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飲食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碘鹽就是普通食鹽加上碘,按道理說應該是碘鹽更貴,為何超市裡的價格卻反而是無碘鹽更貴呢?是政府故意讓無碘鹽賣得貴,然後就可以逼大家去吃碘鹽嗎?
中國有2000多年的食鹽專營制度,政府不僅有定價權,還控制生產銷售各環節。但在取消鹽業專營的大背景下,從2017年1月1日起,食鹽的出廠、批發和零售價格已經不再由國家控制,而是由企業自主定價。
食鹽是基本生活物資,因此政府的幹預未必是壞事,更主要是確保市場供應充足、價格基本穩定,打擊囤積居奇、哄抬物價。
目前食鹽價格的主要影響因素是來自生產和供應鏈的成本差異。為確保中國人適宜的碘營養,國家明確要求碘缺乏地區的碘鹽覆蓋率在90%以上,因此碘鹽的量遠遠多於無碘鹽。比如普通碘鹽生產一個批次在萬噸以上,而無碘鹽由於市場規模小,多為十噸級別生產,因此能耗、人工、耗材和加工損耗就相對高一些。
其次,普通碘鹽需求量大、賣得快,因此倉儲、物流和商超周轉率高、資金回籠快,成本分攤就低。這些原因疊加在一起,導致無碘鹽比碘鹽略貴,比如同廠家同規格產品在某電商平臺的定價為碘鹽2.6元,無碘鹽2.8元。
同時,邊遠貧困地區和經濟欠發達的邊疆民族地區政府還會通過補貼的方式,保證當地人能夠吃得上、吃得起合格碘鹽。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官員曾評價說,中國是第一個對貧困人口實行碘鹽價格補貼的國家,這一做法若被其他國家仿效,將提高全球的碘鹽覆蓋率。
比如1999年西藏8-10歲兒童甲狀腺腫大的比例接近30%,到2008年底降低到5%左右,但當時西藏的碘鹽普及率只有66%。於是當地政府2009年通過財政資金補貼,把碘鹽降到了每斤0.25元。
此外鹽業改革後食鹽產品更加多元化,出現了大量細分產品,比如竹鹽、巖鹽、湖鹽,還有低鈉、加硒、加鋅、有機鹽等特殊品種。這些鹽「與眾不同」的市場定位和消費者「物以稀為貴」的心理帶來了一定的附加值,擴大了不同食鹽的價格差異。
其實,作為一種每天用量很少的調味品,選購食鹽沒必要過於講究,能分清碘鹽、無碘鹽、低鈉鹽就可以滿足絕大多數消費者的需要了。
冷知識
最早的食鹽專營制始於春秋時期,齊桓公採納管仲的建議實行「官山海」之策。自此,鹽稅是歷朝歷代政府的重要稅源,所謂「天下之賦,鹽利居半」,民國時期鹽稅佔政府稅收比例最高時達到53%。新中國成立後鹽稅在稅收中的比重迅速下降,1950年為5.5%,1985年以後就不到1%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