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字背後的政治史:「上班」為什麼叫「上班」?朝鮮「兩班」是...

2021-01-07 網易

  

  本文轉載自|國家人文歷史

  ID|gjrwls

  作者|樵欞

  
「每天醒來第一句,先給自己打個氣!」

  據說,每個上班族的一天都是從被窩裡思考「我為什麼要上班」開始的,尤其是近來天氣轉冷,按時早起的難度陡然上升。不過,人們終究能告訴自己一點上班的意義,只是這「上班」,為什麼叫「上班」呢?

  

  為什麼叫「上班」,還得從「班」字背後的多義指向與歷史變遷說起。

  

  篆書「班」字

  「班」不僅有「上班」「值班」「加班」,還有「班級」「班次」「班幹部」「按部就班」等詞組,深究這些詞的共同點,不難發現,其中隱含一種把某事某物分成多份的「秩序感」,這就跟「班」字本身的意指息息相關。

  「說文解字」中寫道:「班,分瑞玉也。」其中,瑞玉是古代玉質的信物,古人用以作為溝通的憑信,一般從中一分為二,雙方各執其一。待到再次相見時,話不多說先拿出兩塊玉來驗一驗,如能完美合一,就證明眼前人身份過關。

  

  「班」字形演變,圖源「漢典網」

  從「班」字的篆書中也能看出,它的字形是兩塊玉被一把刀分開「古文中『玉』一開始就寫作『王』,後為與『王』區分而加了一點,而在作為左偏旁出現時『玉』仍會寫作『王』。班字隸變後,被分開的左邊那半玉雖然從造字結構而言不是部首,但由於出現在左而寫作了『王』,右半邊的『玉』則保留了最初的寫法」。出於此,「班」最初就是指「分玉」,如「 尚書?舜典」中說 :「班瑞於群後。」就是指把作為憑證的玉分發給諸侯。

  在此基礎上,「班」還引申為「分開」,如李白詩作「送友人」中寫道:「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大意:頻頻揮手作別從此離去,馬兒也為惜別聲聲嘶鳴),此處「班馬」,是指讀懂了主人依依惜別意的馬兒們。

  

  李白「送友人」情景,圖片源於網絡

  當把「分發」的情境放置在社會現實中時,結合我國的歷史文化,就出現了意涵的變化。我們知道,但凡涉及「分發」,在群體內部就很難做到絕對公允,往往結合分發的結果還會出現身份、等級、地位等序列之分,如古詞「班序」就是指「按官爵排列的次序」,古時,百官上朝所站的位置因官階大小而排列固定,越靠前的越能看得清「聖面」,因而也更受皇帝信任,這也是「上班」一詞的發源所在。

  「西遊記」中天庭人士常常自詡「位列仙班」,也體現出仙人和凡人相比的優越感。而「班級」也就是把一群人分開、再按照一定次序排列成不同的組織。

  

  電視劇「西遊記」截圖,仙人班子

  所以「上班」一詞,最開始的意思是指:「到個人應屬的次序上去」,時間久了就變成「到個人工作的地方上去」。自宋代始,官員上朝議事被稱為「上朝班」,其中只有宰相可以稱為「上朝」,其他官職去工作就被稱為「上班」。可以看出,除了其中若隱若現的等級差異,還有一點便是「上班」在古代是一個公務員的專屬行為,普通農民、商賈都是自由職業者,還沒有「上班」的資格。

  如今,上班已經普遍,所以說,個人想要找到自己的次序,還得從工作中找答案。

  

  我們通常認為,正是歷史與文化造就了字詞句段的獨特意蘊,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些字詞的意指變化,也承擔著歷史與文化的期待。因此,借語詞窺探歷史,除應理解語詞相關的歷史全景,也要試圖揣摩該語詞表達含義背後的原因。

  提到與「班」有關的歷史,會有人想到古代朝鮮的「兩班貴族」。這裡的「兩班」原本指上朝時君王兩邊的文官、武官的排布位次,亦即「文武兩班」,後來專指高麗和朝鮮的貴族。

  隋唐時期,朝鮮半島有高麗、新羅、百濟三個國家。起初,新羅借唐朝之力,一統朝鮮半島。後來高麗復闢,滅新羅、百濟後,建立「高麗王朝」。元末明初,李成桂推翻高麗政權,一舉建立朝鮮王朝,並向同期的明朝俯首陳臣。

  

  李成桂畫像

  李成桂統治期間,偏愛神德王后康氏所生之幼子李芳碩,還冊立其為世子,這引發原配神懿王后韓氏所生第五子李芳遠的不滿。公元1398年,李芳遠發動「戊寅靖社」(第一次王子之亂),世子李芳碩及重臣鄭道傳等人被殺。公元1400年,李芳遠又發動「庚辰靖社」(第二次王子之亂),並一舉奪得皇位,是為朝鮮太宗。

  李芳遠在位期間,將朝鮮臣民階級化,慢慢形成了士大夫(兩班貴族)、中人(在朝鮮仁祖以後登場)、常民、賤民四大等級。

  

  李芳遠畫像

  早先的兩班貴族有兩派著名勢力,一派是以功臣為首的勳舊派,其中有鄭麟趾、申叔舟等人,繼承理學家權近的道統,聚集在漢陽一帶,稱為近畿派(畿指京城);另一派則是對覆亡的高麗王朝忠心不已的士林派,以金叔滋為首,繼承吉再的道統,稱為私學派。

  在李成桂的科田制改革中,以鄭道傳為首的功臣從舊貴族手中奪得土地。而建國之後,貴族除得到來自朝廷以各種名目封賞的田地外,還私自圈佔、兼併平民田地,使其財富與勢力不斷積聚。及至世宗時期(太宗李芳遠之子),貴族的財富已經擴展到無法遏制的程度。

  

  朝鮮兩班貴族像

  早期貴族內部的爭端只是士大夫之爭,而隨著各方勢力的壯大,士大夫之爭上升為黨爭,黨政階段的門閥分為『四色』(南人、北人、老論、少論),而四色門閥又屬於東人、西人兩個勢力集團。東西兩黨,一度是東人黨得勢。後來,西人黨通過助力仁祖,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然而好景不長,沒過多久,西人黨也分裂成勳西黨、清西黨、山黨、漢黨等。同時,東人黨也蠢蠢欲動,其中的南人黨打敗了西人黨勢力,隨後又分為少壯派和老壯派。

  這樣派系林立所造成的直接結果是成員壯大,朝鮮王朝跨越中國明清兩代,大部分權力和財富一直集中在兩班貴族手中。

  朝鮮當權者曾主動遏制貴族人口,出臺「從母法」的規定,即一切以母親的身份來確定孩子的等級,即便父親是兩班貴族,母親若是賤民,孩子也是賤民。韓劇「大長今」中,女主的父親是禁衛軍武官,出身貴族,但她的母親是賤民,所以她的身份也是賤民。

  

  韓劇「大長今」劇照

  此外,如果孩子的母親出身兩班貴族,孩子也是兩班貴族。母親是良妾,庶出的孩子就成為中人,不享受兩班待遇,只能充當翻譯、醫官、捕校等低級基層官員。

  即便如此,朝鮮貴族人口依舊膨脹,到朝鮮王朝末期,貴族人口甚至佔到總人口的六七成。其實,自朝鮮王朝中期以來,就有大批非兩班階層的人口湧入兩班階層當中,隨著以兩班為基礎的朝鮮王朝政治體制崩潰,朝鮮王朝也踏上了敗亡之路。

  可見,出現在這段歷史中的「班」,標定了貴族形成早期的主要派系,也暗含著權力鬥爭中的等級差異。

  可能有人會問了,「上班」這個詞,會不會也是從近代日本轉譯過來的?這個還真不是。在日語中,帶有「上班」含義的漢字是:「しゅっきん - 出勤」、「しごと - 仕事」、「はたらく - 働く」,其語義內涵不涉及固定的位次,主要表示——到固定的地方、做該做的事兒。

  

  新垣結衣主演的日劇「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截圖,展現真實的「社畜」生活

  說了那麼多「上班」的事兒,總得講個「下班」才算圓滿。為什麼工作結束叫「下班」?一方面是為與「上班」形成對應,另一方面「下」本身即有「到規定時間結束日常工作或學習」之義,比如「下課」。

  最後再給大家打打氣吧。每當我們一邊自問「為什麼要上班?」,一邊咬牙堅持時,可能已經感受到了答案,那或許就是我們內心深處屬於自己的答案。

  下班吧!周一上班見!

  參考資料:

  羅振宇:「工作為什麼又叫上班」,「領導文萃」,2019年第5期。

  樸晉康.:「朝鮮兩班研究」,延邊大學2015年博士學位論文。

  潘暢和,何方:「論古代朝鮮的兩班及其文化特點」,「東疆學刊」,2010年第27卷第3期,第1-6+113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實用句型「加班」、「請假」、「代班」、「出差」英文如何表達?
    打工、實習難免需要「請假」、找人「代班」對上班族來說「加班」更是常態偶爾還需要「出差」想去海外實習或到外商公司上班的朋友們,這些工作上超級實用的英文不能不會啊!我們很常聽到「你能不能 cover 我?」,但這樣的用法在英文是錯誤的哦!A: Could you cover for me this afternoon? I have my hands all full and I need to pick up the kids.A: 你可以幫我代今天下午的班嗎?
  • 趣讀丨日本為什麼要從「倭國」改名叫「日本」?
    >當然了,在現代漢語中「倭」是形容「矮小猥瑣」可在古代的時候完全不是這個意思它是通假字通「逶迤」的「逶」同時表示是魏國的屬國(「魏」字去右邊的「鬼」字捨去「魂魄」之意加上左邊「亻」加上往來的「友人」)可不管怎麼樣,日本人覺得到了是決定自己名字的時候了,倭字不好聽
  • 日語中的「〆」「」「卍」都是什麼鬼?
    表示最後動作的「〆」看到「〆」時,大家都以為是簡寫的符號吧?其實這個字是和製漢字,部首為「丿部」,讀作「しめ」,被收錄在日本的漢字辭典中喔~日本女聲優「〆野潤子(しめのじゅんこ)」的名字裡就有這個字。據說「〆」這個字是由漢字「卜」變形而來,也有人說「封」字簡略化後產生的字,沒有標準答案。書面信封口上的「〆」則是表示此信封已經黏死封閉好。也就是取「閉(し)め」的關閉、合上之意。而文件中的「〆切(しめきり)」即是表示截止時間,這種用法取自「締(し)め」,有關閉、結束等意思。
  • 「前任」變成同事 上班第一天最怕遇到的10件事
    職場新鮮人無不希望能找到心目中的理想工作,當你終於通過面試,開始正式上班的第一天,最怕遇到什麼狀況呢?《DailyView網路溫度計》根據《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統計出職場小白兔們上班第一天最怕遇到的事!
  • 皇太極為何將國號從「金」改為「清」?
    大金變成了大清清王朝建立政權之初,曾沿用其直系祖先女真人在西元十二世紀初建立的「金國」名稱,其原因是崇尚武力的風俗與傳統,因為金屬與兵器息息相關。那麼,當清朝的奠基者躊躇滿志、劍指中原的時候,他們怎麼突然變性,選了三點水旁的「清」字為名,由金戈鐵馬變得柔情似水了呢?
  • 人們什麼時候開始把「琴」稱作「古琴」的?
    「古琴」這一稱謂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並流行開來的?對於這個問題,音樂學前輩吉聯抗和許光毅兩位先生曾在30年前先後發文做過討論。吉聯抗先生認為「古琴」之稱,是全國解放以後才出現的,全國解放以前只叫「琴」或「七弦琴」。
  • 談「白崇禧與蔣介石」白先勇:「臺北人」的歷史注釋
    「沒有辛亥革命、北伐、臺兒莊大捷,怎麼會有『臺北人』?」作家白先勇在臺北發表他和歷史學者廖彥博合著的「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將軍與蔣介石」,他認為,這套書等於是成名作「臺北人」的歷史註解,「『臺北人』是以文學寫歷史的滄桑,這套書是以歷史寫歷史的滄桑。」
  • 日本的「藝妓」、「舞妓」與「歌舞伎」:你真的分的清楚麼?
    話說回來,也許是在現代漢語中的使用頻度太低,我們對「藝妓」、「舞妓」和「歌舞伎」的關注,焦點恐怕還是在「伎」和「妓」這兩個字上。我也看到聽過有另一種不是很靠譜的說法,是這麼解釋的:「伎」是賣藝不賣身,而「妓」則是可以賣身的。很遺憾,不管這些詞這些字在古文中的意義如何,但放到現在,藝伎、舞妓和歌舞伎,都已經跟seqing業完全沒有關係了。
  • 攻入京都為什麼叫「上洛」?
    在日本戰國時代,每位想要一統天下的野心家都會懷有「上洛」(じょうらく)情懷,以便最終向天下發號施令。其中的「洛」指的是日本古代行政中心「京都」(古稱「平安京」),而「上洛」便是指「攻入京都」。那麼問題來了,當時為什麼將攻入「京都」稱作「上洛」,而不叫「上京」(じょうきょう)呢?公元794年,「桓武天皇」將都城從舊都「長岡京」遷到了「平安京」(へいあんきょう)。
  • 【馬不停蹄】「爪皇」與「爪黃」
    說起賽馬馬匹名字,不少馬主都喜歡名下馬匹擁有相近名稱,讓人一看便知是同一馬主的馬匹;曾是六項一級賽冠軍馬「爪皇凌雨」,馬主周漢文及其父親、香港企業家周南旗下馬匹便是以
  • 蓋棺定論:「攻ke」還是「攻qiao」?
    作者:雨子醬近日,《攻殼機動隊》真人版電影陸續在全球上映,除開對劇情和主演斯嘉麗 詹森的討論外,「殼」字讀音也在粉絲和觀眾中引發了熱議。3月6日,派拉蒙影業發布了官方預告,以預告片末尾給出的「靈魂入殼qiao」為導火索,各路網友們就「殼」字到底念什麼展開了激烈的口水戰。
  • 「女」字旁的「她」是怎麼來的|真問真答
    單就「她」這一字形來說,其實在南北朝時期就已存在。但那時的「她」字其實是「姐」或者「毑」的異體,是方言中對於母親的稱呼,並不做代詞來用。周作人在其譯作中使用「他女」字1919 年 2 月 15 日,《新青年》刊登了一篇題為《英文 SHE 字譯法之商榷》的文章,公開了語言學家錢玄同與周作人就「她」「他女」等字相關爭議的對談。該文中,錢玄同認為「他女」使用起來並不方便,如果要重造一字,那「」則比「她」要好。
  • 「物我兩忘」、「梵我一如」、「我思故我在」究竟什麼是「我」?
    撰文:川流中國人以「物我兩忘」之藝術境界為高,印度人以「梵我一如」為終極目的,西方人則以「我思故我在」為哲學的裡程碑。究竟這個「我」是什麼?如何去理解這個「我」呢?當人類意識到生命的存在時,便潛意識地以為有一個生命的主體存在,這個主體稱之為「自我」,於是主客分立,區別開自我與外界,成為了兩個對立的範疇。人們有著「自我保護」及「自我延續」這些要求,期望「自我」永恆存在,但可惜的是,我們卻會因衰老、疾病而死亡而壞滅。
  • 老子寫《道德經》的時候,「妙」字不是女字旁,而是「玄」字旁!
    老子《道德經》中的「妙」字,有著很深的內涵,我們從現代漢字「妙」字的字形、字義,很難理解老子用「妙」字的本意。最好的辦法,還是到甲骨文中去找,老子當時用的字,不是他自己創造的,也受甲骨文字義的影響。但是,我們在甲骨文中、甚至在之後的金文中,也沒找到「妙」字,我們在漢字叔叔這裡找到了很古老的篆書「妙」字,請見下圖:這兩個篆書「妙」字,字形結構基本上是一樣的,而且,採用的主要造字元素也是甲骨文,而且是那種很源頭的甲骨文,為什麼這麼說呢?請看後世寫的篆書「妙」字:大家發現區別了嗎?
  • 「光復香港」實質是「港獨」
    ,時代革命」,這八個字聽起來頗有迷惑性:光復意味著自由,革命意味著合理,再冠之以「時代」的名頭,很有點「捨我其誰」的「勇氣」和「百世流芳」的自詡。可是,這個由某「民主派」人士在幾年前出選區議員時提出、這幾個月來頻頻出現在示威者隊伍上空的口號,真的是那麼理直氣壯、那麼正義嗎?「光復」,究竟要把香港「光復」到哪裡去呢?「革命」,究竟要帶給香港這個城市和740 萬港人什麼?妄撼「一國」之本「光復」一詞的中文含義是恢復原有的領土、統治或事業。
  • 談修「忍辱波羅蜜多」及「六忍」、「五十一心所」
    迦利王醒來,沒見著宮女們,於是拔劍追蹤,看見她們圍繞著仙人站立,驕慢與妒意大發,憤怒地質問仙人說:「你在做什麼?」仙人回答:「我在這裡修習忍辱和慈心。」國王說:「那我要檢驗你,用利劍割下你的耳鼻,斬斷你的手腳,如果不起瞋心,就證明你修忍辱!」國王在切割時,問:「你心有擾動嗎?」仙人回說:「我修慈心和忍辱,心完全不動。」國王認為空口無憑,仙人就發誓:「如果我確實修習慈心與忍辱,血將變成乳!」
  • 最近的「打工人」是什麼梗?
    與之類似的,屬於勞動者的網絡熱詞爆梗我們都見過不少:例如從日本傳來的「社畜」,樸實有力的上班代名詞——「搬磚」……這些詞精準有力,火得有理有據。「打工人」也同樣是個好詞。「打工」一詞最早出現於香港,是指「受僱於人」,為「從事受薪工作」的口語表達,詞義中性,不褒不貶。
  • 微信「殺人」事件
    大家應該都知道了,微信正在內測一個新功能「不常聯繫的朋友」,可以篩選出「半年內無單聊」、「無共同小群」和「半年內沒有回覆過他(她)的朋友圈」的好友。但是,「下一步」之後是什麼?僅僅只是從通訊錄中刪掉一位好友這麼簡單?以下三個虛構的故事,發生在三位微信重度用戶身上。這個新功能把他們的生活攪得天翻地覆。
  • 戰國武將為什麼愛叫「弾正」?
    「織田信長」之父為「織田彈正信秀」,「武田信玄」有一位家臣叫「高坂彈正昌信」,暗殺徵夷大將軍「足利義輝」的則是「松永彈正久秀」…既然這麼多武將都能用,歷史愛好者也許會猜到「彈正」應該是個官職。可這個官職到底是什麼?
  • 日語敬語應用:你分清「當社」「弊社」與「貴社」「御社」了嗎?
    在日語面試、商談中,我們常需要提到我公司:「當社」「弊社」貴公司:「貴社」「御社」但你曾注意他們的區別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日語辨析之「當社」「弊社」與「貴社」「御社」共通する意味共同的意思「當社」「弊社」都用於稱呼自己的公司。「貴社」「御社」都用於稱呼對方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