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諶強
初冬時節的夜晚,葉落風寒,中國美術館卻華燈齊放,展廳裡流溢著藝術的溫暖,數百件被譽為「世界美術活化石」的古代巖畫和邊塞文化重要見證的居延漢簡,今晚在中國美術館與眾多藝術名家、歷史文化學者和美術愛好者見面——由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行政公署主辦、阿拉善盟文化新聞出版廣電局承辦、阿拉善盟文物局和阿拉善博物館協辦的「美在阿拉善·巖畫與居延漢簡藝術展」,將二十九件巖畫實物、六件雕塑、三十九件拓片、一百零六枚漢簡,呈現在流連展廳並讚嘆不已的參觀者面前。巖畫內容有人物、動物、符號及狩獵、祭祀、舞蹈等,簡牘則是在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出土的居延漢簡。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主席布小林,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此次展覽的總顧問吳為山等嘉賓出席了展覽開幕式,並與觀眾們一起參觀了展覽。
攝影/諶強
吳為山在開幕式上充滿深情的致辭中說:任何一門藝術的產生總有它的背景,阿拉善自然風光優美,人民勤勞、勇敢、智慧,文化深厚,產生了居延漢簡和巖畫這樣的歷史文化瑰寶。特別感謝布小林主席支持這樣的展覽,把內蒙古阿拉善的瑰寶送到首都來,送到中國美術館來,讓全國人民欣賞,與世界交流,這是非常寬闊的文化胸懷。阿拉善的天空是藍藍的,阿拉善的空氣是寧靜的,人們的心靈是純淨的,今晚,每個人的胸前都戴著阿拉善人們最深情的哈達、最美好的祝願——藍藍的圍巾,這個展覽是極富意義的,不僅僅是藝術的,不僅僅是歷史考古的,更是文化和情感的,它承載著阿拉善純淨的天空,承載著阿拉善廣袤的沙漠,承載著阿拉善的駝鈴聲和胡楊颯颯的風聲。
攝影/諶強
阿拉善地區巖畫分布較廣,在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均有分布,有陰山巖畫、賀蘭山巖畫,曼德拉山巖畫等,被稱為「北方民族的歷史畫卷」。其中,曼德拉巖畫群享有「世界第二、亞洲第一」的美譽。巴丹吉林手印巖畫則是目前國內發現的僅有的古代手印巖畫,其年代在距今一萬三千年至三萬年之間,對研究人類生活史、美術史、環境演變等都具有很重要的史料價值和科研價值。居延漢簡是名副其實的國之瑰寶,是長城邊塞文化的重要歷史見證。居延漢簡記述的內容有律令、古籍、遣策、詔書、文書等,對研究漢代政治、軍事、經濟、科技、文化、法律、民族以及社會生活狀況等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同時,又因其書寫者的書體多隸書章草,居延漢簡成為後世取之不盡的書法資源。
攝影/諶強
吳為山在他為展覽撰寫的序言《美在阿拉善》中寫道:被王國維先生認作是達至「千古壯觀」詩境的佳例,除「明月照積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懸明月」外,王維詩作《使至塞上》之「長河落日圓」亦列其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直」與「圓」二字構築了簡潔、概括的幾何圖式,大漠的壯美闊遠盡在其中。文學藝術的壯觀正是源於創作主體的精神超越——超出日常經驗維度,朝向貫穿古今、橫亙中西的敞開的時空,朝向人類歷史的文化淵藪。「直」與「圓」,不僅是王維詩境的點睛之筆,同樣也是上古時期阿拉善先民刻制在山林石間的巖畫痕跡,是存世數千年兼具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圖像符號。
攝影/諶強
阿拉善盟委副書記、盟長代欽在展覽開幕式上的致辭,將一幅阿拉善的壯美畫卷生動地展現在人們面前——阿拉善的蒙古語含意為「五彩斑斕的地方」,阿拉善自然風光雄渾奇特,擁有我國唯一的沙漠世界地質公園,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三大沙漠橫貫境內,巴丹吉林沙漠被譽為上帝畫下的曲線,其必魯圖沙峰被稱為沙漠「珠峰」,世界上林相最全、面積最大、保護最好的額濟納胡楊林也在阿拉善,阿拉善也是全國駱駝最多的地方。阿拉善民族文化獨特濃鬱,歷來為草原遊牧文化和中原農耕文化的碰撞交匯地帶,歷史上,斯基泰、月氏、鮮卑、突厥、回鶻、党項、蒙古等許多民族都在阿拉善留下痕跡。在阿拉善眾多文化遺存中,巖畫分布最廣,現存數量最多,時間跨度最大,作畫最為精美,國之瑰寶居延漢簡是二十世紀中國最偉大的考古發現。
攝影/諶強
吳為山說,巖畫在阿拉善左旗、右旗、額濟納旗均有分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數曼德拉山巖畫群、巴丹吉林手印巖畫和賀蘭山巖畫群,內容涉及動植物、狩獵、放牧、交媾、舞蹈、交戰、村落、帳篷、遷徙、人面、手印、蹄印等,此外,也有文字、神秘符號、圖騰等。阿拉善先民藉助寫實、抽象的雕刻手法揭示了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社會生活和精神信仰,呈示出古代阿拉善的自然生態和北方遊牧民族的生命哲學。其刻制手法、藝術造詣堪為古代藝術精品,不僅為研究我國北方少數民族的歷史、藝術、美學、宗教、民俗、民族、環境等提供了珍貴詳實的視覺資料,而且為考古學、民族學、歷史學、美學、科技史、天文學、環境史、畜牧史、宗教史等學科提供了豐富可靠的研究資料。
攝影/諶強
期望著人們在展覽中走進瑰麗深邃的阿拉善歷史文化世界的美術評論家、此次展覽的策展人孫欣女士,為參觀者勾勒了漫步展覽的線索,讓人們沿著敘述巖畫的文本典籍進入一個神秘莫測的巖畫世界,進而藉助萬物有靈的動植物,藉助豐富多彩的人文生活景觀,藉助局部印記的人面、手印、蹄印,進而到死界神閣的抽象符號,一路走來,心情馳騁對遠古世界的想像,並以文字為線索,串聯起含有文字的巖畫和漢簡之間的內在聯繫,從而感受到展覽中「木石共思」的學術主體。展覽中放映的阿拉善文化生態影像,給參觀者講述了一個從歷史和人文淵源中走來、一路生機勃勃走向未來的阿拉善。孫欣說,《楚辭》中有一句「樂莫樂兮新相知」,阿拉善曾經存在過的生命印記、氣息、能量從未遠去,而是在與我們一代代後來者的精神交往中獲得復活,從「美在阿拉善」展覽中走出來的當代人的精神,將成為阿拉善巖畫和居延漢簡意義延伸的組成部分。
攝影/諶強
吳為山在與大家一起參觀展覽時,他半年去阿拉善時留下的深刻印象又從記憶中浮現出來。吳為山說,他到阿拉善博物館的庫房裡去看居延漢簡,為寫在紅柳上的文字感動,又看了巖畫,也為先人們在石頭上刻下的美好印記所感動。木頭上的文字,石頭上的印記,都是先民們在與大自然的對話中的心靈最美好的圖像。今天,這些圖像帶著集體無意識,來到我們中間,來到我們的現代生活中,給我們帶來無限的遐想和創作的靈感,也讓我們感覺到歷史不是虛無的,歷史是實實在在的,我們的文化自信是有依據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那些大地上、博物館裡、書本裡的典籍活化出來。阿拉善的文化活化到中國美術館來,這是阿拉善人民的一種最美好的情懷。我們為阿拉善鼓掌,我們為阿拉善歌唱。
攝影/諶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