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圖騰》|狼性與人性之下,有人用敬畏演奏生命輓歌

2020-12-04 顏小二述哲文

文/顏小二述哲文圖/網絡

前不久,我曾深刻解讀過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的《黃粱夢》,那個時候,我就問過自己,當我們參透人生繁華不過一場夢的時候,生活的意義是否就僅止於此?當人嘗遍世間榮辱得失時,那時再執著人世,是否庸人自擾?芥川龍之介借著《黃粱夢》中「盧生」的嘴,告訴了我答案,他說:「唯因是夢,尤需真活」。

那時,我雖能感覺到芥川對生命的熱愛,但還不「入味」,總覺理解不夠入木三分。如今,看了《狼圖騰》之後,再來細想芥川的「尤需真活」,我似乎看到了這之中還有芥川對生命的「敬畏」。用「榮辱得失」來功利定義生命的意義,這是對生命的「褻瀆」,這種認知狀態下的「惜命」,不過是以扼殺心靈為代價的「貪生」罷了,盲目而可悲。

那麼何以理解芥川筆下的「真活」?看了《狼圖騰》這部電影,並將以往一些讓我深感悲壯的人和事便串聯起來,這時,我才發現,「真活」的背後,一定要有一顆懂得「敬畏」的心。

或者這樣說,《狼圖騰》中的「狼」與「人」的故事,讓我忽而明白,因為懂得敬畏,才知「珍惜生命」;亦是因為懂得「敬畏」,才敢「擁抱死亡」。

就在不足24小時前,有一個樂隊的故事將我感動得一塌糊塗,而從他們的悲壯行為中,我看到了「敬畏」。

他們的事跡曾經以電影的形式出現在熒幕,卻鮮少有人注意到他們,因為他們不是故事主角。但值得慶幸的是,即便他們的鏡頭不多,時至今日,至少還有我這樣「粗心」的觀眾能夠知道他們的故事。

而他們的故事,能以不多的電影鏡頭,和不那麼豐富的人物事跡流傳到今天,全憑他們在生命最後一刻表現出的「敬畏」。

可見,「敬畏」作為人精神境界中一種與信仰相近的情感,對人來說,其實也有著不可抗拒的天然吸引力。

下面我們來看看樂隊的故事。

這裡要說的樂隊故事,發生在1912年。

1912年夜裡,一艘輪船遭遇海難,這次海難事件大家可能不陌生,它被後人翻拍成了電影,沒錯,這部電影是《鐵達尼號》。

事實上,這艘遭遇海難的船上,除了Jack和Rose的悽美愛情故事,還有一支悲壯的樂隊,名字叫「白星樂隊」。

當這艘豪華漂亮的輪船慢慢側著下沉的時候,人們在甲板上跑動、哭喊,而「白星樂隊」的成員們,卻拿起各自的樂器,拉起了安撫曲子,他們想憑藉自己的力量,安撫慌亂的人群。

如果說一開始樂隊們是為了堅守崗位,期待用自己的曲子安撫人群,那麼堅持拉到最後與輪船一起沉沒的樂師們,最後的一首曲子,可不就是他們擁抱死亡的送行曲嗎?

據「鐵達尼號」事件生還者回憶,當他從船上跳入海底以前,他便聽到了樂隊的曲調,隨著輪船的下沉,曲調聲音越來越弱,當船上最後一盞燈熄滅的時候,「白星樂隊」最後一次擁抱生命的演奏,也隨即落幕。

很慶幸《鐵達尼號》電影還原了這一幕,我們也能藉此在熒幕上看到「白星樂隊」樂手們「擁抱死亡」的模樣。

一開始,我還不太明白「白星樂隊」的樂手們,為何會在發覺曲子無法安撫人群的時候不逃生,而是以這種方式「擁抱」死亡,也不大理解他們的死亡給我帶來的異樣感受,直到看了《狼圖騰》,才忽而恍然大悟。

在《狼圖騰》中,我們可以看到蒙古人民對「騰格里」的信仰,這種信仰飽含他們對生命的「敬畏」。因為對「騰格里」的虔誠,他們敬畏自然,敬畏草原上的一切生靈。

從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礙於上級指示,蒙古人被要求去「掏狼崽」。當他們高高拋起一隻小狼將其摔死之前,他們會真誠祈禱。這是因為,在「騰格里」的信仰中,狼死後可以前往「騰格里」的世界獲得永生。這種祈禱,實則是蒙古人們敬畏生命的表現之一。

蒙古人似乎是在借著對「騰格里」的信仰,來就殺害「狼崽」行為,進行自我救贖,因為他們敬畏生命。

敬畏生命之下,人亦要生存,於是「騰格里」的救贖孕育而生。由此想來,「騰格里」這類文化信仰之所以會出現,原因之一可能便在於,人因謀生而不得不殺生,但殺生無疑催動慾念,為了抑制慾念的過度發展,於是人需以敬畏的精神境界平息心中的「慾念」,以此至少在精神層面上做到珍惜、敬愛一切生命。

一面是殺生,一面是珍愛生命,在這種矛盾的情緒對衝之下,能夠讓靈魂永生的「騰格里」便作為「中介」出現。當殺生與惜命發生衝突時,「騰格里」的「永生作用」就能生效。這種情緒,實則生發於蒙古人對生命的「敬畏」。

也就是說,敬畏,絕對不是利弊權衡之下的功利之舉,這之中有蒙古人對草原一切生命的珍惜與尊重。也正是因為這種發自內心的珍惜與尊重,蒙古人才能在草原上,憑藉不那麼肥沃且氣候相對極端的高原土地,與狼和羊、馬等等,和諧共生千年。

《狼圖騰》中的蒙古人,以其對「騰格里」的信仰,敬畏草原上一切生靈,於是,狼、人、羊與草原上的萬物一起,繁衍生息千年,共生共存。而「鐵達尼號」上的樂手們,則用音樂表達他們對生命的熱愛,他們期待用音樂安撫慌亂的人群,更是在生命最後,用音樂擁抱死亡。

除了能夠感受到樂手們將死時的悲,樂手們對生命的敬畏之意亦向我們撲面而來。

正是因為敬畏生命,才不能以尖叫、哭喊來草草了結自己最後的時間。

所以,當死亡避無可避的時候,樂手們用自己熱愛的音樂為自己、以及即將覆滅的一切「獻祭」,這算是他們對生命最後的「享受」,他們無疑是熱愛生命的。

正是因為死神的鐮刀就在人的咽喉之下,樂師們則選擇以自己最愛的方式,去擁抱死亡。他們不哭喊,不癲狂,而是忘情演奏於生命的最後一刻,就樂師們的生命而言,還有比這種方式更能表達他們對自己生命虔誠的敬畏嗎?

對於「白星樂隊」的各位樂手們來說,生命結束前的最後一支曲子,無關酬勞,無關掌聲,他們在以此種方式向自己的熱愛致敬,亦是在以此種方式謹慎地給自己的生命劃上一個句號。

這是他們敬畏生命的體現,敬畏生命者,當知「生」與「死」對同樣重要。生要好好生,「死」亦當擁有儀式感,不為什麼,敬畏而已!

而不懂敬畏的人心,往往只剩貪婪,甚至是殘暴。

貪婪者輕視生命,殘暴者因逐利而肆意殘害生命,於是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悲劇,一幕幕上演。

就《狼圖騰》這部電影,如果非要找出一個反派,當屬「包順貴」了。他不懂也不尊重那片草原的「生存法則」,眼裡更多是「利益」。按照電影情節來看,他當屬來大草原「推動生產」,是帶領草原人民邁入富貴生活的幹部。而事實上,不懂敬畏的他給草原帶來的不是財富,而是災難。

他以功利的態度,審視草原上的一切生命。他先是偷偷運走了狼群為了開春餵養小狼而儲存的所有獵物,而後又逼迫「畢利格」帶領族人去掏狼窩,獵殺小狼。

拿走了狼群的所有食物,又殺掉了狼群的孩子,忍無可忍之下,狼王以搏命的方式,帶領著狼群將「包順貴」從上級那裡接管過來的「馬群」全部逼進了冰湖。馬匹全部死在了冰湖裡,還搭上了一條無辜的人命。於是一位老人失去了兒子,一位女人失去的丈夫,一個小男孩失去了父親…

在這場人與狼、人與自然的戰鬥中,「包順貴」以自我為中心,用利弊權衡的方式,將狼看成草原牲畜的絕對威脅者,他對狼的態度,抱有趕盡殺絕的「意味。他並不敬畏狼的生命,亦不敬畏狼背後的自然法則。他甚至染指了草原上最後一塊「乾淨」的土地,開墾本就不肥沃的草地,導致土地更加貧瘠,他還為了逼死狼群,點燃草地…

最後,他不僅沒有帶富草原人民,反而毀了草原。

因為心中沒有「敬畏」,內心的貪婪開始泛濫,於是便不顧後果地去掠奪,去索取,最後破壞平衡,再難重獲往日藍天白雲。一場生死較量之下,「包順貴」什麼也沒得到,反而將原本過得還不錯的牧民,引向了幾近分崩離析的邊緣。

敬畏,是人們對待生命,對待自然應有的態度。

在生與死之間,生時,人因懂得敬畏,便知道「忍耐」,知道「取捨有當」,生命與生命之間,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才不會因為索取無度,而導致平衡崩潰。

取捨有度之間,人能找到自己可以傾注生命的熱愛,繼而賦予自己生命意義。

死時,因為敬畏,人不至於連生命的最後一刻都浪費在「尖叫」與「害怕」中,甚至可以用自己的熱愛為自己「獻祭」,坦然張開雙手擁抱死亡。這種以無功利態勢「擁抱避無可避的死亡」的豁達表現,在我看來,是熱愛生命的極致表現,亦是「敬畏」送給人們最棒的禮物。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喜歡請點讚關注哦。

相關焦點

  • 狼圖騰,草原的圖騰,人性的圖騰!狼的讚歌,也是狼的輓歌
    《狼圖騰》就是這樣一本書。該書隨手翻來,滿頁皆是過目難忘的文學細節。其"質地"的獨特、真實、密集、生動、準確,令人慨嘆。《狼圖騰》向我們展示了曾經美麗的蒙古大草原和草原人、草原狼艱難、豐富而又讓我們覺得新奇的生活。作者十幾年的知青生活,使得這些故事讀來娓娓動人,躍然紙上。作者姜戒用了三十多年時間寫成的一部以狼為敘事主體的史詩般的小說。書中故事情節曲折緊張,場面宏大而神奇,同樣讓我對狼有了新的認識。
  • 評電影《狼圖騰》:一曲唱給狼的精神輓歌
    原標題:一曲唱給狼的精神輓歌   中國人喜歡用「沉鬱」和「蒼涼」等字樣來形容人生和那些大氣磅礴的作品,把深沉和內斂看作是人品和作品的最高境界,我想,由法國大導演讓·雅克·阿諾執導的《狼圖騰》完全擔得起這些讚美之詞。
  • 《狼圖騰》:驚喜的合拍片 傳遞對生命信仰的敬畏
    《狼圖騰》:驚喜的合拍片 傳遞對生命信仰的敬畏 時間:2015.02.22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Coie 分享到:
  • 《狼圖騰》:從一匹狼中,看懂人性的複雜和多變
    一、《狼圖騰》的故事姜戎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這本書,我相信凡識字的中國人都會願意看的。我打開了一扇窗戶,讓你看到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東西,那麼生機勃勃的草原,那麼一種強悍的精神,我想任何人都不會無動於衷。」的確,一直到現在,《狼圖騰》仍然像一條獨一無二的小狼,向我們昭示著關於自由和生命的真理。
  • 《狼圖騰》:整體「高大上」 像狼一樣有尊嚴
    《狼圖騰》有點太好萊塢,更粗獷或許更好。  但《狼圖騰》不是膩膩歪歪的輓歌,狼是狼,人是人,狼性沒被人性綁架。號稱最會拍動物的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之前的倆動物片,《熊的故事》和《虎兄虎弟》,都有人道主義泛濫的毛病,把兇猛動物的性情拍得跟人似的。甜膩的人道主義,會傷害野獸的尊嚴,只適合描畫容易被馴化的物種如貓貓狗狗,或遠離真實的卡通娛樂片。
  • 《狼圖騰》的再評價與文化分析
    書的主體部分陳述了原本的內蒙古草原既受狼害又與狼不可分離,既恨狼又敬畏、崇拜狼,所謂「學狼,護狼,拜狼,殺狼」的圖騰崇拜和精神悖論;描繪了幾十次驚心動魄、傷心慘目的人狼戰爭,寫了能夠在幾天幾夜裡洪水滔天般把幾千匹馬從肉體到靈魂徹底瓦解的蚊災,也寫了黃災、白災、鼠災。
  • 再遇《狼圖騰》
    今年過年回家身邊朋友談論最多的電影便是《狼圖騰》,記得最早遇到《狼圖騰》還是在自己高一的時候,那是在高一下學期的運動會上,我的同學房哲從自己的書包裡掏出了那本封面上兩隻深邃眼睛的《狼圖騰》。  於是那個運動會上,我們兩個忘記了加油,只是沉浸在那本書的故事裡。
  • 民族電影《狼圖騰》影評,對自然應該心存敬畏
    《狼圖騰》由馮紹峰、竇驍主演,大膽地使用了法國導演阿諾,歷時7年準備,可以說是法國自然主義和中國大草原的一次完美碰撞。導演對於這部電影的細節刻畫持中立的態度,對於人類不貶低也不讚揚,對於狼群,他也站在狼的立場上,讓觀眾敬畏狼群的尊嚴,讓這部電影非常客觀。
  • 張抗抗首讀《狼圖騰》震驚:顛覆對狼文化偏見
    肯定小說積極意義:描寫「狼故事」顛覆對狼文化的偏見  小說《狼圖騰》出版於2004年,曾於2007年獲曼氏亞洲文學獎。這本書自出版以來,一直存在頗多爭議。伴隨著該書暢銷,不久,與《狼圖騰》作者姜戎一同在內蒙古插隊的近20名知青自發組織了一場研討會,從學術角度對《狼圖騰》進行了批判,認為「狼圖騰」是偽文化,不符合事實。
  • 《狼圖騰》:狼與人的浪漫共存
    如果說有一本書我從小到大都聽在耳朵裡,那就是《狼圖騰》了。後來還翻拍了電影,我一直沒有去看,不過小說我倒是領略了一下,看完之後,才發現確實是一部值得流傳下去的好書。《狼圖騰》的作者呈現給讀者的是在草原上的生活,平時吃住在包裡,行走的交通工具是馬,身邊陪伴你的是狼,是大黃羊,誰見過這麼多動物,所以說,這就是看小說的真正樂趣,可以體會不一樣的人生,真正言之有物,能給讀者打開眼界的小說才是好的小說呢。小說中描述了很多的場景,主角是狼,羊和人都是配角,事實上在草原上就是這樣的,狼和狼群的那種天賜的格鬥能力以及團隊協作的能力,都讓包括人在內的其他生物黯然失色。
  • 電影《狼圖騰》:謀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人性的貪婪卻比狼更可怕!
    狼圖騰這部小說自打2004年問世以來,它的爭議就一直沒停過。有人說狼性代表著團結和進取,是一種好事,還有人說宣傳狼性就是宣傳法西斯,堅決反對。這樣天懸地隔的兩種爭議也讓這部小說一度受到熱捧,銷售量也是非常可觀。
  • 德媒:《狼圖騰》與影子作者
    中國人性格裡究竟有多少狼的成分?有狼的風景將會給人類帶來怎樣的震撼與衝擊?中華文明從未中斷的原因,是否在於中國還存在著一個從未中斷的狼圖騰文化?姜戎借《狼圖騰》一書大膽地提出,中國人是龍的傳人還是狼的傳人?
  • 文事:《狼圖騰》與狼性、民族性之間的糾結
    【金陵讀書】【當代文學系列】《狼圖騰》與狼性、民族性之間的糾結時間: 04月01日周三18:30-21:00地點: 南京白下區悠仙美地(新世紀店)9號包間費用: 30元(包間餐飲費)【活動序言】姜戎的《狼圖騰》一面世就註定會掀起波瀾。
  • 《狼圖騰》引文化爭議 作家稱狼從不是蒙古人圖騰
    但今年的春節,一部題材並不是特別討巧的電影,卻完成了口碑和票房的逆襲——這部電影就是《狼圖騰》。  據統計,2015年春節檔期初一至初五,我國電影總票房達到14.7億元,其中單《狼圖騰》一部影片,就佔了其中2.5億元,可見它的受歡迎程度。然而,就在《狼圖騰》如火如荼上映之時,不同意見也隨之傳來。
  • 「狼圖騰」取代「龍圖騰」
    比如,一些精英在講到中西文化差別時,有人大談西方是「狼文化」而中國是「羊文化」,號召中國人要在全球化的競爭中多些「狼性」而少些「羊性」。一九九五年的暢銷書《中國可以說『不』》,表達了大眾化的極端民族主義,以潑婦罵街的流氓腔調,宣洩民族仇恨,張揚大中國野心,美化嗜血精神。
  • 「隨筆」由電影《狼圖騰》所想到的
    有人說這是因為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人們一直備受虎狼之害,尤其是狼,一直以其奸詐狡猾而讓人類頭疼不已。我覺得這也許有點道理。我小時候就聽父親說過狼吃人的一些傳說,本地還有一些人叫狗剩的,之所以被稱為狗剩,其原因是這人小時候曾被狼叼去過,被狼咬去了半邊臉,成為狗剩,是為了避其忌諱。比如說狼會模仿小孩子哭、會裝作老頭蹲坐在地上來騙人。
  • 《狼圖騰》神似勝過形似,精神重於表象!
    蒙古族作家郭雪波:「狼從來不是蒙古人圖騰,蒙古所有文史中從未記載過狼為圖騰!這是一漢族知青在草原只待三年,生生嫁禍蒙古人的偽文化!蒙古人最早信薩滿後佛教。狼是蒙古人生存天敵,狼並無團隊精神兩窩狼死磕,狼貪婪自私冷酷殘忍,宣揚狼精神是反人類法西斯思想。
  • 影片《狼圖騰》在蒙古國熱映
    新華網烏蘭巴託2月28日電(記者王寧)由中國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狼圖騰》27日晚在蒙古國首映。這部中法合拍電影受到蒙古國觀眾的熱捧,上映首日電影票便已告罄。    在蒙古國首都烏蘭巴託市滕格思和烏日格等電影院,《狼圖騰》電影片花和拍攝紀錄片在影院外的幕牆及影院內滾動播放。
  • 讀《狼圖騰》的感受
    20世紀60年代末,作者陳陣,一個北京青年,響應國家號召來到中國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插隊成為知青,在草原上生活了十一年,通過一系列的經歷,讓陳陣從厭惡懼怕狼,到了解佩服狼,再到最後敬畏狼。一千個讀者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進入狼圖騰的世界,也會一千種感受,我所震撼的是狼的團隊精神和生態平衡的巨大意義。在這塊迄今為數不多的原始草原上,人民生活還保留原始的生態特點,是人類文明幹涉比較少的生態平衡狀態,這裡土地,植物,動物以及人類互相學習互相制約達到一個平衡。
  • 釐清《狼圖騰》價值的最大公約數
    我粗略梳理了一下主要爭議脈絡,有人從人與狼、狼與羊、羊與草的關係中看到生態平衡的主題;有人從人類飼養小狼看到跨越人與動物差別的愛與尊重;有人從狼與羊的生存特徵看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反差與交融。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對一部作品而言,引發廣泛持久爭議,一方面堪稱殊為不易。作品引發受眾關注思考,說明已然產生了傳播力和影響力;一方面可謂純屬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