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湮沒的歷史:陽泉李氏宗祠見證文獻名邦

2020-12-14 世界晉商網

 解放前的陽泉,是平定縣的一個鎮子。更古遠的時候,陽泉還是古平定州的一個村落。隨著正太鐵路的鋪設及附近煤鐵業的發展,解放後才成立陽泉市。古平定州文化底蘊深厚,有「文獻名邦」之美稱。因何被稱為「文獻名邦」?這就得提到明清時期因科舉成績優異,在平定歷史上留下了濃重一筆的平潭李氏家族。此次全省「三普」中,見證李氏家族輝煌歷史的李氏宗祠,引起了文物工作人員濃厚興趣。

  1 遠離喧囂的李氏宗祠

  3月2日下午,記者驅車前往李氏宗祠。一路打聽,鮮有人知李氏宗祠位置。好在一位長者告訴記者:「就在平坦堖村!」平坦堖村地處陽泉郊區與開發區交匯處,地勢平坦,東倚古河,西鄰高崖,是典型的城中村。距李氏宗祠不足一公裡,是陽泉市一個新興的大型商業區。

  隨著都市商業區的喧囂聲逐漸遠去,李氏宗祠映入記者眼中。宗祠左側,有一群老人正在唱晉劇。落日的餘暉掩映在祠堂屋頂上,伴著陣陣戲曲的唱腔,讓人不知今昔何年。

  李氏宗祠地處平坦堖村中部,坐北朝南,為樓亭式建築布局,形制如一個大四合院。「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別看李氏宗祠佔地面積不大,但設施齊全:宗祠前是一個木石混合結構的山門,上刻有「源遠流長「四個大字。山門後建有照壁、儀門,石制儀門上分別刻有「祖德宗功」「奉先思孝」八個大字。儀門兩側是鐘鼓樓,儀門後是人祖殿。人祖殿為二層樓式,供奉有女媧等人類始祖。人祖殿右側是李氏宗祠,上有清內閣大學士倭仁所題牌匾「李氏宗祠」,祠堂內供奉著李氏祖先的牌位。

  祠堂牆壁上,繪有李氏家族的事跡,除了描繪李氏族人自古崇尚讀書、屢次中舉的畫面外,還繪有該家族李可贄剿匪、李璞災荒年賑濟鄉民糧食、出資請人埋葬餓殍百餘人等故事。「我雖不是這個村子的人,但也對祠堂的歷史略知一二。」看守祠堂的張慧敏老漢,說起李氏宗祠,他如數家珍。他說,最早由李氏六世祖李煥在元末明初的1388年開始修建李家大院。當時為保族人不再流浪遷徙,李煥請高僧卜吉看準了這塊風水寶地。那時村西有古城,是戰國時期趙國趙簡子駐軍鎮守的要塞險地。古城西側有龍鳳溝,村東有貓腦山。卜吉認為,平坦堖村是藏龍臥虎之地。李煥決定由義井遷居到平潭居住,之後平潭村改名平潭堖村,後又改為平坦堖村,「事實證明,這裡確實人才輩出!」據宗祠旁的一通碑文記載,李氏宗祠修建於元末明初,清鹹豐、同治年間曾大修。

  2 「文獻名邦」的由來

  在祠堂旁唱戲的老人中,十有八九姓李,他們都是李氏的後人。說起李氏在明清兩代突出的科舉成就,村裡的耄耋老人李德政頗為自豪:「平定之所以被稱為『文獻名邦』,和俺們李氏有直接關係哩!」

  從這些李氏後人七嘴八舌的講述中,記者了解到「文獻名邦」的由來:明嘉靖14年,李氏家族十一世祖李念、李愈兄弟同榜考中進士。李家當即令平定州人刮目相看,交口讚譽。此後,平定形成了喜讀書、奮發向上的社會風氣。當時平定知州為弘揚這種風氣,在平定州通街大道為李家立官職牌坊,橫匾刻寫「父子大夫李應奎、李念、李愈」,為平定古州成為「文獻名邦」奠定了基礎。

  十年後,李氏家族的李應時、李春芳叔侄同榜考中進士,此後平定進士、舉人層出不窮。1807年,李氏二十世後人李繩宗在鄉試科舉中中解元,另有五人登副榜,其中有四人後來還考取進士。

  1811年,平定知州吳安祖為振興文風,獎勵後進,在城西黒砂嶺建立「文獻名邦」坊。「文獻名邦」由此而來。

  李氏家族出過多少進士和舉人?村裡的李有林老人說:「家譜上記載,僅明清兩代就考中進士18名,貢士36名,太學生15名,舉人69名,其中武進士2名,武舉人8名。上至總領、翰林院士、監察御史、戶部主事、將軍;下有知府5名、知州7名、知縣33名,做啥官的都有,前後近200人哩!」

  一旁的李乃富老漢接過話茬:「俺們李氏家族還出過不少武將!其中最有名的是十三世祖李可贄,他曾率兵一千五百人,抵禦敵方兩萬多人。這些事情,《平定州志》上都寫著哩!」

  記者隨後查閱了《平定州志》,發現其中記錄了大量李氏族人的人文軼事,且讚譽李氏家族「繼前人之積德,培後世之昌基」。一個州的地方志,收錄一個家族如此多的人文軼事,實屬罕見。記者 霍雪飛

  -專家點評

  陽泉文物普查隊隊長袁盛慧

  李氏家族從明代起比較顯赫,對平定古州被稱為「文獻名邦」有很大貢獻。一直延續使用至今的李氏宗祠雖然小,但修建得很精緻,規模布局、建築結構完整。其華麗繁複的鬥拱,以及宗祠內設置的鐘鼓樓等,在晉東地區比較少見,是陽泉市屈指可數的古建築代表作之一。來源:山西晚報

相關焦點

  • 這個「文獻名邦」的由來,和倉山這座宗祠有關係
    圖片來源:鄭氏族譜很多人都知道,福建莆田素有「文獻名邦」、「海濱鄒魯」之稱。可是卻很少有人知道,這些美譽的背後,與倉山一座宗祠有一段不得不說的淵源。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倉山高湖村南湖鄭氏宗祠,去探尋那扇虛掩的大門、古舊的匾額後,那段書香綿延千年的家族往事。
  • 李氏宗祠損毀嚴重待新生
    這位並非李家後人的市民,為何對李氏宗祠這麼偏愛呢?原來,今年72歲的張恆順是李家花園的老住戶,1985年他在這裡砌了間房子,也就是李家花園2號,其所在方位相當於完整時期李氏宗祠的後花園位置。這些年他慢慢地了解李氏宗祠的歷史,發現這不僅僅是一間特別的家祠,也是鎮江過往歷史的一個見證。這幾年,只要是李家後人來參觀,他都會出來講解,把他知道和看到的一些有關宗祠的歷史告訴他們。
  • 蘆苞李氏宗祠:百年古祠堂,文化新陣地
    500多年前,李氏先祖李羅生在西河村委會豐湖村開基立業,定居繁衍。 百年來,紀念李羅生的李氏宗祠曾是村中孩童求學的殿堂,也見證了三水抗戰時期那段烽火歲月。如今,歷盡滄桑的祠堂以新的面貌和作用,靜靜矗立在村中,繼續見證村莊的發展和李氏族人的故事。
  • 武陵李氏|淺說建宗祠的意義
    武陵李氏一世祖福二公墓塋位於武陵李氏發祥地李家灣 宗祠譜牒文化就是一部家族史,傳承歷史乃建祠修譜意義所在。始祖祠方稱「宗祠」,我武陵李氏始祖福二公佔籍開基於李家灣,故"武陵李氏宗祠"選址定於李家灣乃傳承我武陵李氏家族歷史,更有問祖憑證之義。古訓曰:祭祀乃「國之大事」,列為五禮之首!
  • 臺灣李氏宗祠
    這裡就是李姓人家宗祠及精神之所系的地方,三樓是臺北市李姓宗親會、世界歷史宗親總會所在地。  臺灣李氏宗祠,五樓祖先廳,主祀李氏高曾祖考妣神位,並祀各進士牌位。六樓為玄元殿,奉祀李姓神明神像,如太上老君老子李耳、唐太宗李世民、託塔天王李靖、哪吒太子爺李羅車、濟公活佛李修緣、八仙之一李鐵拐李玄、太白真人李白等諸神諸賢。
  • 文廟尋蹤:人人都知道風花雪月的大理,誰又知道文獻名邦的大理?
    在很多的印象中,大理似乎是「風花雪月」的代名詞,是《還珠格格》中紫薇和小燕子他們苦苦尋找的世外之地,是一個人人嚮往的地方。其實,大理還是一片人文的沃土。大理白族自治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素有"文獻名邦"之美譽。
  • 遊記:潮州李氏宗祠
    潮州古城,旅遊景點眾多,如:開元寺、牌坊街、廣濟城樓、廣濟橋、李氏宗祠等等,它們都在以開元寺為中心的1公裡範圍內。為節約時間和體力,出開元寺後,我們就乘坐人力三輪車,穿行在古城的小巷,不一會就來到了李氏宗祠。
  • 李氏大宗祠:臺灣李氏後裔的心靈家園
    臺灣現存的絕大多數李氏舊譜都奉李火德為「南遷入閩之祖」。1959年,臺灣的李氏家族匯集過去的各種舊譜,合力編纂了一部《李氏族譜》,該譜指出:「獨火德公,即我南下之始祖也」。臺灣李氏宗親總會編的《李氏源流》也說:「其徙居閩粵兩省者,且多同為火德公一脈。」「而且,臺灣的李氏宗祠,絕大多數都供奉有李火德神主牌位,也就是說臺灣李氏很大部分是李火德的後裔。」李長增介紹說。
  • 敘永李氏宗祠上梁典禮活動回顧!
    天運丁酉,歲值中秋,敘永李氏宗祠沉寂百年之後,涅槃重生。在全族宗親的支持下,經兩年的準備,大半年的修復,在共和建國六十八周年大慶之際,敘永李氏宗祠迎來了三百年後的又一次上梁典禮。臨近活動這一個月以來,祠堂修復負責人李子傑、李子興等日夜趕工,幾班輪換,爭取在上梁活動之前,完成了左右廂房、前廂房的主體工程建設。
  • 讓「文獻名邦」名至實歸代代傳承——紀念雲南省石屏建縣750周年...
    而掀開這些厚重歷史及打開文化寶庫的有識之士也脫穎而出,他就是原《雲南日報》總編輯孫官生。《石屏通史》。供圖孫官生是石屏人,懷著對家鄉的摯愛之情,皓首窮經,數易其稿,終於在8月1日這一天,由中國文獻出版社推出《石屏通史》這一長達700多頁的鴻篇巨製。
  • 為鄭樵立傳,為莆陽文獻名邦謳歌
    鄭樵作為布衣出身的偉大史家,不僅是莆陽文獻名邦的一面旗幟,在中國歷史文化上也佔據突出的一席之地,而為人們所矚目。近代國學大師梁啓超譽其為「豪傑之士」「史界之有樵,若光芒竟天之彗星焉。」魯迅先生讚嘆鄭樵的成就,認為「今人已無從企及」。乃至於英國科技史家李約瑟博士,也認同鄭樵的世界性影響。
  • 隴西李家龍宮:渭河之畔李氏宗祠探秘
    都說「天下李氏出隴西」,隴西是李氏一族的發源地。當地有座李家龍宮,歷經近一千四百年一直是全球李氏一族追本溯源的宗祠。宗祠不稱「祠」,而名「龍宮」,隱隱散發著睥睨天下的霸氣,12月1日一大早,記者就趕往隴西縣一探究竟。  凜冬已至,晨光熹微,我們跳上第一班從蘭州發往隴西的火車。列車上居然座無虛席,大多都是南來北往的老鄉,衣著樸實卻熱情健談。
  • 莆田,一個中國科舉史的奇蹟,獨特的文獻名邦!
    原創2018-04-08聞道 看莆田莆田,最獨特的文獻名邦!「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彀中」、「一門九刺史」......從唐開始,在這一千多年的科舉歲月裡,書寫著「文獻名邦」的崇高榮譽。山環水繞,古往今來,莆田人才遍及大江南北,這一方充滿神奇色彩的土地,被譽為「文獻名邦,海濱鄒魯」,文化繁榮,昌盛不衰。
  • 一座漂亮的古建築:乳山大崮頭村李氏宗祠被列為當地首批歷史建築
    為切實加強城市歷史建築保護工作,日前,乳山市住建局會同各鎮(區)、文旅局、自然資源局等單位,經普查、現場查勘、專家論證、徵求意見後,選出大崮頭村李氏宗祠為乳山市首批歷史建築。乳山市崖子鎮大崮頭村大崮頭村李氏宗祠的大門大崮頭村李氏宗祠外觀大崮頭村李氏宗祠位於崖子鎮,建於明朝末期,磚木結構,由大門、配房、大廳、廳廊組成,門口石作考究、木門木格窗和配房煙囪磚雕精美、廳廊頂木飾圖案精美、廳廊頂部飾畫豔麗美觀
  • 廣東揭西:大溪李氏大宗祠,規模雄偉美觀,潮汕地區宗祠代表
    李氏大宗祠,位於廣東揭陽市揭西縣大溪鎮井美村.建於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佔地面積1882平方米.共有十房八廳九天井.那天我到達時已是傍晚.宗祠已關門.一起看看歷史久遠,人物輩出的李氏大宗祠.(免費參觀)【羅定四眼哥遊廣東揭陽】李氏大宗祠-揭陽市文物保護單位.
  • 秦安李氏宗祠:隴西成紀李氏的千秋家國夢
    秦安縣舊多大族,故宗祠遍布全縣。但留存至今的僅有一處,即位於郭嘉鎮朱灣村的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  家國之夢       成紀李氏後裔定居秦安縣西北後,選擇在朱灣村創建李氏宗祠,寄託了他們的千秋家國夢。       李氏宗祠佔地約兩畝有餘,現存三間正堂一座,照壁一座,後門一座,甬道和房屋基址輪廓清晰可見。照壁後有古柏兩株,枝繁葉茂(現為文物保護樹)。
  • 【李氏總會】歷史上的李氏王朝(5)
    發揮宗親作用,愛心助學助貧致力慈善公益,攜手合作共贏歡迎加入【李氏總會】,服務廣大李氏宗親,發布李氏文化、李氏歷史、
  • 上杭:李氏大宗祠迎來萬人大祭祖
    李氏宗親在宗祠外集合東南網3月21日龍巖訊(本網記者 李凌生 通訊員 張惠虹)3月21日是羊年春分,上杭縣稔田鎮官田村的李氏大宗祠外熙熙攘攘,前來尋根謁祖的各地車隊排成了長龍。「我們祭祖團200多人,前天從廣西貴港出發,昨天到上杭縣城住宿,今天一早來到李氏大宗祠」,來自廣西貴港的李炳梅先生說,他們這個祭祖團每年都來李氏大宗祠祭祖,「我第一次來這裡,今天終於來到先祖開基的地方,心裡實在高興。」
  • 上杭:李氏大宗祠獲評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
    ,彩旗飄飄、鼓樂聲聲,當地相關政府部門領導和李氏宗親齊聚於此,舉行「國保碑文揭幕暨新族譜發行慶典活動」,共同慶賀稔田李氏大宗祠獲評國家「3A」級旅遊景區。據了解,稔田李氏大宗祠始建於清道光16年,是李氏後裔為紀念其入閩始祖李火德公而建造。從李火德入閩至今800餘年,其後裔遍布閩、臺、粵、贛、桂及東南亞各國,近幾年來海外李氏子孫到此尋根謁祖者絡繹不絕。
  • 麻城李氏宗祠,打造孝善品牌、大興孝善之風
    麻城市李氏宗祠位於龍池辦事處李家叢林旁,座北朝南,門樓高16.8米,是一棟具有鄂東特色的仿古建築。建築形式為磚混結構,仿古造型,飛簷鬥拱,龍飛鳳舞。這裡是宗祠的前堂。前堂與大殿之間是天井。宗祠的天井可以看到天空,此處通風、透氣、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