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破局 引領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再出發

2020-12-11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近年來,成都市武侯區緊緊抓住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這個「牛鼻子」,在全國率先開展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試點,率先構建起審批與監管分離新機制,率先開展國家服務業標準和ISO國際質量體系相兼容的行政服務標準化建設,率先引入第三方機構開展政務服務公眾滿意度指數綜合動態測評,率先實施B2G、R2G政企政民互聯互通互動信息化網絡體系。該項改革實現了審批範圍最小化、審批流程最簡化、審批過程公開化、審批工作法治化的目標。

2008年12月,報經省、市人民政府批准,武侯區成立了全國第一個專司行政審批的政府工作機構——武侯區行政審批局,開始了以「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為核心,以「審批、監管分離」為特徵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實踐與探索。2014年,武侯區獲評「全國行政服務標準化示範區」;2015年,被確定為「全國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試點區」,在行政審批制度的改革探索中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國前列。

一、推動職能轉變新突破

一是行政許可權相對集中。武侯區政府將全區22個職能部門所擁有的127項行政審批事項和50項其他行政權力事項劃轉給區行政審批局統一實施。經多輪劃轉,區屬審批事項向行政審批局劃轉率從2013年以前的60%提高到目前的96%,全區行政許可權基本實現相對集中。二是行政審批資源相對集中。按照「編隨事轉、人隨編走」的原則,在全區內優化現有人員和編制,把辦件量較大的區商務局等5個部門的審批科人員整體劃入,其他部門按需調入區行政審批局,按經濟、社會、建設3個領域歸口成立審批科室,並全部入駐區政務中心,使全區行政審批資源和行政審批事項集中度達100%,構建起職能整合、責任明晰、人員到位的集中辦理模式。三是審批事項辦理相對集中。區政務中心搭建起統一受理中心、要件審查中心、「三並聯」中心、現場踏勘中心和網上中介平臺「四中心一平臺」,建立起了「一口統一接件、科室聯動辦理、一口統一出證」的審批運行新模式,實現了行政審批事項集約辦理。

二、構建為民服務新體系

一是構建制度體系,保障服務有序。先後出臺《武侯區行政審批新機制運行管理暫行辦法》《武侯區行政審批信息通報制度》等規範性文件,對部門職能分工、行政審批事項辦理、協調溝通機制建立及事項辦理時限的設定等作了全面、系統的規範和約束。二是構建科技體系,豐富服務手段。構建起全新的「網際網路+武侯服務」B2G、R2G系統,建起了由雲數據共享平臺、網上審批服務系統、3D實景政務大廳系統、大廳智能綜合管理系統、微傳播智能服務系統、市民融合服務信息系統為支撐的應用技術平臺,實現了政企、政民線上線下全時段協同無障礙互聯互通互動,使政務服務全面步入網絡化、數位化、智能化和一體化階段。三是構建審管體系,確保服務質量。行政審批局成立後,審批和監管工作相互分離、相互獨立。為了確保審批、監管工作的無縫對接,武侯區開發了「審管信息共享平臺」,建立行政審批信息通報制度,確保了審批與監管部門在信息上互通共享、實時反饋,在工作上有效銜接、各司其職,杜絕了相互推諉、各行其是的現象。

三、健全服務管理新規則

一是健全質量管理規則。先後制定《行政審批項目辦件規則》《行政審批事項辦理服務規範》等規章制度,細化和完善了首問責任制、限時辦結制、績效考核制、責任追究制等標準和辦法,獲得了德國漢德認證公司ISO9001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推進了審批行為的規範化、科學化。二是健全標準化服務規則。全面開展行政服務標準化國家級試點工作,以服務通用基礎、服務保障、服務提供3大標準體系、23個功能模塊、415項具體標準為核心,實施「五個一」工程,實行服務崗位「AB崗」制度管理,將窗口建設、服務管理、服務流程、服務行為、服務質量以及服務崗位等模型化設置,實現了以標準化推進規範化、以規範化促進便捷化的工作目標。三是健全技能培訓規則。建立起全國第一個「政務服務培訓學校」,通過分層次開展初任培訓、專題研討培訓、實地觀摩培訓、崗位操作實訓等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實現政務服務工作人員「一崗多能、一人多專」,並施行「持證上崗」制度,為審批辦理服務規範化提供了人才保障。

四、形成監督制約新機制

一是形成內部監管新機制。武侯區行政審批局創新實施大廳窗口「千分制」自動考評辦法,加強對審批時限、流程、結果的自查自檢,與紀檢監察部門和相關監管部門共同形成了「三位一體」的內部監督機制。二是形成公眾監督新機制。建立由區人大、區政協、新聞媒體、政務服務監督員和社區群眾共同參與的外部監督機制。在全國政務服務系統率先引入以「公眾滿意度」為標準的第三方測評,並作為考核行政服務質量和效果的重要依據。公眾滿意度測評結果連續6年保持在90%以上,達到「很滿意」水平。三是形成法治監督新體制。建立健全了行政審批的責任追究制度,明確審批部門和審批人員應負的責任,主辦部門和直接責任人應對違法審批、以權謀私審批、過失審批及延誤時間的審批造成的後果負行政和法律責任。

武侯區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讓政府、企業和廣大群眾得到了實惠,實現了審批範圍最小化、審批流程最簡化、審批過程公開化、審批工作法治化的改革目標。一是轉變了政府職能。改革後,行政審批職能從各職能部門剝離,審批權與監管權相互分離,推動了政府職能從事前審批向事中事後監管的轉變。二是提高了審批效能。改革後,實現了審批層級的扁平化,通過壓縮審批時限提升審批效能120%以上,群眾上交審批資料減少60%。三是規範了權力運行。改革後,監督體制的作用得到進一步發揮,壓縮了權力尋租空間,從源頭上杜絕了審批腐敗發生。四是節約了行政成本。改革後,實施了「一崗多能、一人多專」的運行辦法,全區原需90多人承擔的審批工作現僅30人承擔。五是激發了市場活力。改革後,全區每年新註冊企業在10000戶以上,2015年新註冊企業更是達到16425戶,使武侯區市場主體總數遙居全省區(市)縣第一。

成都《先鋒》雜誌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馬懷德: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成效、問題與建議
    來自國家工商總局的統計顯示,「2015年全國新登記企業443.9萬戶,比2014年增長21.6%,註冊資本(金)29萬億元,增長52.2%,創歷年新登記數量和註冊資本(金)總額新高。特別是自2015年10月1日起『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制度改革全面實施以來,改革成效明顯,11月、12月新登記企業數量連創新高,分別為46萬戶和51.2萬戶,達到歷史最高值。」
  • 張弦:以「權力清單」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原標題:以「權力清單」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推行政府權力清單制度,堅決消除權力設租尋租空間」。
  •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成效問題及模式淺析
    在大刀闊斧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同時,堅持依法行政,善於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改革,將審批制度改革全面納入法治軌道。四是服務再優化。辦事人易懂、易會、易操作,體現「辦事流程最簡、操作界面最簡、申報材料最簡」。在基層普遍建立了「網上聯審服務崗」,把聯審服務送到企業門口。五是辦事再提速。項目全程審批時間一般可壓縮三分之二左右,簡政放權的效果進一步放大。六是陽光可預期。
  •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與 政府職能轉變的深圳選擇
    這種「以規則為本」而非「以結果為本」的機械化的條文主義「依法行政」,不僅成了推進改革的巨大阻力,由於忘卻「合法行政」、罔顧「合理行政」,還是對法的精神的漠視、對實質法治的嘲弄,結果導致的只能是死扣法律條文表述、始終糾結於行政審批事項「存廢去留」的口水官司。 (四)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不能為改革而改革,那將使經過多輪洗禮的改革工作最終演變為自娛自樂的卡拉OK。
  • 李義平:為什麼加強改革行政審批制度十分必要
    最近,國務院廢除了多項行政審批制度,可喜可賀! 看待行政審批制度的改革必須從體制變革,從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出發。市場經濟魅力來自於公平競爭,繁榮來自公平競爭。然而要公平競爭,首先必須平等進入。在市場經濟下,對於競爭性項目的判斷和選擇,企業較之於政府相關部門有著更多的比較優勢。
  • 周文彰:關於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幾點思考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事先沒有想到的問題。如何進一步推進改革,使改革的目標如期實現?我認為要思考和處理好以下四個問題。
  • 上海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擴大告知承諾範圍
    上海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擴大告知承諾範圍     新華網上海頻道11月16日消息:昨天,市政府召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專題會議,就進一步擴大  羅世謙指出,要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和《行政許可法》,從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全局高度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推進依法行政,改善上海經濟和社會環境,促進上海新一輪發展,推進「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的建設。
  • 周文彰: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關鍵點
    原標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關鍵點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事先沒有想到的問題。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需要思考和處理好行政審批事項的取消與保留、政府職能中的審批與監管、有限政府和無限政府、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等四個關鍵問題。
  • 權力「瘦身」 效能「健身」——玉門市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邁出新步伐
    權力「瘦身」 效能「健身」——玉門市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邁出新步伐玉門市民中心服務大廳內景。工作人員幫助辦事人按序抽號。楊棋焜楊棋焜所有進駐玉門市民中心的事項審批時限在法定時限基礎上壓減了73.57%;工程建設項目政府投資類最多70個工作日完成審批,比全國平均水平的120天快50天,社會投資類最多35個工作日,比全國平均水平快45天;企業開辦由商改前的15天縮減到現在的半天……這是2020年玉門市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得的最新成績單。
  • 長沙市雨花區召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推進會
    紅網雨花站9月2日訊(分站記者 楊洋)為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關於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決策部署,營造雨花更加優良的經濟社會發展環境,9月1日,湖南省長沙市雨花區組織召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推進會。會議由區政府辦副主任羅閩主持,區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負責人,區直相關單位分管副職和行政審批科科長參加了會議。
  • 新時代行政區劃改革再出發
    新時代行政區劃改革再出發 全面健全完善中國特色行政區劃體系與體制 2018年03月13日 08:1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林拓 字號 關鍵詞:行政區劃改革;中國特色行政區劃體系與體制;行政區劃管理的體制機制
  • 佛山高明以建設法治政府為契機 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近年來,高明區以建設法治政府為契機,不斷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其中,高明以推動一體化在線政務平臺建設為抓手,為群眾提供實實在在便利的同時,還優化再造審批流程,實現事權清單化管理,把權力關進位度的籠子。此外,高明還通過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不斷加快項目落地投產,推動高明經濟高質量發展。
  • 遷西推行「四一四新」全面提高行政審批服務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以來,遷西縣用「四一四新」改善行政審批服務,針對群眾難點、痛點和堵點,跨前一步、快進一步打造營商環境新流程,推動主題教育取得紮實成效。一站審批,加快改革新速度。構建「一個窗口對外、一個機構履職、一枚印章籤批」的行政審批新機制。縣政府統籌協調各主協辦部門,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組織各相關部門篩選梳理縣級「最多跑一次」事項,制定優化目標及推進措施,確定22個部門「最多跑一次」事項,不斷縮短審批時限,提高審批效能,優化發展環境,實現「極簡審批」「一窗受理、一窗通辦」,為企業和群眾提供高效貼心服務。
  • 行政審批改革推進緩慢、履職不力等--忻州市行政審批局主要領導被...
    行政審批改革推進緩慢、履職不力等 忻州市行政審批局主要領導被約談   本報記者 陳曉平 通訊員 楊峰雷     近日,忻州市委就市行政審批局主要領導在行政審批改革中推進緩慢、履職不力等問題進行約談提醒。
  • 井岡山經開區推進工程審批制度改革
    吉安新聞網訊為精準落實國家、省、市「放管服」改革精神,推進「五型」政府建設,全面規範行政行為,減少審批環節,提高行政審批效率,今年以來,井岡山經開區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省、市政府關於「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決策部署,高度重視、高位推動全區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工作。
  • 黨建引領促發展 德州市行政審批服務局擦亮「德辦好」金字招牌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王君 通訊員 孫瑋 德州報導2020年以來,德州市行政審批服務局以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為統領,以機關黨建創品牌建精品為引領,圍繞「重點工作攻堅年」和「優化營商環境1號工程」,組織開展了「爭創改革創新先進黨組織、爭做攻堅克難標兵」主題活動,將機關黨建工作與重點工作、日常業務深度融合
  • 國脈智庫 | 行政服務無人化審批改革探索——全面轉變政府職能...
    一、回歸·回顧  (一)我國行政審批制度起源  我國行政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密切相關。  (四)改革歷程  國脈在參與行政審批改革項目時,把相關政策脈絡進行了梳理,涵蓋從1984年到2019年(15年間)所有涉及行政審批的改革文件,以期從文件中洞悉未來發展走向;並統計了中央政府各部門行政審批事項總數目變化情況;還從中提煉了值得注意的關鍵詞條,包括取消下放、權責清單公開、事項標準化、審批便民、優化營商環境等。
  • 志川書記深入市行政審批服務管理局進行專題調研
    市委對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高度重視。去年以來,我市圍繞深化「放管服效」改革,紮實推進市縣兩級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試點工作,組建成立了行政審批服務管理局,全力推進「一枚印章管審批」改革,進一步優化了全市營商環境,走在了全省前頭,進入了全國第一方陣。張志川對全市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
  • 萊蕪區行政審批服務局實施「1234」工作法提升黨建水平
    企業開辦跑出「加速度」「一業一證」改革試點推行、項目手續實現「四證齊發」、電子執照取得新突破……通過黨建工作與業務工作深度融合,確保黨建工作點上有突破,面上有創新,整體上臺階,推動黨建水平全面提升、全面過硬。
  • 中國土地制度:市場化改革再出發
    作者:清華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研究員 熊金武、國泰君安證券高級宏觀研究員 薛鶴翔  土地制度改革再一次出發。產權是所有制的核心,土地制度改革「過河」應該尋找的「石頭」就是土地產權。圍繞「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方向,深化土地體制改革的核心內容就是構建滿足市場配置要素要求的土地產權,也就是構建「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  每一種制度都有其效率邊界。對於摸著石頭過河的中國土地制度改革而言,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建立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只不過是河中間的一個石頭,具有過渡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