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史14:周世宗北伐遼國,連連獲勝,決定一鼓作氣收復幽州
周世宗顯德六年,北漢引遼兵入侵。周世宗下詔親自徵遼,命趙匡胤為水路都部署,韓通為陸路都部署,水陸並進。趙匡胤督率戰艦,順風順水,突入遼地。遼國兵民毫無防備,都膽戰心驚。遼寧州刺史王洪開城投降。恰巧李重進率禁軍擁著周世宗來到關前,姚內斌連忙出城迎降。周世宗已得燕南各州,進入瓦橋關,大宴群臣。商議進取幽州,眾臣說,遼國失去燕南,定調強兵防守幽州,不可輕入。周世宗不悅,默不作聲。周世宗不聽眾將之言,當夜即命李重進率兵先行去攻幽州,又命孫行友去攻易州。當天,李重進佔據固安縣。
-
周世宗快收三關,奈何天妒英才,未能收復燕雲成為千古遺恨
本來按照最初和王樸議定的計劃,在攻取淮南之地後,周世宗應當一鼓作氣渡江滅唐,而後平定南漢、後蜀等南方割據政權,最後再收復燕雲、攻滅北漢。但周世宗卻臨時改變了計劃,決定先收復燕雲十六州。因為對後周而言,真正有威脅的只有遼朝。遼朝佔有地利,加之實力雄厚,讓後周只能被動防禦,同時南方政權經常遣使向遼朝求援,希望遼朝可以在北方牽制後周。
-
高梁河之戰1:宋太宗高歌入燕雲,收復幽州似乎不是夢?
宋太宗此次北伐,原本沒有和遼軍大規模交戰的準備,更別說進攻燕雲之地了。但是消滅北漢後,宋太宗的信心就有點膨脹了,想要一鼓作氣再把燕雲之地給拿回來。燕雲之地,即指五代時期被後晉高祖石敬瑭割讓給遼朝的十六個州。由於該地區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遼朝佔領後可以對中原政權構成嚴重威脅,因此後晉以後的中原政權都想收復燕雲。
-
英雄敵不過天意:周世宗柴榮北伐契丹
在五代北宋與契丹的交往史上,周世宗柴榮北伐是個繞不過去的話題。顯德六年(959年)三月十九日,周世宗柴榮非常意外地向天下宣布,王師即將北伐契丹,目標是收回被石敬瑭廉價出賣的中原天險——幽雲十六州。幽雲十六州收不回來,中原就無險可守。
-
31章 宋朝三路大軍威武雄壯北伐遼國,豈料東路軍出現重大失誤
平州刺史、雄州(今雄安新區,與遼國邊境相接)賀令圖及其父嶽州刺史賀懷浦,上書聲稱遼剛剛換了皇帝,新君年幼,太后攝政並重用漢人韓德讓,政事不穩,可以趁機北伐。新君年幼,太后攝政不假,但正是因為蕭太后的攝政,才不適合北伐遼國。
-
如果給周世宗柴榮30年時間,能建立像漢唐一樣的大一統王朝嗎?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率軍在短短32天的時間內,一舉收復四州三關,經過高平大捷與收復四州三關後,極大地改變了五代中期遼國對中原政權具有主導地位之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後周在對契丹關係中已經佔有戰略主動。
-
高粱河之戰,宋軍北伐幽州大敗,從此失去抗衡遼國的實力
真正改變宋朝國運走向的是宋太宗在盛夏時節中了兩箭,從此餘生都處在死亡的邊緣,心理已經無法保持理性判斷急功近利,導致之後的幾次大敗,特別是後來的太平興國北伐,光曹斌部陣亡就超過五萬,物資損失更是海量,從此宋朝失去了主動進攻遼國收復燕雲的能力。
-
柴榮尚且能北伐,為啥統一了中原的北宋沒能奪回燕雲十六州?
後周世宗柴榮,被稱為五代十國中最像李世民的君主。然而可惜的是,就在他意圖收復燕雲十六州的途中卻因病作罷,不久後更是英年早逝。而其後統一了中原,體量比後周大得多的北宋卻未能更進一步,這是為什麼?其實,宋太宗趙光義接班後,確實攻打了燕雲十六州,而且還一度取得可喜的成績,不過最終仍歸虧一簣。
-
為什麼後周差一點就能完全收復燕雲十六州,而宋卻一直收復不了?
燕雲十六州地形後周世宗親徵燕雲十六州之戰十多年之後,後周世宗即位。雄心勃勃的後周世宗,立志統一中原。經過多年徵戰,後周世宗先後打敗了南方的割據政權和北方的北漢。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周世宗因此,後周世宗決定先攻取燕雲十六州。並且做了多方面的準備。周世宗顯德六年,親自率領大軍北伐。北伐的大軍直入燕雲十六州,所向披靡。
-
柴榮伐遼實施「切割計劃」,42天下三關三州,但進取幽州存在隱患
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強勢的後周在多年徵討中令各方臣服後,發起了和遼國的河北之戰,意在奪回燕雲十六州,解除契丹人對後周北境的威脅,此戰,柴榮親徵,42天收三關三州,威震遼國,遼軍只能重兵補防於幽州一線,直到周世宗柴榮在此次徵伐後重病離世,遼國在燕雲之地才算是解除了警戒。
-
周世宗柴榮遺留下來的疑案,「木牌讖語」之謎
周世宗柴榮得到南唐江北之地後,他沒有採納王樸繼續再向南唐的江南之地徵伐。而是將劍鋒指向了他的心腹大患契丹。還在公元936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反唐自立時,因為是在契丹人的幫助下建立的晉國,史稱後晉。所以當時契丹答應幫助石敬瑭立國是有條件的,石敬瑭立國後必須與遼太宗約為父子。兩年後,公元938年,兒皇帝石敬瑭將燕雲16州送給了遼國。
-
柴榮制定了「先南後北」的戰略,卻為何突然決定北伐契丹?
周世宗柴榮曾經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正月北伐,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他的這次出徵十分順利:僅僅用了42天時間便收復了三州十七縣。正當柴榮準備攻打北方重鎮幽州之時,他卻不幸身患重病,只得班師回朝。
-
雍熙北伐:為何立國初期的宋王朝,沒有成功收復燕雲十六州
由此,在河北地區,宋和遼國在瓦橋關、岐溝關、益津關形成了一道完善的平地防禦系統。不過,沒有收復燕雲十六州一直是趙光義心中的痛,他決定再次派遣軍隊進攻北方,一鼓作氣收復失地,這就是我們要談及的雍熙北伐了。
-
北伐遼國,徹底收復幽雲十六州,足謂平生志願
而且這個地方還一直是中原戰馬培養最重要的基地,但這個地方歸屬於遼國以後,中原王朝苦難的日子來臨了。因為他們將在平原上,面對兇悍的草原騎兵,而且失去了這一塊培植戰馬的基地,導致中原王朝想要打造一支鐵血的軍隊都十分困難。
-
宋朝永遠的痛,燕雲不丟,宋朝不亡,為什麼無法收復幽雲十六州?
遼天顯十一年(936),後晉皇帝石敬瑭將幽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遼太宗立刻在會同元年(938)升幽州為南京,成為遼朝的陪都之一,這也揭開了其通向首都之路的序幕。遼太宗的這一舉動本身就證明對南京的重視程度。中原王朝分別發動了幾次北伐戰爭欲收回此地,也是基於對幽州之地的重視。後周顯德六年(959,即遼應歷九年),後周世宗不顧身患重病,依然下詔發兵北伐。
-
遼宋舊聞(三):放棄收復燕雲,當年宋太祖的心病在南不在北
當然,這個故事的真假我們不去討論它,但這個先南後北的統一方針,確實實實在在的推行了下去,後人多對此有非議,說宋太祖沒有借周世宗北伐契丹勝利餘威,先北上收復燕雲,錯過了最佳的時機,而且當時是遼穆宗在位時間,朝政腐敗,在宋太祖統一南方之後,再攻燕雲時,已經給了契丹十年生息,且已是遼景宗統治之下,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因此不可能收復。
-
如何收復被割讓的燕雲十六州,趙匡胤想到了和平贖買
公元959年,在準備妥當之後,柴榮親率大軍北伐遼國之後一路高歌猛進,僅用一個多月的時間就收復三州三關,正當柴榮準備乘勝收復幽州之時,病痛找了上來,柴榮突然病重,不得已,只能班師回朝,誰曾想這也是之後幾百年中原王朝離收回燕雲十六州最近的一次,當然這是後話。柴榮病故後,趙匡胤黃袍加身取代後周,建立宋朝。此時的中原王朝在之前後周世宗柴榮的整合下雖有統一的趨勢,但畢竟只是初步的規劃,夢想離現實還差一步。
-
昔日高粱河如今紫竹院,宋太宗北伐幽州大敗自此北宋軍力不敵遼軍
五代時期,後晉石敬瑭為了得到契丹人(遼國)的支持,不惜稱呼比自己小十歲的遼國皇帝耶律德光為「父皇帝」,自稱「兒皇帝」,還大手一揮,把燕雲十六州(也叫幽雲十六州)獻給了遼國,遼國隨後就把燕雲重鎮幽州城設為遼國的南京,派重兵防守。
-
燕雲十六州兩宋319年束手無策,為何朱元璋北伐一年就收復了?
公元959年,後周世宗柴榮率軍北伐,一路上是勢如破竹,一接連收復瀛、莫、寧三州,以及益津關、瓦橋關、淤口關三關,連下數城,到了關鍵的幽州(北京)之地,本想乘勝追擊一舉拿下,但因病重而不了了之,只能班師回朝,不久柴榮英年早逝,這可以說是中原王朝在軍事上距離收回燕雲十六州最近的一次。
-
燕雲十六州兩宋319年束手無策,為何朱元璋北伐一年就收復了?
公元959年,後周世宗柴榮率軍北伐,一路上是勢如破竹,一接連收復瀛、莫、寧三州,以及益津關、瓦橋關、淤口關三關,連下數城,到了關鍵的幽州(北京)之地,本想乘勝追擊一舉拿下,但因病重而不了了之,只能班師回朝,不久柴榮英年早逝,這可以說是中原王朝在軍事上距離收回燕雲十六州最近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