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中的青銅劍都是模型,並不是實戰兵器

2020-12-19 百家號

當人們參觀兵馬俑時,他們不僅對兵馬俑的巨大規模感到震驚。他還對與他一起出土的大量武器充滿興趣。其中,纖細精緻的青銅劍吸引了大多數人的注意力。

如著名紀錄片《復活的軍團》稱:1974年,在兵馬俑坑的黃土中,考古人員發現了一把完全不同的青銅劍。令專家吃驚的是,這把劍的長度竟然超過了91釐米,秦人能夠製造如此之長的青銅劍!可見,秦劍是青銅劍鑄造工藝的頂峰,它的長度、硬度和韌性達到了幾乎完美的結合,攻擊性能也因此大大增加。

雖然許多人真心欣賞它精湛的工藝,但他們也幻想著秦軍士兵手持這把青銅劍,最終橫掃六合的輝煌篇章,統一中國,仿佛他們已經回到了那個輝煌的時代。然而,這種青銅武器真的能幫助秦統一中國嗎?

根據秦始皇兵馬俑坑1號坑挖掘報告中對秦簡的檢測,表面含有31塊錫含量為21.4的銅錫合金,錫含量主要影響硬度性能。例如,秦陵0421劍的硬度為22- 24hRC -約200HB -類似於沒有淬火的中碳鋼。然而,雖然高錫含量賦予青銅高硬度,但也使其變脆,缺乏韌性和強度。

為了增加青銅的強度,古人通常採用更寬的劍體和更短的長度,例如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劍一般有50 - 60釐米的長度。然而,由於秦始皇兵馬俑的青銅劍長達90釐米,而且身體又薄又窄,這意味著秦始皇兵馬俑的青銅劍實際上很脆,很容易折斷。秦俑館考古隊隊長就曾表示:「從性能上講秦劍是脆而易斷。俑坑中出土較多劍身殘斷後的斷節,恰好反映了秦劍很脆的特性。」

被山東六國視為「虎狼」,並一舉鯨吞六國的秦帝國軍隊使用一碰就斷的武器?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戰國時期,各大國為了獲取更大的領土、得到更多的資源、掌握更多的人口,都紛紛進行大規模的兼併戰爭,軍事實力都在飛速發展。即使秦國擁有張儀等人才施展「連橫」「遠交近攻」等外交計策,但若秦國沒有足夠的軍力水平,要達成最終統一華夏的目標都是不可能的。而且也不會被山東六國視為「虎狼」。

於是,脆弱易斷的長劍與「虎狼」強軍的威名,就成了一個巨大的矛盾。而且秦國為什麼要製造這些沒有實用價值的青銅劍?並且這些青銅劍出土於兵馬俑墓葬群呢?唯一合理的解釋是,這些青銅劍其實是隨葬品,並不是真正的兵器。正如人們在葬禮上焚燒一些紙人、紙馬、紙車和紙質電視一樣,古人也舉行類似的葬禮,並把它們放在墳墓裡。秦人仍然有武器,所以不可避免的要製造一些武器模型,並把它們放在墳墓裡,這是從兵馬俑中出土的青銅劍的來源。這些青銅劍的原型是春秋時期出現的鋼劍,戰國時期流行。

如此一來,其實所有的矛盾和疑問也就迎刃而解。而為什麼小編敢這麼說呢?

首先,雕像坑裡的青銅劍太長,接近90釐米。確實有青銅劍。例如,希臘邁錫尼出土了一米多長的青銅劍。然而,中國青銅沒有悠久的傳統。如前所述,戰國中後期的青銅劍最多只有60釐米。也就是說,戰國時期的青銅劍和秦俑坑中的青銅劍之間沒有繼承或過渡,這不符合武器發展的正常規律。

其次,秦墓中的青銅劍太窄。青銅比鋼弱,所以先秦時期的所有青銅劍都很寬,古希臘青銅劍也一樣,都是為了避免折斷。更不用說秦墓中的青銅劍含錫量更高,為20,因此更脆。然而,這種形狀對於鋼刀來說並不是問題,因為大約3釐米的寬度正好適合鋼。

最後,青銅劍是鑄造劍。從西周開始,中國制劍就一直是先鑄造一個劍條,大致磨好之後,然後在上面鑄造護手和手柄。但是秦俑坑青銅劍卻是一條扁平的劍條,套接另作的護手、劍柄,這顯然是後世鋼劍的結構。這是因為鋼劍是鍛造的,鋼劍條套其他部件才是合理的工序流程。而當把現存的西漢時期的鐵劍與兵馬俑中的青銅長劍進行對比,便會很自然的發現二者的相似。

無獨有偶,這種類似兵馬俑青銅劍的非實用武器也在類似的時代被發現。著名的漢代鋼環刀也有青銅製成的模型。青銅環形劍的發現可以說證實了兵馬俑青銅劍的用途——陪葬品,其原型也應該是一把鋼劍。

事實上,我國早在殷商時期,含鐵的武器就開始出現了。然而,此時的鐵武器往往與其他民族的早期歷史相似,使用來自天堂的隕鐵製造武器,而成品往往不是純鐵,而是銅鐵複合武器。例如,1977年,北京平谷縣商陵出土了一塊由隕鐵製成的銅鈽。鐵刃銅鈽代表了中國祖先最早使用鐵作為武器的嘗試。

春秋時期,鐵開始大量出現在考古遺址中,鐵甚至鋼鐵武器也開始被發現。春秋晚期,在楚國地區長沙楊家65號墓中發現了一把鋼劍。考古學家稱,這把鋼劍是用碳含量為0.5的中碳鋼反覆鍛造而成的。可以看出,最遲在春秋晚期,中國祖先已經掌握了鋼鐵武器的鍛造技術。進入戰國以後,鐵開始被廣泛使用,甚至農具也開始由鐵製成。鐵器已經成為了當時重要的生產工具,廣泛運用於軍事、農業領域,甚至還出現在了奢侈品領域,如衣帶鉤。

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鑲嵌有錯誤金銀技術的鐵帶鉤逐漸被發現,表明戰國時期的鐵技術已經相當成熟。為了獲得足夠的鐵礦石資源來製造鐵,中國所有國家都在努力挖掘其領土上的鐵礦石資源。熔煉收集的礦石也是一個重要項目,所有國家都在首都附近建造了大型煉鐵車間,例如山東省臨淄的煉鐵車間,其中最大的一個佔地超過40萬平方米。從燕西渡遺址出土的大量鋼劍、戟和長矛表明,戰國時期,鐵武器的使用已經遍布世界各地。

總而言之,秦兵馬俑坑中描繪的青銅劍一定是鋼劍的模型。由此,秦帝國的軍隊可能已經開始裝備大量的鋼鐵武器。

相關焦點

  • 英國爆兵馬俑青銅劍新成果,《復活的兵團》說對,秦始皇壕無人性
    而以現秦俑館考古隊隊長劉佔成為代表的「倒劍派」則認為,秦兵馬俑青銅劍是含錫量21-31%的高錫青銅劍,在這個含錫量條件下,青銅雖硬但脆,因此秦兵馬俑青銅劍在使用中極易折斷,換句話說,秦兵馬俑「長而薄易折,堅而不韌易斷」、「實戰中,敵方隨便拿一件什麼兵器,甚至一個普通木棍,也能把秦劍打斷」。
  • 秦始皇兵馬俑的武器實際上很可能是禮儀兵器
    近年來,一個流傳很廣的說法是秦國軍隊使用長度違規的青銅武器統一了六國,最直接的證據就是兵馬俑的出土武器。其實,這個說法沒有考慮到,殉葬品並不是百分百照搬現實,秦始皇兵馬俑的武器實際上很可能也是禮儀兵器。
  • 青銅時代——青銅兵器大全
    青銅兵器是從狩獵工具發展而來,由青銅鑄造,最先進的技術最先用於製作兵器,青銅鑄造技術也不例外。漢代的典籍中有所謂「五兵」,指的是矛、弩(nǔ)、劍、戈、鍛(duàn)。但《呂覽》中說五兵是指矛、戟(jǐ)、鉞(yuè)、楯(dùn)、矤(shěn)。說法不一。
  • 青銅兵器:秦人將劍加長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呢?
    青銅劍普遍寬而短,60釐米似乎是青銅劍的極限。這種長度的配劍隨手就可以抽出,秦始皇怎麼可能因為劍太長而拔不出來呢?對於司馬遷的這個解釋,歷史學家一直很困惑。  1974年,在兵馬俑坑的黃土中,考古人員發現了一把完全不同的青銅劍。令專家吃驚的是,這把劍的長度竟然超過了91釐米,秦人能夠製造如此之長的青銅劍!
  • 西安男子痴迷古代兵器 開"作坊"複製秦青銅劍
    昨日,在位於西安市北稍門附近一個小區的家裡,毛乃民把玩著自己新鑄造的一把秦劍,用青銅鑄造的劍身窄長有力,這是秦劍的特徵,而他的這一成果也獲得國家產權局的外觀設計專利。  兒子要玩劍讓他發現古劍「商機」  今年62歲的毛乃民當兵出身,按他的話說,就是年輕時除了見過些兵器,除此之外和製造兵器根本搭不上邊。
  • 秦國對青銅劍做了一個設計,使青銅劍達到了完美的地步
    秦國對青銅劍做了一個設計,使青銅劍達到了完美的地步戰國後期已經有了鐵劍,但仍以青銅劍為主導,而秦國的青銅劍也是在此時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眾所周知,青銅劍因為其材料的限制不能造的太長,大多都是以短劍為主,大約在五十到六十釐米左右,即使到了戰國晚期,青銅劍發展到頂峰的時候也不過七十多釐米,這主要取決於青銅硬而且脆的特質,劍身過長短兵相接時很容易就折斷,因此大多數青銅劍除了短之外劍身還會造的很寬,因此才會有實用性。
  • 秦始皇遇刺拔不出劍,劍有多長?兵馬俑出土的一把青銅劍給出答案
    秦始皇照做後果然拔出了長劍,這才幾劍砍死了荊軻,保住了自己尊貴的性命。那麼,秦始皇當時所佩戴的劍到底有多長呢?為什麼一急之下還拔不出劍來呢?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劍一般是做不長的,因為青銅材料易斷,所以青銅劍通常是寬而短的,最長也不超過60釐米。
  • 為何兵馬俑出土數萬件青銅兵器,而鐵兵器很少,難道過時了嗎?
    世界聞名的秦始皇兵馬俑, 幾十年來大約出土了數萬件各式各樣的青銅兵器。出土的兵器不僅數量多,種類全,而且製作工藝方面也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但是在發現的數以萬計的兵器中鐵兵器幾乎寥寥無幾。由此,有人得出這樣的結論: 「秦俑坑的兵器是落後的,過時的兵器」。秦俑坑青銅兵器究竟是過時的兵器,還是體現了當時秦軍武器裝備的實際狀況?
  • 戰國時六國都已經配備了鐵劍,為何秦國仍然用青銅劍吞併諸國
    不過秦始皇的兵馬俑坑被挖開過。除了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兵馬俑外,還出土了不少兵器。但令人疑惑的是,這些兵器都是青銅所製成的,竟然沒有一件是鐵質兵器。要知道,在戰國後期,冶金業的發展,終於踢進了臨門一腳,讓鐵質兵器能夠運用於戰場之上。這也讓兵器製造的中心由春秋末期的吳越楚再次回到了中原地區。
  • 從兵馬俑坑中大量兵器可見一斑
    從兵馬俑中的發現的那些兵器上可見一斑......1974年03月,隨著臨潼縣驪山鎮西楊村農民的發現,秦始皇兵馬俑重見天日。伴隨兵馬俑的發現的還有大量的秦朝的兵器。這些出土的青銅兵器大約4萬件,而鐵製兵器只有鐵矛1件,鐵鏃1件,鐵鋌銅鏃2件,僅相當於兵馬俑兵器總量的萬分之一。
  • 秦國靠著青銅劍擊敗了使用鐵劍的六國,不只因為將士作戰勇猛
    大家都知道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座帝王陵就是秦始皇陵,由於這座皇陵的內部結構和一些保存等方面的問題,即便有學者曾經希望對其進行挖掘,最後也不了了之。不過,兵馬俑坑倒是開挖了一小部分,除了挖出了被列為世界級奇蹟的兵馬俑之外,還伴隨著許多秦朝兵器的出土。
  • 為什麼秦始皇青銅劍2000年不生鏽?難道是科技穿越了
    青銅劍始於商代,在那個時候它的劍身一般較短,造型筆直鑄造也比較簡單,春秋晚期以後使用青銅鑄造的劍才達到頂峰。歷史上越王勾踐的事跡,就發生在這個青銅器時代,當時的青銅劍,劍身一般都達到了五十多釐米,一把青銅劍主要由劍身和劍柄兩部分組成。所謂劍柄就是用來握劍劍的把手。
  • 秦兵馬俑出土的眾多青銅武器,為何會讓科學家們感到不可思議?
    上世紀七十年代,秦始皇兵馬俑橫空出世,在秦陵東側一千米出土的兵馬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秦兵馬俑的出土不僅僅在於文物本身具有無法估量的價值,坑內發現的各種青銅武器,對我國古代兵器史、古代軍事史、古代科學史的研究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 青銅劍,不為人知的秘密
    重量的大小是鑑定青銅是否失銅的一個重要點    中國鋼鐵兵器上限很早,戰國時期已發展到一定規模。然而,當時用塊煉滲碳鋼技術生產兵器效率不高,無法滿足戰國晚期的巨大數量需求。青銅兵器生產效率高的優點,使得它必須繼續留在戰場上,並發揮主角的作用。陝西臨潼縣秦兵馬俑坑出土的青銅劍(以下簡稱秦式銅劍),堪稱中國青銅劍的「收山之作」。
  • 兵馬俑坑中大量兵器被發現,才被揭曉
    在1974年發現的秦始皇兵馬俑中,有大量的古代兵器被發現。這些兵器的重見天日,更讓秦軍鮮為人知的一面展現在了公眾的面前。因為,從兵馬俑坑中出土的兵器總共有四萬件,且都是清一色的青銅器。而這時,秦始皇也準備還擊,但是,拔了三次劍,都沒有把劍拔出來。針對這個情況,司馬遷進行了解釋,說:劍遲遲拔不出來的原因,是秦始皇的佩劍太長。但是,了解古代兵器的人應該知道,青銅劍一般都是短劍。因為,這種材料非常容易折斷,不適合做長劍。就連春秋戰國時期,最為有名的越王勾踐劍,長度也不過55.6釐米。
  • 春秋戰國時期的銅劍劍柄非常短,皆因青銅自身的限制
    古時候,鐵製的兵器是廣泛用於軍事,各國都用鐵製兵器。「青銅劍」始於商代,那個時候,它的劍身一般較短,形狀就像柳樹的葉子。在國家寶藏有一期展出了勾踐的劍,很多人疑問為什麼這劍看起來有點短呢?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尚處於青銅兵器階段,冶鐵技術尚不成熟,鐵製兵器稀少。由於青銅(銅錫合金)兵器本身的限制。(硬度不高,錫含量過高則兵器可塑性降低,太脆;錫含量少則兵器太軟易變形)青銅的韌性不如鐵,儘管鍛造工藝早已出神入化,但是金屬本身的缺陷你無法彌補。所以,不是他們故意造的短,造長了容易折斷,不利於實戰。
  • 青銅劍:映射幾千年刀光劍影
    文物專家在該墓葬群中發掘出土了4件青銅器,其中,擺放在墓主人胸前的青銅劍最為珍貴。這把青銅劍雖然劍刃微缺,但通體烏黑,埋葬於地下2000多年,今天看來仍舊寒光逼人。   帶長劍兮攜秦弓   劍是一種便於隨身攜帶、單尖兩刃的手握格鬥短兵器。   從商代開始出現青銅短劍。
  • 秦軍一統六國,為何落後的青銅劍竟然比鐵劍更有優勢?
    秦始皇兵馬俑出土過四萬多件兵器,大部分的都是青銅武器,而當時的情況是那鐵器已經開始大規模的普及。這就帶給我們一個疑問。秦軍為什麼能用落後的青銅武器統一六國。從1974年開始,秦始皇兵馬俑坑中挖掘了大量的兵器,經過對這些出土兵器的研究,也許能夠讓我們了解秦軍鮮為人知的一面。這是史學家司馬遷也沒有記錄的那一面。
  • 青銅兵器中代表作,越王勾踐劍歷經千年沒生鏽,其中有什麼原因?
    它是那時青銅兵器中質量排名靠前的一個,在春秋時期出土的青銅兵器中,越王勾踐劍算是保存較好的一把劍了。1965年,荊州出現大旱,水利部門決定修建一條水渠引水。修到紀南城西北7千多米時,土質開始發生變化,土質更加鬆軟顯示出這一帶有被挖掘過的痕跡,後來經過專家的考察,在這一帶發現了50多座戰國時期的墓。
  • 秦始皇陵出土的青銅劍,被兵馬俑壓了千年,取出後竟然彈直了!
    需要指出的是複合金屬工藝,在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是近代才開始出現的,而我國早在2000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這項技術就早已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這著實顛覆了人們對世界金屬加工技術,發展歷史的認知,然而這樣在我國古代的青銅刀劍中,並非個案,1974年3月,秦始皇陵兵馬俑坑,被世人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