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城屹立棗陽之東
H5:帝鄉棗陽 中國漢城 記者劉陽製作
在漢城參加亞洲青少年電影節的電影工作者及明星嘉賓
荊楚網訊 (記者劉陽)2016年10月31日,湖北省棗陽市中國漢城內明星雲集,第十一屆亞洲青少年電影節在此閉幕。在為期4天的電影節期間,棗陽受到了中日韓三國電影工作者的一致讚嘆!那麼到底是什麼吸引了他們的目光,且讓我們通過一座「城」來了解這座城市的底蘊。
巍巍大漢,熠熠輝煌。光武故裡,帝鄉棗陽。
據《後漢書·光武皇帝本紀》記載:「世祖光武皇帝,諱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人」。歷史學家考證,蔡陽即湖北棗陽。
漢光武帝劉秀作為從棗陽走出來的東漢開國皇帝,在故鄉棗陽度過了青少年時期,經歷了從皇族宗親、官家子弟淪落為布衣貧民的轉變過程,由一個不諳世事的少年成為克勤克儉、雄才大略的青年,最後成長為一個叱吒風雲的歷史偉人,他在這片熱土上留下了許多故事以及對故鄉的殷殷眷念之情,千百年來被人們傳為佳話。
鬥轉星移,滄海桑田。朝代更迭,世事變遷。
漢朝雖已成為歷史長河裡一朵浪花,但在帝鄉棗陽卻崛起了一座古樸凝重、氣勢恢弘的漢城,讓我們可以穿梭千年,尋覓大漢跫音。
景區遊客絡繹不絕
2016年9月26日,由清華大學規劃設計,湖北大漢文化產業投資有限公司開發建設的大型復古建築群在棗陽開園,從此棗陽有了一張新名片--中國漢城。
臨水顧盼,秀逸挺拔,「中國漢城」橫亙於棗陽城東,與近在咫尺的濜水沙河共同構成棗陽「名水、名景、名城」的精緻格局。佔地1800畝,建築面積80萬平方米,這是一座根據考古發現復原的完整漢代都城,包括城牆、城門、護城河、外城、內城、宮殿區、後宮區、太子東宮、御花園、天街御道、祭祀靈臺和明堂闢雍、官寺(衙署)、太學、漆裡舍、街市、市樓、鼓樓、寺廟等。從建築的整體布局到單體形制,都充分利用了對漢代的考古成果,建築與景點的名字,均採用東漢都城洛陽相同的名稱,使「中國漢城」的建築文化具有豐富的學術價值。
宏偉的建築是漢城的筋骨,厚重的文化是漢城的內核。
穿越歷史蒼穹,營造千年夢境。十一期間,漢城景區每天有御林軍開城迎賓、皇家比武招親、光武帝校場點將、光武登基大典、皇帝巡遊等節目,再現了2000年前東漢王朝皇家文化的豐富多彩和博大精深。漢代亙古鴻美的歷史畫卷中人文氣息濃厚的皇家和民俗文化,融入了現代創意,全新演繹了東漢時期的宮廷、市井生活,讓遊客能夠在遊玩中切身感受這段夢回大漢的美好時光。
皇帝巡遊漢城 李曉軍/攝
賞傳承漢藝,感漢風民俗。漢城對流傳至今的傳統手工藝和民俗文化進行廣泛徵集,並在考究基礎上進行創新,設計了二十八項民俗互動體驗。你可親身體驗靈臺裡極具權威的地震測試,一蹦一跳之間,測出你的震級;還可參與古代運動會,木射、投壺、捶丸、諸葛連弩等意想不到的腦洞大開;書畫、根雕、手工陶藝、漢服、漢代禮儀體驗等古代娛樂活動,閒情逸緻間感受古人的智慧與文化的精髓;手工紡線、織布、刺繡、手工豆腐坊、古法釀酒、皮影戲、評書大碗茶、剪紙,無不透露著古代的民俗民風……
非物質文化遺產漢代糖人 李曉軍/攝
聲光影畫,回眸歷史長河。據悉,「中國漢城」將以影視為媒介,打造華中地區最大的影視產業城。目前,正在籌備兩部大片:一部是由湖北省文聯主席熊召政編劇,著名導演高希希拍攝的30集電視連續劇《光武大帝》,將全景再現漢光武帝劉秀跌宕一生和那個風雲變幻、英雄輩出的時代;另一部結合漢代歷史人物,打造一部電影《伏波大將軍馬援》。馬援是臺灣馬英九先生的先祖,通過這部影片,為兩岸文化交流做出貢獻。
璀璨歌舞,再現大漢風雲。為挖掘和弘揚民族文化精粹,改變單一旅遊觀光運營格局,中國漢城建設了一個建築古典、設施現代的光武大劇院,攜手陽光媒體集團打造一臺漢文化大型4D多媒體劇目《漢頌》。劇目時長60分鐘,由田園戰火、龍飛白水、樂舞相和、維天有漢、漢和天下、宗脈家國等6部分組成,以一個「漢「字觸動一個民族的情感,再現一段風雲跌宕的漢朝歷史。
湖北大漢文化產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世國
文化情懷,故鄉情結,編織「中國漢城」夢
「選擇在棗陽投資建設『中國漢城』,無外乎兩個原因,文化情懷和故鄉情節」,湖北大漢文化產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世國說,「從文化情懷來講,中華民族是一個以漢民族為主體,多民族相融合的大家庭,漢民族文化發展源遠流長。除了中國,東南亞一些國家也有不少漢族人,我遊歷了許多民族文化展示園,於是便產生了這樣一個想法,找一個地方建一個漢民族文化家園,讓人們在這裡找到自己的根祖文化。從故鄉情結來講,我身為棗陽人,因兩千年前這裡誕生了一位歷史名君----漢光武帝劉秀而感到特別驕傲。漢民族文化從漢代開始形成,最終我們找到了一個著眼點,在棗陽這樣一個漢代的帝王之鄉,建設一個不僅展示漢代帝鄉文化,又能展示漢民族文化的園區。」
強化帝鄉符號,覺醒城市底蘊
早在2012年,棗陽市委七屆五次全會就提出,要突破性發展棗陽文化,爭當「文化立市」戰略先行軍。此次,中國漢城開園無疑為文化立市書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兩千餘年來,棗陽作為古帝鄉,無數文人墨客留下詩詞歌賦。東漢天文學家、文學家張衡在歌賦裡寫下「龍飛白水,松子神陂」八個字,唐人李白留下「朝涉白水源,暫與俗人疏」;韓愈留下「白水龍飛已幾春,偶逢遺蹟向耕人」;宋人宋庠留下「鬱郁舂陵舊旁家,黍離千古此光嗟」;金人元好向留下「白水日夜車,石麟幾秋風」;明人文樸生留下「白水龍飛遺勝跡,紫薇山拱護真垣」;清人張問陶留下「白水遺龍種,墓陵鬱帝基」……
然而,儘管腹有詩書做底蘊,棗陽的帝鄉之名卻一直聲名不顯,如大家閨秀「鎖在深閨未人識」。中國漢城的橫空出世,把歷史上的古城,把歷史長河裡的片段,從書本上,從地下請到了現實生活中來,用耀眼奪目的方式宣告了棗陽的帝鄉之名。
漢語、漢字、漢族,漢文化的影響一直持續千年的紮根在炎黃子孫的血脈與基因裡,雖然由於歷史的波折與動蕩,造成了許多流失和缺憾,但隨著中國文化經濟的復甦和覺醒,人們正通過漢服、漢代禮儀、漢代影視作品等多種方式追溯強漢的氣息,重塑民族精氣神。而在這當中,中國漢城以及帝鄉棗陽必將扮演重要角色,肩負起弘揚漢代文化,構築民族精神內核的重任。棗陽、漢城不再是簡單的地名和建築,而將成為一種文化符號,一種精神象徵。
中國漢城市民文化廣場不定期舉行演出
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奏響豐收凱歌
今年「十一」黃金周,借著中國漢城開園帶動人氣,棗陽各旅遊景區、星級酒店、旅行社在長假期間共接待遊客16.8萬人次,實現門票收入達540萬元,旅遊綜合收入達1800萬,同比分別增長20.3%、19.7%、18.5%,漢城已成為遊客到棗陽首先之地。另外,以景區為依託,漢城還將建設一個航母級城市商業公園,融合商業零售、商務辦公、酒店餐飲、公寓住宅、綜合娛樂五大核心功能於一體的「城中之城」,既豐富和完善城市休閒、商貿流通功能,又大幅提升棗陽商業經濟發展水平。
「中國漢城」的建設,一方面讓棗陽市民能夠享受到改革開放帶來的成果,四大文化場館--博物館、城市影像館、光武劇院和影視中心,以及休閒廣場,為豐富市民文化生活提供了硬體設施。同時吸引遊客消費,拉動當地GDP,為市民增收創造條件。另一方面,借著帝鄉文化牌和「中國漢城」這一標誌性建築的吸引力,投資文化旅遊的民營資本和全國各地的企業雲集棗陽,深化打造漢文化核心版塊內容,帶動城市旅遊發展,為老百姓和經商者帶來機遇。
「中國漢城」是棗陽的一張名片,也是棗陽在發展文化旅遊方面做出的有益探索,標誌著棗陽由以門票為主的景點式旅遊,在向全域旅遊,生態休閒體驗式旅遊發展。這種以旅遊業為優勢產業,促進相關產業協調發展的模式,必將從內到外,從軟體到硬體,從文化到經濟,為棗陽帶來完美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