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六大謀士,魯肅墊底,孔明僅排第二,第一名開啟三國亂世
文/小八
俗話說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為什麼三國淪為「老年不宜」呢?大約是三國演義中都是些爾虞我詐的權謀之術吧,三國中的謀士可謂繁多,易中天老師曾在品三國中匯總了三國中的六大謀士,雖然和大眾眼中的排名有些出入,畢竟一千個莎士比亞眼中有一千個阿姆斯特朗,大家不必較真,看看就好。
TOP6 魯肅
魯肅是三國中的好好先生,作為孫氏集團的骨幹成員,魯肅深受孫權的信任。他為人忠厚,在赤壁之戰中極力撮合了孫劉聯盟的結成。身為吳將,也曾多次「搭救」被周瑜陷害的諸葛亮。有人說他智商下線,竟然相信諸葛亮鬼話,還把荊州借給了劉備,結果導致自己處於裡外不是人的地步。他怎麼會排在六大謀士之列?該不是走後門了吧。
其實魯肅此人在整個三國中是有大格局觀的謀士,在這一點上,他一點也不遜色於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對當前局勢的分析。魯肅有極強的大局觀念,並不著眼於眼前的小恩小惠。在魯肅眼中只要是對東吳有利的事情,即使前期吃點小虧,他也是可以接受的。例如孫劉聯盟這件事,難道魯肅真的要幫劉備嗎?其實不然,魯肅深知東吳真正的敵人是曹操,必須拉攏劉備以牽制。可以說魯肅是東吳戰略藍圖的策劃者,位列六大謀士實至名歸。
TOP5 司馬懿
司馬懿在三國演義中一直是以反面角色示人,很多人覺得司馬懿很聰明,為什麼他到三國後期才顯現出來?其實縱觀司馬懿一生,他都是在和曹氏做權謀上的鬥爭,前期的隱忍蟄伏讓他在後期一鳴驚人,以致後來司馬懿幾近掌握了曹魏的政權,多次出奇策,兩次成功的切斷了諸葛亮的北伐之路。後期受曹爽的排擠,不堪忍受發動了政變,間接取代了曹魏實權,病逝後,其後代司馬炎追封其為晉國的皇帝。
TOP4 周瑜
三國演義中為了凸顯諸葛孔明的料事如神,特意打壓的周瑜的才能。周瑜這個人並非心胸狹隘之人,相反,正史中他是一個多謀善斷、智勇雙全的近乎完美之人。孫氏之所以能在江東立足,很大的成分,便是靠周瑜突出的個人能力,孫策死後吳國太還曾專門召見周瑜,因為周瑜在江東威望太高了,甚至有些壓過孫氏一族。周瑜當即表態願意輔助孫權為君。
如果說魯肅是東吳戰略藍圖的策劃者,那麼周瑜就是這塊藍圖的實踐者。周瑜二十出頭便親自指導了赤壁大捷。戰略方面認為應除掉劉備,西取成都,北連馬超,共御曹賊的偉大戰略。只可惜英年早逝,遠大抱負還沒來得及實現,身居東吳大都督職位,卻是實至名歸。
TOP3 郭嘉
郭嘉期初投於袁紹麾下,但是郭嘉覺得袁紹此人難成大事,於是斷然離去投了曹操。郭嘉作為曹操早期的智囊團之首,他具有非常獨到的戰略眼光和入木三分的洞察能力。尤其是他對作戰目標的選擇和作戰時機的把握上,更是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其中在曹操和袁紹的博弈中,郭嘉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進而促使曹操一舉拿下袁紹佔據的北方重鎮。在掃平張繡、呂布、袁術等諸侯中,郭嘉更是屢獻奇策,頗得曹操賞識。曹操更是把郭嘉看成是值得託付全軍的人,兩人互相欣賞也被傳為一段佳話,只可惜郭嘉早逝,否則曹操一統全國也不是空談。史書上亦有「郭嘉不死,諸葛不出」之說,可見郭嘉的實力。
TOP2 諸葛亮
諸葛亮自然不必多做介紹,他可以說是三國演義中擁有主角光環的男人。不出山而知天下事和對時局鞭辟入裡的分析,讓讀者對其深深的折服。接棒劉備的一手爛牌,最後竟能讓諸葛亮打出兩王+四個二的超一流水準。不得不說諸葛亮確實是三國中不可多得的謀士,難怪乎魯迅評諸葛亮時說其:「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簡直是BUG一樣的存在嘛。然而他僅能排第二,估計很多人不服,且看第一何許人也。
TOP1 賈詡
試問誰才是三國中最妖孽的?想必此人應該非賈詡莫屬。或者也可以說是賈詡開啟了三國的亂世紛爭。賈詡的開場首秀便是利用李傕、郭汜趕跑了呂布。然後僅憑一人之力便分分鐘瓦解了李傕的勢力。後來投靠了張繡麾下,並提出了和劉表的結盟政策,令曹操頗為忌憚。曹操西討張繡,賈詡建議張繡投誠,後來張秀造反後,賈詡僅一計便使得曹操折損了長子曹昂和大將典韋,曹操也是死裡逃生才撿回一條小命。
曹操二次討伐張繡,賈詡依然讓曹操吃盡苦頭,無奈曹操只能許以高官厚祿,全全收編了張繡部隊。歸降曹操後,賈詡如魚得水,更為曹操解西涼危機,賺回了大將龐德降曹。賈詡深喑自保之術,無論是在張繡或是曹操手下,賈詡都被其視為心腹之臣。其七十七歲而終,一生幾乎沒有敗績,當稱其為三國第一謀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