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突然間看破紅塵,要出家修行,選擇道家還是佛家?

2020-12-15 叄本書

好,假設這個前提「看破紅塵」成立,

那麼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出家修行」。

你以為在道觀、寺廟,就容易修行了嗎?

真正的修行不在寺廟

在信奉佛家的越南,越南人認為:

修行最難的地方是家裡,其次是工作中,再其次是寺廟。

看到這裡,是不是有所深思?

給大家說個得道高僧:一行禪師。

一行禪師是越南人,他不支持任何政黨,但是與那些邪惡勢力做鬥爭。

後來他被逐出越南,在法國他號召大家種梅樹,賣梅子的收入用來幫助越南飢餓兒童。

上世紀六十年代,他在越南創立了社會服務青年學校。

然而就是這樣的一位高人,他主張的不是與世無爭,他力推的是「入世佛家」

如果覺得越南的太遠,那就說說集儒家,道家,佛家一身的王陽明。

真正的修行在「紅塵」

有一次,王陽明的一個省級高官學生給他寫了一封信,大致意思是這樣的:

「老師,您教給我的知識實在是太厲害了,我非常喜歡,受益匪淺。

可是,我實在太忙了,每天有很多案子需要我去處理,俗務繁雜,根本抽不出時間來修行……」

王陽明回信教訓了自己的學生說:

「我何曾和你說過要專門找個時間修行?每日斷案,不都是對自己心靈的修行嗎?」

如果有人給你送禮, 你拒絕了,這就是修煉自己的心靈啊。

如果有權貴威脅你,你不為所動,這也是在修煉自己的心靈。

所以,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而紅塵,就是你最好的道場!

《金剛經》裡有一句話:

「以色拜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意思是那些只會在形式上拜佛的人,都是走上了邪門歪道,永遠見不到如來佛祖。

那麼如何能見如來呢?

《金剛經》又說:「凡所有相,皆為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意思是當你不再被事情表象所迷惑,能看透表象背後的本質,那就是見到如來真身了。

不著相,不住相,方見如來。

修行,不在場,在於心

修行,不是追求遠離塵世的道場,修行,就在當下;

修行,不是捨棄世間所有的情感,修行,本質在心。

如果你的事業受到了瓶頸難處,那麼工作就是你的道場;

如果你和孩子交流溝通出現阻礙,那麼教育就是你的道場;

如果你和愛人的關係出現裂縫,那麼夫妻關係就是你的道場;

如如果你的身體出現了重大問題,那麼生老病死就是你要奮鬥的道場。

可以說,

每一次的情緒失是道場,每一次的選擇是道場,每一次的思慮是道場。

而此時,你就在道場中,

你還認為只有遠離紅塵,出家方能修行嗎?

當下就是修行,閉眼處處是淨土,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而紅塵,就是你最好的道場!

*作者:公叔榮,一個眼裡有星辰、心裡有大海、用文字記錄生活、用句子傳遞溫暖的人。

相關焦點

  • 96年小夥未成年就出家,還當上了和尚攝影師:我沒看破紅塵,只是緣深
    「大眾對出家人的誤解還是很大。」 和尚生活只是與世俗生活有不同, 但也是一個自由人。「為何年紀輕輕就出家?」這是許多人也是我,疑惑的地方。但他說,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也不是像電視劇演的那樣,經歷疾苦,看破紅塵了。 確實有因這樣的機緣出家的,但不僅自己,身邊的許多師兄,更多的還是因為一個「緣」字,或選擇安靜平凡的生活。
  • 水滸傳的作者,尊崇的究竟是道家,還是佛家?
    如來麾下的四大菩薩、東來佛祖、唐僧以及後來悟空、八戒、沙僧、白龍馬等都是佛家;而太上老君、楊戩、玉皇大帝等人則屬於道家人物的代表。佛道兩家實力都很高,所以連孫悟空都會被降服。當然,按著西遊來看,玉帝掌控三界,而如來只佔據人間一方,算是諸侯。水滸中也提到過不少佛道人物,有人還據此認為水滸作者崇道貶佛。
  • 《金剛經》的智慧 天眼是神通還是功能 佛家與道家的不同解釋
    禪定獲得,不過談到修禪定,修禪絕不是為了開天眼,在此還是聲明一下。佛家石像在道家對於天眼有不同的見解,有一些道家的觀點認為天眼是修煉而來的,並且有相應的功夫,譬如:盤坐或站樁,全身放鬆,雙眼凝視太陽,一動不動,並且配有呼吸和冥想之法。
  • 打坐:道家和佛家讓自己進入定中的方法
    有的人就想了,到底要怎樣打坐,才能讓自己的思想清靜下來,進入入定的狀態呢?不同的法門中,對於打坐時的思想要求是不同的。比如,道家講究「抱元守一」。所謂的抱元,就是將自己的整個身體視為一個單獨的宇宙。因為道家從來都是將人體比作一個宇宙的,自己的這個宇宙,有自己的運行規則。只要能夠讓自己的這個宇宙做到生生不息,基本上就得道了。
  • 道家三寶與佛家三寶,誰家的層次高?你信哪個?
    很多人都知道,佛家有三寶,道家亦有三寶,但很少去比較兩個「三寶」,那它們有什麼異同,各自的層次有多高,今天給大家說道說道。先來說佛家三寶,分別是佛、法、僧,佛即是佛陀,即一切成就大覺悟者;法就是佛法,指一切能指導眾生成佛的教義方法;僧就是依戒律修行的僧人。再來說一說道家三寶,道家三寶有點複雜,主要有三種說法,一曰道、經、師,二曰精、氣、神,三曰慈、儉、讓。道經師三寶是相對於佛法僧的,道寶即三清天尊,經寶即道法教義,師寶即得道眾聖。
  • 《西遊記》中,道家和佛家誰更厲害?
    佛家講究萬物在心,追求修行;道家講究了無牽掛,追求出世;佛家講要為今世超脫,道家則是修行今世。追根截底來說,它們都是一種修行,所以沒有什麼分別。但是道家的厲害人物都沒有出來,在《西遊記》中,像哪吒和二郎神的師傅只是道家的第二代弟子,上面還有更厲害的大神。
  • 孫悟空的佛家名字,卻是道家功法,看菩提祖師的真正目的何在?
    還有一點,此人佛道雙修,明明是一副道家的裝扮,但是竟然連佛家修行之法也懂。如此一來,在眾多神話人物之中,也只有西方教的準提教主才符合菩提祖師的身份,但是準提道人乃是封神演義之中的人物,所以說,菩提祖師的身份只能是個謎了。
  • 淺析天龍八部中的道家儒家佛家
    喬峰此人行事光明磊落,重大事件中總是選擇捨生取義,這完全是儒家孔孟所提倡的。喬峰以民為本,民貴君輕,為了宋遼老百姓免受戰亂之苦,不惜叛主與遼皇帝同歸於盡。喬峰義薄雲天俠肝義膽乃是代表著儒家的敢為天下先,仁者的大氣魄,其最後不惜一死以成大義實為儒家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的寫照。
  • 精妙的六字訣和八段錦,道家有佛家也有,你有沒有?
    所以,我們看到,八段錦有佛門的、道家的、民間的、武術流派的、還有許多民間各家的。以至於魚龍混雜,令人眼花繚亂。同樣的,六字訣,在道家茅山祖師陶弘景開示之後,便攀藤結蔓,開枝散葉了。而他,幼年聰明好學,7歲,便能背誦《普門品》;15歲,想要出家,但是父母不同意。也是啊,放在誰家也不能同意啊,何況是有著美好前程的上流社會。於是這個少爺,便在家雕刻了檀像禮誦。等到17歲,因當時的社會政局動蕩,權力變更,又加之父母雙亡,遂發願出家,法號——智顗。
  • 「寧勸十人還俗,不勸一人出家」才是道門的修行宗旨
    在我們的印象中,道家的修行是遠遁世俗,為了吸引弟子,都使出了渾身懈數,為的就是讓自己的道統不滅絕,能夠傳承下去。所以「寧勸十人還俗,不勸一人出家」似乎就不應該出自修道之人的口中。但這句話的確出自道家之口,為什麼道家會這麼說呢?
  • 佛家既然講「無我」,那麼,修行的目的何在呢?
    佛像其實佛家所說的「無我」,並不是我們凡夫認為的無我,也就是說,佛家說的「無我」,其目的並不是說沒有「我」的存在,而是強調「空性」。因為天地萬物在佛家看來,皆是虛幻無常,有生有滅,不能恆定長久的,正如《金剛經》所說,一切皆是本心所生的幻象。因此,佛家所說的「無我」,說的是「假我」的虛無,而不是「真我」的不存在。換句話說,凡夫所認為的我其實是「假我」,而不是「真我」。
  • 90後女道士的修行生活是什麼樣的?
    這本《居山而行》是她首部散文集,記錄了出家之前的鄉間風物、民俗舊習,也描寫了出家後的道家修行生活,為我們揭開了出家生活神秘面紗的一角。在她的筆下,山居修行的生活竟然如世外桃源一般,雖然也要辛苦勞作,可是勞作也是修行的一種,一花一草、一行一坐,都仿佛有著道家的哲學意味,無為自然,不為物累。更難得的是,書中字裡行間,充滿著一個年輕人、一個年輕的修道之人,對這個世間人事的思考。
  • 唐朝玉真公主為何在豆蔻年華就看破紅塵出家 揭玉真公主出家之謎
    唐朝玉真公主為何在豆蔻年華就看破紅塵出家 揭玉真公主出家之謎時間:2016-12-16 11:53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唐朝玉真公主為何在豆蔻年華就看破紅塵出家 揭玉真公主出家之謎 唐朝的玉真公主是何許人也,現在我們來看看玉真公主簡介。玉真公主公元692年出生。
  • 儒釋道的命運觀:儒家最喪;佛家最正;道家最牛
    我只告訴你此中緣由,至於如何選擇,全在於你自己。正所謂,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大涅槃經》中說道:「一切眾生,不必盡因過去本業受苦樂也。」意思是說,一個命運的好壞雖受因果輪迴的影響,但更加重要的是現世的修行。也就是佛家所說的「現世報。」行善積福,今生一樣會有歡喜福報;作惡多端,今生一樣難逃苦果報應。
  • 清朝四大疑案之「順治出家之謎」,順治的結局是什麼?
    要知道作為入主中原的第一位清朝皇帝,順治正值壯年,年僅24歲,突然間撒手人寰,不由得讓人疑竇叢生。再加上一些文獻和傳說,有人認為順治皇帝並沒有「上崩於養心殿」,而是出家了。而康熙多次到天台山拜祭,或賜匾額,或賜金帛,證明天台山才是順治出家之所云云!更重要的證據,皇帝的陵寢,都是花費巨資經年修建,奇怪的是順治帝的孝陵,竟然找不到順治帝的遺體,一座陵寢空著不用,確實匪夷所思,讓人不由不相信,莫非順治真的是看破紅塵,出家當和尚去了嗎?
  • 金庸筆下,《九陽真經》是佛家的武功還是道家的武功?答案很意外
    小編非常的好奇,這本《九陽真經》究竟是佛家的內功心法還是道家的內功心法?很多人都認為《九陽真經》在藏經閣是佛家的內功心法,但凡是都要講證據。小編以為,佛家和道家有別。還是要從《九陽真經》的思想起源、內功特點、所包含的武功等諸多方面來論證。首先,從思想起源來看。金庸在後面改編的《九陽真經》是出自一位與王重陽鬥酒的僧人。咱們都稱呼他為鬥酒僧。
  • 蘇軾:儒家的執著,道家的灑脫,佛家的圓融
    向外積極入世、用世的挫折,使他向內尋求心靈的慰藉,道家思想無疑是撫慰心靈的良藥。蘇軾是四川人,李白也是少居蜀中,巴蜀地區道教風氣較濃,並非一味地如儒家一樣方正,他少年時期曾拜道士張易簡為師。年少時就愛讀《莊子》,曾說「吾昔有見於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
  • 金庸當中的武功到底是佛家的厲害還是道家的厲害?
    對很多歷史事件金庸是非常善於運用和把握的,不管是民族血淚,還是兒女情長,在金庸的筆下總是有著一股子俠義風範。不過這樣的俠義多少還有點佛的意味,段譽便是佛的一種理解,其感情經歷可以說是非常倒黴,愛上的女人一個一個的成了他妹妹,這就是佛當中孽緣思想。而喬峰是契丹人,為了兩國和平而死去,這也是一種我入地獄的覺悟。
  • 看破紅塵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順治特別喜歡她,並把她養在蘭馨宮,給她榮華富貴,但還是贏不了她的心,孝莊皇太后殺了董小宛,順治皇帝看破紅塵毅然出家當和尚。看破紅塵的例句:1、並非所有的出家人都是看破紅塵。2、最終看破紅塵也好,抱憾終身也罷,但我相信當人間的最後一次回首往生,我們會發現最終支持我們走下去的,還是最初的那一份溫情。3、這世界本是天地昭昭,乾坤朗朗,自有風月無邊,我還未看破紅塵,自情緣未了,當然是活得很耐煩的。
  • 周海媚前任林偉亮罕露臉,看破紅塵出家11年,戾氣大減慈眉善目
    退休之後的梅小青多了閒暇的時間,不時與丈夫劉家豪或是好友四處閒遊,近日她就與丈夫、謝雪心等人遊覽慈山寺,之後她還很大方地曬出了遊覽照,在合照中就看到一個較為熟悉的面孔,這個面孔正是已經出家了的前香港藝人林偉亮——如今他在慈山寺做嚮導,一邊修行,一邊為慈山寺做宣傳工作。雖然曾經是藝人的身份,如今也不時會被人認出,但是林偉亮堅持出家人低調的作風,堅持不接受訪問,不以任何藉口為個人做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