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報導 記者 郭鵬飛】不久前,臺灣媒體曾透露,當年參加「太陽花學運」的青年中有人早已來大陸工作,甚至隱姓埋名。法新社20日的報導的現象似乎對此加以了印證。該報導稱,臺灣正面臨青年人才越來越多流失到大陸的窘境,即使他們中有人「支持臺獨」。
以下是法新社報導摘譯:
自從傳統上與北京對抗的民進黨出身的蔡英文去年擔任總統以來,兩岸關係變得越來越壞,中國大陸乾脆切斷了與臺灣的所有官方聯繫。
當然,臺灣人,特別是青年人為自己屬於臺灣而自豪。近幾年,臺灣青年可以說是反中國大陸的先鋒隊,最具代表性的就是2014年爆發的反對兩岸服貿協議的「太陽花運動」。
然而,臺灣大學畢業生的工資水平從1990年代以來就沒有動過,基本上維持在每月3萬臺幣,物價和房價卻在飛漲,迫使青年人面對現實。
與此同時,對岸在擴張「軟實力」框架下,試圖吸引更多的有才幹的臺灣青年前往大陸。
一位音譯為卡迪娜.王的33歲女士,離開了自己在臺灣的幼兒園教職,到福建廈門創辦了一家企業。她稱,臺灣的經濟狀況已讓她「絕望」,「我在廈門看到了一絲希望,在這裡工作我很幸福,我要和小夥伴們一起闖出名堂,把事業擴展到中國其他地方」。
王女士如此容易創辦了企業,與對岸向臺灣青年在大陸初創企業提供的優惠政策有關係,她的辦公室和住房免費。
據中國大陸官方對臺辦稱,2015年以來,已有超過6000名臺灣青年人在中國大陸開辦了50多個初創企業。
王女士表示,自己沒有政治觀點,而其他的臺灣青年則為了找到工作暫且把自己的政治觀點擱置一邊。
一名20多歲的臺灣青年坦承他支持「獨立」,但仍選擇在中國大陸工作。
「我只想關注怎麼把工作做好」,這位要求匿名的受訪者稱,希望在中國大陸的工作可以成為他走向國際職場的一個跳板。他說, 「我的中國同事有時會說『臺灣是中國一部分』之類的話,這是他們的自由」。
不過,臺海兩岸早已建立了密切的經濟聯繫。中國大陸去年是臺灣最重要的貿易夥伴,臺灣對大陸出口額高達1120億美元,佔全臺對外出口的40%。
臺灣政治分析人士稱,北京也知道採取懷柔手段來吸引臺灣青年,希望在關鍵時刻產生效應,比如在臺灣總統大選的時刻。「臺灣青年也許不親中,但他們對大陸的敵意也許會減輕,對北京來說,這是一筆非常值得的投資」。
臺灣當局沒有一個官方統計的青年人在大陸工作的數字,但臺灣《遠見》雜誌公布的一項民調顯示,60%的被調查者贊成去對岸工作。
不久前,大約1500名臺灣青年應聘海航的80個空乘職位。
對於這一情形,有人認為在兩岸關係變壞的時候這一趨勢有助於局勢穩定,但另外 一些人則揭露這一做法造成臺灣人才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