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生在繪圖
王先生在大學時
家住鐵西區的人們對工人村生活館一定不陌生,假使還做過鐵西區某廠子朝八晚五的工人,逛工人村生活館就更是有諸多感慨。但是對於今年82歲高齡的王老先生來說,工人村生活館有著更多難以割捨的回憶,因為如今留下來做了生活館的這片樓,恰巧就是他曾經居住的家。王老先生1953年就成為了工人村的住戶,一直住到工人村消失,他是真真正正的工人村「元老」,而令他與這村子結緣的,就是他此生唯一工作過的單位瀋陽電纜廠。
一路向北瀋陽紮根
王老先生屬於最早一輩的知識分子,正經科班出身,雖然祖籍貴州,但是高中的時候就已經在上海念書。1950年,瀋陽工學院、撫順礦業專科學校、鞍山工業專科學校合併組建東北工學院,也就是如今的東北大學到上海招生,王老先生衝著不用交學費的待遇就一路向北,跑來瀋陽讀大學,從此他就在這兒扎了根。
那時候的東北大學也要讀四年,有讀大學想法的人寥寥,王老先生回憶自己的電機製造專業班裡只有三十多個人。1953年,王老先生畢業的時候,也正是新中國急需人才進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關鍵時刻,於是一畢業王老先生就被瀋陽電纜廠「搶」走了,他回憶當時畢業生供不應求,說是「寶貝」也不為過。他就這樣開始了瀋陽電纜廠的工作,那時電纜廠就在如今鐵西區政府大樓的位置,而那邊上的劉老根大舞臺就是過去電纜廠的工人俱樂部。
與電纜廠一起成長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的新中國百廢待興,瀋陽電纜廠也不例外,它當時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前蘇聯援建的156個重點工程項目之一。王老先生到廠子的時候,廠子裡只有會計部、設備部等幾個部門,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基建設備科負責檢查前蘇聯運來的那些設備。雖然電纜廠的組織建設還不完善,王老先生的待遇卻一點不差,他說自己很幸福,作為稀少的科班資源,他一上班月薪就40多元,在當時是最高級別的。既然領了高工資,就得多幹點「瓷器活兒」,之後不久,王老先生就開始了編寫設備說明書這項技術與學識並重的工作。
當時廠子引進的設備多來自前蘇聯和德國,到廠的設備都配有原裝說明書,也就是完全的俄文或者德文說明。廠子裡雖然有專職的翻譯,但也僅限於直譯,專有名詞或者技術術語就得靠王老先生幾個人校對、改寫。王老先生自己也是懂俄文的,多年後老爺子考取高級工程師證書時,都是選擇了俄文作為外語考試項目。王老先生中學修英文,大學修俄文,如今回頭看起來,真有點時空穿越的感覺,也不禁感慨王老先生的先見之明,他是否預想到有朝一日,工人村會變成地球村。
工廠經過幾年的籌備,1956年,廠子正式開工了,工廠的規模也開始迅速擴充,頂峰時瀋陽電纜廠有近一萬八千名職工。這時的王老先生工作分成了兩部分,一邊是走訪各個車間進行設備檢查和修理,一邊是繼續設備說明書以及操作規程的編寫。王老先生還記得,那時候工廠開始有了工作證,就像現在的胸卡,每天進門時候出示自己的工作證,同時也是作為考勤的證明。
屬於工人的日子
王老先生有著那個時代每個工人都曾擁有的日子,其中一個回憶就來自於文章開頭提到的工人村。「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這曾經是對鐵西區「工人村」的生動寫照。還記得當初住進工人村,就如同到了人間天堂,紅色的樓梯,仿蘇的窗戶,別樣的情調。除了環境,住進工人村也是身份的標識,因為當年這143棟蘇式風格建築的第一批住戶多為國營大中型企業的領導幹部、勞動模範、高級知識分子和高級技術工人。如今的鐵西「工人村」僅僅剩下了一個「修舊如舊」的工人村生活館,館內復原了上世紀50年代至今的13戶典型家庭樣式,很多老工人見到這些房間都會憶起往昔生活的點滴。
偶爾,王老先生也會去逛逛,別人的樣板回憶,卻是自己真正的老宅。他記得那時候每天從家裡去廠子都有班車,可是這班車根本就不是拉人的,不說連遮風擋雨的篷子都沒有,每次上車都得上面人拽,下面人推的,很是尷尬。人就是這麼奇怪,當時覺得折磨的事兒經過歲月的洗滌後卻仿佛塗上了溫暖的色調,覺得好玩兒、有趣。
上世紀60年代,瀋陽電纜廠工人俱樂部開業,每天下班後工人們有了新的去處,俱樂部有很多功能,可以開會、聽報告、看節目或者看電影。當然,前提是先熬過兩個小時的學習時間,讀讀報紙,「刷新」下思想。
難得的出國機會
上世紀60年代後期到70年代中期,王老先生對廠子的記憶只有一片朦朧的灰色,廠子雖還在運轉,但談不上一如從前。上世紀70年代末,高考恢復,社會開始重新重視知識的力量,王老先生也藉此機遇,考取了高級工程師。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公費出國的機會當屬難得,瀋陽電纜廠因為需要引進國外設備,就派了王老先生等兩三個人赴西歐考察並且採購。王老先生先後去了義大利和芬蘭,有趣的是,手機界個別龍頭品牌也曾經是瀋陽電纜廠的設備供應商。王老先生家裡的電視還是那時候出國扛回來的。
1990年,王老先生退休,當時一起進廠的三十多個大學生也只剩下了十來個,回想這匆匆四十載,王老先生有太多的感慨。王老先生這一生都貢獻給了瀋陽電纜廠,這是他的一輩子,但這並不是結束。王老先生的妻子、女兒和兒媳婦都在瀋陽電纜廠做過會計,王老先生的兩個兒子也都在瀋陽電纜廠裡上班,就連親家都是自己同期畢業分配到瀋陽電纜廠的同事。一輩子,一家子,六個字足以概括王老先生與瀋陽電纜廠的四十載情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