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因應你的處境,做你該做的事。我因應我的處境,做我該做的事。至死方休。 | 妖貓傳
在看《妖貓傳》上映之前,很多人都跳了出來,從陳凱歌對於《妖貓傳》的闡釋到《妖貓傳》的片名逐一進行評論,更有甚者說其中充斥著對於女性的消費,各種露胸露大白腿。而這番爭論到我看完之後,他們還是在喋喋不休,我不明白其為啥要這樣做,但其背後的唱衰意味卻十分明顯。
當《妖貓傳》上映到今日,大家談論的又是什麼呢,票房預測、劇情梳理、感性或理性的分析與推薦(對於原著的改編、對於推理的闡釋、對於愛的呈現、架空歷史的題材)等等等等。
而這些談論也好,討論也罷,甚至是各種分析在一時間集體爆發,使《妖貓傳》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一個全民話題,這究竟是因為什麼呢,而他們談論的或者是我們談論的《妖貓傳》的背後,究竟隱含著什麼呢,或者像我給本文取的名字一樣。
我們在談論妖貓傳時,我們談論的究竟是什麼。
a
第一個問題在於現在電影市場的逐步擴大,每年大幾百億的電影市場讓中國大陸成為繼美國之後的全球第二大票倉,而這華麗高昂的數字無不煽動著每個人的心(雖然那些數字與你並沒有任何關係)甚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是一個幾乎人人都看電影的時代,看電影在無形之中也已經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方式,或者說其成為了一種可以標榜自己的時尚的生活方式,而這帶來的也就是人人都可以對於影片發言,不管其看過沒看過,因為你不知道其究竟看不看或者其究竟看了多少部電影,對於電影的理解又是什麼樣的。
但又由於這是一個浮躁的時代,或者是遵循張愛玲所說的被很多人奉為經典名言的「出名要趁早」的時代,於是你可以看到這個時代中每個人都急於發言,而這些發言的人甚至可能根本就沒有一個對於事物確切的認識。而這一點給電影領域帶來的結果必然就就「電影分眾時代」的來臨。
而這種「電影分眾時代」的到來則給電影全民化提供了契機與可能,當然在社會上或者說人們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種情緒或者心態——「藝術沒有好壞,只有我喜歡不喜歡」的犬儒思想則更是讓這種「電影分眾時代」愈演愈烈。
所以我一般不相信各大評分網站上的評分也不相信絕大部分大公眾號的推送,對於藝術這種主觀感性的東西自己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但還有一點要注意的就是這自己的感受也一定要建立在自己對於這門藝術有一定的認知,或者說一定的思考才行,不然自己的感受也可能淪為一個笑話。
然後讓我們回到影片本身,為何這麼多人會對於這部《妖貓傳》如此上心呢,又或者說為何是《妖貓傳》這樣一部電影被人頻繁提起呢,甚至引來很多人對其發表評論意見呢?
這個問題可能一分為二,第一本片是商業大製作,集結了中日多位明星,甚至為了拍攝本片,陳凱歌導演還不惜搭建了一座城出來。這些噱頭讓其從上映之前就搶了大部分觀眾的眼球。第二本片導演是第五代導演中的領軍人物陳凱歌,稍稍一些有常識的影迷都知道其拍出過足以名垂中國電影史的《霸王別姬》,當然提到此更多的人還會聯想到《無極》這部當年被全國人民口誅筆伐的商業大片(而這好像也成為了陳凱歌一直被詬病的也讓他揮之不去的痛),此外可能還有一些人會提到近年來陳凱歌拍的雜亂無章的《道士下山》,只有一些好的《梅蘭芳》、《趙氏孤兒》甚至是都淪為了高圓圓個人MV的《搜索》,當然我也相信會有極少數提及那個與本片同樣屬於歷史題材的《荊軻刺秦王》,甚至是陳凱歌早期的《黃土地》、《孩子王》、《和你在一起》、《邊走邊唱》等作品。
而除此之外,陳凱歌的文人氣質,匠人精神甚至是先鋒意識也無不成為人們可以品頭論足的依據。而正是這些緣故讓陳凱歌成為了一個毀譽參半的人,也正因為這一點讓其具備了話題的資格,誰人都可以踩一腳,誰人都可以吹噓一番。
所以《妖貓傳》成為一個全民話題並不是什麼意外。
b
很多人看電影時會想這究竟講了一個什麼故事,而且有很多人還會糾結於此,甚至是覺得如果講了一個我看不懂的故事或者十分老套的故事,就不是優秀的電影,而這也恰恰證明著這個時代,電影在大多數人的眼裡還是一個與商業掛鈎的產物,那所謂的讓人哭讓人笑讓人情緒釋放也則是電影應該要承擔的責任。
當然這並沒有什麼錯,不過這也並沒有什麼對。也恰好因此《妖貓傳》中那場迷惑了幾乎所有人的盛大幻術就不會得到很多人的讚美之聲。
毫無疑問,我十分喜歡《妖貓傳》甚至我也十分嚮往與喜歡大唐盛世與那歷史上褒貶不一的楊貴妃,而這一點在這部影片中展示的還是十分不錯的,甚至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拍出了我心中的大唐氣象,可是在我看完電影出來時,有朋友和我反映「這究竟講了一個什麼故事,我怎麼看著有點亂呢。」
而這問題也要一分為二的作答,首先要回答的就是《妖貓傳》實際上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幻術?探案?玄幻靈異?妖貓復仇?無上密?重新的歷史演繹?還是愛情?亦或者是什麼別的,其實這些都是其故事,但又不全是其故事。
充其量只是故事的枝幹而已,而這作為故事主體的東西表面上看是痛苦但其內核卻是執念。因為執念所以痛苦,因為痛苦所以報復,因為報復所以牽扯,因為牽扯所以探究,因為探究所以懂得,因為懂得所以放下,而其放下之始,痛楚就被緩解了,執念也就平息了。
但還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執念起初是妖貓的執念,但隨著劇情的展開,展現的就不是僅僅一人的執念,而是片中幾乎每個人的執念,空海執念於其要進的青龍寺甚至是自己作為小沙門的身份,白居易執念於《長恨歌》的真實或者說自己能否寫出供後世流傳的詩歌,白龍執念於為貴妃的不平,而丹龍則執念於為白龍解脫為自己贖罪(緩解痛苦),阿倍仲麻呂的執念是沒有說出口的愛與楊貴妃最終的下落,除此之外還有諸多執念,而這些執念融合在一起也就形成了這個名為《妖貓傳》的故事。
(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對應著導演自身,在《無極》成為其傷痛之後的10多年後終於有些釋然了。)
c
上文的敘述中,應該能夠看出陳凱歌是帶有著自己的作者態度去拍攝的本片,所以要解決的上文提到問題的第二處回答也就呼之欲出了,對於這樣一個帶有作者態度的歷史片來講,要架構其屬於自己的唐朝,必然要一定的進行解構與建構。而建構唐朝就要其通過唐朝的各色人等在其盛世的各種行為去建構。所以我們在觀看電影時,會看到影片通過空海與白居易的在唐城中不斷地走來領略大唐風貌,空海與白居易地不斷追尋而引出前朝之事前朝之人,而這也帶領他們與我們夢回盛唐。
於是乎形形色色的人也出現在了其中,丹龍白龍黃鶴,力士貴妃詩仙,胡兒阿倍玄宗等等人物紛紛出場。而這些人物的出場與反映無不再一定程度上構成了一副浮世繪,讓人體味其中寓意,理解導演所進行的對於他眼中的盛唐的建構。
不過其建構之路應該十分漫長,但本片呈現的卻是前半部分糾結於本朝而直到中間才引入其要建構的盛唐的做法無疑不落了下乘,並且也因此讓多數觀眾認為其不成片段。但如果普通觀眾能夠細細品味則可能會理解其中的深意吧。
而對於我而言,即使這樣其進行的建構也成功了七七八八,因為我忘不掉楊貴妃的美,盛唐的盛世之氣(一定程度上的自由與包容),李白最後留下的淚水,阿倍仲麻呂說不出口的字眼,高力士的諂媚。
(當然最為動人的也最為成功的還是李白的眼淚)
除了這些人們對於本片詬病最多的就是其推理問題,認為其中蘊含的推理太過於隨意,可是我要站出來為其鳴不平了。這其中的推理真的不隨意,甚至是在你沒看到的甚至是沒看出來的地方的推理則更令人心驚。
首先,對於本片故事來講,我上文也敘述了其源於執念,而無論是空海也好白居易也好,也都不是妖貓的對手,(當然上演一出無腦的人妖對決也可能是大部分觀眾想看到的),所以他們能做的就只能是揭開妖貓讓他們揭開的東西,而救春琴也好,還是其他的什麼,只要不是為揭開其最終的謎題而做就只能是徒勞,也正因此春琴最後的死,陳雲樵的瘋,甚至是那被挖掉眼鏡的護衛的人,作為他們與我們是都救不了了。而那中蠱的女人則因為與貴妃之死有關(或者說與貴妃受的受罪有關,且貴妃獲救故其也獲救),所以也自然而然地會獲救。
但除此之外呢,丹龍曾說幻術中也有真相,所以其中所有展現的幻術都是虛虛實實的,無論是妖貓對於陳雲樵的幻術,還是玄宗的幻術,黃鶴的幻術,甚至是貴妃受到的幻術其中都是有一定真相的,陳雲樵勒死春琴時,說的都是因為你,可能其真的這麼想,玄宗對於貴妃的愛中雖然更多的是佔有欲但其中也應該有愛的成分,黃鶴的閉氣大法,保持容顏是真的,但保持不死卻是假的,而對於貴妃來講其又何嘗不明白這其中的真真假假,只不過她選擇相信了真並且付出了真,也正是因此她也證實了李白所表達的盛世有你真了不起的意思。
而也因此《妖貓傳》的另一個主旨就湧現了出來,接納這個世界,即使發現其中蘊含的淨是醜惡謊言,擁抱這個世界,即使看過那些不堪入目的殘酷黑暗。而也正是因此,那些人的所謂的執念與其說我原來判定的放下,不如說成是一種升華與超脫。
分析到這裡也要結束了,不過我還有些要講的話,其實《妖貓傳》中還有著不少的問題,當中有演員演繹浮誇的問題,且這問題在秦昊與張雨綺甚至是黃軒身上體現的十分集中。然後就是極樂之宴過於盛大也過於冗長,做下減法可能會更好。但是瑕不掩瑜,這依舊是一部好的電影,一部值得去電影院看的電影。而且對於我個人而言,我也難以忘懷李白的淚與張容容的美,甚至那無可言說的大唐氣象
作者|風塵
編輯|Echo
版式|柏舟
拍《妖貓傳》耗費了6年時間
人這一輩子有幾個6年?
陳凱歌用這6年的時間
帶我們夢回盛唐
看到如此盛世美景
你有什麼感想呢?
留言區正在等待您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