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鐸評:丁嘉耕的書法捃碑納帖,取博用宏,出唐入晉,絢麗多姿

2020-12-06 藝惠藏

北京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中國書法家協會國際交流委員會委員、教育委員會委員、從事書法研究30餘年,書法入選全國首屆手卷書法展、全國第三屆青年書法展、全國第五屆書法展以及全軍第一、二、三、四、五屆書法展等百餘次,多次榮獲全國書法比賽一等獎,其作收藏故宮、中南海、國家博物館,亮相法國羅浮宮,並曾作為國家文化符號先後於2008年,2011年分別搭載中國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中國神舟八號飛船、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飛越太空。曾在法、德等歐洲8國進行書法交流。

第三屆中國書協副主席李鐸評:丁嘉耕的書法「捃碑納帖,取博用宏。氣勢恢宏,老辣蒼勁。出唐入晉,絢麗多姿。中國書協副主席、北京市書協主席林岫評:「取法臻乎上,馳毫雅且新」。

雅昌拍賣查詢拍賣紀錄

中國的漢字是呈四方形的,繁體字筆畫要多些,寫起來端莊嚴謹,結構勻稱。簡化字,特別是筆畫少的字,很難寫勻稱。不過,在長篇的書法文章中,由於講究整體效果,簡化字有時也可以寫好,不必寫繁體字,也能體現書法之美,這就要看作者的書寫愛好了。

毛筆書法是古人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智慧,與時代相吻合寫繁體更符合需要。習慣使然。 毛筆書法更講究架均。在架構方面,繁體字比簡體字更穩更厚重一些。比如:義字,繁體為義。

首先有寫繁體字的習慣,書法家在學習書法時,主要是通過臨摹古代前人的優秀作品來學習提升的,古人幾千年書寫一直是繁體,這是文化傳承的正常習慣。書法家接觸的繁體就是書法上的母體,誰能割捨得掉,也沒有割捨的必要,我們之所以是文明古國,就是我們的文化從來就沒有中斷過。

其次,寫繁體比寫簡體真的好看一些,繁體可以多形態多變化,更能適合不同個性的書法家,有更大的空間讓人去發揮。

文字既是書法的載體,也是文化的語言,這就決定了書法與文字與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漢字作為中國書法的個體對象,其形態結構的變化會對書寫動作有直接影響,而對社會信息層面的「文化元素」沒有妨礙。當然,有的朋友說以前的象形、會意字,最能體現傳統智慧,這一點我不否認,但這屬於文字造字法的範疇,與其指代的社會信息內涵無關。簡言之,由簡體換繁體,對文化的衝擊影響微乎其微。

而由繁體到簡體,雖然形貌體態發生了變化,但這也並不影響書法藝術本身。從先時的甲骨文,到篆書,再到隸草楷行,漢字的形態一直發生著變化,書法的精髓、藝術的本質變了嗎?完全沒有,而且不僅沒有減損,反而越來越豐富。

無論是繁體字,還是簡體字,都一直仍是書法的個體對象,與書法藝術的多少沒有任何實質的差異。寫繁體字可以詮釋藝術,寫簡體字也同樣可以展現精彩。對繁體字情有獨鐘的人,無外乎一種「臨摹式」的偏見,古人怎麼寫咱們就該怎麼寫,如果不一樣,就錯了。哪有這回事?啟功先生是當代大手,也常見以簡體入書法的。#藝惠藏#

高來標書法作品筆法穩健法度嚴謹,落紙菸雲,削繁就簡,變古為今

徐朝江小楷書法筆法穩健法度嚴謹,獨具風格,削繁就簡,變古為今

關福元山水畫力求高古儒雅,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彰顯意境之美

李亞筆墨精微,構圖精巧,入古而能出今,因物造形,具體而微

相關焦點

  • 天宮書法家丁嘉耕書法賞析——深度解析書法的真諦是什麼?
    丁嘉耕藝術簡歷北京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國際交流委員會委員、教育委員會委員從事書法研究30餘年,書法入選全國首屆手卷書法展、全國第三屆青年書法展中國書協的主席們對丁嘉耕書法主要評價摘要:(一)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張海評:「思逸神超。」(二)第一屆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沙孟海評其書:「師古能化,陳中出新,典雅秀勁,擒縱有度」。「堅持數年,定有大成」。
  • 書入晉唐見古雅
    書入晉唐見古雅——楊仁根小楷作品淺談■鍾興旺楊仁根,1973年出生,吉安縣人,系中國書協會員、省書協理事、吉安市書協副主席兼秘書長,書法作品多次入展由中國書協主辦的展覽。近些年中國書壇,小楷書家層出不窮。廬陵楊仁根先生便是其中成績比較突出的一位。
  • 美術研究|胡問遂|論書法之中的入帖與出帖!
    一般談書法的都說「橫畫要直下筆」,直下筆鋒是橫畫下筆的一種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它可以直下左斜下、右斜下、側下、下向上下、逆下、直撞入紙下等等;還有收筆,除了回收以外,還可以上挑、下拖、空勢收鋒等等,它都符合用筆的規律。由此可見法是要講的,但不能說得太機械,俗語說「法無定法」,理解了下筆收筆的出入之跡,就掌握了取勢得勢的關鍵。這是金針度人之處,非常重要。
  • 李鐸書法欣賞,李鐸書法2018年多少錢一平方尺?
    李鐸:第三屆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第四、五、六屆中國書協顧問,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浦君總經理胡桂忠與書法家李鐸合影李鐸先生自年幼時就練習書法,曾經臨遍歷代名家碑帖,有自己舒展流暢的獨特書風,李鐸書體深受國內外人士喜愛與收藏。
  • 清代的帖學與碑學到底培養出多少書法家?
    當悠久的書法藝術達到了秦篆、漢隸、唐楷、宋行那樣登峰造極的頂點後,當書法的藝壇上出現了王羲之、顏真卿、懷素、米芾那樣出類拔萃的大師後,書法史演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一一明清書法。「夫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其時的文人書家對帖學表現出了更大的熱情,可謂「威究心於此也」。如文彭雲:「古人名跡,愈閱愈佳。僕性善草書,每一閱,必有所得,益知古人不易到也。」人生活逸趣的代表作《考繁餘事》中, 則將書、帖列為「文房清供」之首。
  • 米芾於書法方面推崇晉人,自晉以下則不入眼
    米芾於書法方面推崇晉人, 自晉以下則不入眼。他在《〈王謝真跡贊〉序》中云:「家藏晉王、謝真跡五軸。唐文皇而下, 名書甚眾。王、謝帖皆唐梁御府物, 璽、跋宛然。每開卷, 使人目動神驚也。」 對於王、謝等晉人書帖, 米芾發自內心地喜愛、崇拜, 以至於「每開卷, 使人目動神驚也」, 可見觸動之大。
  • 書法高考(書法史)——《劉中使帖》
    《劉中使帖》 為唐代顏真卿聞知河北藩鎮叛亂之將吳希光已降、盧子期被擒獲的捷報時,所寫的尺牘,行草書,8行,行41字。筆力雄健,線條遒逸連綿,有"鉤如屈金,點如墜石"(宋朱長文《續書斷》)之評。可與《祭侄文稿》相媲美。 發帖內容摺疊釋文近聞劉中使至瀛州,吳希光已降,足慰海隅之心耳①。又聞磁州為盧子期所圍,舍利將軍擒獲之②。籲!
  • 米芾採取「集古字」的方式來學習晉人書法
    現存十幾首米芾的詠書詩中, 有四首是歌詠王羲之的, 「煙華淡濃動彷徉, 一噫萬古稱天章」 (《贊〈王略帖〉》) 。他曾說《王略帖》為天下第一帖;《蘭亭序》為, 神助留為萬世法。並且有詩句誇自己:自任腕有羲之鬼。米芾在專學晉人之後, 對王獻之的書法情有獨鍾, 並且取得了一些成效。今傳王獻之墨跡《中秋帖》, 據說就是他的臨本, 形神精妙至極。
  • 書法指南:臨寫三希堂《伯遠帖》,不可不知的「三大結字技巧」!
    【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王珣《伯遠帖》是晉人重要書法墨跡,自清乾隆十一年(1746)進入內府,與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被乾隆皇帝所喜愛,珍為「三希」,闢專館收藏,號「三希堂」。
  • 米芾的書法在清朝是如何被評價的?
    又如:「聖祖嘗召(沈荃)入內殿賜坐,論古今書法……嘗於御前臨米海嶽帖,上見其筆禿,取鳳管一,親吮毫以授公。」自清代以來,上承晚明,董書影響一直延綿。從晚明入清的遺民來說,查士標、龔賢、許友等人,在晚明書法的大環境下,由董入米,諸如此類多不勝數。大都是因為董從米中來,由董漸窺門徑,上追古人。
  • 最接近王羲之的《萬歲通天帖》將展,遼博再推古代書法
    延續第一期古代書法的展覽策劃,此次展覽將展出東晉王羲之家族的《萬歲通天帖》,以及懷素《論書帖》、朱熹《書翰文稿卷》、趙孟《行書秋聲賦》等館藏名作珍品,藏品以時代為序列,展現中國書法史上不同時期的代表書法家及其重要作品。
  • 他詩詞不輸於蘇軾,書法不遜於王獻之,因「崇晉貶唐」載入史冊
    描繪出一個漂泊天涯的遊子,借酒澆愁,悽婉悲壯的情景。姜夔小楷姜夔對書法理論頗有研究,其代表作《續書譜》仿效孫過庭的《書譜》而撰寫,但並非《書譜》之續。而是從18個方面,談到自己對書法研究心得,成為《書譜》之後第二部書法理論巨著。
  • 米芾的書法是怎樣練成的?臨摹古人不可少,集古才能創新
    宋拓《群玉堂帖》米芾《學書帖》 故宮博物院藏米芾的學書經歷,《米芾書法全集》所收故宮博物院藏宋拓《群玉堂帖》中,有其大行草書《學書帖》,或稱《自敘帖》,云:「餘初學,先寫壁,(學)顏,七八歲也。字至大一幅,寫簡不成。見柳而慕其緊結,乃學柳《金剛經》。
  • 楊凝式《韭花帖》:蕭散簡遠,疏密有致,直追晉唐氣韻
    《韭花帖》結體欹側,布白疏朗,行氣貫通而舒朗空靈,給人以蕭散簡遠而天真爛漫之感,歷來為書家所推重。黃庭堅謂:「凝式如散僧入聖。」董其昌云:「少師《韭花帖》略帶行體,蕭散有致,比少師他書欹側取態者有殊,然欹側取態,故是少師佳處。」
  • 孤身一人,傳六朝書法?
    ——沂河生評楊凝式擔負使命——身逢亂世才華出,心有所覺寺廟入。幾度人稱楊瘋子,書任蘇黃米蔡妒。雖然在顏真卿前後,行書大家燦若群星,但是到了唐朝末年以及五代時期,由於戰亂不斷,書法也一片衰敗。就是在這個關鍵的時刻,楊凝式站了出來,挑起了書法傳承的重擔。這一站,就是從唐末到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共六個朝代!
  • 米芾的書法有多好?看看他作品中的用筆特徵與章法就知道了
    如:「餘初學寫壁顏,七八歲也,字至大,一幅寫簡不成見柳而慕緊結,乃學柳《金剛經》久之,知出於歐,乃學歐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學最久又慕段季轉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覺段全繹展《蘭辛》,遂並看法帖,入晉魏平淡,棄鍾方面師師宜官《劉寬碑》是也攀便愛《但楚》、《石鼓文》又悟竹簡以竹幸行漆,而鼎銘妙古,老淆」。
  • 大型藝術專著《李士傑書法》出版發行
    日前,由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沈鵬先生題寫書名,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著名書法家李鐸先生和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周俊傑先生作序的大型藝術專著《李士傑書法》近日出版發行。該書選入了李士傑先生近年來的書法精品,全面反映了李士傑先生行草書蛻變出新的精神氣象,既有碑的凝重沉厚,更有帖的酣暢流美。該書的設計更是新穎別致,裝幀精美,製作考究,實為近幾年全國書壇不可多得的佳書。
  • 虞世南《賢兄帖》,得大令之宏規
    虞世南《賢兄帖》,行草,拓本。釋文:賢兄處見臨樂毅論,便是青過於藍,欣忭無已,數願學耳。世南近臂痛,廢書不堪?縷也。虞世南呈,十三日遣書。謹空,得書為慰,可言也。虞世南《賢兄帖》虞世南書法近師智永,遠承王羲之、王獻之父子。
  • 《淳化閣帖》為何如此嫌棄顏真卿
    《閣帖》是我國第一部著名法帖。自漢章帝至唐高宗,著名臣至二王唐柳,共存書家103人,作品約420篇。從此,大量古人書法墨跡賴它得以保存,被後世譽為法帖之冠,其功千秋。顏真卿《祭伯父文稿》局部公元937年徐知誥取代楊氏當了皇帝,取國號為唐,定都金陵(南京),徐氏不但以太唐繼承者自居,把國號定為唐,而且改自己的姓為李。淳化元年李繼遷復叛。
  • 繼承與出新,王鐸書法的承襲淵源
    這樣用硬筆飽蘸濃墨書寫則可隨心所欲。筆墨酣暢淋漓。並且墨可以在綾絹上堆積起來。大大地增強了線條的渾厚感, 使作品神採飛揚。王鐸在學習古人的淵源上可以說是直入晉唐, 受山陰父子及唐顏真卿、柳公權、懷素、宋朝的米芾影響頗深。姜紹書《無聲詩史》中評其「草書宗山陰父子, 楷書出自鍾元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