後遇到的那些事兒

莫高窟第17窟(藏經洞)

敦煌莫高窟又稱千佛洞,是我國首批世界文化遺產之一。莫高窟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經過數百年建造,形成巨大的規模,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元朝末年,由於戰亂和風沙掩埋,莫高窟逐漸被人淡忘。莫高窟得以聞名世界,緣於藏經洞的發現。

藏經洞的發現

莫高窟是一處世界級文化寶庫。它之所以舉世聞名,正是因為在一個小石窟中,發現了封藏幾個世紀的巨量經卷、文書、繪畫等文物。這個小小石窟就是敦煌藏經洞,藏經洞是莫高窟第17窟的俗稱。

藏經洞是第16窟甬道北壁的支窟,是窟中之窟。建於唐大中五年至鹹通三年(851-862)間,是晚唐釋門河西都僧統洪辯的影堂。

藏經洞非常小,平面近於方形,長寬不足3米,窟高3米,覆鬥形窟頂,是真正的方丈鬥室。石窟北壁貼壁建長方形禪床式低壇,壇上泥塑洪辯像。北壁畫菩提樹二,枝葉相接。菩提樹左側畫比丘尼一,雙手捧持對風團扇。菩提樹右側畫近侍女一,一手持杖。西壁嵌大中五年洪辯告身碑一通。

敦煌藏經洞發現於1900年,是莫高窟當家道士王圓籙無意間發現的。

1892年,道士王圓籙來到莫高窟。此時莫高窟十分荒涼,崖間上的通道多數已經毀於戰火,一些洞口已經崩塌,底層的洞窟已為黃沙掩蓋,這裡只有一些粗通漢語的喇嘛居住。

關於藏經洞的發現過程,有不同的故事。

據說王圓籙在莫高窟定居後,香火漸盛,他把信徒們施捨的錢財節省下來,開始重修和改造莫高窟。他第一步工作就是清除底層洞窟中的積沙。在清理第16窟積沙時,王道士引水衝沙,無意中把水衝進了16窟甬道中,使甬道北壁密室封牆處裂開了一道縫隙。王圓籙用芨芨草從縫中插進去試探,終於發現了這個秘密。於是他打開破壁,發現了現編號第17窟秘密的小板門。打開板門,看到了從地面一直堆到洞頂的一卷卷粗布包紮的包裹。

另一個說法是,王道士當時僱了一個姓楊的人在第16洞窟的甬道裡抄經,楊某以草棍點菸,然後偶然將草棍插在洞壁上,發現草棍生出的煙被吸進了洞壁上的裂縫,然後發現了藏經洞。這個故事沒有可靠的文字出處,只是民間傳說。

無論如何,藏經洞是1900年的那個夏天被偶然發現的。王道士打開了小小的藏經洞,封藏於石窟中近900年的文物重見天日。

藏經洞的來歷,歷史上並無記錄,堪稱千古之謎。敦煌學專家、學者根據其他歷史資料進行推斷,提出了「避難說」「廢棄說」等多種假說,眾說紛紜。人們根據敦煌遺書分析,藏經洞封閉大約在11世紀中後期。

道士王圓籙

藏經洞的尷尬

藏經洞發現之日,正是光緒二十六年六月十六日,這應該是個六六大順的日子,可是對敦煌遺書來說,卻是劫難的開始。這一年,清政府風雨飄搖,藏經洞發現兩天之後,光緒二十六年六月十八日八國聯軍侵華佔領北京。

藏經洞出世的時間實在是太糟糕了。

王道士想了想,這些古物年代久遠,應該會得到政府官員的重視,如果報告上去,也許會得到一定的賞金,可以緩解他修繕莫高窟的資金窘況。

說幹就幹,王道士興衝衝地徒步行走50裡,趕往縣城去找敦煌縣令嚴澤,並奉送了取自於藏經洞的兩卷經文。王道士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引起這位官老爺的重視。可惜的是這位姓嚴的知縣不學無術,只不過把這兩卷經文視作發黃的廢紙而已。

王道士垂頭喪氣而歸,把這事暫時放了下來。

1902年,敦煌又來了一位新知縣汪宗翰。汪知縣是位進士,對金石學很有研究。王道士心中再次燃起了希望,他向汪知縣報告了藏經洞的情況。汪知縣當即帶了一批人馬,親自去莫高窟察看, 汪宗翰頗為欣賞,寫了報告,且附上一些王道士送來的佛經,上呈甘肅學政葉昌熾。

葉昌熾是清末著名藏書家和金石學家,他是第一位確認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寶藏價值的人。葉昌熾向甘肅藩臺建議,應將所有這些古代文物、文獻運到省城蘭州保存。

然而,敦煌距離蘭州路途遙遠,僅運費就需五六千兩銀子,一時經費無處落實,只得讓汪知縣責令王道士將發現的文物和文獻就地封存,等候處理。

兩次找知縣沒有結果,王道士仍不甘心。他又從藏經洞中挑揀了兩箱經卷,趕著毛驢奔赴肅州(酒泉)。他風餐露宿,單槍匹馬,冒著被狼吃匪搶的危險,行程800多裡,才找到了時任甘肅兵備道的道臺廷棟。誰知這位廷棟大人匆匆瀏覽了一番,最後得出一個讓人愕然的結論:經卷上的字還不如他的書法好,就此了事。

王道士再次被拒,失望不已。這也是當時藏經洞面臨的尷尬處境。

直至1907年5月,匈牙利裔英國人斯坦因從一個商人那裡獲悉藏經洞裡偶然發現了大批古代寫卷的消息。於是他帶上一個名叫蔣孝琬的師爺,趕赴敦煌莫高窟。

藏經洞的文物被外國人盯上了。

1908年,法國人伯希和在藏經洞

藏經洞的劫難

斯坦因先派蔣師爺與王道士交涉,要求將藏經洞的寫本全看一遍,被王道士拒絕了,斯坦因又決定在蔣師爺的陪同下親自與王道士打交道。

為此斯坦因認真觀察了王道士,在他的筆記中,記錄著他對守護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的王道士的印象:「王是一個孤傲、忠於職守的人。他看上去有些古怪,見到生人非常害羞和緊張,但臉上卻不時流露出一絲狡猾機警的表情,令人難以捉摸。」斯坦因的師爺蔣孝琬調查發現,王道士帳本清晰,生活簡樸,從不挪用募集到的維修寺廟的銀子。斯坦因意識到,用金錢收買王道士行不通。

為了取得王道士的信任,斯坦因費盡心機,編造了一通謊言。斯坦因知道,在中國,玄奘取經的故事婦孺皆知,正好莫高窟有玄奘取經壁畫,他便以此為藉口,讓蔣孝琬告訴王道士:眼前的斯坦因是玄奘信徒,是從印度翻越大雪山來取經的外國和尚;印度本土佛學漸衰,外國和尚要來敦煌取經,回到佛陀故鄉重新弘法。玄奘的在天之靈讓他看守藏經洞,就是為了等待這位外國和尚,取經功德無量。一席話讓王道士為斯坦因打開了藏經洞的大門。不過在拿絹畫時,王道士留了個心眼:他專門挑那些破舊的賣給斯坦因。他想用手頭這些破爛換點錢來整修洞窟,可王道士哪裡想到,破舊可能意味著畫卷更古老、更有價值。

斯坦因從敦煌帶走了數千件寫經、絹畫、絲織品,這些文物分別入藏印度國家博物館、匈牙利科學院、大英圖書館和大英博物館。

後來,法、日、美、俄等國探險家陸續來到敦煌盜竊掠奪,絕大部分文物不幸流散到世界各地,僅剩下少部分留存於國內,造成中國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如今,藏經洞中空空如也,只有洪辯和尚的塑像依舊端坐石窟之中,看著來來往往的遊客,閱盡藏經洞曾經發生過的千年風波。

撰文/黃建強 圖/資料圖片

相關焦點

  • 風物誌丨敦煌莫高窟 藏經洞發現後遇到的那些事兒
    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後遇到的那些事兒敦煌莫高窟又稱千佛洞,是我國首批世界文化遺產之一。莫高窟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經過數百年建造,形成巨大的規模,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元朝末年,由於戰亂和風沙掩埋,莫高窟逐漸被人淡忘。莫高窟得以聞名世界,緣於藏經洞的發現。
  • 清末時期,一名道士發現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為何把文物賣給外國人
    如果說起敦煌藏經洞,許多人就應該聽說過了。如果說起敦煌藏經洞中那些被外國人騙買走的經卷,也有更多人應該聽說過了。王圓籙就是那個賣敦煌藏經洞中的經卷給外國人的那個人。這下,你應該知道了吧?聽到這一介紹,相信許多人心中一定會升起一股無名之火,忍不住要大罵這個小人物,把老祖宗留下的寶貝輕易地賣給了外國人。
  • 6月22日:敦煌莫高窟藏經洞被發現
    這是莫高窟外景(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1900年6月22日,舉世聞名的中國甘肅敦煌莫高窟藏經洞被發現。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圓祿在清理積沙時,無意中發現了藏經洞,並挖出了公元4世紀至11世紀的佛教經卷、社會文書、刺繡、絹畫、法器等文物5萬餘件。這一發現為研究中國及中亞古代歷史、地理、宗教、經濟、政治、民族、語言、文學、藝術、科技提供了數量極其巨大、內容極為豐富的珍貴資料。
  • 藏經洞的發現:再現敦煌舊影
    一個落魄道士的歷史角色敦煌藏經洞是莫高窟第17窟的俗稱。該窟曾因發現數以萬計的古代佛經、文書和美術品等文物而聞名。藏經洞出土文物與殷墟甲骨文、漢簡、明清檔案一起,被譽為近代古文獻的四大發現,其學術價值於此可見。藏經洞是附屬於敦煌第16窟的小窟,位於16窟甬道北側壁內。此窟開鑿於晚唐時期,窟主是當時河西都僧統的洪辯。
  • 一場極富視覺張力的藝術盛宴 「紀念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周年...
    一場極富視覺張力的藝術盛宴「紀念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周年國際書法邀請展」在蘭啟幕展覽現場。掌上蘭州·蘭州晨報記者 楊亮 攝每日甘肅網12月3日訊(掌上蘭州·蘭州晨報記者平麗豔 楊亮)12月2日,「紀念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周年國際書法邀請展」在甘肅省藝術館啟幕,來自22個國家的書法家創作的120幅以敦煌寫經為主要題材的精品之作,吸引了眾多書法愛好者的眼球。
  • 【新華網】紀念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周年國際書法邀請展在甘肅...
    【新華網】紀念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周年國際書法邀請展在甘肅舉行 2020-12-03 14: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紀念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周年國際書法邀請展巡展在蘭州開幕
    為認真學習宣傳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大力弘揚敦煌文化,加強對國粹藝術的傳承與保護,展示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由省文化和旅遊廳、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酒泉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省書法家協會、北京來德藝術中心、敦煌市人民政府聯合承辦,敦煌研究院協辦的「紀念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周年國際書法邀請展」在甘肅藝術館開幕。
  • 敦煌裡的中國和世界 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周年
    【新書訪談錄】訪談一·敦煌學:流光百年 歷久彌新首都師範大學燕京人文講席教授、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名譽會長 郝春文敦煌裡的中國 敦煌裡的世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周年新書訪談光明悅讀:1930年,陳寅恪先生在《敦煌劫餘錄》序言中正式提出「敦煌學」的概念
  • 紀念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周年國際書法邀請展在甘肅舉行
    新華網蘭州12月2日電(記者 郎兵兵)紀念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周年國際書法邀請展2日在甘肅藝術館舉行,旨在接續敦煌藏經洞文脈,構建中國書法文化新的「藏經洞」。  敦煌寫經是研究中國書法的無價瑰寶。
  • 120幅書法作品致敬敦煌文化「紀念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周年...
    彈指間,距離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已經120周年,敦煌寫經的發現對書法藝術演變的貢獻巨大,使其成為難得的文化瑰寶。12月2日,由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甘肅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酒泉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紀念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周年國際書法邀請展」在甘肅省美術館開幕。
  • 甘肅辦國際書法邀請展巡展 紀念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周年
    12月2日,「紀念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周年國際書法邀請展巡展」在甘肅省藝術館啟幕。 馮志軍 攝中新網蘭州12月3日電 (記者 馮志軍 高瑩)「紀念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周年國際書法邀請展巡展」2日在蘭州啟幕。
  • 敦煌裡的中國 敦煌裡的世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周年新書訪談
    第一階段是1909年至1949年,以1930年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一時期敦煌學逐步興起,後一時期我國學者接觸的敦煌文獻大為增多,研究領域逐步擴大。第二個階段是1949年至1978年,以1966年「文革」開始劃分為兩個時期,前一時期研究重心在大陸,後一時期研究重心轉移到了港臺。第三階段是1978年改革開放後至2000年,我國敦煌學快速發展,最終掌握了國際敦煌學的主導權和話語權。
  • 敦煌莫高窟講解:藏經洞的文物流失,民族罪人不是王道士
    上期節目我們講述了敦煌的歷史背景和《張義潮出巡圖》,以及藏經洞的封閉原因,這期節目我們繼續講述800年後,藏經洞被發現後的命運故事。藏經洞就是莫高窟第17窟,考古界有句話,「幹千年,溼萬年,不幹不溼就半年」。敦煌的特殊乾燥環境,讓洞窟中的上萬件寶貴文獻得以安然度過時間和戰爭的浩劫。藏經洞出土文物與殷墟甲骨文、漢簡、明清檔案一起,被譽為近代古文獻的四大發現。
  • 敦煌莫高窟的歷史演化是怎麼樣的?裡面藏經洞又遭遇了哪些浩劫?
    莫高窟不存在發現一說,它自修建第一個洞窟起,就一直存在於敦煌。莫高窟中唯一能與「發現」掛上鉤的,就是沉睡了八百多年的第十六窟中的藏經洞。敦煌莫高窟的歷史演化說起敦煌莫高窟,大家都是如雷貫耳,他是敦煌著名的旅遊景點。莫高窟,也被稱為千佛洞,位於甘肅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
  • 書寫經典 120幅精品獻禮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周年
    「紀念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周年國際書法邀請展」巡展在蘭州開幕  中國甘肅網12月2日訊 (本網記者 張蘭琴 文/圖)2日上午,隨著甘肅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旅廳黨組書記、廳長陳衛中宣布「開幕」,來自五大洲22個國家的書法家的40幅書法作品和當代中國著名書法家的80幅作品在位於蘭州的甘肅省藝術館,在「紀念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周年國際書法邀請展」巡展上亮相,將持續展出至12月6日。
  • 痛心疾首:敦煌莫高窟藏經洞文物的前世今生
    藏經洞就這樣,靜靜的等待,五百餘年後被發現。三、藏經洞的發現鬥轉星移,時光流逝,歷史的車輪徐徐而進。轉眼到了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甲子紀年是「庚子」年。和眾工人在坍塌位置挖掘,遂發現內藏古經數萬卷的藏經洞。此時此刻,王道士也許沒有意識到,正是因為自己的這一發現,讓後世人記住了他的名字,也從此為敦煌學的誕生埋下了伏筆。至於當初藏經洞封閉的原因,學術界眾說紛紜,至今沒有蓋棺定論。目前主要有兩種說法:一,廢棄說,這是斯坦因最先提出來的。
  • 莫高窟藏經洞經卷的被盜到「敦煌學」的興起,王道士該不該罵
    ;但他最大的罪過,也是因為發現了藏經洞,從而導致了敦煌文物向全世界的流失,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從發現藏經洞的1900年到1907年英國人斯坦因買走經卷,中間這麼多年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莫高窟藏經洞的發現 王圓篆祖籍是湖北麻城人,他出生在陝西。因為躲避戰亂,王圓篆流落到甘肅酒泉,為了生計便出家當了道士。後來王道篆四方雲遊,於1892年左右來到敦煌,在三危山下發現莫高窟。
  • 敦煌藏經洞的那些未解之謎
    同時在藏經洞,碎片殘卷不多,而且大多是從完整佛經等上面揭取下來的,本身是為了修補佛經用的。藏經洞內所藏佛經基本上多為完好之作。不僅如此,在藏經洞發現的那些完好精美的經帙、捲軸、絹畫、刺繡以及完整無缺的藏文、于闐文、回鶻文、粟特文等文獻寫本,這些精美物品要作為廢棄物考慮,與情與理均不通。
  • 莫高窟藏經洞的封閉
    藏經洞為今莫高窟第16窟甬道北壁之耳窟,1900年在這裡發現了一大批古代遺書此後,人們對敦煌產生了濃厚興趣,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一股敦煌熱,中外學者對敦煌藝術和敦煌遺書,從宗教、藝術、歷史、考古、語言等各種專門學科的角度加以研究,形成了一個以敦煌為專門研究對象的學術領域,這就是現在我們所熟知的敦煌學。因此,藏經洞地位之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敦煌研究院石窟編號體系中將之單獨編號為莫高窟第17窟。基於此,藏經洞的封閉堪稱歸義軍佛教史上最後也是最大的歷史事件。
  • 發現敦煌千年藏經洞的王道士是莫高窟的功臣還是罪人?
    王道士對莫高窟的價值知之不深,但他還是憑一己之力儘可能對莫高窟進行維護。1900年5月26日,王道士在對莫高窟洞窟進行清理維護的時候,意外發現在一處洞窟後面還隱藏著另一個洞窟,這便是後來享譽中外的敦煌莫高窟藏經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