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武漢抗「疫」,我想起了李漁……(作者:張奎高)

2021-01-08 生活有星空

【文前宣言:緣起抗「疫」情,念從心底生】

舉國抗「疫」、全球牽心之時,我卻總想起李漁,別說他人不解,開始時,連我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會在這個非常時期想起李漁。

迂腐?冷漠?無情?應該說都不是!剛為我的詩報告《記住,2020……》剛寫完。

經過深思,此事還真是緣起抗「疫」情,念從心底生。李漁還真是到過武漢,停留時間還不短:一年;

李漁在武漢還真是經歷了人生滄桑:輝煌、冷眼、病魔、死別。故,李漁與武漢確有不解之緣;李漁的故事雖說與武漢的抗擊疫情並無直接關係,但對武漢、特別是武漢文化、特別是疫後文化重建卻有著啟示、幫助甚至促進改變的作用!

李漁曾帶領家班在武昌、漢陽、漢口、荊州等地活動「往返於斯一載周」。寫下與武漢、三楚相關的詩文數十篇。在武漢,李漁既享受到了讚譽如潮、眾星捧月般的無限風光;又感觸到了虛與委蛇、冷語冰人的世態炎涼;既收穫了事業成功的巨大喜悅;又遭受了失去知心愛人、事業受到重創的沉痛打擊。

武漢,是李漁人生事業最為輝煌又最為痛苦的銘心之地!

武漢,在李漁心中且愛且恨、且喜且憂、且痛且傷,五味雜陳!

一個地方如果讓一個人經歷了銘心刻骨的人生境遇,那這個地方便會讓他終生難忘。

如此想來,武漢大難,舉世矚目,李漁屢屢現身應當是現之有緣、現之合情!特別是現之於我,合緣合情是應分!因為我研究李漁,是李漁的知音!

緣由己明,事既至此,動筆寫出以下幾篇故事。既是我的義務和責任,也算我參與武漢抗「疫」戰爭的另一種表現,更算是我對鄉黨前賢、知音友人李漁先生屢次三番現身眼前的回應。

至於文章行與不行、是與不是,則任君評說了。

反正,我發誓:

故事,是真的!

情,是從心中流淌出來的……

【故事之一:傾蓋漢陽城,詩文寄情深】

康熙十一年(1672)的春天,李漁應友人、漢陽太守紀子湘相邀,帶領家班來到漢陽。以紀子湘為首的官宦、名流紛紛邀請李漁飲觴、演劇、觀景、鼓棹,讓李漁應接不暇、風光無限。

李漁家班的演出美侖美奐、異彩紛呈。讓漢陽人大呼天人神曲、羽衣霓裳!特別是喬、王二姬的曼妙姿容和天籟絕唱傾倒觀眾、贊聲迭起。「響遇行雲事果真,飛來過曲是天神。(餘懷)」「紅紅好好又真真,不數思王賦洛神。錦瑟玉簫供奉曲,果然燕趙有佳人。(餘懷)」

武漢才子顧景星:「唱到李漁新樂府,水仙山鬼盡含愁。」的詩句更為形象生動地描寫出喬、王二姬的表演何等精彩!一時間,漢陽城颳起一股李漁旋風,李漁名震漢陽、聲譽鵲起;喬、王二姬亦如甄洛傾世神女現身。人們紛紛相邀李家戲班,爭睹喬、王二姬的驚豔風採。「三十年來海內名,白頭傾蓋漢陽城(李漁)」李漁當年在漢陽的聲名之大,放在當下無人可及。

在太守紀子湘、同知張秀升、才子顧景星(赤芳)等眾人簇擁陪同下,李漁兩次登上黃鶴樓,「十年心醉此樓名,今日登臨體較輕。」

李漁不僅吟詠了六首七律詩,還應紀子湘邀請,為黃鶴樓題寫了一幅對聯:「仙家自昔好樓居,吾料乘黃鶴者去而必返;詩客生前多羽化,焉知賦白雲者非即其人。」湖北布政使高欽如將詩和聯刻好懸於梁間,以供遊人品賞。可惜黃鶴樓幾度興廢,現在的黃鶴樓並未懸掛此聯。

僅在《黃鶴樓古今楹聯選注》和《黃鶴樓歷代名家詩詞選注》兩本小集子中,分別收錄了李漁的這幅楹聯、六首詩詞,總算留下了為李漁與黃鶴樓的這段歷史留下了一點痕跡,倒也令人欣慰。

夏天,紀子湘和漢陽縣令邀李漁登上坐落在漢陽龜山禹功磯上的晴川閣。閣名取自唐代詩人崔顥詩句「晴川歷歷漢陽樹」。晴川閣,有「楚四名樓」之譽。因與對岸黃鶴樓隔江對峙,相映生輝,被稱為「三楚勝境」。

面對漢水如帶、長江如練,青山兩岸,黃鶴相望的壯闊景象,李漁吟出了「我讀崔灝詩,即思漢陽樹,及登黃鶴樓,極目無尋處……」、

「晴川何以名?曰從崔灝始,為登黃鶴樓,目光遙注此……以彼視漢陽,明徹亦如是。」的詩句。並為晴川閣題題兩聯兩詩。聯曰:「終日憑欄俯翠濤,不變古今灝瀚者惟留此水;當年對岸飛黃鶴,好看神仙出沒者莫若斯樓。」幸喜李漁叧一副:「高閣逼諸天,到此噓氣成雲,送徵人對岸騎鶴;大江流日夜,讓我抽刀斷水,似帝子當途斬蛇。」

對聯現仍高懸于晴川閣,李漁對武漢的情份總算未被掩沒。

李漁詩句、楹聯中屢見黃鶴、神仙之名,足見李漁對武漢充滿情懷、充滿對武漢美好的禮讚與遐想:「吾料乘黃鶴者去而必返」、「好看神仙出沒者莫若斯樓。」這是四百年前的李漁對武漢永久而深深的祝福。在疫難中的今天讀來,猶感親切、倍增希望!

遺憾的是,武漢人並沒有讀懂李漁對聯的含義;沒有理解李漁對聯中所寄託著的對武漢深深祝福和美好祈願;更沒有讀懂李漁楹聯中折射出來的那種追求希望和樂觀向上的積極精神。他們僅將李漁的楹聯收錄在並不起眼的小冊子上。我見淺識短、愚拙鈍滯。不喑詩賦藝術手法真諦,不敢妄言。但僅從意境上看,總覺得那些如:「欄杆外滾滾波濤,任千古英雄,挽不住大江東去;窗戶間堂堂日月,盡四時憑眺,幾曾見黃鶴西來」對聯給我的感覺是無奈、失望、悲觀、和迷茫的衰微哀嘆,更加渲染增強了「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的那種歲月不再、世事茫茫的頹然之慨。僅此而言,我更喜歡李漁對聯折射出來那種陽光、向上、希望和暖心的積極能量!

李漁在為武漢加油、鼓勁!

黃鶴去而必返,神仙定常出沒!

但願武漢能感受到四百前李漁這份久遠的情份!

抗「疫」戰爭,武漢必勝!

【故事之二:心為楚人憂,問天何事苦為仇?】

「江風五月尚颼颼,疑是生寒應麥收。暑雨不多難望歲,密雲雖布轉增憂。四方豐歉覘三楚,兩載饑寒遍九州。民命久懸倉廩絕,問天何事苦為仇?」

這是李在武漢寫的一首題為《夏寒不雨,為楚人憂歲》的七律。詩中記述武漢這年夏天低溫不雨的反常現象,以及他為楚人擔憂的沉重心情。

詩意大概是這樣的:素有「火爐」之稱的武漢,已經進入五月了,這是初夏的天氣應該炎熱。然而武漢的江風卻還是涼颼颼的,令人懷疑這是在寒冷的季節。五月,應該是麥子黃了,該收割了。可是今年的這個暑天啊,天旱雨少,田裡的莊稼乾癟枯黃,很難指望今年的糧食能夠豐收了。望著天上烏雲密布、電閃雷鳴,本來盼望能降下喜雨,可老天爺空打雷不下雨,讓農人們不僅空喜一場,反而又增添了許多憂愁。古往今來,天下糧食豐歉都是以三楚為標準,三楚豐則天下豐,三楚歉天下歉!可現實是已經連續兩年歉收、糧倉裡顆粒絕無,饑寒遍及九州,老百姓的性命已是命懸一線、亟亟危矣。可老天爺仍不下雨,今年肯定又是個大災年了,將會顆粒無收。那三楚民眾如何生存呢?蒼天啊,你到底為了什麼事情,竟然頻降災禍、苦苦與百姓蒼生作惡為仇呢?

詩中充滿了李漁對三楚百姓遭受災害的焦心、同情與擔憂。這種情感是李漁悲憫善良、慈愛仁心的自然流露;是作為市井文人的李漁憂國憂民憂蒼生的良心體現。慈愛是天性,仁慈是本性,良心是底線。這些都無須掩蓋、也是掩蓋不住的。縱觀李漁一生,是滿滿的善良、滿滿的悲憫、滿滿的感恩。

人都說李漁是喜劇大師,正因飽受了人世間的悲傷,所以才要讓世人都快樂。他寫傳奇的目標「一夫不笑是我憂!」,明白了這點,就不難理解李漁為什麼會為楚人擾歲了;叧一方面,從詩的題目《夏寒不雨,為楚人憂歲》來看,李漁開宗明義地標出此詩是為楚人憂歲詠殤的,是擔憂楚地因災歉收、憂民生活的真情吐露,表達出善良仁慈的李漁對楚人的深深情懷;最後一句「問天何事苦為仇?」李魚將內心的憤怒不平和為民呼喚的思想坦露世人。而「問天」二字則將李漁大義執言、仰天長嘯的筆俠形象勾勒得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境由心出,詩為心聲,詩以傳情。在武漢、湖北、舉國抗疫的特殊時期,讀一讀這句「問天何事苦為仇?」,是不是感受到李漁「為楚人仰問蒼天」的那種別樣情懷、別樣舉動,倍加讓人感動、暖心,別有一番感受呢?

我在想:假如李漁還活著,他看到今天的武漢正在經受著新冠肺炎巨大災難的痛苦折磨,他一定也會發出悲愴的仰天之問。可我無法推測他會問什麼。但四百年前的這句「問天何事苦為仇?」的問天詩句,放在今天不僅適用,而且十分適合、貼切、撼心!

李漁「問天何事苦為仇?」詩句的寓意、襟懷,對於抗「疫」戰爭中的武漢、湖北、全國都有啟示意義!

它啟示我們,對此次的抗擊疫難是不是也應該有更多的思考、更多的感悟、更多的「問天」呢?

我想:會的,一定會的!

因為,武漢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一座感恩的城市,一座思考的城市,一個不斷問天、不斷創新的城市!

若此,是不是順便也對古人李漁說一聲:謝謝呢?

【故事之三:荊州遇故知,謀福為楚判】

三月,應荊州太守李雨商之邀,李漁攜家班前往荊州演出,在這裡,他和李雨商相遇。出乎意料的是,兩人一見面,都從對方口音中聽出了鄉音:兩人竟是泰州老鄉!

「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一個是興化遊子,一個是雉皋生人,同隸揚州府,又共屬海陵,老鄉加本家的那種親熱、親情讓兩人頓時十分親近。「漁雖浙籍,生於雉皋,是同姓而兼桑梓者也……」李漁熱誠地給李雨商這封信。

有人說是「套近乎」。孰知李漁交遊九百餘人,蘇、浙要員比比皆是。有第二封這樣「套近乎」之信乎?故,此說有悖李漁傲骨,有詆先生之品、降先生之格、汙先生之名、謀一家小利之嫌疑,還是大些格局,謹言為好。

言歸正題。李雨商久聞李漁盛名,如今一見,竟又是老鄉又是本家,還是同道之人。原來,這李雨商也是喜文酷戲作傳奇。接下來的事情,如接待規格、演出安排等等自不待言、一帆風順。而李太守對李漁的仰慕、信任程度,舉一事足可以證。

李漁來到荊州後的一天,李雨商邀請幕僚同仁、名流貴胄聚飲,李漁是這場宴請的首席嘉賓,故他自稱是「繡滾叢中布衣人」。宴請的目的,是李雨商邀請李漁「為漢陽府重建鼓樓創立馬頭」出謀劃策並起草布告!

原來,漢陽中心用於報更示警的鼓樓毀於兵燹,亟待重建;漢陽是郡城,隔著長江,雖與與漢口僅為兩三裡路程,但往來辦事必須兩番過渡,費時費錢、十分不便。故要創立碼頭,架一便橋,方便通行。

這兩件千秋功德大事,李雨商邀請李漁出謀劃策、與大家共議。李太守話聲落後,滿場目光刷地聚向李漁,滿堂疑問:李漁寫戲演戲大名鼎鼎,可這土木、橋梁工程……?太守怎麼會請他謀劃?整個大廳一聲寂靜……

李漁自知人們心思,可他旁若無人,靜默穩坐。片刻,只見李漁起身踱步,走到書臺。提起大毫,稍作停頓,輕吐一口氣,倏地筆落。

傾刻間,一篇《漢陽府重建鼓樓創立馬頭募緣引·代郡守作》的布告立馬而成!

原文如下:

「三楚名郡,首推漢陽。前賢接踵而治者,除故明勿論,自皇清定鼎以及於今,已二十餘年矣,宜乎百廢俱興,無政不舉。乃予承乏其間,覺當舉未行者,正自不少,豈政事之缺略,猶書文之亥豕,與愈掃愈有之落葉同其狼籍而不可問乎?茲且遺細而巨。若鼓樓,居一郡之中,以肢體喻之,則猶心君之在腹,以聲息言之,則如喉舌之在口。

腹可一日無心,而口以內之呼吸伸吟,訶一息不出孑喉舌者乎?處詢更於要地,可戢雞鳴狗盜之雄,豎奎璧於中央,必致鳳起蛟騰之瑞。是鼓樓之重建,不可須臾緩也。若夫漢口之去郡城,路不二、三裡,而有邈若江河之勢,以有一水界乎其中耳。一往一來,必須兩番問渡;計人計費,豈止日去萬錢?何不架以浮梁,系以鐵纜,可開可合,利於車往而又不礙於舟行?經之營之,雖有暫勞,而實可圖其永逸。

然欲建浮梁,必須先立石柱,排山倒海之水勢,非一木所能支也,計圖利涉,又先砌馬頭,臨深履薄之危途,非一蹴所能至也……

茲計馬頭、鐵纜、浮橋之費,將及若干,鼓樓木石、人工之費,將及若干,總佔二費而合計之,不下若干。夫以貧太守而思作無米之炊,奚啻三更說夢,然以眾力士而共擎有足之鼎,何難一舉成功?茲特捐俸若干,置買木石,先為一之基,然後詭告同心,力寰此舉。凡我緒紳先生,膠庠人士,以及商賈之好義、弓老之急公者,量其力之所能,竭此心之誰已。福及諸公之桑梓,我何與焉,義全太守之面顏,情斯厚矣。」

眾人一看,大呼「神人神文神策!妙計解頤矣!」滿堂贊聲,「譁啦啦……」驚起梁間無數飛燕!

一條「何不架以浮梁,系以鐵纜,可開可合,利於車往而又不礙於舟行?」的奇特創意,讓李太守的許久苦惱「談笑間灰飛煙滅!」

本是官樣文章的布告,在李漁筆下成了一篇文採斐然、鼓蕩人心的華彩檄文。這公文布告原來還可以這樣寫?腦洞大開!

當然,建樓、建碼頭這兩件事謀在李漁,功在太守了。李太守慧眼識老鄉,舉嫌不避親;笠道人執鞭報知己,造福武漢人!

橋雖久廢,歷史依在。李漁曾經傾情的武漢,還有人記得他麼?

【故事之四:亂世人心、情殤武漢】

康熙十一年(1672)秋月間,關於「康熙撤藩、三藩叛亂」的「內部消息」已在官場上私下傳播。這對李漁來說,可不是好事。因為他感覺八月以來演出收入愈益見少,李漁心裡納悶,不知何因。他在給好友顧景星的信中這樣寫道。「弟客楚江半載,得金甚少,得句頗多……不知何因?」

有一次,他跟李雨商談起此事,李雨商並未直接回答,而是遞給他兩封信,一封是李雨商妹妹李婧的一首《懷兄任荊南》的七律詩,詩中有:「……重鎮遙聞徵戰苦,家鄉凝望雁魚達……」另-封是興化名人王仲儒《寄李雨商》的七律中有「兵氣西南今未散,知君勳業在籌邊。」之句。李漁看罷,望著李雨商說了句:「原來是這樣的啊!」

接著就將近來家班臺柱子喬姫帶病演出、有些官員一返以往的熱情,變得態度冷漠、看戲不給錢、甚至有人願出高價,要李漁將喬姬賣給他……讓李漁不解的是:三藩叛亂是藩鎮與朝廷的事,為何要讓一介草民受池魚之殃呢?

李雨商搖榣頭,他說,這官場人物最難揣摩,傍權依勢要緊的是乘風轉舵。他們捧你,是借先生之名以傳名,借先生之才以自才。如果先生聲名不再,哪怕只要聽到些微不利先生之風聲,冷眼旁觀者已是好的了,落井下石的也不乏其人。先生謹慎啊!

李雨商的話讓李漁一驚:太守話中有話呀!可任憑文人李漁怎麼聰明,面對這錯雜傾軋的官場,他還是顯得有點天真了。

原來,自從「三藩之亂」的傳言出來後,那些「嗅覺靈敏、精於算計」的「聰明人」馬上想到了不久前李漁頗有嫌疑的「湘桂之遊」、更有他編次的《資治新書·初集》收有吳三桂的三篇文章。如果傳言成真(事實是半年之後三藩之亂開始),李漁就有「勾結吳三桂、叛逆朝廷「之嫌,李漁就可能遭來殺身之禍,並會株連九族。故開,一些敏感的官員都怕引火燒身,對李漁是惟恐避之不及、那有親近、獻款之可能呢?李雨商能提醒李漁謹慎,就已經是置腹之言了。

世態本就炎涼,亂世更見人心。「三藩之亂」的牽連已危及李漁!武漢,李漁喑悉「世態炎涼、亂世人心」的戳心之地!

可再大的險境,李漁也無暇顧及了。一場巨大的災難正逆襲而來——李漁家班臺柱子喬姬病危!

連續數月冒著酷暑的緊張演出,讓家班演員們一個個地病倒了。喬姬長期堅持帶病上場加重了病情,現已臥床不起。「歇板停歌各皺眉……天心巧滅吟詩口……」病疫讓所有演出全部停止了。

沒有收入,何以生存?李漁心急如焚、一腔悲愁。

「盈盈楚江水,漾漾漢川舟。夜深出明月,照人悲清秋。清秋無可悲,所慮在衾禂。……醫盡藥亦窮,疾未纖毫瘳。曩病止一人,今忽增其儔。……諸祟避男子,鬼物欺纖柔。焉知離所恃,不益肆陰謀……」

演員們一個個病倒,李漁雖是窮盡醫藥,甚至打破了自謂「一生不信鬼神」的堅守,答應大家請來道士為喬姬做最後的祈禳、無望作有望的建議。然而,依然無絲毫好轉。絕望的李漁怒問蒼天:你為何要這麼心懷機謀,不使我病偏害雪兒們呢?你們這些邪魔鬼祟避開我這個男子專門欺侮纖柔女子,難道我不知你要拆離的正是我最害怕的事情嗎?你肆意橫行、惡施陰謀、妝害於我,到底為什麼呀?!

李漁的「問天」終究微弱蒼白、無可奈何。

李漁說得不錯:任何邪魔肆虐,都是陰謀!不是天降,就是人施!

鍾南山院士說「新冠病毒在武漢發現,發源地不一定在中國。」我們期待科家們新的發現,但願新冠病毒不是人施。

天不憐香,神偏毀玉。李漁窮盡能,也未能挽回喬姬花季的生命。

在一個秋雨綿綿的蕭剎寒夜,喬姬,這位李漁家班臺柱、轟動江城、名傳天下、成就李漁事業輝煌的一代崑曲名星,「年方雙九,終因娠疾,撒手人寰。」永遠離開了她尊為父兄、師長、朋友、愛人的李漁。

璧碎珠沉、千古長恨!悲極痛極之中的李漁,在喬姬棺柩待返期間飲淚殤詠、泣血悲吟,連出《斷腸詩二十首悼亡姫喬氏》。詩情極悽極悲,令人讀之不忍。

「妾亡無復斷腸時,斷腸今朝合有詩……」

「死斷離魂生斷腸,幽明咫尺嘆參商。……多題恨句留青簡,姓字千秋伴爾香。」

武漢人對李漁這段傷情:知否?知否?

武漢,李漁心中永遠的傷心之地!

【故事之五(尾聲):臨行再登樓,餘情遠未了】

故事寫到這裡,本可擱筆,但總有一種欲罷不能、餘情未了之感,心有惴惴、話有欲言、筆不能罷。

原來,我想起李漁有一首《別黃鶴樓》七言律詩,初讀總覺得無非就是「朝辭白帝、故人西辭、山中相送罷」等一般辭別情境,並未用心去讀。現在想起來翻書細品,還真有新發現,這就是讓大多數人至今尚未發現的——李漁對武汊、對黃鶴樓深深的綣遺之情……

「往返於斯一載周,客遊不壯壯仙遊。憑虛也當騎黃鶴,黃醉無慚典黑裘。壁上新詩終漫滅,石頭錦字易沉浮。臨行莫惜重登覽,知復何年上此樓。」

諸君從這首詩中讀出了什麼?悟出了些什麼呢?當然,如不從此詩的寫作背景、作者人生鬩歷、寫作時的心境來讀的話,也只能與我初讀時一樣的感覺無異。但是,如果告訴你,這首詩是喬姫亡後、李漁載柩返還金陵、離開武漢之前寫的、詩名《別黃鶴樓》之後。你再讀此詩,必定會有不一樣的感覺。

亡妾之痛未過、載柩返還之前,這種非常時期,李漁仍不忘再登黃鶴樓以示告別,並寫下此詩。黃鶴樓之於李漁心中的位置可見一斑!

武漢之於李漁眼中又是何等之重!

「憑虛也當騎黃鶴,黃醉無慚典黑裘。」雖然喬姬已去,我現在-無所依(憑虛)。但是,我應當再登一次黃鶴樓(也當騎黃鶴);雖然我此次來楚地一年(一載周),收穫也不多(客遊不壯),可以說我李漁現囊空如洗,連喝酒的錢也不夠了。但再登黃鶴樓,就是為了讓我的愛妾喬姬,再在此樓陪我醉飲一次(黃醉)。我當掉了黑裘大氅(典黑裘)換來一壺老酒,即使有人笑我貧寒,冷眼對我,我也不會羞慚無顏(無慚)。我要在這黃鶴樓上與姬作最後離別的對飲,讓我再對喬娾傾吐一次愁腸。然後我要乘著醉意,送喬姬的香魂凌虛御風、騎鶴壯遊(壯仙遊、騎黃鶴)。那樣,我和喬姬永別時就會少一滴淚珠、少一些斷腸……情寄黃鶴樓,魂牽黃鶴樓,我和喬姬此一別啊,「知復何年上此樓?」

一個「別」字,寫盡了李漁對武漢、對黃鶴樓的深情別意;一個「別」字,讓我們看到了李漁對黃鶴樓、對他心愛的喬姬那顆深深的綣繾之心。「別」字,李漁《別黃鶴樓》的詩「眼」,透過這顆詩「眼」,我們可以看到,李漁寫作此詩時,傾注了多少心血、灑下了多少眼淚、喃喃呼喚了多少聲喬姬啊!

「知復何年上此樓?」李漁這一聲靈魂之問啊,留下了永無答案、魂牽武漢的不了之情……

「更苦香魂辭逆旅,滿船明月載屍還。」

「一派江愁,兩條愁岸……去時舟即此時舟。可憐失卻歸湖伴……一聲玉笛楚江風,將身吹作梅花瓣。」

帶著喬姬、帶著滿江悲愁,李漁走了,永遠離開了武漢這次逆旅,留下的是不盡的思念,不盡的纏綿繾綣……

我想:庚子抗「疫」中的武漢,若是知道四百年前有這麼一位如皋才子,如此深情地綣戀著武漢,綣戀黃鶴樓,不啻也是一種暖心?也是對武漢抗「疫」戰爭的一種鼓勁麼?

我還在想:四百前的李漁稱告別武漢是「辭逆旅。」今天,我們將馳援武漢抗「疫」也稱作「逆行!」巧合乎?亦或是冥冥之中李漁已經示意我們:「逆行!這是我早已給你們取好的名字,就叫:逆行!」

我好奇怪!但又說不明、道不清!然而,我寧願相信:大愛感天動地,心靈定有感應!

「噢……」我長籲一聲,心中釋然:原來,我想起李漁,就是一種心靈感應啊!

李漁他在暗示我:將我李漁對武漢的綣繾之情告訴武漢、告訴世人。我和他們都是「逆行人」!我李漁在為他們加油、為他們鼓動!我和喬姬一齊駕鶴重返黃鶴樓,為他們早日撞響勝利的鐘聲,讓黃鶴漫天起舞,繞樓長鳴……

噢!這才是我屢屢想起李漁、終於寫下此文的真正動因!願正在武漢抗「疫」前線的朋友能夠讀到此文,我想,如果他們能看到此文,一定會更有信心、更有希望、也倍加暖心;他們會更加感到:我們並不孤單啊!我們不僅有舉國傾盡全力的支援,連四百年前,一個從如皋逆行武漢的文化巨匠——李漁,他也早已在為我們加油、鼓勁!我們更加堅信:我們一定能贏!

櫻花開了,江水藍了,黃鶴樓的鐘聲早已鳴響:勝利,召喚著我們!

哦!我相信,在抗「疫」戰爭勝利的歡呼聲中,李漁和喬姫一定會駕鶴御風,伴你們一起歡騰!

那時候,別忘了,向他們揮一揮手,問候一聲……

(二〇二〇年三月九日星期一於如皋)

【作者簡介】

張奎高,男,漢族,1950年6月出生,江蘇如皋人。兼任過7年文化館長。出版過專著《如皋中華第一》、《李漁大傳》等著作及電視專題片《如皋一九四六》。

來源|西鄉情韻

相關焦點

  • 詩援武漢 共抗疫情(8)武漢抗疫贊(作者:鄭欣淼)等23首
    風雨同舟,齊心抗疫,中華詩詞學會會長鄭欣淼攜詩友以筆為劍、以詩相援,為在一線的醫務工作者和奮戰者們點讚致敬,擂響戰鼓,共克時艱!  (何雲春統籌約稿)  相關連結:  詩援武漢 共抗疫情(1)致敬抗疫奮戰者(作者:李殿仁)等39首
  • 詩援武漢 共抗疫情(27)戰疫必勝(作者:王改正)等35首
    疫魔仍在,亂我乾坤。心憂江漢,耳畔悲音。白衣重甲,壯士忠魂。扶危救死,亦聖亦神。科學施治,妙手德音。掃新冠之禍害,昭日月之仁心。禮讚英雄無數,吾儕唯有歌吟。詩曰:抗疫攻堅戰未休,科學施救解民憂。仁心遍布八千裡,妙手傳揚二百州。天使情懷君莫忘,春回荊楚我吟謳。
  • 詩援武漢 共抗疫情(10)全民抗疫(作者:馬凱)等14首
    風雨同舟,齊心抗疫,馬凱先生攜詩友以筆為劍、以詩相援,為在一線的醫務工作者和奮戰者們點讚致敬,擂響戰鼓,共克時艱!  全民抗疫  馬凱  瘟神肆虐日,華夏愈堅時。   恭和馬凱《全民抗疫》  何雲春  荊楚雲遮日,江城抗疫時。  蒼天橫醉眼,大地縱妖魑。
  • 詩援武漢 共抗疫情(24)防疫復工謀雙贏(作者:李殿仁)等53首
    >詩援武漢 共抗疫情(6)長篇古風•中華庚子抗疫歌(作者:李文朝)  詩援武漢 共抗疫情(7)守望(作者:陸先高)  詩援武漢 共抗疫情(12)讓我出去(作者:葉冰)  詩援武漢 共抗疫情(13)悼好友(作者:王玉明)  詩援武漢 共抗疫情(14)武漢,挺住!
  • 詩援武漢 共抗疫情(20)痛悼抗疫犧牲醫務者(作者:何雲春)等30首
    護我中華,保我民安。 悼抗疫前沿以身殉職的天使們 (新韻)梅鳳雲筆鈍無言拭淚滴,愧難擇句悼白衣。>詩援武漢 共抗疫情(2)挽臂行(作者:範詩銀)等51首  詩援武漢 共抗疫情(3)白衣天使贊(作者:蘇士澍)等13首  詩援武漢 共抗疫情(4)水調歌頭·武漢抗疫(作者:李文朝)等19首
  • 抗疫劇被網友批「歧視女性」?這才是疫情中的武漢女司機!
    抗疫劇被網友批「歧視女性」?這才是疫情中的武漢女司機!圖源長江日報2月8日報導大年初一,武漢公交經開公司成立戰「疫」保運應急小分隊。此後,袁肖江曾兩次主動請戰加入小分隊。「雖然我是女同志,可我有15年的公交車駕齡。
  • 詩援武漢 共抗疫情(3)白衣天使贊(作者:蘇士澍)等13首
    風雨同舟,齊心抗疫,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蘇士澍釆取同韻形式,攜詩友以筆為劍、以詩相援,為在一線的醫務工作者和奮戰者們點讚致敬,擂響戰鼓,共克時艱!   古風•抗疫歌  伊專  辭舊迎新百事忙,恰逢子鼠洞難藏。  團圓企盼安祥日,豈料妖蝠擾鄂狂。
  • 抗「疫」詩歌:我相信……
    抗「疫」詩歌:我相信…… 2020.02.07 11:48 來源:河南日報客戶端
  • 詩援武漢 共抗疫情(5)這個春天不平凡(作者:靳雪豔)
    風雨同舟,齊心抗疫,中華詩詞學會常務副會長範詩銀攜詩友以筆為劍、以詩相援,為在一線的醫務工作者和奮戰者們點讚致敬,擂響戰鼓,共克時艱!  封城的武漢  人力緊張  資源緊張  物質匱乏  談疫色變  救助馳援刻不容緩  沒有動員的動員令
  • 詩援武漢 共抗疫情(32)英雄武漢 英雄人民
    經全民抗疫,武漢即將解封之時,鍾南山院士笑了……  欣然一笑,庚子笑、真真刻在心間。生死枕邊,居家夢裡,黃童白鬢青鬟。叩梅關,可相憶、淚下潸潸。問三鎮、命懸如線,怎過舊新年。  曾以柳葉撫晨,湯頭煮曉,克時艱。國士一腔肝膽,籤了萬家安。且予我、淨雲消霧,霽月大如盤。照東風滿,樽花捧到君前。
  • 在武漢留學生的抗「疫」生活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武漢3月10日電 題:在武漢留學生的抗「疫」生活新華社記者呂誠成、樂文婉、李偉「我很感謝學校,校方的舉措讓我們至今無一人感染,而我也看到了醫務人員和政府的努力,這些努力卓有成效,讓我們相信大家可以渡過難關。」
  • 【武漢最美抗疫家庭】夫妻攜手在各自的戰場溫暖守護
    【武漢最美抗疫家庭】夫妻攜手在各自的戰場溫暖守護 2020-04-01 16: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國家援鄂抗疫醫療隊馳援武漢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從北京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中日友好醫院、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北京大學第三醫院6家在京委屬委管醫院,抽調重症醫學科、呼吸科、醫院感染科專家共121人,組建國家援鄂抗疫醫療隊,於1月26日下午飛赴武漢。
  • 詩援武漢 共抗疫情(2)挽臂行(作者:範詩銀)等49首
    風雨同舟,齊心抗疫,中華詩詞學會常務副會長範詩銀攜詩友以筆為劍、以詩相援,為在一線的醫務工作者和奮戰者們點讚致敬,擂響戰鼓,共克時艱!十四億人同一奮,還我華夏一天青。 水調歌頭·武漢防控肺炎疫情感賦羅 輝  大愛扶傷策,最美「逆行人」。放聲黃鶴,封城封路不封心。
  • 中國政府援助賴索托、安哥拉抗疫醫療專家組返回武漢
    11月5日,中國政府赴賴索托、安哥拉抗疫醫療專家組返回武漢。(記者樂文婉攝)新華網武漢11月5日電(記者樂文婉、田中全)5日,10位援助賴索托、安哥拉應對新冠疫情的湖北專家在完成25天援非任務、結束隔離後,抵達武漢天河機場。
  • 大通詩人抗「疫」詩詞選
    大通詩人抗「疫」詩詞 《囑託》 作者:孫晉青(大通) 天使贊 文/沈曉莉 情急飛武漢,道義兩肩擔。
  • 華僑企業家周金華捐資抗「疫」:為了生我養我的故鄉
    (抗擊新冠肺炎)華僑企業家周金華捐資抗「疫」:為了生我養我的故鄉中新社北京2月11日電 題:華僑企業家周金華捐資抗「疫」:為了生我養我的故鄉作者 馬秀秀因為孫子剛出生不久,周金華決定年前帶著太太、大兒子一家、小兒子回武漢看看,然後回塞席爾。他們一行在1月21日離開武漢。「當時有聽到相關疫情消息,」周金華介紹,但沒有想到會如此嚴重,他們回塞席爾後不久便傳出「武漢封城」的消息。「特別擔心在武漢的親人和朋友。」
  • 大排查,武漢打響抗「疫」保衛戰!
    新華社武漢2月10日電題:大排查,武漢打響抗「疫」保衛戰!新華社記者遏制疫情,最主要的方式是切斷源頭,阻斷傳播,最重要的戰場是社區。8日,中央指導組在武漢發出動員令,不折不扣落實「四類人員」分類集中管理措施,切實推進「應收盡收、不漏一人」,吹響了阻斷疫情擴散的總攻戰號角。兩日來,武漢城區1100多個社區開展拉網式、網格式排查,超過3萬名幹部職工下沉社區戰「疫」。
  • 武漢同濟醫院與德國專家遠程連線分享抗「疫」經驗
    武漢同濟醫院與德國專家遠程連線分享抗「疫」經驗 2020-03-24 15:13:41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孫靜波 責任編輯:孫靜波
  • 抗疫兒歌十首(毋東漢)
    抗疫兒歌十首毋東漢(一) 洗手手爸爸剛剛回到家,我把毛巾遞給他。武漢封城設崗哨,全球抗疫戴口罩。(四)微信拜年我的姑姑嫁武漢,工作崗位在醫院。收救病人一長串,沒黑沒明忙珍斷。春節抗疫難來家,發來微信拜個年。(五)小蝙蝠小蝙蝠,很優秀,不是禽鳥是怪獸,白天倒掛巖洞頂,晚上夜班苦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