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市位於福建省西北部、閩贛兩省交界處,介於東經117°37′22″--118°19′44″、北緯27°27′31″--28°04′49″之間,屬中亞熱帶地區。前身為崇安縣,建置於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1989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是一個以名山命名的新興旅遊城市。
武夷山風景秀麗,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素有「碧水丹山」之譽。全市土地總面積2798平方公裡,總人口22萬人,轄3鎮、4鄉、3個街道、5個國有農茶場、115個行政村,境內擁有首批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國家風景名勝區、國家旅遊度假區、國家一類航空口岸、全國第4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村古閩越王城遺址。1998年7月,被評為中國首批優秀旅遊城市; 1999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4處,世界23處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地之一。2000年,被評為全國首批4A級旅遊區,2002年被列入中華十大名山。
主要特點有以下六個方面:
---武夷山具有獨特、稀有、絕妙的自然景觀,屬罕見的自然美地帶,是人類與自然環境和諧統一的代表。武夷山自然風光獨樹一幟。1982年11月國務院批准設立武夷山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總面積70平方公裡。武夷山景區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區內一條幽深清澈的九曲溪盤環山中,兩岸丹崖林立,千姿百態,九曲溪兩岸分布著36奇峰、99巖,昂首向東,如萬馬奔騰,氣勢雄偉,千姿百態。山不高有高山之氣魄,水不深集水景之大成。浮光山色中又散落著眾多的古文化遺存,將人的思想、人的情感、人的智慧、人的勞動融於自然山水之間,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給人以渾然天成的和諧美感。1990年原世界旅遊組織執委會主席巴爾科夫人在遊覽武夷山後欣然題詞:「未受汙染的武夷山風景區是世界環境保護的典範。」
---武夷山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地區,是尚存的珍稀、瀕危物種的棲息地,是代表生物演化過程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關係的突出例證。武夷山保存了世界同緯度帶最完整、最典型、面積最大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1979年7月國務院批准設立武夷山自然保護區,總面積85萬畝。區內森林覆蓋率達到95.3%。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武夷山成為地理演變過程中許多動植物的「天然避難所」,物種資源極其豐富。已知植物種類3728種,幾乎囊括了中國中亞熱帶所有的植被類型;已知動物種類5110種,是珍稀、特有野生動物的基因庫,被中外生物學家稱為「研究兩棲、爬行動物的鑰匙」、「鳥的天堂」、「蛇的王國」、「昆蟲的世界」、「世界生物之窗」。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國際人與生物圈自然保留地,1992年被世界全球環境基金組織確認為具有全球保護意義的A級自然保護區。1999年4月,國際保護聯盟專家萊斯利.莫洛伊博士對武夷山遺產價值考察評估時題詞:「武夷山是中國人民永續利用自然資源的永久象徵」。
---武夷山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其境內的「古閩族」「閩越族」文化遺存是古代文明的歷史見證。朱子理學在此發祥、傳播,使武夷山成為研究東方文化的重要基地之一。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勞動生息,逐步形成了國內外絕無僅有的偏居中國一隅的「古閩族」文化和其後的「閩越族」文化,綿延2000多年之久,留下眾多的文化遺存。至今武夷山懸崖絕壁上還遺留著體現古越人特有葬俗的架壑船館和「虹橋板」等,距今3000多年。武夷架壑船棺是現今國內外發現年代最久遠的懸棺,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和已消逝的古閩族文化的極為珍貴資料。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漢代閩越王城遺址,佔地48萬平方米,是江南目前發現的保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多的漢代古城址,證明著武夷山曾是閩越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宋代,武夷山集儒、道、佛於一身,被儒家稱為「閩邦鄒魯」,道家稱為「升真元化洞天」。歷史上僅有記載的書院、寺廟、宮觀就達187處,亭臺樓閣117座。北宋著名詞家柳永,南宋著名學者胡安國、胡宏、胡寅、胡憲父子,抗金名將吳階、吳磷、劉子羽等都誕生在這裡。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曾在這裡生活、著書、講學長達50年,朱子理學在這裡萌芽、成熟、傳播,其影響深入中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遠及東亞、東南亞及歐美諸國,成為東亞文明的體現,至今仍吸引著日本、朝鮮、韓國、馬來西亞、德國、美國、荷蘭、臺灣、香港等世界上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致力於朱子理學思想的研究。此外,李商隱、楊時、範仲淹、陸遊、辛棄疾、徐霞客、戚繼光等歷代名人都在此留下百家千篇讚美武夷山的詞文詩賦。至今山中可辨認的歷代摩崖石刻仍有400多處。 當代著名學者蔡尚思寓論於詩:「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武夷山是老革命根據地。1 925年馬列主義就在這裡傳播,l 92 7年7月建立了中國共產黨崇安特別支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武夷山是閩贛革命根據地之一。當時閩贛省委、福建省委機關曾設在武夷山的坑口一帶。1930年曾建立過蘇維埃政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還先後發生過著名的上梅暴動和赤石暴動。方志敏、周建屏、粟裕、張雲逸、秦基偉等在這塊土地上留下了革命足跡。這裡共有1.15萬名優秀兒女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事業英勇獻身。至今這裡還留存有土地革命時期的閩北蘇區首府--大安,上梅暴動地點--上梅;抗戰時期的福建省委機關所在地--坑口等一大批革命歷史遺址以及「赤石暴動」烈士陵園、朱德和陳毅題詞的閩北革命烈士紀念碑等。
---武夷山物產資源豐富,是我國江南著名的糧區、林區、茶葉產區。武夷山市是國家「七五」二期商品糧基地縣(市)之一。全市現有耕地30萬畝,糧食產量達15.2萬噸,糧食商品率達35%,是福建省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全市森林覆蓋率達79.2%,擁有林業用地318.2萬畝,其中有林地296.96萬畝,竹林面積55.3萬畝,1997年獲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市)稱號。武夷巖茶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已有1000多年歷史,以獨具巖韻而享譽中外,早在十七世紀即遠銷歐美。名叢「肉桂」茶自80年代以來連續6次蟬聯國家名茶、金獎等殊榮,茶王「大紅袍」更是世間極品。全市現有茶園9 .6萬畝,年產茶8萬多擔,半數以上出口外銷。全市擁有各類花卉資源近130種。已探明的礦產有鎢、鐵、鉬、水晶、花崗巖、煤等30多種。以竹、木、加工為主的旅遊系列工藝品,倍受中外遊人的青睞。
---武夷山旅遊服務體系日臻完善,發展旅遊經濟具有廣闊前景。武夷山豐富的自然景觀、積澱深厚的歷史文化遺存,使武夷山日益成為中外旅遊者的主要選擇地之一。至2005年底,全市擁有各類賓館(酒店)237家,其中星級飯店37家,其中4星級4家;共有床位 2.28萬張,全市旅行社61家,年接待1萬人以上的旅行社達23家。交通條件便捷,已形成鐵路、公路、航空交通網絡。武夷山機場為4C級民用機場,已開通北京、上海、廣洲、深圳、天津、武漢、廈門、福州以及香港、澳門旅遊包機等25條航線。橫貫武夷山的橫南鐵路是福建省第二條出省通道,為Ⅱ級鐵路幹線,武夷山區段站是目前閩北最大的車站。公路幹線四通八達,101省道橫貫南北,浦城--南平高速公路全線開工,寧德--武夷山高速公路列入國家規劃,武夷山--邵武高速公路列入省高速公路規劃,預計2008年有三條高速公路通武夷山。全市現有餐飲、娛樂服務行業經營單位近千家,供水供電、通訊廣電、旅遊購物以及園林綠化、環保環衛、文化娛樂、「數字武夷」信息門戶網站等旅遊城市的功能設施建設日臻完善,已初步形成了吃、住、行、遊、購、娛配套完善的旅遊服務網絡,發展旅遊經濟具有廣闊前景。
2005年全年實現生產總值32.29億元,同比增長12.1%;農業總產值11.2億元,增長6.3%;工業總產值11.51億元,增長27.08%;全年旅遊人數374萬人,增長11.89%,旅遊總收入15.11億元,增長13.02%;財政收入1.63億元,比增12.56%,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2億元,比增12.96%。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2億元,比增27.99%,是「十五」計劃中投資量最大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