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篤、篤、篤……」清晨的天師府,遊人尚未前來,禽鳥亦沒睡醒,只能夠在一片空曠清幽之中,隱隱約約聽見木魚的敲擊聲。秋天的桂花已然綻放,撲鼻的清香迎面而來,遠處殿堂雕梁畫棟,周圍木植茂盛繁密,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身在其間,宛如仙境,一時竟不知東南西北,只能循著木魚聲尋去。
一路循聲而行,穿過授籙院,來到天師殿,但見兩班道眾分列左右,恭對殿中祖天師神像,隨著木魚的敲擊聲,時而唱誦、時而跪拜,整齊有序,肅穆莊嚴。殿內,歷代天師神像分昭穆排列,環列殿堂兩側,祖天師居中,王長、趙升二真人分侍左右。
東晉高道葛洪著《神仙傳》,曾記有祖天師「七試趙升」的典故。第一試其心量,遣人咒罵四十餘日,而趙升不退;第二試其心性,遣美女調戲數日,而趙升不亂;第三亦試心性,故意在路上留下一堆金子,而趙升不取;第四試其膽魄,遣猛虎撕咬趙升的衣服,但是並不傷及其身,而趙升不畏;第五試其德行,遣商人故意誣告趙升買東西不付錢,而趙生不辯,只是脫掉衣服抵償;第六試其善根,遣一乞丐,衣衫破敝,面目醜陋,身流瘡膿,臭穢可憎,路人皆避而遠之,唯有趙升對其升起了憐憫之心,先是把自己的衣服脫給乞丐穿,又給乞丐做飯吃,最後還贈送了一些乾糧。
第七試其道心,祖天師帶領一眾弟子三百餘人登至山崖,崖中有一桃樹,碩果纍纍,不過崖下就是萬丈深淵,祖天師對眾弟子說,誰能於崖中取桃,便向誰傳授道法精要,然眾弟子望崖生畏,唯有趙升攀巖而下,取得桃果,卻無路可回,於是祖天師忽現三十丈長臂,將趙升給拉了回來。最後,祖天師笑言:「深淵之下,更有大桃」,隨而當眾從崖邊一躍而下,眾弟子莫不驚嘆悲涕,而後離去,唯有趙升、王長二人留在原地,相互說道:「師則父也,父親既然投崖,我們又怎能後退?」於是二人也跟著往深淵跳去,竟安然無恙地掉落在祖天師提前搭設好的帳篷當中。最後,三百弟子裡面,能夠跟隨祖天師白日飛升的,也唯獨趙升、王長二位真人。今以祖天師七試捫心自問之,且不說道心堅定與否,能不能隨師跳崖,就是前面六條測試,筆者是一條也通過不了,慚愧,慚愧。
拜過歷代天師以及趙、王二位真人,沿路東行,來到三省堂中廳,此間祀有第30代天師虛靖先生張繼先的畫像。除了祖天師之外,歷代天師當中名氣最大、道法最高的,非虛靖先生張繼先天師莫屬。
30代天師生於北宋末年(1092~1127),字嘉聞,號翛然子,天賦異稟,道教修為深厚,精於符籙,通達內丹,因而能夠成功地將符籙與內丹理論融注於雷法修行之中,是為道教諸派公認的雷法大宗師。天師幼而聰穎,9歲嗣教,這個神童天師的形象,曾經被元代大名鼎鼎的小說家施耐庵融入了文學創作當中,在《水滸傳》的第一回,洪太尉到龍虎山請天師,路上遇見個騎牛的道童,卻認不出來這就是當時的天師。
神童天師的文學形象來源於歷史事實,宋崇寧三年(1104),年幼的天師應詔赴闕,時年不過十二三歲,宋徽宗問曰:「卿居龍虎山,曾見龍虎否?」小天師巧對曰:「居山,虎則常見,今日方睹龍顏」,徽宗大悅,賜宴而出。次年(1105)五月,復應詔入朝,徽宗賜坐,問道法同異,小天師回答:「道本無為而無不為。道,體也;法,用也,體用一源,本無同異。若一者無立,二者強名,何異同之有?」其言談富有道教辯證哲理,深受徽宗賞識。
同年七月,徽宗問政,小天師婉勸道:「陛下宏建皇極,無偏無黨,以蒼生為念,天下幸甚。」除了進言治國之道,張繼先天師又常以符法鎮災,以醫道救民,深得徽宗器重,遂而盛名達於朝野。出於對天師的賞識和器重,宋徽宗除了為張繼先天師賜號「虛靖先生」之外,還為之賜建私宅,原址建於江西鷹潭市上清鎮關門口(具體位置已不可考),今址位於上清鎮中部,南北向,門臨瀘溪,北靠華山,便是我們現在所處的「嗣漢天師府」,佔地4.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4萬平方米,殿堂巍峨,規模宏大,依山帶水,氣勢非凡。
靖康元年(1126)金人攻汴,朝廷想到張繼先天師早有「赤馬紅羊之兆」(國家將有災禍)的密奏,便遣使亟召。而張繼先天師深知回天無力,行至泗州(故址在安徽省盱眙縣東北,今江蘇宿遷市東南)天慶觀時,將印劍付與其叔張時修,作頌而化,時年35歲,京城也正在那天被金兵攻陷。對此,後人多有戲言,稱虛靖先生既通內丹,又懂符法,神通廣大,怎麼年紀輕輕就過逝了?
卻不知北宋朝廷多次下詔天師入京受職,卻被天師一再推脫,並且早已預言社會戰亂,說明虛靖天師對當時的民族政治形勢有著準確的預判,所以為避戰亂,最後只能以假死推脫。難道君不聞數年之後,薩守堅真人去往龍虎山學道,中途遇見三個陌生人,其中一位為其寫了封介紹信,後於龍虎山天師府遞之,是為虛靖天師親筆字跡,遂授薩真人正一雷法。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續編·卷四·薩守堅本傳》:「薩真君名守堅,南華人也,一雲西河人,自稱汾陽薩客。……聞江南三十代天師虛靜先生及林、王二侍宸道法之高,欲求學法……出蜀至陝,行囊已盡。方坐石悶,忽見三道人來。薩問此去信州遠近,道人問所欲,薩真君云:「欲訪虛靜天師,參學道法。」
道人曰:「天師羽化矣。」薩方悵恨,一道人云:「今天師道法亦高,吾與之有舊。當為作字,可往訪之。吾有一法相授,日間可以自給。」遂授以咒棗之術,曰:「咒一棗可取七文。一日但咒十棗,得七十文,則有一日之資矣。」一道人云:「吾亦有一法相授。」與之棕扇一柄,曰:「有病者則搧之,即愈。」一道人云:「吾亦有一法相授,乃雷法也。」薩拜而受之,用之皆驗。一日凡咒百餘棗,止取七十文為日用,餘者復以濟貧。及到信州見天師,投信,舉家慟哭,乃三十代天師親筆也。信中言吾與林侍宸、王侍宸遇薩某,各以一法授之矣。可授以未盡之文。薩由是道法大顯。」
讀罷歷史往事,筆者不禁感慨萬分,恨不能與虛靖天師同時,未能一睹天才真顏,當面請教道法。於是拜過天師,悻悻而去,繞過中廳,走過圓門,地上是一片金黃色的桂花子兒,透過左右兩棵鬱鬱蔥蔥的桂花樹,在正中隱隱約約看見一個牌匾,上書:「敕書閣」,走近,屋簷上又有一匾,上書「閣有經綸」,伴著撲鼻的桂花香,走進閣樓,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塊約2米高5米寬的長方形木製屏風,其間由三塊黑色木板組成,板上以金色小楷刻寫了《道德經》五千言,繞過屏風,豁然開朗,只見大廳正中擺滿了古色古香的蒲團與矮桌,左右則陳列書櫃無數,圖書密布,除了道教經書之外,亦含儒佛二家典籍,乃至人文社科、財經政治等等,多由社會募捐而來,預計藏書三萬冊,是為在未來供龍虎山道教學院師生學習研究的專門圖書館。
經由此間道長招呼,品茗讀書,一時間,除了沏茶的潺潺流水聲,便只剩窗外桂花樹上的鳥兒啼鳴,或近或遠,似有似無,於有聲之處享無聲天籟,則更顯清幽。
合上了經書,話別了道長,原路返回,從三省堂中廳沿路東行,繞過走廊,看過假山,便來到了「萬法宗壇」的「三清殿」旁側,殿中供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是為道教神仙信仰當中的三清道祖,皆為大道一炁所化而來。元始天尊為宇宙的開創者,無始無終,永存綿綿,生化萬物;靈寶天尊,整理並傳承了元始天尊所宣講的無上道法;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在華夏文明史上多次化身,教導眾生,其中一次化身是為先秦時期道家學說的創始人老子。
1、 炁(qi):先天生命能量,在宇宙萬物之前,是為宇宙萬物的化生來源。
2、李思聰《洞淵集》:「元始天尊即天地之精極,道之祖氣,本生乎自然,消即為氣,息即為神,不始不終,永存綿綿,居上境為萬天之元,居中境為萬化之根,居下境為萬帝之尊,不可以理測,不可以言筌,生萬化而不宰,化萬類而不言,至尊至極,乃曰天尊,居玉清境清微天宮」。
3、李思聰《洞淵集》:「靈寶天尊乃大道之化身,視之無象,聽之無聲,師事元始天尊,居上清真境禹餘天中,降金科寶籙三洞仙經,傳教於萬國」。
4、《魏書·釋老志》:「道家之原,出於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資萬類,上處玉京,為神王之宗;下在紫薇,為飛仙之主。」
殿外東西兩側分別為供奉雷祖和真武大帝的雷祖殿、真武殿,以及門屋兩側的東、西甲子殿。走出萬法宗壇,可以看到依照北鬥七星方位排列的七棵百年大樟樹,每棵樟樹都需要兩三人方能環抱,宛如七根粗壯的石柱,在頂處撐起了一道綠色的屏障,引得禽鳥無數。至於七星屏障之下,則有一方石碑,謂之《仁靖真人碑》,高2.3米,寬1.6米,厚0.39米,整個石刻碑文陰陽兩面共1639字,是為龍虎山道士仁靖真人張留孫的弟子吳全節於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奉詔而立,由元代大書法家趙孟奉詔撰書,記錄了龍虎山道士張留孫在元朝時期一系列的政治和文化貢獻,迄今近700年。
遙想至元十二年(1276年),36代天師張宗演應詔至大都,覲見元世祖忽必烈,隨行的龍虎山道士數十人,個個生得相貌俊美,其年29歲的道士張留孫身在其中,長得「修髯廣頤,狀貌甚偉」,因而在召見時受到了忽必烈的關注,後因祈禱、治病有功,獲得了皇帝的寵信,就一直留在京城工作,創立龍了虎山正一派支脈「玄教」,是為龍虎山道教在元朝京師的宗教事務代理機構。
1、《仁靖真人碑》全稱:《大元敕賜開府儀同三司上卿輔成贊化保運玄教大宗師志道宏教衝元仁靖大真人張公碑》。
2、袁桷:《玄教大宗師張公家傳》記載,張留孫密啟太子真金說:「黃老書,漢帝遵守清靜,嘗以治天下,非臣敢私言,願殿下敷奏」,太子即以留孫之言轉奏世祖:「黃老之言,治國家有不可廢者」,然後「上大悟,召翰林、集賢議定上章祠祭等儀注,訖行於世」。
此外,也正是由於仁靖真人張留孫及其門下弟子的努力,方才奠定了龍虎山道教在元明時期的鼎盛狀態:「萬法宗壇」立於元代,天師又在明代被授予「永掌天下道教事」之社會權力,使得三山符籙統歸龍虎山張天師治下,這個傳統一直保持到了今天,從1991年恢復授籙活動以來,海內外的道教正一派授籙法會始終是在天師府舉行。
根據《道教要義問答大全》記載:「道教原有四大法壇,龍虎山天師派為正一玄壇,茅山三茅真君派為上清法壇,閣皂山葛仙翁派為靈寶玄壇,西山許旌陽派為淨明法壇。後因三山甚少傳世,元時天師奉旨領江南道教事,故三山符籙均收歸龍虎山天師府,乃改正一玄壇為「萬法宗壇」,至今仍之」。
就這麼閒逛了一圈之後,時間已經來到中午,府內遊客漸漸多了起來。忽聞遠處仙樂齊鳴,琳琅振響,只見遊客人群開道之處,三位身著紫色法袍的大法師帶領兩班籙生列隊緩緩行來,浩浩蕩蕩,威儀赫赫,繞過《仁靖真人碑》,穿過七星樟樹群,走進萬法宗壇以後,眾籙生齊跪三清殿前,參拜三清天尊,而三大師則步入殿內,對越金容,焚香祈告,青煙縹緲,神聖莊嚴,眾人齊誦神仙寶誥,幽幽華章,眾聖垂光,引得左右觀禮遊客無數,現場一時間千詳雲集,百福駢臻。
待授籙儀式結束,筆者尚未回過神來,還沉浸在參拜神明的莊重狀態之中,於是沿路而出,逢殿就拜,在玉皇殿裡拜過了玉皇大帝;在玄壇殿裡拜過了財神爺趙公明,太乙救苦天尊,呂洞賓,黃大仙;在法籙局裡拜過了西王母、后土娘娘、九天玄女娘娘、紫虛元君魏華存以及慈航道人——最後就此回到天師府正門。走出正門,面對瀘溪河,望著熙熙攘攘的行人,筆者方才從神仙與歷史的宏偉畫卷當中回到現實。
意猶未盡,戀戀不捨。
再回首,但見正門左右楹聯如下:
麒麟殿上神仙客;
龍虎山中宰相家。
上聯寫漢高祖劉邦時曾建「麒麟閣」乃召開軍事會議,而「神仙客」指的在其中出謀劃策的張良,亦即歷代天師的祖先(祖天師是張良的第十世孫);下聯泛指歷代天師,自元代以來,龍虎山天師都是世襲二品,其中38代天師張與材封留國公,贈金印視一品,故稱「宰相家」。全聯意為:張良是興漢功臣第一人,而他的後代子嗣也同樣功績顯赫。關於這副楹聯,民間流傳一則故事,說的是萬曆年間,第50代天師張國祥親自登門請明代著名書法家董其昌題聯,後者答應下來之後,在第二天派人送來上聯,誰知下聯就此杳無音訊,於是張國祥天師只好再次登門,董其昌卻避而不見,只是讓夫人對天師說:「董其昌到外面借錢去了」,天師聽罷會意,馬上送去紋銀五千兩,翌日,董其昌就派人送來了下聯,所以張天師是花五千兩銀子才求得的這副對聯。
——至於兩聯當中,正好有橫批匾額一副,是為:「嗣漢天師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