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備受關注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出臺,11個城市各有定位,相互之間協作分工明確,讓人看到了這個接近紐約灣區水平的區域的經濟活力(詳見《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完整版+深度解讀版》.pdf)。
特別是深圳的定位,並沒有獲得國家中心城市的稱號,而是「經濟特區、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也就是說,深圳依然是經濟中心。當然,深圳這些年的自我定位一直避免使用「中心」的措辭,專注科技創新,這一點也值得其他城市學習。
反觀山東的濟南和青島,兩座城市都信誓旦旦地表示要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去年山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表示支持青島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而今年的山東兩會上,合併萊蕪的濟南市委書記和市長連番表態濟南要創建國家中心城市,並公開希望加大對濟南創建國家中心城市的支持力度。
問題是,去年山東省支持青島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言猶在耳,今年濟南的公開表態不管深意何在,都難免給人留下內訌或者爭鬥的口舌,不管從何種角度來看,似乎都不是上策之舉。
再來看今年的山東省政府工作報告,翻遍報告全文,沒有任何「山東半島」或者「城市群」的字樣,考慮到2018年11月29日發布《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中明確的「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領城市群發展、城市群帶動區域發展新模式,推動區域板塊之間融合互動發展」,又看到昨天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不得不為山東半島城市群的未來捏了把汗:為什麼在中央如此明確強調城市群發展思路之下,山東地區經濟體量最有競爭力、也應該算是最有基礎、最有潛力的半島城市群隻字不提呢?說好的「2030年山東半島城市群將力爭全面建成核心競爭力強的現代化國家級城市群」呢?
NO. 1|壹
山東半島城市群的格局短板
據俠客島專訪鄭永年教授的一篇文章介紹,一開始規劃的實際上是「環珠江口灣區」,後來是中央的高度謀劃粵港澳大灣區,這說明格局的重要性,山東恰恰是吃過類似的虧。
山東半島城市群2005年的規劃,最早提出的版本是8個城市,以青島、濟南為首,都是經濟實力較強的城市,山東西部的城市如菏澤、聊城,因區位因素則被「扔給了」中原城市群。
這其實是山東的一點小心思。把經濟強市聯合起來,想「打造與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比肩的中國北方地區的增長極之一」。
但不成想,2016年12月鄰居鄭州獲批國家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晉升國家級,並輻射山東的菏澤、聊城兩市。
而最新出臺的《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規劃(2016-2030年)》卻把青島都市圈和煙威都市區分開規劃,也就是說青島都市圈由青島、濰坊2市和煙臺市萊陽市、海陽市構成,並不包括身剩餘的煙臺和威海、日照。
或許,將整個煙臺威海濰坊日照徹底完全納入青島都市圈才能限度發揮青島的輻射帶動作用。
因此,此前青記曾建議,山東的格局也應該足夠大,山東半島城市群不應該僅僅局限在山東省內,而是應該將以大連為主的遼中南城市群,甚至韓國仁川囊括在內,整體統籌形成東亞城市群規劃。
如此一來,山東半島就可以成為名副其實的輻射東亞及東北亞的經濟政治橋頭堡,可以擴大東亞區域內貿易權重,充分挖掘東亞地區內經濟增長潛力。
退一步來說,如果東亞城市群涉及到中韓兩個國家有點難度,那麼可以參考都在謀劃建設世界級的大灣區珠三角、長三角,在華北、環渤海地區,規劃環渤海大灣區。
21世紀經濟報導曾表示,環渤海高鐵的全線獲批,呼之欲出,這讓環渤海大灣區的規劃建設,躍然紙上。並引述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先生的話說,「大灣區規劃可以打破原先一畝三分地的情況,解決環渤海地區內在聯繫碎片化的問題。」
NO. 2|貳
山東半島城市群的交通短板
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是分步走。
——到2022年,綜合實力顯著增強,世界級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
——到2035年,形成以創新為主要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國際一流灣區全面建成。
也就是說,先搭建框架,解決交通基礎設施,比如,規劃提到,構築大灣區快速交通網絡,構建以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和高等級公路為主體的城際快速交通網絡,力爭實現大灣區主要城市間1小時通達。在加強交流基礎上之上再融合。
環渤海大灣區包括遼寧中南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而環渤海高鐵如果全線獲批,沿線城市時空距離將拉近,屆時城市群之間可能會進一步整合。天津到青島不到2個小時就可直達,比目前時間縮短一半以上。大連到煙臺海底高鐵建成後,兩地之間只需要半小時左右就可直達,城市群之間經濟互動將更頻繁。
具體到青島來說,青島發改委在制定青島都市圈軌道交通的初步規劃方案,已經考慮到向東聯通海陽、向北聯通萊州、向西聯通諸城和高密,加強青島與周邊城市的銜接溝通,進一步提升青島交通樞紐的功能。
NO. 3|叄
山東半島城市群的產業升級短板
粵港澳大灣區建成世界新興產業、先進位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建設世界級城市群。
而無論是環渤海大灣區中的城市,無論是天津、大連還是青島、煙臺等城市,實際上都是傳統的製造強市,對於中國製造業的轉型升級是一個很好的試驗田。
德國的《國家工業戰略2030》旨在與工業利益相關者一道,努力確保或重奪所有相關領域在國內、歐洲乃至全球的經濟技術實力、競爭力和工業領先地位。
中國的製造業轉型升級同樣需要國家層面的支持,中國製造2025明確提出的十大重點領域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工具機和機器人、航天航空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農業機械裝備。
環渤海大灣區顯然可以承擔這一重任。
對於青島來說,必須要加強和日韓的合作。
以青島出臺《對日經濟合作工作方案》為例,《方案》提出圍繞金融、醫療養老、節能環保、高新技術、智能製造等領域,加大對日本的精準招商力度,引進一批規模大、產業鏈拓展和協同性強、技術水平高的項目,開啟合作新機遇。
青島打造的海洋經濟也創造了新的合作契合點。依託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青島推進與日本在海洋科學研究、海洋裝備製造、海洋生物、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遠洋漁業、水產品交易等領域的交流合作。
NO. 4|肆
山東半島城市群的契機
中日韓自貿區的有望落地或許是山東半島城市群迎來的一大契機。
今年的山東政府工作報告用了比較大的篇幅談到山東和日韓的合作(今年「日韓」出現8次,去年次數為零):
積極申建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
搭建日韓合作「大平臺」。以建設中日韓地方經濟合作示範區為載體,加強魯日貿易投資領域合作,聯手開拓第三方市場;鞏固提升中韓(煙臺)產業園、威海中韓自貿區地方經濟合作示範區。深化日韓山東周活動,加大對日韓高質量「雙招雙引」力度,抓緊推進與日韓在談的48個合作項目。辦好第18屆泛黃海中日韓經濟技術交流會,提升中日韓(濰坊)產業博覽會層次。
在2018年12月底結束的山東全省經濟工作會議上傳出消息,中日韓自由貿易區有望實現落地,青島正在全力跟進。
「東北亞地緣政治回暖,山東一定要抓住這個機遇。這樣,我省與日韓在高端製造、研發設計等領域的合作將更加深入,提升產業發展層級的動力將更加強勁。」山東省發改委主任張新文說。
其實,《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規劃(2016-2030年)》已經提出,將推動與日韓陸海聯運通道建設。開展中韓陸海汽車直達運輸,推進煙臺中韓跨國海上火車輪渡項目前期研究論證工作,適時啟動威海至韓國西海岸的中韓海底隧道預研,探討建立山東半島與日韓港口戰略聯盟,不斷完善與日韓的交通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