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的陽泉,是平定縣的一個鎮子。更古遠的時候,陽泉還是古平定州的一個村落。隨著正太鐵路的鋪設及附近煤鐵業的發展,解放後才成立陽泉市。古平定州文化底蘊深厚,有「文獻名邦」之美稱。因何被稱為「文獻名邦」?這就得提到明清時期因科舉成績優異,在平定歷史上留下了濃重一筆的平潭李氏家族。此次全省「三普」中,見證李氏家族輝煌歷史的李氏宗祠,引起了文物工作人員濃厚興趣。
1 遠離喧囂的李氏宗祠
3月2日下午,記者驅車前往李氏宗祠。一路打聽,鮮有人知李氏宗祠位置。好在一位長者告訴記者:「就在平坦堖村!」平坦堖村地處陽泉郊區與開發區交匯處,地勢平坦,東倚古河,西鄰高崖,是典型的城中村。距李氏宗祠不足一公裡,是陽泉市一個新興的大型商業區。
隨著都市商業區的喧囂聲逐漸遠去,李氏宗祠映入記者眼中。宗祠左側,有一群老人正在唱晉劇。落日的餘暉掩映在祠堂屋頂上,伴著陣陣戲曲的唱腔,讓人不知今昔何年。
李氏宗祠地處平坦堖村中部,坐北朝南,為樓亭式建築布局,形制如一個大四合院。「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別看李氏宗祠佔地面積不大,但設施齊全:宗祠前是一個木石混合結構的山門,上刻有「源遠流長「四個大字。山門後建有照壁、儀門,石制儀門上分別刻有「祖德宗功」「奉先思孝」八個大字。儀門兩側是鐘鼓樓,儀門後是人祖殿。人祖殿為二層樓式,供奉有女媧等人類始祖。人祖殿右側是李氏宗祠,上有清內閣大學士倭仁所題牌匾「李氏宗祠」,祠堂內供奉著李氏祖先的牌位。
祠堂牆壁上,繪有李氏家族的事跡,除了描繪李氏族人自古崇尚讀書、屢次中舉的畫面外,還繪有該家族李可贄剿匪、李璞災荒年賑濟鄉民糧食、出資請人埋葬餓殍百餘人等故事。「我雖不是這個村子的人,但也對祠堂的歷史略知一二。」看守祠堂的張慧敏老漢,說起李氏宗祠,他如數家珍。他說,最早由李氏六世祖李煥在元末明初的1388年開始修建李家大院。當時為保族人不再流浪遷徙,李煥請高僧卜吉看準了這塊風水寶地。那時村西有古城,是戰國時期趙國趙簡子駐軍鎮守的要塞險地。古城西側有龍鳳溝,村東有貓腦山。卜吉認為,平坦堖村是藏龍臥虎之地。李煥決定由義井遷居到平潭居住,之後平潭村改名平潭堖村,後又改為平坦堖村,「事實證明,這裡確實人才輩出!」據宗祠旁的一通碑文記載,李氏宗祠修建於元末明初,清鹹豐、同治年間曾大修。
2 「文獻名邦」的由來
在祠堂旁唱戲的老人中,十有八九姓李,他們都是李氏的後人。說起李氏在明清兩代突出的科舉成就,村裡的耄耋老人李德政頗為自豪:「平定之所以被稱為『文獻名邦』,和俺們李氏有直接關係哩!」
從這些李氏後人七嘴八舌的講述中,記者了解到「文獻名邦」的由來:明嘉靖14年,李氏家族十一世祖李念、李愈兄弟同榜考中進士。李家當即令平定州人刮目相看,交口讚譽。此後,平定形成了喜讀書、奮發向上的社會風氣。當時平定知州為弘揚這種風氣,在平定州通街大道為李家立官職牌坊,橫匾刻寫「父子大夫李應奎、李念、李愈」,為平定古州成為「文獻名邦」奠定了基礎。
十年後,李氏家族的李應時、李春芳叔侄同榜考中進士,此後平定進士、舉人層出不窮。1807年,李氏二十世後人李繩宗在鄉試科舉中中解元,另有五人登副榜,其中有四人後來還考取進士。
1811年,平定知州吳安祖為振興文風,獎勵後進,在城西黒砂嶺建立「文獻名邦」坊。「文獻名邦」由此而來。
李氏家族出過多少進士和舉人?村裡的李有林老人說:「家譜上記載,僅明清兩代就考中進士18名,貢士36名,太學生15名,舉人69名,其中武進士2名,武舉人8名。上至總領、翰林院士、監察御史、戶部主事、將軍;下有知府5名、知州7名、知縣33名,做啥官的都有,前後近200人哩!」
一旁的李乃富老漢接過話茬:「俺們李氏家族還出過不少武將!其中最有名的是十三世祖李可贄,他曾率兵一千五百人,抵禦敵方兩萬多人。這些事情,《平定州志》上都寫著哩!」
記者隨後查閱了《平定州志》,發現其中記錄了大量李氏族人的人文軼事,且讚譽李氏家族「繼前人之積德,培後世之昌基」。一個州的地方志,收錄一個家族如此多的人文軼事,實屬罕見。記者 霍雪飛
-專家點評
陽泉文物普查隊隊長袁盛慧
李氏家族從明代起比較顯赫,對平定古州被稱為「文獻名邦」有很大貢獻。一直延續使用至今的李氏宗祠雖然小,但修建得很精緻,規模布局、建築結構完整。其華麗繁複的鬥拱,以及宗祠內設置的鐘鼓樓等,在晉東地區比較少見,是陽泉市屈指可數的古建築代表作之一。來源:山西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