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時評
李成剛
新冠肺炎疫情在考驗全國人民共同抗擊病毒的堅定信心和強大組織能力的同時,也在考驗中國經濟巨大的韌性和潛力。
毫無疑問,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經濟運行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工廠停工、交通受限、要素流動遇阻,已近兩個月的戰「疫」,巨大壓力下我們還能扛多久?如何發揮各方面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疫情影響降到最低,努力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已是當下必須認真面對的重要問題。
2月23日召開的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指出,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疫情的衝擊是短期的、總體上是可控的。
在疫情防控中統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建立與疫情防控相適應的經濟社會運行秩序。當前緊迫需要做好的工作,是有序推動復工復產,使人流、物流、資金流有序轉動起來,暢通經濟社會循環。這其中,打通交通運輸「大動脈」,暢通「微循環」首當其衝。
在疫情防控中統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發揮更加靈活和精準的國家政策效果。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要加大對重點行業和中小企業幫扶力度,讓救助政策精準落地。如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所指出的,「政策要跑在受困企業前面」。廣大中小企業不但承載著繁榮經濟的作用,也承載著就業的重任,特別是住宿餐飲、文體娛樂、交通運輸、旅遊等受疫情影響嚴重的行業,急需針對性的政策幫扶。
在疫情防控中統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全民全社會共同發力共克時艱。疫情發生後,金融、社保、公積金等各項國家幫扶政策密集出臺,各行業積極統籌對接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疫情面前有真情,迎難而上敢擔當。奪取疫情防控勝利是一場總體戰阻擊戰,同時也是一場宏大的人民戰爭,只有各行業各領域團結一心貢獻力量,才能奪取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雙勝利。
疫情兇猛,但有「危」也有「機」。在疫情結束之後,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也為企業帶來快速發展的機會,抓住有效需求的機遇,發揮好有效投資的作用,生物醫藥、醫療設備、5G網絡、工業網際網路等行業會借這次戰「疫」打開快速發展的窗口。而因為長時間的停工,部分在全球供應鏈中受到疫情嚴重影響的企業一方面需要儘快恢復生產,維護全球供應鏈穩定,另一方面,也將在疫情危機中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對他們來說,抓住國家政策扶持的機遇,未必不能努力尋找到新的機會。
當前,疫情防控形勢依然複雜嚴峻。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不能放鬆,而統籌經濟社會發展亦不能懈怠。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實現「十三五」規劃目標的最後一年,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關係著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穩定,統籌經濟社會發展既是有效應對疫情的重要保障,也是儘可能減少疫情損失的根本措施。我們只有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統籌兼顧,共同發力,才能最終奪取疫情防控和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雙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