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住房寸土寸金:普通人住得起多大房?

2020-12-04 手機鳳凰網

記得還是到香港的頭一天,我被人用車送到了港島東南一幢又細又高的大廈門前,先生也來接我,下了車,他說:「到了,咱就住這兒——跑馬地高尚住宅區的豪宅。」

「豪宅?」我四下環顧,「在哪兒呢?」當時顯出好大驚訝:「就眼前這根兒細細的『筷子』?」

進了大門(二尺寬),大廈的前廳也很窄,只能容下四五個人。

這會兒電梯來了,門一開,我忍俊不禁,先生說:「你別笑,等會再開門,小心把肚皮笑破。」果然說著電梯已經來到了22層,門一開,我的肚子真要破,為什麼?香港的豪宅不僅電梯小,樓道也太小,小得袖珍,出了電梯,伸手就可以把鑰匙插進自家的門鎖裡。於是到了第二天,我和其他6位從北京來的記者,大家議論最多的就是香港的住房,寸土寸金,巴掌大的一塊地方也能起高樓,這,簡直太好玩了——

香港的情況大家基本都知道,地少人多。這裡的老百姓家家所住房屋如果和這個社會高度現代化的規模相比,面積大小不在一個平面,價格更高得嚇人。

曾經有人問我在香港買房子貴不貴,我說「不貴」,這裡的房價差不多是內地的十倍,在世界也是排行第一。問話的人把舌頭立刻都吞回到肚子:「十倍?北京的房價已經夠高的了!」我說:「對,香港的房子沒法用平均房價來衡量,好房太好,差房太差。十倍的概念只是個比方,如果具體來說,你在北京買一處四千塊錢一平方米的房子,那麼差不多同樣的條件,這個四千塊在香港也許就能買到一呎。一呎的面積有多大?大約1/10平方米,那麼十呎不就是四萬,價錢不是正好上升了十倍?」

我們中央電視臺1997年香港回歸前在港島跑馬地買下的成和道18號大廈,如果放到北京,一點「豪宅」的氣息也沾不上,但是換到了香港,人們一提你住哪兒?回答是「跑馬地」,對方立刻也會「吞舌頭」。然而「跑馬地」我們住的「豪宅」有多大?五十多平方米,客廳還能容下幾個人轉身,可兩間睡房,大小只能分別放下一張雙人床和一張單人床。這對在北京雖說也就是近幾年才住上了大房子的我,空間的壓力也不是一下就能適應。

開始我不相信兩室一廳,兩口人居住,這樣的住房條件在香港人眼裡已經是相當地令人羨慕,後來住長了,不時也會到當地的朋友家去造訪,才知道四五十平方米的房子,香港人一般的家庭卻要住上好幾口,老少三代同居一處,臥室、客廳,雙層床、打地鋪,這樣的情形很普遍。

記得第一次我去採訪一位當地人,選擇採訪地點時我對被訪者說:「就去先生您家吧。」那位先生面有難色,但是礙著我的面子,答應了,嘴裡卻一個勁地講:「我家裡可是太小,到時候攝像機怕都要支不開。」我哪裡相信?他們家有五口人,妻子、孩子,其中兩個女兒大的已經21,小女兒和兒子一個上中學、一個上小學,這樣的家庭怎麼也得有個集體活動的空間吧。然而真的走進了他的家,我還真是直嘬牙花子——那房子比想像當中的要擁擠得多,廚房、廁所、兩間睡房加上客廳,攏共合在一起才30多平方米。父母的臥室除了床面,牆壁四周到處都是柜子,三個孩子的小屋面積還不足6平方米,三張小床肯定放不下。我看到屋裡只有一個窄窄的上下鋪,就不太禮貌地問:「你們家不是有三個孩子嗎?那麼第三個住哪兒」?女主人看我真切關心,不好意思地就說:「抽屜,在床下。」跟著立刻給我示範,上下鋪的床底果然讓她拉出來了一塊大平板:「瞧,兒子的床,晚上拉出來,鋪上被褥,早晨推回去,沒辦法,房間太小,只能這樣。」

我從此理解了香港人為什麼一般都不會輕易地把客人帶回家,我是趕上了一位最豁達、最樂觀的被訪者——結果那天採訪,屋裡果然根本支不開攝像機,攝像師不得不把房門打開,將三腳架支在了樓道,這樣才勉強做完了訪問……

截止到2006年3月,據全國工商聯房地產商會給出的數字:中國內地人均住宅面積已經達到了26平方米,香港城市居民的平均住房面積則只有7.1平方米,這個標準比小日本的15.8還要「小」去了一半。

如果說特別困難,有一天我宿舍的空調機壞了,漏水,不得不請大廈的管理人員王師傅打電話趕快約來香港的修理工,漏水的空調在兩間睡房大一點的那個房子,王師傅帶了工人進來,我看到工人一直在發愁沒有地方擺梯子,就十分抱歉地對王師傅說:「對不起,這房子太小了,讓你們沒法作業。」誰知道王師傅立刻爆笑,連連講:「你這房子還算小?我家租的房子和你們家的一樣大,那裡邊可是住著四戶家人。」我以為他說的「四戶」指的是一個家庭親戚上下總共有四口人,但王師傅馬上糾正:「不是,是四戶,完全沒有關係的四戶人家。」五十多平方米,刨去公共面積,內瓤有多大?住四戶?我幾乎愣了,兩隻眼睛全是懷疑:「真的?」

「真的,」王師傅萬分肯定,「大屋、小屋各是一戶,客廳被一分為二,住了兩戶,其中一戶人家兩公婆還有兩個孩子——」

「那怎麼住啊?」

王師傅說:「想辦法唄,香港人在利用居住空間方面照我看比世界哪裡的人都聰明,有些人為了節省空間,把家裡所有的房門都被換成了推拉式,頭頂、過道都被利用了起來,打包廂、豎書架,要不怎麼辦?」

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後來我很快發現,這就是香港的家居面積一般不是都很小嗎?商店裡賣的很多家庭用品型號也跟著變化,都被微縮。鍋碗瓢勺的小物件咱就不必去說了,只說沙發和床鋪,我從北京帶來的沙發靠墊,到了香港往外一拿,頓時成了龐然大物;雙人床床單、床罩,最開始鋪到床上怎麼也不挺括,怎麼拉扯前後左右的都往下耷拉,我開始不明白這些東西都是標準貨,怎麼到了香港就都不合適了?有一天我先生突然一拍腦門兒,說:「哦,我忘了,香港的雙人床和內地的尺寸不一樣,寬不是1米5,而是1米35,長也有變化,也要比正常的短一些。」這就難怪我從北京帶來的床單、床罩,為什麼沒有一個鋪出來合適。

內地的老百姓如果只和香港人比住房,「沒事偷著樂」,就趕快滿屋子跑步、上躥下跳地慶幸去吧。近幾年北京的大小家具城,1米5的標準雙人床已經不多見,大有被「1米8」全部取代的趨勢,然而「1米8」的雙人床,香港普通人腦袋裡別說都沒有這個概念,就是有錢,能買,搬回家往哪裡放呢?

摘自:《晚來香港一百年》

更多文化內容請點擊>>

相關焦點

  • 避免窮人再住「棺材房」,香港發明水管房,年輕人呼籲:趕緊普及
    香港居民人均13平方米住房面積,窮人住房環境差不過作為全球最發達的地區,香港的土地並不多,陸地總面積中國1106.34平方公裡,卻有著800萬左右的常住人口,所以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根據數據的統計,香港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積僅有13平方米,如果將大量的百平米的住戶扣去,可以知道香港窮人的住房面積有多小,幾乎是沒有下腳的地方。對於這樣的一個寸土寸金的城市,當地窮人的生活環境特別差,所以出現了很多獨特的「房型」,就比如「籠屋」和「棺材房」。香港高額的房租讓很多窮人租不起房子,所以很多時候他們就需要一個更為差勁的住房環境,就比如「棺材房」。
  • 香港最便宜的住房,3千多就能租到,網友:比「鴿子房」好一點
    香港的「籠屋」相信很多市民多不會陌生,有不少的網友質疑:香港這麼繁華,像「籠屋」這麼寒酸、擁擠不堪的地方真的有人住嗎?香港是很繁華。可你要知道嗎,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年輕人和已退休老人沒有那麼多資金用來購房,所以如果不選擇住在這種「籠屋」的話,甚至還沒有休息的地方,但是接下來要給大家介紹的是香港最便宜的住房,3千多就能租到,有網友卻表示:比「鴿子房」好一點,這是為什麼呢?所謂「籠屋」就是在一個本就狹小的房間裡用鐵絲、鐵架造出幾十個鐵籠小屋,「籠屋」只夠容身。
  • 究竟哪些人住不起房? 保障百姓住房要有的放矢
    大而化之、無的放矢的論述,起不了太大作用。  究竟誰住不起房?看似好回答:老百姓,窮人,中低收入者。可進一步問:什麼樣的老百姓,收入多少的窮人?房價在什麼樣的一個價格區間合理?現在到底有多少人沒房住,經廉房建多少合適?誰能給出一個權威數字?政府的相關部門有沒有做過統計分析,媒體有沒有調查追蹤過,評論者有沒有真實可信的研究?
  • 香港房價太高,六位數一平,逼的普通人只能住「棺材房」?
    有時候買房不僅得考慮自己居住問 題,還要考慮交通、學區房、升值空間等等等等,房貸成了大多數人背負的重擔。 而在大城市的人想要擁有一套自己的房就更難了,這幾年一線城市的房間只有漲幅大和漲幅小兩個選擇,自己的工資卻跟不上房價的漲幅節奏,讓很多人望房卻步、望房興嘆。
  • 香港房價過高,六位數一平,逼的普通人只能住「棺材房」?
    有時候買房不僅得考慮自己居住問題,還要考慮交通、學區房、升值空間等等等等,房貸成了大多數人背負的重擔。而在大城市的人想要擁有一套自己的房就更難了,這幾年一線城市的房間只有漲幅大和漲幅小兩個選擇,自己的工資卻跟不上房價的漲幅節奏,讓很多人望房卻步、望房興嘆。
  • 為提升窮人幸福感:香港推出水管房,月租三千不用再擠「棺材房」!
    香港是一座國際化水平很高的城市,曾經還一度是中國大陸居民的購物天堂。作為港口城市,香港的經濟發展實際上比我們大陸的很多城市起步是要早一些的。自然而然,經濟發達的程度就比較高了。只是相信去過香港的人都知道,這裡密密麻麻的高樓大廈之中,真的很難真正的安家。香港的房價之高是一般人難以承受的,一般的地段也要一二十萬一平,普通人在這裡真的難以買房安家。
  • 香港高度繁榮寸土寸金,為啥還有人住「棺材房」?現實讓人心酸
    要說到我國當前的國際化大都市都有哪裡,香港一定是榜上有名,得益於一國兩制的方針和政策,這座高度繁榮寸土寸金的城市,每一處都散發著自由包容的氣息,而憑藉著這些優勢,它也獲得了「東方之珠」「購物美食天堂」的稱號,幾乎每一年都會迎來數以萬計的遊客。
  • 香港推出水管室,比棺材房要好很多,提高了人們的幸福感
    隨著社會的發展,房價也是越來越高了,很多人都面臨著買不起房子的困境, 特別是在一線城市,房價高得離譜,安家就更難了, 因此,日本推出了膠囊房間, 香港推出了棺材房, 生活空間太小,很壓抑, 讓我們看看今天在香港新上市的一種。
  • 為何香港人寧願住8平米「棺材房」,也不去內地買房?原因很無奈
    想必大家對香港這座美麗的城市都很熟悉吧,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香港在全球都有很高的知名度。香港面積狹小,居民居住成難題香港作為國際化的大都市,當地的發展能與我們所熟知的北上廣深所媲美,正因為如此香港吸引了大量的人口。雖然當地人口僅有不到800萬,但是由於面積僅有1106平方公裡,倒是讓香港成為了世界上人口最為密集的地區之一。
  • 為緩解住房壓力,香港推出「水管房」,11平售價10萬,有人買嗎?
    為緩解住房壓力,香港推出「水管房」,11平售價10萬,有人買嗎? 也有很多人因為非常嚮往香港的繁華,隨後背井離鄉一意孤行前往發展,本來香港的面積就不是很大,當世界各國和全國各地的人紛紛湧入時,住房面積不夠的問題就顯現了。 對於有錢人來說,住房問題似乎並不算什麼,但對於普通人來說,這關係到他們未來的發展。
  • 關之琳爆豪宅照片,在寸土寸金香港,一個鞋架屋比普通人房子大?
    關之琳,1962年9月24日出生於香港,祖籍遼寧瀋陽,中國香港女演員、歌手。關之琳1982年出道,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出演《黃飛鴻》系列電影被廣大觀眾熟知。2009年,關之琳宣布息影,此後便很少出現在熒幕中了。
  • 買不起房的香港人住哪裡?直擊香港蝸居生活 好心酸!
    作為國際化大都市,香港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經濟繁榮、高樓林立,令人嚮往。可真正生活在香港的普通人,住房承受著極大的壓力。多萬,人均住房面積僅僅只有16㎡。 那麼,面對如此高的房價,香港買不起房的普通人都住在哪裡呢?
  • 香港普通人的心酸:一家3口擠進10平方「棺材房」,看完令人心酸
    有許多人來到中國香港之後,覺得住房的條件是難以接受的。在香港,有許多人居住的房子條件是很惡劣的,這一些房子就被稱為是「棺材房」。今天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中國香港的「棺材房」。
  • 看完香港的這些人住的棺材房,你還覺得自己的房子小嗎?
    在香港寸土寸金,曾經看過一篇報導,一位夫婦花了600多萬港幣在香港買了一套43平方米的房子。很多人聽了可能覺得顯小,但就這43平方米,對於在香港生活的很多人來說已經是夢想中的奢求,一輩子都可能實現不了。
  • 為提升窮人幸福感:香港推出水管房,月租3000,不用再擠「棺材房」
    為提升窮人幸福感:香港推出水管房,月租3000,不用再擠"棺材房"隨著社會的發展,房價越來越高,很多人面臨著買不起房子的困境。特別是在第一線的城市,萬一是平的住宅價格,安家就更難了。為了解決民房的住房問題,香港政府可謂煞費苦心。我想知道這個金融中心城市的人均住宅面積只有可憐的13平方米。寸土寸金這四個字在香港展出很耀眼如果平均13平方米的話,減去少數人的六十七平方米的房子,極少數人的一百平方米的房子,相當一部分人,請考慮一下是怎樣的居住環境。他們大多住在只能容納一個人的「棺材屋」。
  • 上下鋪是香港家庭的標配
    咱們平時看香港電影、TVB連續劇,聽香港流行音樂,總感覺香港富足、繁華、熱鬧。所以一提到香港,我們總能聯想起聲色犬馬,紙醉金迷,花天酒地這些詞,總之就是資本主義世界的種種快樂生活。那麼,在這麼一塊富得流油的寶地,老百姓都住什麼房子呢?
  • 香港住房面積單位一般是多大
    如今房價不斷上漲,住房面積越來越受到限制,比如香港。那香港住房面積單位一般是多大呢?PChouse帶大家了解下吧。 香港人說的呎是指平方英尺。 香港的房屋面積是用英制的平方呎來進行計算的,而我們祖國大陸通常則用平方米來計算。
  • 沒見過香港的「棺材房」 ,你都不知道住得多幸福!
    租金約合人民幣2500~4000/月劏,意為割劏房通常指一個住房單位被切割成很小的部分租給多家住戶類似內地的群租房近20萬人居住在劏房裡人均居住面積5.7平方米僅比懲教署監獄囚倉人均標準多27%棺材房面積≤4㎡,最小的不過1.4㎡僅僅放得下一張床人在裡面只能躺著租金約合人民幣1600~3200/月當橫向空間已經無法再被利用時房東們把目光投向了縱向空間棺材房應運而生在油麻地、深水埗、觀塘有些人每晚都睡在 " 棺材 " 裡在原有的板間房的基礎上
  • 香港的「水管房」,11平米一套賣10萬,內地人會買嗎?
    及問得通判職官等,皆雲每遇大風雨,不敢安寢正堂之上。」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房子是很多人的心願,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以及可住宅土地的不斷縮減,使得住房逐漸成為了一項全世界範圍內的難題,這一點尤其體現在土地面積小的國家或地區。中國的國土面積廣闊,一些熱門城市同樣出現了這一難題,而且在我國古代社會時期,住房其實也是一件非常頭疼的事情。
  • 香港| 香港兇宅經濟學
    作者 | 張探員來源 |馬探長(SXBLG2015)已獲授權香港留學生之間,一直流傳著一個可怕的傳說:在香港,高校宿舍數量十分有限,所以很多留學生的住房問題都得自行解決,有人費勁周折,終於以低廉的價格租到了合適的房子,沒想到在居住時卻經常發現異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