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伊朗官方聲明,1月8日被擊落的烏克蘭波音737-800客機確係軍方誤擊。現在想來,對於一個受制裁多年的準政教合一國家來說,要維持一個枕戈待旦應對世界第一強敵的防空體系,確實是強人所難。所謂人最大的苦惱就是對最壞結果的無奈與衝衝憂心,國家亦然。
對於飛機上176名乘員來說,他們是兩個國家兩股勢力交織衝突的犧牲,這種犧牲過去有,以後也不會少。飛機是被伊朗擊落的沒錯,但是美國、伊朗兩國你來我往的襲擊衝突才是悲劇的本源。始作俑者,其無後乎!但是從軍事科普的角度,還是可以對這次誤擊事件做一番分析的。下面,我們就一同研究,肇事嫌疑人道爾M1飛彈有什麼特點,事件發生的原因是什麼,背後又有哪些可能性?
首先,分析一下據說是此次事件的罪魁禍首——道爾M1防空飛彈。
道爾M1防空飛彈是一種相當有特點的比較先進的防空飛彈,一共有三種型號,其中2006年出口給伊朗的是29套9M331型,是基本型的改進型號。該型號最大射程12公裡,最大射高6公裡,可以攔截最高700米/秒的空中目標,戰鬥部14.5公斤。乍看飛彈,數據平平,但是道爾M1系統本身卻可以稱作世界上最先進的野戰防空系統。和我們印象中的愛國者飛彈、S300完全不同,道爾M1的整個系統即搜索雷達、制導雷達、指揮系統和飛彈裝備在了同一輛履帶式底盤上面,遠看就是一輛大號裝甲車;它配備的8枚防空飛彈採取垂直發射的方式,從行進到停下發射只需最少2秒時間,機動性很強。道爾M1系統作為俄羅斯陸軍師一級的野戰防空力量,初衷就是用來伴隨裝甲部隊前進,攔截敵方的武裝直升機的攻勢,因此被稱為"阿帕奇剋星"。由於其雷達採取相控陣體制,因此特別適合攔截低、小、慢目標,也就是說,除了直升機外,戰斧類的巡航飛彈也是理想的攔截對象。
道爾M1作為一項武器固然不錯。然而戰爭本就不是某幾件武器的單打獨鬥,離開了體系的支持任何武器都很難發揮其理想效用。作為西亞地區的大國,伊朗防空體系經歷了巴列維王朝時期的美械和伊斯蘭革命時代的蘇械直至現在的俄羅斯防空裝備的多重加持,卻日益陷入了一個極為被動的局面——由立體防空向平面防空的退化。
伊朗的防空體系看上去是比較完善和豐富的。伊朗擁有各種遠程預警雷達,最遠探測距離可達3000公裡;重點區域有S-300飛彈撐起半徑100公裡左右的大傘,而以道爾M1、英國"輕劍"防空飛彈為主要代表的近程防空系統則負責掩護和補防。但是伊朗經濟上的內外交困和長期的武器禁運,使得必須耗費巨資才能完成建設的空中力量日益衰落。目前,伊朗僅剩大約30架F14A戰鬥機、40架米格29A可以升空作戰,前者缺乏配件壽命無法延續,後者則長期尊享"機場保衛者"美譽作戰能力十分有限——要知道,米格29隻有在蘇聯手裡,通過"空氣"自動化指揮系統才能發揮全部功力。另一方面由於飛機數量稀少,使得伊朗空軍長期處於"停飛保機"狀態,訓練水平持續低迷。因此,伊朗的防空力量實際只能指望防空飛彈系統,但是對於一個面積達164.5萬平方公裡的國家來說,失去了空中的眼和盾,防空體系根本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伊朗的地緣形勢十分不理想,德黑蘭東、南、西三個方向1000公裡半徑內分布有諸多的美軍基地。除了彈道飛彈,伊朗也缺乏攻勢防禦的能力,完全依靠防空雷達和飛彈進行防守,只能是處處設防、處處空防的局面。再加上伊朗地形複雜,嚴重影響各型雷達的低空視野,使得以地形匹配為主要手段的巡航飛彈很容易有機可乘。而這種危險,正是這次誤擊客機事件的引子。
結合網絡流傳的飛彈擊中飛機的視頻和谷歌地圖,筆者初步判斷了發射飛彈的道爾M1所處飛彈陣地的位置。這個陣地坐標為北緯35°29′20″,東經51°02′40″,處於PARAND鎮東偏北方向,離德黑蘭機場10公裡。該陣地設置十分合理,其正西方是一座孤山,十分適合被戰斧巡航飛彈用作攻擊德黑蘭目標前地形匹配的最後一個匹配點,在此處設置一個防空陣地,非常適合用於攔截巡航飛彈。再加上從地圖上看,該陣地平時基本處於無人值守狀態。因此,可以認為,這個陣地是用作高戰備等級下部署近程防空飛彈的補防陣地。
在俄羅斯和我國,道爾M1(紅旗17)是隸屬於陸軍的裝備。但是作為伊朗來說,鋼鐵洪流打出去已經不可能,因此道爾M1飛彈更像是"防空消防車",用於要點補防。因此,在伊朗使用彈道飛彈襲擊美軍基地時,提升德黑蘭的戒備水平,在要地機動式地部署道爾M1飛彈也是題中應有之意。但是誤擊客機這件事,暴露出了伊朗國防力量的若干巨大漏洞:
悲劇的發生包含兩種可能原因:第一,假設伊朗防空部隊從上至下都認為該客機為敵方空中目標,則說明伊朗在整個防空體系建設上存在著系統性的空中目標敵我識別的大問題,但不排除系統故障等偶然因素造成整個伊朗防空部隊的誤判,而肇事的道爾M1隻是執行命令。第二,假設肇事者道爾M1和整個伊朗防空系統的通信或者數據交換出現了問題。當前,各大國普遍建立了十分完善的空情數據交換網絡,一般不會出現這種問題。
但是考慮到道爾M1是很可能是臨時部署的,因此接入系統不一定非常順暢,在信息通訊方面很容易產生困難,再加之操作者久疏戰陣、缺乏訓練導致精神過於緊張,發生各種誤操作的可能性也是比較大的。根據伊朗國防部最新的說明看,兩種可能似乎共同發生了作用:先是指揮系統將目標錯誤標記為巡航飛彈,而道爾M1飛彈在接到目標指示後,並沒有進行正確的識別操作,再加上和系統的通訊又出現了故障,導致其認為客機確為巡航飛彈,在間隔12秒左右的時間裡,連續發射兩枚飛彈,將飛機凌空擊碎。
伊朗國防部官員的解釋讓人更為費解:首先,客機和巡航飛彈的RCS、速度、高度特徵完全不同,即使是沒有同民航空管系統連接,也不得不讓人產生疑問:得有多糊塗才能將兩者混淆?第二,德黑蘭位於伊朗腹地,巡航飛彈無論從南、西、東哪個方向攻來,其軌跡和航向都和從霍姆尼機場起飛的客機完全不同。第三,對伊朗這樣的國家發動打擊,只有一顆巡航飛彈是難以想像的,指揮系統在空中只發現了一個目標,即使初步判定為巡航飛彈,難道腦子裡不應該打一個問號?
總之,伊朗以正常國家的正常人難以想像的思路使用了兩枚飛彈將烏克蘭客機打了下來,既暴露了伊朗防空系統硬體上的不足,更嚴重的是暴露了伊朗軍方如驚弓之鳥的士氣、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操作水平和應付了事的責任心。總之,此事將使得世界各國對伊朗僅剩的用於支撐大國形象的軍事力量進行重新評估,也使得伊朗地區大國的地位將受到進一步虛弱——畢竟,人們很容易認識到靠幾枚彈道飛彈構成的短矛後面,是一面紙糊的盾牌。
最後,仍然不能排除一種陰謀論的極小可能性——道爾M1成員受到敵對國家的指示,叛變國家發射飛彈擊落客機。在這種情況下,伊朗仍然只能打碎了牙往肚子裡吞。畢竟,如果公開承認這種可能性,意味著除了暴露上述的一系列問題外,還將暴露出伊朗對軍隊掌控權的失去,這才是最可怕的弱點。
最後的最後,讓我們再回憶1988年7月3日美國巡洋艦擊落伊朗客機的悲劇。恩恩怨怨,誰之過失?後果又由誰來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