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山東故事,慶祖國70華誕 ——第三屆「講好山東故事」徵文大賽,詳情請點擊約稿函:
來,妙筆生花寫起來,第三屆「講好山東故事」徵文大賽邀您不見不散
三德範,美哉,一部讀不完的民俗大典
三德範古村聽故事
散文
作者 / 孫廷華
三德範村位於齊長城以北,是濟南市章丘區境內最大的自然村莊,為「國家級傳統村落」。三德範歷史文化淵源,周朝修周道以後,該村便是通衢要塞。歷經兩千多年之風雨變幻,在鑲嵌刻石「三對反鎮」的玄帝閣下的石鋪路上,留下了馬踏車壓的深深痕跡。現代人走進古村,眾多的古建築展現眼前,有「甕城、禹王廟、元代立交橋、太平閣、山神廟、艮門、人和門及部分石圍牆」等,還有眾多明清時代的「二郎擔山式」閣樓和「兩進式」、「三進式」的青磚青瓦四合院。這些飛簷鬥拱的古蹟形式多樣,展示出不同時代的建築風格。屋脊上聳立的神獸朝天高昂,門庭前威武坐墩的石獅張著大口,仿佛在向後人們講述那些封塵的歷史故事——
村名之說,伸延到戰國時期
《章丘地名志》載:「清鹹豐年間,該村兄弟三人取宣揚道德流傳後世之義,改村名為三德範,沿用至今。」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重修禹王廟,碑記上才首見「三德範」村名。在此之前,三德範曾用名多多,《三德範莊志》記載的村名就有「三追飯、三隊反、三敵反、三墜反」等等。凡村莊改名都有緣故,但三德範村的多次更名,因久遠年湮無可考證。乾隆四十五年(1780)重修玄帝閣碑記中,稱村名「三推飯莊」。這個村名之說,卻與戰國時期有關——
戰國時期,齊國諸侯齊桓公時代完成了齊長城的修築,便在城牆要塞錦陽關北側設兵營駐紮,稱為「大寨」。兵營的糧草、兵器、醫療等卻設在三德範地盤的西南處,這裡便是大寨兵營的後勤機關;與兵營大寨相比,此處稱為「小寨」。大寨兵營的飯菜,由小寨做完後用小車往大寨兵營推送。因每日三餐三次推送,時間已久,人們又稱小寨為「三推飯」。小寨與大寨相隔雖不足五裡,但途經強盜出沒的黑峪口、風門口等兇險地帶,因而送飯車隊曾遭強人搶劫。為了送飯安全,大寨兵營便先派探馬偵察,在確無敵情的情況下,由快馬送信追催送飯,因而,小寨又被稱「三追飯」。因做飯需要糧食柴火,砍柴種田人逐漸在此增多聚集,並在小寨以北立莊,村名便稱「三推飯莊」。
可惜,1975年填河造田,人們把「小寨」遺址蕩平,造成了永遠無法考證的遺憾。
刻石「人和」,講述「化幹戈為玉帛」的鄰舍故事
三德範村太平閣以南路東,有座方形石閣門,上端有塊石刻「人和」,由清代兩廣總督毛鴻賓(山東歷城人,道光十八年進士)同治七年三月題寫。說起刻石來歷,卻是一段耐人尋味的故事——
道光年間,一位姓毛的漢子從歷城毛家窩遷到三德範村居住。遷來時,毛家家境貧寒,時常吃飯斷頓。鄰居齊萬德看其可憐,施些米麵衣物接濟。二十年後,毛家人丁興旺家業發達、置田置地;而齊家因其妻常年患病,光景敗落。齊家孩子長大需分家居住,但院落狹窄無法建房,想借毛家滴水蓋屋。齊老漢多次託人洽談,毛老漢拒之。毛認為,齊家有恩可資助錢物,宅田寸土不讓。齊家認為,毛家這是忘恩負義,便指桑罵槐,最後兩家大打出手。在親戚縱容下,齊家強行在毛家滴水上建牆,準備蓋屋。毛老漢心裡氣憤,便回老家毛家窩找祖人商量,準備打官司。正巧,兩廣總督毛鴻賓在家,還是沒出五服的兄弟。毛鴻賓問其原委後,設宴招待了毛老漢。宴後,毛鴻賓支走僕人獨自洗刷碗筷,弄的滿盆碗筷「梆梆啷啷」直響。毛老漢欲要幫忙,被止住。毛總督語重心長的說道:「大哥啊,街坊巷道共居,猶如滿盆的碗筷,難免衝撞。古語說,滴水之恩,當湧泉報之。」毛老漢略有所悟,點頭稱是。
幾天後,毛鴻賓扮成麻販子來三德範村,領著夥計沿街賣麻。來到一巷道內,見一伙人揮鎬要拆一堵新牆。毛上前問一老者:「老人家,為何要拆新牆?」老者長嘆:「唉,客官不知,我家大麻煩來矣。」原來,齊家已聞聽毛家有京城高官,怕吃官司便要拆牆。毛鴻賓得知老者就是齊萬德後,微笑道:「我有一招,可使你家甭拆牆、又能免禍,老人家願聽否?」齊老漢連說「願聽願聽」,雙手緊拉著毛鴻賓請進家門。齊萬德泡茶侍候,並連連作揖道:「願聽先生賜教。」毛鴻賓從搭包裡取出紙張筆墨,揮筆寫了兩個大字,晾乾後裝進一個大信封。說道:「你去毛家先賠禮,然後將其面交毛老漢,一切皆休也。」說完,領著夥計揚長而去。齊萬德老漢將信將疑的來到毛家,作揖賠禮,並將遇到麻販子之事訴說一遍後,取出信封交給了毛老漢。毛展開一看,竟是毛鴻賓題寫的兩個大字「人和」。他又想起洗碗時毛總督話語,頓時明白。毛老漢道:「那不是什麼麻販子,乃是我弟兩廣總督毛鴻賓啊。」頓時,所有人愣住。此後,毛讓滴水於齊家,兩家重新和好。
為弘揚毛鴻賓寬厚待人的精神,並以此教育子孫萬代,三德範人聯合在巷前建一閣門,將「人和」二字刻石鑲嵌。從此,「人和」成為三德範村處理鄰居關係的一面鏡子。
「四大件」酒席,彰顯好客之道與禮儀
三德範村是個好客之鄉,凡客人進門必須厚待,且要找族家或是親朋相陪;若來客有官方身份,則有莊長社頭或頭面人物作陪。這些陪酒的人,當地便稱作「陪客」。待客要在主房正間拉開八仙桌,上首設兩把椅子供客人就坐,其他人則坐凳子,以顯示對客人的尊重。整個席面就坐八人,顯示四面八方之意。
三德範村待客以菜餚精緻可口、招待熱情而聞名,菜餚多為「三大件」或是「四大件」。客人就坐,敬煙滿茶後,先上「壓桌菜」,八個果盤和紅酒,意為紅紅火火。然後上水餃,叫做點心。大席正式開始:第一道「大件」是四個炒盤和大碗「肘子」;第二道大件為四個盅碗,炸肉、炸魚等,加上大碗「整雞」;第三道大件則是四個涼拌菜和「清湯丸子」;若是四大件,後面的則是四個海菜加上整魚。三德範上菜很有講究,叫做「雞獻頭,魚獻腰」,即雞頭和魚腰朝著主客。還要把雞頭和魚眼夾給主客;「獻雞頭」為尊首,「獻魚眼」為尊客人「高瞻遠矚」。酒席上第一個大碗後,東家安排人給客人敬酒,叫作「勸酒」,每上大碗都是如此。勸酒者要恭敬的站立於客人身旁,斟酒後為客人把酒端起。勸酒要勸「三氣酒」,三氣乃「天地人」之說。四個大件為喝酒菜,飯菜是六個「行碗」,最後一道是「炸豆腐」,隱喻「都富」之意。
在三德範村當陪客,要眼快手勤,看到客人飲茶後,立刻滿茶;看客人夾菜,陪客才能吃菜,客人放下筷子,要立即停止吃菜,否則就是失禮。陪客,就是為客人當陪襯,處處顯示客之尊位。
到三德範村做客,必須要懂得村莊喝酒風俗,叫做「酒規」。該村酒規有一說,叫做「酒規大起軍規」。開席後,四個炒菜上齊後才開始飲酒,待到上了第二個大碗後,才開始猜拳行令,賓客對飲,都是三氣酒。三德範村的酒席上有「謝廚師」之規,上第二個大碗後,客人要到廚房裡獻煙敬酒,以示感謝之情。客人坐席從入座開始就有規矩,要從右面入席,宴席結束後從左面離席,象徵著轉了一圈,意為圓圓滿滿。
坐三德範的四大件酒席,不僅是舌尖上的美味品嘗,更是體現出中華文明史上的好客之道,還有「朋自遠方來」的尊崇禮儀。
看一處處古蹟,每每都有典故;聽歷史故事,道不盡三德範濃厚的人文習俗。在改革開放的大浪潮中,三德範村人在傳承歷史文化的同時,又修橋梁、築河堤,讓悠悠河水從莊內曲徑穿越,形成了「河水清澈、荷花綻放、波光旖旎、魚翔淺底」的江南風光,使歷史古村呈現都市風採。因而,這個國家級傳統村落,又被評為「國家級美麗鄉村建設示範村」。
三德範,美哉,一部讀不完的民俗大典;
三德範,妙哉,「中國山花獎」是這個古村的特別榮譽。
作者簡介:孫廷華(孫庭華),文章散見於《大眾日報》《齊魯晚報》《聯合日報》《山東廣播影視報》《濟南日報》《山東文學》《時代文學》《當代小說》《遼河文學》等十多家報刊。出版文集《錦屏夜話》《深澗笛聲》,獲得濟南市「首屆泉城文藝獎」和濟南市作家協會「寶通杯」文學獎。人物傳略載入百度百科、搜狐百科、360百科、手機互動百科等。
編輯:小飛
圖片: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
原創內容 未經授權 請勿轉載
山東海岱傳統文化研究發展中心出品
……
歡迎個人轉發朋友圈,
如果您喜歡本文,
別忘記在文末「點讚」喲
主辦單位: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
承辦單位:山東海岱傳統文化研究發展中心
協辦單位:山東省作協、山東省朗誦藝術家協會、山東省演講學會、澳洲山東同鄉總會、法國山東商會、德國山東同鄉會、加拿大齊魯同鄉會、美國北加州山東同鄉會
支持單位:致公黨山東省委 山東省精品旅遊促進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