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藝美術「貴族化」的直接後果便是,產品越來越精緻、產量越來越小、價格越來越昂貴,甚至「價值連城」的作品所佔比重會越來越大。
與「純藝術化」趨向十分類似,中國工藝美術的「貴族化」追求,亦是古已有之。說到「貴族化」追求,在中國工藝美術史裡,「貢品」和「官作」是兩個繞不開的概念和現象。因為它們直接促成了中國古代工藝美術品越來越「貴族化」。「貢品」是指由下而上的無償贈送之物,如古代臣民或番屬國奉獻給皇帝的物品;而「官作」則多是指由官府直接投資和經營,並專門為官府生產各類物品的機構。首先,無論是「貢品」,還是「官作」,都是人類社會進入到階級社會,尤其是集權政治時代之後的產物;其次,中國的「貢品」和「官作」史都十分悠久,有的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甚至更早;第三,「官作」尤其是「貢品」的範圍十分廣泛,幾乎囊括了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第四,或者少、或者精,最好是少而精,是生產製造「貢品」和「官作」的共同原則和相同特徵。
侯樣祥
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著名文化評論家
當代中國工藝美術創作駛上「貴族化」的單向快車道。
「適當貴族化」是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主要特徵。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上,陶瓷的「貴族化」歷程是個具有典型意義的案例。本來陶瓷是古代百姓須臾不可離的生活必須品,然而自從成為「貢品」,特別是「官窯」之後,它的身份與地位便得到極大的改變和提升,「貴族化」傾向十分明顯。具有633年官窯史的景德鎮,即是中國陶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官窯所在地,其製造物集中體現了中國陶瓷「貴族化」現象,直至今天景德鎮「官窯」器仍然是人們可遇不可求的「尤物」。當然,官窯的設置,也給景德鎮帶來無盡的光環,直至今天仍然光芒四射。儘管如此,在中國古代社會,那些遠離百姓日常生活、專供皇宮等社會上層享用的「貢品」或「官作」,畢竟不佔手工藝和工藝美術的絕對多數,佔絕對多數和處於主導地位的仍然是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
值得思考與研究的是,新時期以來,尤其是新世紀以來,中國工藝美術這一持續了幾千年的傳統業態正在悄然發生巨變。綜合研究與分析三屆「中國當代工藝美術雙年展」約2000件作品,便很容易得出這樣的結論:與古代相比,當代中國工藝美術創作的「貴族化」現象,已經呈現出有過之而無不及、遍地開花之勢。儘管三屆展覽的展品在品種上並不齊全,在地域上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葉落而知秋」「一斑窺全豹」,幾乎可以說,在材料、工藝等方面越來越追求極致,在造型、意境、思想等方面越來越追求高品格,是所有參展作品共同的追求與特徵。尤其是相當一批高難度創作和巨型創作,絲毫不遜色於古代任何「官作」,給人以望而生畏、敬而遠之的感覺。顯然,「中國當代工藝美術雙年展」映射出一種趨勢,當代中國工藝美術創作已經駛上了「貴族化」的單向快車道。如果說歷史上中國工藝美術「貴族化」現象,更多只是與各朝各代皇宮的需求有著直接因果關係的話,那麼當代中國工藝美術「貴族化」趨勢,雖然有著延續歷史的慣性因素,但更是為了滿足全國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大前提下,全民追求「貴族化」生活的現實要求。
危機與挑戰促成工藝美術創作的「貴族化」趨向。
如何具體而理性地看待當代中國工藝美術創作的「貴族化」趨向?應該說,當下中國工藝美術所面臨的「傳統消費群體正在快速解體」「資源性危機日益加劇」「一些傳統技藝瀕臨失傳」「作品思想的時代性困擾」4大挑戰與危機,都是直接或間接促成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
「傳統消費群體正在快速解體」,意味著城鎮人口將快速取代鄉村人口,成為工藝美術品最大的消費群體。毋庸置疑,城鎮人口的藝術欣賞趣味會迥異於傳統鄉村人口,「純藝術性」趣味的作品會是他們的主要追求;城鎮人口的購買力也會顯著強於鄉村人口,尤其是部分高收入人群。這些都預示著,未來的中國工藝美術品會具有更加廣闊而理想的市場前景。「資源性危機日益加劇」,則表明許多工藝美術品將因資源危機甚至枯竭而日益成為「緊俏商品」,甚至是獨一無二的「孤品」。「物以稀為貴」的市場規律和經濟槓桿將會直接促使部分工藝美術品的價格大幅而快速上漲,其增速和漲幅或許要超過包括書畫藝術品在內的一切藝術品。「一些傳統技藝瀕臨失傳」,意味著在工藝美術領域「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法則同樣適用。不久的將來,一些品種將會因各種原因而自然走向消亡,另一些品種則會聚集和佔有更多的社會資源與市場份額。在工藝美術界,一種「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現象或許會得到快速凸顯。至於「作品思想的時代性困擾」,將會隨著傳統工藝美術人的逐漸覺醒,以及學院派深度而全面的滲入,得到快速而極大的改觀。工藝美術品在題材上和思想上必然會發生大的飛躍,工藝美術品的藝術地位和價值會得到快速提升。所有這些都表明,在未來的發展中,工藝美術品的「貴族化」趨向必定會成為不可逆轉之趨勢。
工藝美術「貴族化」是一把「雙刃劍」。
從中國工藝美術發展史角度看,「適當貴族化」已經被歷史所證實,是一種無害而有益的現象。景德鎮陶瓷即是明證。「不惜工本、集中人才、選料優質、工藝精湛、挑選極嚴、數量有限、產品精緻、非商品性」等等皆為景德鎮官窯生產和產品的主要特點,因而官窯往往能成為一個時代的典範與代表。從中國陶瓷發展史角度看,官窯不僅豐富了中國陶瓷史的內容,而且提升了中國陶瓷在藝術史中的地位。值得肯定的是,官窯這種典範性和代表性,反哺了民窯的繁榮與發展。它們之間的相得益彰性特點昭然。然而,當下的中國工藝美術卻有過度「貴族化」趨勢。
工藝美術的過度「貴族化」,其後果會怎樣?目前還難以預料。就目前的情勢與走向來分析,過度「貴族化」已經導致了兩個重大變化。其一,它將改寫傳承了數千年的中國工藝美術史的走向。眾所周知,數千年來,中國工藝美術是由為百姓日常生活服務為主、為皇宮貴族生活服務為輔所構成的體系。而如今,隨著工藝美術品日益「貴族化」,其為百姓日常生活服務的功能很可能部分地讓位於現代化、工業化的流水生產線產品。目前大量塑料制生活日用品充斥著日常每個角落即是明證。持續了數千年的工藝美術史中的「百姓化」和「貴族化」之權重必然發生相應改變。未來的工藝美術史將是一場「獨角戲」。其二,令中國工藝美術史長期引以為自豪的「生活藝術化」和「藝術平民化」現象行將結束。工藝美術「貴族化」的直接後果便是,產品越來越精緻、產量越來越小、價格越來越昂貴,甚至「價值連城」的作品所佔比重會越來越大。顯然,對那些仍然生活在鄉村社會的人群,甚至城市的低收入人群而言,工藝美術品將成為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在這一變化過程中,會有相當大一部分社會群體失去他們的前輩世世代代享受了數千年的「生活藝術化」和「藝術平民化」所帶來的「紅利」。數千年歷史形成的中國工藝美術的崇高與偉大,或許也會隨之大大削弱,甚至消亡。
「純藝術化」和「貴族化」或將引發工藝美術「大革命」。
需要進一步指出的是,中國工藝美術的「純藝術化」傾向和「貴族化」傾向,實為互為表裡的關係。一般來講,工藝美術作品的藝術性越高,往往意味著材質、技法、造型、意境、思想等各方面的水平也越高,其「曲高而和寡」「高處不勝寒」的「貴族化」特徵則顯露無遺。反之亦然。
綜上所述,中國工藝美術的「純藝術化」傾向和「貴族化」傾向雖然發展歷史並不長,但它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上卻可能是一次革命性的事件與現象。追求「藝術化」與「生活化」的和諧與統一、「貴族化」與「平民化」的和諧與統一,是中國工藝美術數千年與生俱來的內容和特性。然而,隨著當代工藝美術領域「藝術化」對「生活化」的排斥、「貴族化」對「平民化」擠壓,中國工藝美術將同時面臨在藝術與市場兩方面的巨變。傳統的和諧與統一已經被打破,新的和諧與統一如何建構,是擺在中國工藝美術面前的重大問題。而隨著「純藝術化」和「貴族化」傾向的繼續發展,必然會使數千年的「生活藝術化」和「藝術平民化」的歷史理想行將失去支撐,成為歷史的記憶,這無疑是十分值得關注的現象。(文/侯樣祥)
轉自「文創中國周報」微信公眾號(culturalcreative),騰訊文化合作媒體,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