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在電影裡,美軍都是又帥又能打的英雄戰士?但總是彈盡糧絕?

2020-12-10 科羅廖夫

在很多戰爭電影裡,關於美國軍隊的戰鬥場景中,經常會出現美國大兵彈盡糧絕,即將面臨滅頂之災的場景。例如在電影《黑鷹墜落》中,美國遊騎兵部隊在與摩加迪沙民兵戰鬥之時,除了RPG這一詞彙外,說的最多的就是「最後一個彈夾」了。

那麼,這一幕是真實的嗎,為什麼美軍不會尋求解決手段呢?比如在悍馬車上存放大量子彈防止子彈耗盡。 其實,電影中美國大兵彈盡糧絕只是一種電影的表現手段罷了。美國這些電影雖然是源於生活,但還是會高於生活的。否則電影的可觀賞性、戲劇性就會大大下降,無法吸引更多觀眾觀看,引起觀眾的共鳴。所以,電影中經常會給美國大兵設定一些困難,彈盡糧絕就是最常見的「困難」。而在現實作戰中,這種「困難」其實是比較少出現的。

美軍的作戰條令規定,陸軍/海軍陸戰隊的地面作戰人員應該在作戰時攜帶7個30發步槍彈匣,攜帶子彈數量達210發,加上步槍本身插的彈匣以及手槍的彈匣,一名地面作戰人員攜帶子彈的數量超過250發是基本不成問題的。如果士兵在參戰前認為作戰可能非常激烈,那麼還可以視情況多攜帶幾個彈匣,足以應付較強烈度的作戰了。

除了士兵本身攜帶子彈,它們的載具也是可以攜帶備用子彈的。悍馬作為美軍最重要的輕型高機動作戰車輛,經常出現在美軍各種作戰行動中,它當然可以在搭載作戰人員的同時搭載他們的槍枝彈藥。

很多悍馬的車頂設置了武器站,可以安裝M60通用機槍、M240通用機槍、M2HB .50BMG重機槍、MK19自動榴彈發射器等武器。悍馬在選擇攜帶彈藥時當然是優先攜帶武器站使用的彈藥,不一定會攜帶單兵個人的武器彈藥。

而且在很多作戰中,悍馬等車輛載具不能時刻伴隨士兵進行作戰,很多時候士兵是先依靠悍馬進行移動,然後下車進行長途跋涉,才能抵達作戰位置。悍馬車即使是攜帶了備彈,也無法派上用場。

即使是悍馬車可以時刻伴隨士兵進行作戰,士兵在作戰時也有可能無法順利拿到車上的備彈。在很多作戰特別是伏擊作戰中,悍馬車往往會成為第一個被針對、被摧毀的目標。作戰時士兵往往是第一時間就離開悍馬車輛尋找掩體。即使悍馬車沒有被摧毀,它也會遭到敵人的重點監視,此時士兵去悍馬車上取用備彈實在不是一個好主意。

黑鷹墜落行動,是1993年美軍在索馬利亞執行的一次軍事行動。這次作戰行動中,美軍有2架黑鷹直升機被擊落,之後美國將此次戰鬥拍成了《黑鷹墜落》電影。美軍共出動了19架直升機,包括4架MH-6「小鳥」直升機,6架UH-60黑鷹直升機,4架AH-6「小鳥」攻擊直升機。地面有12輛戰車,包括7輛武裝悍馬,2輛貨車悍馬和3輛重型卡車。參與行動的160名士兵,包括三角洲特種部隊、遊騎兵、海豹隊員。美軍真正陷入了和索馬利亞人民作戰的泥坑,有19名士兵戰死,索馬利亞的行動都是極其失敗的,至今,索馬利亞仍處於戰火之中。

美國戰爭電影,在表現美軍作戰時,從人物塑造的角度看,經常表現出個體英雄人物獨挽狂瀾、以一己之力拯救世界,既符合大多數觀眾的審美心理預期,也能增強電影表達的張力。不過,同樣不可忽視的是,五角大樓的審查。或者也可以這麼說,正是在軍方的幹預下,大多數好萊塢影片中的美軍才充滿了正能量。如果影片題材符合軍方的口味,五角大樓會為製片商提供從道具到劇本的全方位支持,美國軍方為好萊塢電影製作提供了大量便利。

考慮到美軍的軍事實力,在作戰中一旦遇到艱難的作戰局面,美軍會及時呼叫空中支援和鄰近地面部隊的援助,所以彈盡糧絕的局面還是比較少出現的。電影中經常會出現這一幕只是為了渲染悲壯的氣氛,沒有必要將它太當一回事。

相關焦點

  • 電影《英雄兒女》裡向我開炮的志願英雄王成,90歲蹬三輪車
    ——喬治·屈維廉(英)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613字,閱讀約2分鐘在老電影《英雄兒女》中,有一幕讓人印象深刻,對講機乘務員王成在自己全軍全軍覆沒後,向炮兵喊話:「向我開火。」發動進攻前,蔣清泉的連長任命犧牲後的指揮員,分給班長和戰士。陣地被攻佔時,連隊只剩下十幾名戰士。蔣清泉的連隊攻佔美軍陣地後,美軍開始組織部隊進行大規模反攻。蔣清泉和剩下的十幾名戰士彈盡糧絕。最後幾名傷兵將蔣清泉包圍在一個碉堡裡。在當時的情況下,蔣清泉通過對講機向炮兵喊話:向我開火。
  • 王成原型之一,抗美援朝特級英雄,抱著炸藥和四十多美軍同歸於盡
    電影《英雄兒女》中,我志願軍英雄王成在彈盡糧絕的時候,仍然堅持抵抗,在敵人距離太近的時候毅然要求炮兵「向我開炮」,最後還抱著炸藥包和美軍同歸於盡,可以說是氣貫山河!
  • 為什麼美國電影和美劇裡的戰鬥英雄,幾乎都是中士呢?
    因為打仗的基本都是士兵,軍官只是負責指揮。所以激烈戰鬥中,都是美國大兵在拼命。至於軍官直接參加作戰,一般是空軍的飛行員(他們最低軍銜還是尉級),這也是電影裡面常見的。所以,美國電影中當然全都是士兵了,因為軍官本來就是指揮,很少親自開槍射擊的。
  • 美軍精銳瞧不起志願軍,我軍戰士卻嗷嗷直叫:老子打的就是王牌
    自從25日雲山戰役開打後,他發現打得自己暈頭轉向的這股部隊在山上移動時,看上去好像是整個山都在運動;儘管己方的火力非常兇猛,敵人憑藉巧妙偽裝的深塹卻能做到不傷元氣;我方每前進一步都會遭遇劈頭蓋腦的手榴彈襲擊,這三個奇特的作戰特徵剎那間讓他的腦海產生了一個恐懼的念頭-----中國人參戰了!
  • 他是「上甘嶺的孤膽英雄」,彈盡糧絕後,與美軍同歸於盡
    今天介紹的這位戰鬥英雄、特等功臣,名叫楊國良,被譽為「上甘嶺的孤膽英雄」,也有人說他是電影《英雄兒女》中王成的原型之一,他的英雄事跡,絕對是驚天地、泣鬼神。結果,這個老鄉左拐右拐拐到了一個山坳裡,楊國良悄悄觀察發現,這裡竟然有13個人,而且有槍枝,一看就是一股土匪。這夥土匪看上去都很疲憊,看樣子被圍困在這裡幾天沒吃東西了,楊國良大吼一聲,衝了上去,對土匪說:「都舉起手來!繳槍不殺!」這股土匪嚇壞了,也確實是餓壞了,甚至連舉手的力氣都沒有,就這樣,楊國良一人俘虜了13個土匪,榮立一等功,並升任班長。
  • 我的英雄學院:當英雄們都化身機甲戰士,相澤老師帥出新高度
    喜歡看英雄學院的小夥伴們肯定都知道,在這部動漫裡,最吸引人的設定就是很多人天生擁有自己的個性,可偏偏主角綠谷出久就是沒有個性的一個人,但是他渴望成為英雄的心感動了最強英雄歐爾邁特,從而繼承了最強個性one for all,其他人同樣擁有非常出色的個性,他們都懷著成為英雄的夢想前進著
  • 為什麼美軍無法打贏上甘嶺戰役?因為上甘嶺陣地上人人皆英雄
    圖|韓戰形勢圖上甘嶺戰役雖然慘烈無比,但是在起初的時候敵我雙方誰都沒有預料到這場戰役會打的如此艱難、規模會如此之大。第一天進攻便動用如此強大的火力,以至於我們的戰士都用「地獄」來形容這天炮火的猛烈。在第一天的炮火中,我們就有一個十七歲的正在睡覺的小戰士被活活震死了。我為什麼要強調這是第一天,因為第一天不是特列,在隨後一個多月的戰鬥中,美軍對上甘嶺傾瀉的彈藥,很多都超過了第一天。
  • 彈盡糧絕後,志願軍用石頭打退美軍2次進攻,一個連僅剩21人
    文 | 書生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志願軍中湧現出了無數位可歌可泣的戰鬥英雄,比如說特等功臣馬維華。在1951年8月的夏季反擊戰中,範佛裡特指揮的美軍在攻擊983高地時在9天中發射了36萬發炮彈,平均每天發射4萬發,這僅僅是攻擊一個高地,如此密集的炮彈轟炸在以往戰爭史上是積極罕見的。範佛裡特接手聯合國軍後,對志願軍造成了不小的麻煩。1951年9月,馬維華所在的8連被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團團包圍,8連戰士死守陣地不退。
  • 志願軍40萬發炮彈,打的美軍十分驚慌,後來全都寫在回憶錄裡
    眾所周知志願軍抗美援朝時期,在後勤補給,火力配備上,是普遍不如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但是在很多參加過韓戰的美軍士兵事後的回憶之中,總是會形容志願軍火力如何如何的猛烈,是怎麼把他們打敗,雙方明明打的是同一場戰役,為何會出現與事實完全不同的兩種描述呢?對於這種現象。
  • 麥克阿瑟揚言3個月拿下朝鮮,為何打了近三年?
    上小學時看電影《上甘嶺》,雖不懂歷史背景,但畫面中的槍林彈雨、硝煙滾滾和戰士們堅毅的眼神、堅定的臉龐,以及在石縫裡找水喝的艱苦,還有戰士們捐軀為國死的壯烈,都深深打動了我少年的心。吃著細米白面的我們,緬懷先烈悼念歷史,憶苦而思甜,方悟生之不易,更能珍惜當下。普及「紅色文化」教育,走進真實的韓戰,我們才會明白,為何這場戰爭讓「美國人至今也想不通」——竟然打了近三年也沒能拿下它,志願軍是怎麼打的?
  • 美軍為何炸不掉金剛川橋?——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傳奇!
    電影《金剛川·血戰到底》是發生在朝鮮戰場上一件真實的故事。1953年的7月,志願軍為了儘快結束戰事,決定再次痛擊美軍,中國人民志願軍向美軍發起最後的一次戰役——金城戰役。為了儘快趕到戰鬥的指定地點,志願軍1萬多主力部隊在美軍飛機的日夜輪番轟炸下要強度金剛川河。
  • 好萊塢最成功的超級英雄電影《刀鋒戰士》能否進入復仇者聯盟
    【不過漫威也和各大電影公司有約定,對方如果幾年不拍相應題材的超級英雄電影,漫威可以收回相應的版權,自己來做】漫威有一個超級英雄叫刀鋒戰士,是漫威的第一個黑人漫畫英雄,於1973年在漫威漫畫的《Tomb of Dracula》中首次亮相;1998年,《刀鋒戰士》第一次登上大銀幕,在全球票房狂攬1億3000萬美元,該片的成功讓超級英雄電影開始重新復甦,《刀鋒戰士》後來被譽為好萊塢最成功的超級英雄電影
  • 二戰美軍對日軍恨之入骨,但為何還要歸還軍刀,還給他寫書拍電影
    戰後美國不僅把軍刀歸還給了一個日本軍官,還給他寫書拍電影。這個操作真的讓人有點不解。電影《太平洋的奇蹟:被稱為狐狸的男人》是日美根據Don Jones的長篇實錄小說《大場榮,最後的武士:塞班島1944-1945》改編,以二戰時期塞班島真實史實為基礎的一部電影。
  • 《金剛川》裡單人單炮擊落美軍戰機不寫實?不,咱真有這樣的英雄
    因為這個以往國內的戰爭片,反映戰場上的步兵、裝甲兵、炮兵,甚至通信兵的電影都有了,防空兵這一非常重要的角色,卻一直都沒有引起影視界的關注,這無疑是讓廣大的防空部隊戰友非常遺憾的。實際上我軍防空部隊在建國後的多次對外戰爭中都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戰鬥英雄和令人驚嘆的戰例,這些都很值得一拍。而令人欣慰的是,這次電影《金剛川》中就有意或者是無意的展示了我軍的一位傳奇防空作戰戰鬥英雄:劉四。
  • 電影《英雄兒女》中王成的原型,喊出「向我開炮」,卻被人們遺忘
    電影《英雄兒女》中王成的原型,喊出「向我開炮」,卻被人們遺忘 1964年,長春電影製片廠製作並上映了一部戰爭片——《英雄兒女》。影片中志願軍戰士王成那句「向我開炮!」也成為了經典臺詞,被人們廣為傳頌。
  • 英雄戰士高喊「向我開炮」,被俘後美軍給三選項,他選最後一項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湧現出了許許多多的戰鬥英雄,至今被人們所緬懷。在1964年,有一部名為《英雄兒女》的電影一經上映在全國引起了轟動,電影中塑造的英雄人物王成向步話機大喊「向我開炮」,在戰場上英勇犧牲的場面令人記憶猶新。
  • 電影《英雄兒女》中王成的幾個原型人物,有人一直健在
    這是電影《英雄兒女》中王成在面對美軍進攻時,彈盡糧絕、整個連隊打到只剩下他自己的時候,看到周圍數不清的敵人向他靠近,他用盡全身的力氣對著步話機喊出的最後一句話,最終英雄壯烈犧牲。67高地並不高,海拔67米,面積不足一平方公裡,但它在敵開城前線的右翼前沿,是美軍在沙川河東岸的支撐點。我軍佔領67高地後,像顆釘子一樣釘在了敵人的「肉裡」。這是美軍不能容忍的,因為如果美軍想要奪取開城,必須保證67高地在自己手裡,不然側翼沒有保證。為了拔除這顆釘子,美軍陸戰1師制定了詳細的計劃。5連攻佔67高地後,陣地交給了2營6連堅守。
  • 「超級生化戰士」?腦洞太大了吧!
    說完這些之後,也許英國人自己愣了一下,當即腦海中便浮現出了這個人:▲不好意思,放錯照片了……▲是電影裡的他?▲還是遊戲裡的他?英國人的這個腦洞,當時沒激起什麼水花,卻不想在半年之後,終於觸動了美國情報總監拉特克利夫的反射弧。
  • 二戰中美軍裝備最多的步槍,打的日本抬不起頭來,中國軍人都說好
    以往咱們聊了很多二戰時候的重武器,今天我們換個內容,來聊聊二戰時候的輕武器,比如說一款在二戰中美軍裝備最多的步槍,打的日軍抬不起頭來,中國軍人都說好。說到這兒可能已經有朋友猜到了,我們要說的步槍正是大名鼎鼎的M1加蘭德步槍。
  • 美軍有76毫米炮為何不用?巴頓:我用短75都能胖揍德軍!
    的確,自1942-1945年3年的時間裡,謝爾曼的總產量就達到了5萬多輛。產量最多的,還是裝備75毫米M3型坦克炮的謝爾曼。然而在二戰中,美軍已經有部分76毫米的謝爾曼出廠,而在盟友——英國人的手中,其更是開發出了17磅(76.2毫米炮)版本的螢火蟲,堪稱是二戰時期謝爾曼的巔峰車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