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解釋行賄司法解釋:為什麼標準是一萬元

2020-12-08 中國新聞網

  □明確的數字總會劃出一條界線,司法解釋制訂者要界定一個相對合理的標準,而它能夠對行賄行為起到懲罰與警示預防的作用。

  □當賄賂犯罪手段不斷翻新,利益正當與不正當的邊界變得越來越模糊時,如何判定行賄罪,成為法律亟需解決的問題。

  □受賄者固然可惡,行賄者也並不完全無辜。反腐敗不僅要從嚴懲治受賄者,也要從嚴懲治行賄者,從源頭治理,雙管齊下。

  新年伊始,一條100多字的微博,引發了網際網路上的熱烈討論。

  話題由「童話大王」鄭淵潔發起。這位作家以「中國人需要知道的重要信息」為由,在新浪微博發文說:「從2013年1月1日零時起,任何人向國家工作人員行賄數額超過一萬元人民幣,將被追究刑事責任,這是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剛宣布的司法解釋,最高刑期為無期徒刑,並處沒收個人財產。」

  接下來,他忍不住拋出這樣的疑問,「向國家工作人員行賄超過一萬元的人多嗎」?

  這一疑惑得到了共鳴。超過3萬人次轉發了這條微博,並附上各種評論。有人稱讚這種改變,「以前受賄才重判,基本鼓勵行賄」,現在應該「能約束一部分人」;也有些律師對此表示失望,認為這部司法解釋「毫無突破,乏善可陳」;還有人調侃說「就剩幾小時,送禮要抓緊」,腦筋轉得快的甚至編出新的「廣告詞」,「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9999」!

  「這麼多關注,這麼多不同反應,說明大家對懲治賄賂犯罪的關心,也反映出一些網友對司法解釋的了解還不夠,以致對相關規定造成誤讀。」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審判第二庭負責此次司法解釋制訂工作的法官表示。

  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審判第二庭庭長裴顯鼎向中國青年報記者透露,制訂這部司法解釋的初衷和目的,「主要是針對近年來辦理行賄犯罪案件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進一步明確相關法律適用問題,特別是對行賄罪的定罪量刑標準、謀取不正當利益的認定,因行賄犯罪所取得的不正當利益的處理,行賄罪的處罰原則等疑難問題作了明確規定,強化司法懲治行賄罪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為什麼是一萬元

  對於這部叫做《關於辦理行賄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司法解釋,不少人的關注點集中在一萬元這個數額上。有人納悶地問,「以前不是5000塊錢嗎,怎麼行賄還漲價了」?那條流行的段子給人印象太深刻了:知道為什麼iPhone一度定價為4999元嗎?因為再多一元錢就算犯罪啦!

  其實,如果仔細翻查《刑法》相關規定,就會發現,早在1999年,界定行賄罪的「紅線」就已經是一萬元了。這個起刑點是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偵查案件立案標準的規定(試行)》確定的。而人們印象中「5000元就犯罪」,指的是受賄罪的立案數額標準,也就是說,受賄者拿5000元以上就觸犯了法律。

  但一萬元的數額還是讓許多人糾結。一名生活在北京的老太太就覺得,相比動輒數萬元的名牌包包,一萬元的行賄數額實在算不了什麼。相比之下,一個來自湖北偏遠山區的農民卻抱怨說,一萬元相當於他大半年的收入,是不是太高了?還有網友編了個口訣,「送禮別過萬,不然吃牢飯」!

  負責制訂此次司法解釋的法官指出,雖然法律對行賄早有規定,但一些內容規定得並不明確和具體。社會上有關「重打擊受賄、輕打擊行賄」的議論不時見諸報端,甚至成為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提案、建議的內容。從2010年下半年開始,最高人民法院開始著手調研如何有效懲治行賄犯罪。歷經實地座談、徵求意見、反覆修改等調研過程,「常規而又漫長」。

  調研過程中,一線的法官和檢察官們提出了一些困惑。比如,行賄犯罪所需具備的「謀取不正當利益」與正當利益的界限究竟在哪裡?「情節嚴重」指的是什麼,「情節特別嚴重」的標準又是怎樣?

  「標準的確定是一項很困難的工作。我國的地區差異比較大,在一部司法解釋中把所有的差異性事無巨細地反映出來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也無必要。」參與起草解釋的一位法官承認。但他隨即指出,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仍然需要繼續依法從嚴懲處行賄犯罪,懲治腐敗,對行賄犯罪的數額標準應當保持一定的穩定性和連續性,不能把標準一下子提高到好幾萬元,所以延續了此前所規定的一萬元標準。

  這位法官還強調,將行賄罪的追訴標準定在一萬元,絕不意味著對於小額行賄的行為完全放任不管。據了解,低於一萬元的行賄行為,仍然可以通過行政處罰或者紀律處分的規定予以制裁。對於多次小額行賄未經處理的,依然會根據司法解釋的規定按照累計行賄數額追究刑事責任。例如一個人向甲、乙、丙各自行賄不滿一萬元,或者向同一人多次行賄,每次不足一萬元但累計超過一萬元的,仍可追究刑事責任。

  在他看來,不論行賄罪追訴標準的數額確定為多少,都會產生爭議,畢竟明確的數字總會劃出一條界線,在界線邊緣終歸會有許多特殊案例。作為司法解釋制訂者,他們所能夠做的,是去界定一個相對合理的標準,而它能夠對行賄行為起到懲罰與警示預防的作用。

  什麼算是不正當利益

  在這條被各大網站掛在顯眼位置新聞的評論裡,評價不一的人們其實還有個疑問,那就是「怎麼算行賄」?

  如果從法律條文來看,刑法第三百八十九條中就規定,「為謀取不正當利益,給予國家工作人員以財物的,是行賄罪」,「因被勒索給予國家工作人員以財物,沒有獲得不正當利益的,不是行賄」。

  其中關鍵之一要看行賄人是否謀取不正當利益。但何為「不正當利益」,是司法實踐中長期以來一個比較模糊的問題。雖然在以往的規範性司法文件中也有規定,但並不全面,特別是隨著近年來賄賂犯罪手段的不斷翻新,利益正當與不正當的邊界變得越來越模糊。

  針對這次司法解釋,許多人拿親身經歷的狀況發問:假如在工作單位的人事晉升中,一個人本有實力,為保險起見給領導送了超過一萬元的大禮包,這違法嗎?再假如一個人具有招標要求的所有資質條件,甚至優於其他競爭者,但為了中標送給招標單位幾萬元,這算行賄嗎?

  制訂此次司法解釋的法官明確指出,依照這部最新的司法解釋的規定,算!

  這也是這部司法解釋的進步之處。在原有規定的基礎上,《關於辦理行賄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一些實踐中出現較多的不正當利益做了專門的規定。那就是「違背公平、公正原則,在經濟、組織人事管理等活動中,謀取競爭優勢的,應當認定為『謀取不正當利益』」。

  儘管在競爭中,行賄人原本是有實力競爭成功的,但是他在這個過程中送了禮,就導致了他與其他競爭者所處的地位不平等,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原則,這樣的利益應當被認定「不正當利益」

  來自最高人民法院的相關法官表示,他們希望人們看到,列印出來只有薄薄幾張紙的司法解釋其實蘊含著「嚴懲腐敗的決心」。

  在實際案例中出現過這樣的情況:有人因為行賄獲得了巨額財產,東窗事發後人雖進了大牢,可他因行賄得到的財產並沒有被追繳,他的老婆孩子還依然享受著他通過行賄換來的不正當利益。這麼一來,好像可以跟法律討價還價似的,「用三年大牢,換來一輩子享福」。

  這部司法解釋特意突出強調,「行賄犯罪取得的不正當財產性利益應當依照刑法規定予以追繳、責令退賠或者返還被害人」,「因行賄犯罪取得財產性利益以外的經營資格、資質或者職務晉升等其他不正當利益,建議有關部門依照相關規定予以處理」。

  簡單地說,這些看上去有點繞的法律條文意味著,如果觸犯行賄罪,違法者不僅要接受牢獄懲罰,還要上繳、返還因為行賄得到的「不正當利益」。

  通過對行賄犯罪獲取的不正當利益的依法處理,加大行賄犯罪的成本,不僅讓犯罪者「竹籃打水一場空」,也讓更多存在僥倖心理的人幻想破滅。

  為什麼行賄者也要嚴懲

  對這部司法解釋五花八門的討論還是不少。有人揣測這是為了配合最近的「反腐法治化」,還有人覺得「也許發生了什麼大案子」,在一則刊登在最高人民法院官方網站上的轉載文章裡,還特意寫道,「在歲末之時發布司法解釋,也提醒人們在節日的禮尚往來中,加強廉潔自律」。

  但中國青年報記者了解,司法解釋的起草準備工作歷時兩年,「不是一個一兩天就能寫出來的應景之作」。司法解釋的制訂有非常嚴格的流程,最終要提交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委員會審議通過,是要為一類案件的法律適用問題制訂的,不可能為個別案件出臺這樣的司法解釋,況且由於審限的規定,個案也不可能等到司法解釋出臺後再作判決。

  如何打擊、遏制不斷增加的行賄勢頭,是這部司法解釋要解決的問題之一。據透露,早些年收受幾萬元就是大案子了,可現在動輒幾十萬元、上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都不罕見。受賄案件數額的不斷飆升引發社會公眾的反思,之所以會有這麼多人拿到這麼多錢,必然是因為行賄的數額不斷增加。受賄者固然可惡,行賄者也並不完全無辜。反腐敗不僅要從嚴懲治受賄者,也要從嚴懲治行賄者,從源頭治理,雙管齊下。

  負責制訂這部司法解釋的法官特別強調:「制訂司法解釋不是為了好看,而是為了好用,能夠解決實際遇到的問題。」

  雖然已經完成了司法解釋的制訂,受訪的法官依然對這個話題備感興趣。「我們特別希望聽到各方各界的意見,這樣能讓我們更多了解到大家的關注點,凝聚大家的智慧,制訂出更加合理有效的司法解釋。」裴顯鼎說。 李斐然

相關焦點

  • 兩高發布司法解釋 明確貪汙受賄定罪量刑標準
    對此,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在充分論證經濟社會發展變化和案件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同時考慮「把紀律挺在前面」的反腐敗政策要求,通過司法解釋對兩罪的定罪量刑標準作出規定,將兩罪「數額較大」的一般標準由1997年刑法確定的五千元調整至三萬元,「數額巨大」的一般標準定為二十萬元以上不滿三百萬元,「數額特別巨大」的一般標準定為三百萬元以上。
  • 兩高發布司法解釋規範辦理行賄刑事案件(全文)
    據中國之聲報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今天(31日)發布司法解釋,規範辦理行賄刑事案件,2013年1月1日開始實施。依據司法解釋,「為謀取不正當利益,向國家工作人員行賄,數額在一萬元以上的,應當依照刑法第三百九十條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 司法解釋 最高法發布審理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等刑案司法解釋答記者問
    最高人民法院經過深入調研、廣泛徵求意見,結合刑事審判工作實際,制定了本《解釋》。《解釋》的出臺,對於依法懲治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犯罪,維護正常的刑事追訴活動,加大對財產權的司法保護力度,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問:《解釋》對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構罪標準是如何規定的?
  • 新司法解釋來了:嚴格限制行賄從寬處理(圖)
    4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發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貪汙賄賂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簡稱《解釋》)。《解釋》分別從情節和數額兩個方面體現對受賄與行賄打擊並重,對行賄從寬情節給予嚴格限制的規定,這些都體現出中央遏制腐敗源頭,嚴厲懲治腐敗的決心。就此話題,記者請省法學會副秘書長秦偉給出了詳細解讀。
  • 兩高發布司法解釋:貪汙賄賂犯罪入罪門檻為三萬元
    央廣網北京4月18日消息(記者孫瑩)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貪汙賄賂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今天上午發布,兩高專門舉行新聞發布會,對司法解釋的內容進行解讀,並回應熱點問題
  • 最高法發布審理食品安全民事案件司法解釋(一)
    最高人民法院審委會委員、民一庭庭長鄭學林,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長劉敏,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審判員高燕竹,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審判員謝勇出席新聞發布會。最高人民法院新聞局副局長王斌主持發布會。攝影:胥立鑫為正確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案件,保障公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2020年10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813次會議討論通過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下稱《解釋》),並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一、 解釋制定的背景「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
  • 最高法發布司法解釋 守護「舌尖上的安全」
    原標題:最高法發布司法解釋 守護「舌尖上的安全」   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關係到每一個人的健康,是百姓最關心的民生問題之一。
  • 行賄類犯罪的入罪標準
    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行賄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12〕22號)第十二條第二款規定,「違背公平、公正原則,在經濟、組織人事管理等活動中,謀取競爭優勢的,應當認定為『謀取不正當利益』」。
  • 略談最新司法解釋中貪汙受賄犯罪的定罪量刑標準
    為了維護國家司法的統一性和公正性,《刑法修正案(九)》所確定的「概括數額+情節」的貪汙受賄犯罪的定罪量刑標準必須由依法享有司法解釋權的國家最高司法機關(即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以下簡稱「兩高」)以司法解釋的形式予以具體規定。「兩高」經過一段時間的認真調查研究和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制定通過了《關於辦理貪汙賄賂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
  • 最高法司法解釋進一步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新華社北京12月9日電(記者羅沙)最高人民法院9日公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從各界普遍關心的電子商務平臺、公共運輸工具相關問題入手,對食品安全民事責任主體認定、賠償責任承擔以及訴訟程序等作出規定。
  • 最高法發布侵犯專利權糾紛案司法解釋(二)
    3月22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關於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以下簡稱《解釋二》),《解釋二》將於4月1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庭長宋曉明介紹了《解釋二》的有關情況,並與副庭長王闖一起回答了記者提問,最高人民法院新聞發言人孫軍工主持發布會。
  • 最高法出臺司法解釋 規定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非法批准徵用草原量刑標準
    中國日報網北京11月22日電(記者 呂冰)最高人民法院今天上午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關於審理破壞草原資源刑事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司法解釋。最高人民法院新聞發言人於厚森介紹,《解釋》規定了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非法批准徵用、徵收、佔用草原行為的定罪量刑標準。
  • 新舊刑法及司法解釋下行賄罪如何適用法律
    【分歧】  《刑法修正案(九)》(下文簡稱《刑九》)和兩高《關於辦理貪汙賄賂犯罪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下文簡稱《新解釋》)相繼施行以來,就行賄罪如何遵循從舊兼從輕原則裁判罰金刑,司法實踐中存在以下三種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行賄行為雖發生在《刑九》施行之前,但《新解釋》提高了追訴標準,根據從舊兼從輕原則適用《刑九》和《新解釋》,對被告人應當判處罰金刑
  • 最高法將在司法解釋中鼓勵正當防衛 四大案例解讀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近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於在司法解釋中全面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工作規劃(2018-2023)》,作為今後五年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立項修改廢止的指導意見,旨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一裁判標準和裁判尺度,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 最高法發布審理食品安全民事案件司法解釋(一)和典型案例
    12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和五個典型案例。最高人民法院審委會委員、民一庭庭長鄭學林,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長劉敏,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審判員高燕竹,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審判員謝勇出席新聞發布會。最高人民法院新聞局副局長王斌主持發布會。
  • 最高法院發布審理我國管轄海域相關案件司法解釋
    明確海域司法管轄法律適用 維護我國領土主權海洋權益最高法院發布審理我國管轄海域相關案件司法解釋今天(8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發生在我國管轄海域相關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一)》(以下簡稱《規定一》)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發生在我國管轄海域相關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二)》(以下簡稱
  • 最高法新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擴大徵集意見範圍
    南都訊 記者王殿學最高法新刑訴法司法解釋7月底開始在法院內部徵集意見,不少學者律師建議擴大徵集範圍。南都記者昨天了解到,最高法已擴大徵求意見範圍,並專門召集部分專家徵集意見。最高法研究室刑事處相關負責人表示,新刑訴法司法解釋預計今年12月出臺。
  • 司法解釋首次明確濫用職權罪玩忽職守罪的定罪標準
    原標題:瀆職致死亡1人以上即可定罪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瀆職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昨天對外發布。司法解釋首次明確,以「集體研究」形式實施的瀆職犯罪,應當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國家機關負有責任人員的刑事責任。
  • 【權威發布】最高法發布審理食品安全民事案件司法解釋(一)和典型...
    【司法解釋相關條文】《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六條 食品經營者具有下列情形之一,消費者主張構成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條規定的「明知」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一)已過食品標明的保質期但仍然銷售的; (二)未能提供所售食品的合法進貨來源的
  • ...國際化 最高法發布《外商投資法司法解釋》等3個司法文件(附全文)
    羅東川介紹了三個文件的情況:一、外商投資法司法解釋發布內容《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已於2019年12月16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787次會議通過,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