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現在的網絡熱語一般,俗語曾常常出現在勞動人民口中,這兩者最大的不同是,網絡熱語更加偏向於娛樂,俗語則是勞動人們通過對生活的發現,無論是養生還是為人處世方面都有自己的見解,並且因俗語朗朗上口富有趣味,還有可借鑑的道理,於是經久不息。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是我們現在比較常聽到的俗語,看字面上則是生和死都有它的命,至於一生的富貴那就全憑天意了,這句話最早出自孔子的弟子子夏和司馬牛的對話。
司馬牛的脾氣容易急躁,當時他受到兄長桓魋的影響,只能從宋國逃到魯國,於是便對顏淵說:「大家都有兄弟,我卻沒有。」司馬牛覺得兄弟應當是扶持他幫助他的人,現在他卻因兄弟只能逃亡。
實際上司馬牛的兄長桓魋還和孔子頗有一番故事,公元前492年,孔子從衛國去到陳國時在宋國停頓了一段時間,桓魋得知後就帶著兵要去殺了孔子,孔子還是在弟子們的保護才僥倖逃脫,因而孔子對於桓魋是非常有成見的。
子夏則聽了司馬牛的話,念在同門師兄弟的份上,就安慰他說:「生和死都是命中注定的,富貴都是上天安排的。」因為這句話非常富有哲學,人們也常用這句話去開導別人,大多數隻記得「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然而後半句才是重點,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那就是「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古人大多崇尚君子,君子對人恭敬,有禮節,做任何都認真嚴肅,那麼天南地北的人,就都會成為兄弟,子夏就是勸慰司馬牛說,雖然你的兄長不是一個君子,不能成為你的兄弟,不過你為人和善,是個君子,即使到了任何地方,就都會有兄弟。
我國是一個文化底蘊很深厚的國家,出現過「百家爭鳴」,道家的老子和莊子提出「無為」,就是不要特別強調去做一些事情,再反觀「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倒也有種「聽天由命」的意味。
同時它還有一種破釜沉舟的氣勢,既然生死富貴都是人不能掌控的,這一切則是未知,人有所作為,其結果就是不同,那麼倒不如盡力去嘗試,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也是勸說司馬牛不要氣餒。
俗語「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古人的處世之道,下半句卻少有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