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調任兩江總督後,整飭吏治,培育下屬。雖然不親歷戰場上的刀光劍影,但公務和官場上盤根錯節的人際關係給他帶來的疲憊感比之槍林彈雨更有過之而無不及。朝廷看到了曾國藩的才能,也為平衡朝中勢力,將其褒獎為直隸總督,本質是為了讓他肅清官場風氣、整治陋規。從上任至『天津教案』發生,曾國藩歷經艱辛,整頓風氣,肅清陋習,取得了驕人的政績。正當他要進一步整治風氣、提升國力時,被調離至天津去督辦「天津教案」。
天津教案的起因,是數起兒童綁架和迷拐事件,謠言這些兒童被挖眼剜心是教堂神職人員而為,恰逢武蘭珍迷拐案成為導火索,引爆這場慘絕人寰又震驚中外的暴烈事件。彼時大清朝搖搖欲墜,落後封閉,但人民自認為居天下之中,是世界上最文明的族群,其他國家和民族都是未開化的蠻夷。教會不遠萬裡來做慈善必然是有所圖謀,當權者慈禧也認為確有其事,遂命曾國藩徹查後讓洋人給大清國認錯。
這是一個棘手的案件,曾國藩垂死病中驚坐起,思索再三決定接下這個吃力不討好的任務。當時晚清有一個規律性現象,那就是在對外交往中,凡是主張強硬,甚至主張「蠻不講理」的人,通常都會獲得民眾的熱烈歡呼,被稱為「民族英雄」「揚我國威」。而主張和洋人「講理」「妥協」的,幾乎都會被罵賣國,被稱為漢奸,聲名盡毀。抱著為國盡瘁的決心,曾國藩認真查案,一一核實,然後將實際情況呈書給朝廷,案情呈書條理清晰,有理有據,即明了案件,又為這起民眾暴動給出了合理的解釋,可謂是公證斷案、外交誠信,然而朝廷斷章取義,將曾國藩的呈書發了部分,從而引發了民怒,甚至連曾國藩的很多朋友都憤而怒罵,指責、誣衊接踵而至。現在看來,主戰者,未必愛國;主和者,未必軟弱。因地制宜,審時度勢,實事求是才是最好的,曾國藩卻成了朝廷的背鍋俠,被狹隘的時代所不容…
天津教案對曾國藩的打擊是巨大的,身心俱疲,身體健康每況愈下。更讓他悲痛的是,他所致力的所謂「同治中興」只是一場夢,這個王朝已經不可挽救了。在這樣的境況下,他仍然堅持將爛尾事件有始有終的給予解決,為自己的接班人李鴻章肅清道路。在最後的歲月中,曾國藩堅持興辦洋務,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竭力推進學習西方先進,派員留學。勵精圖治、嘔心瀝血、為國為民直至油盡燈枯。
公元1872年3月12日,曾國藩撒手人寰,卒於任上,年六十二。直到生命的末尾,他仍然沒有停止高強度的工作,也沒有停止自省,可以說曾國藩為晚清耗盡了最後一滴心血,毫不誇張地說是活活累死在任上。古來聖人的標準是:立德、立功、立言,有一說法曰:曾國藩被稱為半個聖人是沒有『立言』,沒有著作流傳後世,但他做官成功,進退有度,一生出將入相,以天下為己任,至誠待天、忠恕對人的德行,平定戰事、解決國難的功勞是毋庸置疑的。他天資平庸,才思和身體甚至都低於常人。卻能憑藉驚人的意志力和遠大的志向,成就非凡的事業。他的一生都立志做聖人,尊奉循序漸進,拒絕討巧和小聰明,多得是腳踏實地和反思總結。他的精神激勵著後人,讓我們警醒,明確了方向,是一座永不垂朽的豐碑。
至此,《曾國藩傳》讀完,這是掙扎的一生;是激烈的一生;是抗爭而又悲憫的一生。生前是楷模與師表,身後是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榜樣,也是我輩效仿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