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的「彭波語文工作室」馬上關注公眾號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注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文 | 孟子①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裡之城②,七裡之郭②,環③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④非不深也,兵革⑤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⑥,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⑦,固國不以山溪之險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⑨。得道⑩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⑪,親戚⑫畔⑬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⑭。
①選自《孟子譯註》。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kē),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思想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記錄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認為是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共同編著的。本課所選的三章分別出自《公孫丑下》《滕文公下》和《告子下》。
②[三裡之城]方圓三裡的內城。
③[環]圍。
④[池]護城河。
⑤[兵革]泛指武器武備。兵,兵器。革,皮革製成的甲、胄、盾之類。
⑥[委而去之]意思是棄城而逃。委,放棄。去,離開。
⑦[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邊界。
⑧[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
⑨[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
⑩[得道]指能夠施行治國的正道,即行仁政。
⑪[至]極點。
⑫[親戚]內外親屬,包括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
⑬[畔]同「叛」,背叛。
⑭[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勝利。君子,這裡指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說的「得道者」。
[翻譯]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方圓三裡的內城,方圓七裡的外城,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採用)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啊。城牆並不是不高,護城河並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也)並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並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不及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所以說:使百姓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其他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兄弟骨肉也會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條件,去攻打(那些)連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會勝利。
掃下面的二維碼,加我好友,我將可編輯的文件和朗讀音頻免費發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