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日,歷史學者楊早在《民國了》後推出新作、「置身歷史現場」系列第二本《元周記》。他花了一年的時間,摘抄1912年的《申報》各版面新聞,從上百萬字的報導裡,重現了1912年的中國和世界。澎湃新聞經授權摘錄其中一篇。
陶成章
事先張揚的謀殺
民國剛剛成立,1912年1月14日凌晨2點,光復軍總司令陶成章在上海法租界廣慈醫院被刺。
這是一樁「事先張揚的謀殺」。之前上海已經謠傳多日,說因為同盟會與光復會在種種問題上大起衝突,「陳英士要刺殺陶煥卿」。據光復會領袖章太炎追述,陶成章確實收到過輾轉傳遞的警告:「勿再多事,多事即以陶駿保為例。」——陶駿保是光復會會員,鎮軍軍官。中華民國成立前十八天,此陶被陳其美以「在九鎮進攻雨花臺時,中途截留由滬運往械彈」的罪名,未經軍法會審,槍殺於都督府大堂。光復會事後提出種種質詢,陳其美拒不回答。
因為有此傳言,陶成章接連換了幾間旅館,養病也挑了一間很僻靜的醫院,但還是未能逃脫。陶被刺之後,臨時大總統孫文致電滬軍都督陳其美,要求「嚴速究緝」。
讓人有點哭笑不得的是,孫文在致陳其美電文裡,開頭便說:「閱報載光復軍司令陶成章君於元月十四日上午二點在法界廣慈醫院被人暗刺,槍中頸部、腹部,兇手逃去,陶君遂於是日身殂,不勝駭異」——列位,孫中山也承認陶成章「光復之際實有巨功」,這麼一個重要人物在上海被刺,陳其美身為上海軍政最高領導人,居然不報告南京民國政府,要等著大總統「閱報」方知其事,你說詭異不詭異?
所以章太炎一口咬定刺陶是孫中山、黃興指使的,恐怕也不能說沒有道理。
誰是刺陶的兇手,「醫院看護侍者傳述:身穿西式大衣之兩少年,惟聲音低脆,頗似婦女,且燈火之下,難辨面目」(《申報》1912年1月20日)。據消息靈通人士透露,出手刺陶的兩個人,一個是光復會叛徒王竹卿,一個是陳其美的拜弟蔣志清(又名蔣中正)。據說蔣志清自從上海光復以來,常在私下極口指責陶成章,除了指責陶在孫中山歸國後「對孫先生詆毀不遺餘情」,他批判陶成章的最大罪狀是「伯生之死,為陶所逼」。
又關徐錫麟事?
伯生就是徐錫麟。1907年安慶舉義失敗,他與秋瑾雙雙被難。
據陶成章《浙案紀略》記述,徐錫麟原本的打算是在紹興「劫錢莊」,辦大通學堂就是為「匿伏藏獲」之用。因為技術力量不夠(「無通駕駛術者」),他就打算在開學日集紹興所有清朝官吏而殺之,乘機舉義。陶成章勸他,光在紹興起事,影響不足,「非先上通安徽,並以暗殺擾亂南京不可」。
徐錫麟聽了陶的話,開始了去安徽的準備。這一盤棋下得大!他們先捐了官,再謀求去日本學陸軍,再回來爭取統軍權。但是徐錫麟近視得厲害,日本沒有學校肯收他。於是徐、陶二人發生了爭執,陶堅持要獲得統軍權,或者搞團體暗殺;徐錫麟則認為掌握不了軍權,掌握警察權也不錯。
徐錫麟到底還是自行其是,找關係到了安徽謀職。這個階段的徐錫麟,似乎腦子裡有多個計劃,有些很長遠,比如請託在日本的某位朋友學造紙幣,以備將來起義成功發行軍用票,防止被人造假;有些又非常魯莽,比如就在分省安徽的6月,他跑去保定,試圖刺殺練兵大臣鐵良,不成,又前往天津,打算刺殺直隸總督袁世凱,袁世凱「疑之拒不見」。這種刺殺,完全與舉事無關,就是單純的暗殺,跟光復會安徽起事計劃明顯衝突。
徐錫麟在安慶初時非常不如意。官場的那套禮儀他沒學過,常常在覲見酬酢時出乖露醜,被同僚笑話;想按起義計劃去聯絡安徽的新軍,又因為「口操紹興土音」,跟安徽新軍難於溝通。因而徐錫麟鬱鬱不樂,「屢思歸浙」。
直到徐錫麟再次請求姻親俞廉三,重託俞的學生、安徽巡撫恩銘,當上了巡警學堂會辦,他在安徽的起義事業才有了轉機。不過,此時陶成章對徐錫麟的誤解也加深了,章太炎書信中曾說:「伯蓀入官頗得意,煥卿等不見其動靜,疑其變志,與爭甚烈。」徐錫麟致陶成章的長信,也為自己辯解:「自問生平遇最苦之境地,值最難之際遇,而麟出以無形之運動,期曲折以達目的,其中忍耐堅苦備嘗之矣,可為知己道也。麟自早至暮,無一念或忘,無一事不從此著想。」
徐錫麟安慶舉義,準備很不充分。對此,外間有很多解釋,比如革命黨人葉仰高在上海被兩江都督端方拿獲,供出有黨人已打入安徽官場,此消息已通知恩銘;秋瑾即將在紹興舉事,需要徐錫麟配合,等等。陶成章的懷疑,對於「凡所行事,鹹操極端主義」的徐錫麟來說,當然也可能是起義的動因之一。
自相殘殺為哪般
蔣介石「陶成章逼死徐錫麟」的說法,據其自述,來自大通學堂創辦人之一竺紹康,不為無因。但是,要說蔣介石是要為徐錫麟報仇才刺殺陶成章,而不是為了替陳其美與同盟會爭權,只怕沒人會相信吧?
民國政府成立後,徐錫麟被奉為革命先烈。就在陶成章死後的「頭七」即1月21日,徐錫麟的靈柩運經上海,上海各界還為他舉行了盛大的悼念儀式。剛被刺殺的陶成章,也同時成為追悼的對象。如果按蔣介石的說法,徐錫麟是被陶成章逼死的,那可真夠諷刺的。
1月28日,南京各界在下關商會召開徐錫麟等三烈士追悼大會,1萬多人到會,教育總長蔡元培做了長篇發言。這位既是光復會創始人之一、又是同盟會高層的前清蔡翰林,慷慨激昂地回顧了徐錫麟等烈士的生平,「聞者墮淚」。最後蔡元培沉痛地強調:「北虜未滅,辦事諸人宜志在遠大,萬勿自相軋轢,致負烈士殺身為國之志。」言下之意,不問可知。
《元周記》,楊早/著,九州出版社·後浪,2020年12月版
編輯:秦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