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89年11月9日柏林圍牆倒塌開始算起,至今已過31年,但曾經柏林圍牆隔開兩個世界的歷史,已經成為一道永遠無法抹去的歷史疤痕。
時間回到1945年2月,隨著二戰接近尾聲,「三巨頭」在雅爾達會議上約定,由被解放國家的人民自己選舉民主政府,盟國不得強行幹涉 。然而,史達林對此並不在意,他想要藉機擴大蘇聯的勢力範圍。在這種背景下,柏林被一分為四,形成了東西柏林對峙的局面。
最初的裂痕
波茨坦會議以後,盟國決定在佔領區各自為政,這也為今後德國的分裂埋下了伏筆。在蘇聯的扶持下,一個名叫的德國人悄無聲息地進入柏林,這位史達林主義者很快在柏林建立了親蘇的臨時政府。
1949年5月23日,英、美、法三國佔領區宣布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五個月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在蘇佔區宣告建國。這時,柏林圍牆的角色頗為曖昧,各種勢力也蠢蠢欲動。
儘管赫魯雪夫一再提醒烏布利希不要惹出事端,然而就在1961年維也納會議召開的第二天,烏布利希就組織軍警趕往東西柏林邊界。在他的精心策劃下,東德決定對柏林邊界進行封鎖。與此同時,第一批鐵絲網已經被拖到了邊界,局勢看起來一觸即發。
蘭瑟事件發生後不久,居住在柏林邊界的東德民眾被勒令搬離。對戰爭販子烏布利希來說,邊界封鎖已成為既定事實,誰也無法否認。
清洗的開始
1961年,東德政府為了加強統治,決定對國內有過西德生活經歷的人進行清算。隨著甄別活動的擴大化,所有在西柏林授課過的教師被終身禁止從事教育工作。而曾經在西柏林求學的東柏林學生,也被劃為「階級鬥爭分子和叛徒」,他們被政府禁止繼續在東柏林完成學業。
這些有過「通敵」經歷的學生直接被派往工廠企業工作,如果表現合格,則會獲準繼續完成學業。到了1961年,大約有1500名東德人因為政治罪被逮捕,隨著時間的轉變,這個數字還在繼續增加。
封鎖意味著翻牆的開始
從德國被劃分為佔領區開始,就不斷有民眾從東德逃往西德。截止到1961年,陸續有近350萬人逃往西德,逃亡人數佔東德總人口的六分之一。隨著東德政府修建柏林圍牆的速度加快,翻牆的故事仍在繼續。
1961年8月15日,負責守衛柏林圍牆的東德士兵躍入西方,這引發了東德國內翻牆的浪潮。但並不是每一個翻牆者都是那麼幸運。8月24日,一個名叫利特芬的男子試圖逃往西柏林,但這時東德邊界守衛發現了他,一顆子彈送走了利特芬。因為開槍事件的發生,東柏林的逃亡浪潮開始漸漸平息。
昂納克的上臺:假證頗受青睞
1961年,在昂納克的主持下,加固柏林圍牆的工程迅速進行。這時的柏林圍牆已經超過了單純「牆」的意義,而是一套複雜的系統工程。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為了自由,東德人的方法層出不窮。
諸多方法中,最受歡迎的還是辦假證。據資料記載,一個名叫「格爾曼」的地下組織專門為東德人提供假護照,以便讓大家前往西德。對於這種情況,西德政府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還暗中支持辦假證的活動。
與此同時,新的越境活動仍在繼續。1979年的一個夜晚,一個東德家庭在後院升起了28米高的熱氣球,氣球的下面裝著兩對夫婦和他們的孩子。儘管警察發現了他們的行為,並試圖開槍射擊,但熱氣球還是成功完成了使命。經過28分鐘的飛行後,熱氣球安全落地,兩個家庭來到了牆那邊的世界。
奔向自由的狂歡
1989年10月9日,東德人爆發了遊行示威。就在這時,東德領導人昂納克於10月18日辭職,這場改革與革命的拉力賽正式落下帷幕。
11月9日,東德邊防負責人下令打開邊界。急不可耐的青年人略過探照燈,向西柏林奔去。一場狂歡猝不提防的開始了,西柏林民眾迅速加入到狂歡的陣營。在布蘭登堡的大門前,德國人爬上了牆頭。他們打著興奮的手勢:「把牆推倒!」
1990年10月3日,德國正式宣布統一。柏林圍牆倒塌的意義,不僅僅只是完成了一個國家的統一,更重要的意義是在於掃除了「回家」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