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蜜家的女兒小雅很喜歡讀書,還在上幼兒園的時候每天就要讀好幾冊繪本,上小學後也會主動抽時間看書。小雅一年級做看圖寫話時,每次都能寫一頁多,經常受到老師表揚。閨蜜也感覺,照這樣等女兒開始寫作文後肯定不會差的。
一次暑假時老師留了一項作業,要求寫一篇讀後感。小雅平時讀過的書很多,很快選定一本書,非常輕鬆地完成了作業。閨蜜覺得寫讀後感這個方法很不錯,要是女兒能把讀過的書都寫一寫,肯定能得到更多的練習。她便要求女兒以後每讀完一本書就寫一篇讀後感。
一開始小雅還是很配合,也很積極,每次都洋洋灑灑寫一大篇。不料,過了一陣後,小雅對於寫讀後感這事就越來越牴觸了,總是往後拖,寫得也越來越短了,到後來小雅讀書都比之前少多了。
閨蜜很納悶,不是都說,輸出是倒逼學習輸入的好方法嗎?讓孩子讀完書後寫讀後感,不正好符合費曼學習法的原則嗎,為什麼不好使呢?
臺灣作家朱天衣,在作文教學領域耕耘20餘年,頗有心得。她曾經專門講過要不要讓孩子寫讀後感這件事。
我們做家長的,如果每看完一本書都得寫一份報告的話,估計很快就有大部分看到書就會頭疼了。對於孩子來說也是如此,他喜歡看書,是因為體會到讀書的樂趣,如果每次看到書都先想到有項任務要完成,這個樂趣就會折半了。
而且,一本書對於孩子的薰陶,並不只在他讀完書的那一刻。有時,這個影響要到幾個月、幾年甚至更久才會展現。在孩子剛剛讀完書的時候就強求他寫讀後感,簡直像吃完飯馬上就要「催吐」一樣,時間長了怎麼可能不「反胃」呢?
越是經典的書,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來讀,他的關注、收穫、思考都會不同。因此,作為家長,最主要的是保護孩子的閱讀興趣,讓他有機會去反覆閱讀這些經典,而不是在一開始接觸的時候就因為「讀後感」的設置而生畏。
至於學校要求的讀後感,只是寫作文體的一種。只要孩子有足夠量的閱讀,到了一定的年級,自然可以按照制式,寫出一篇合格的讀後感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