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打工人梗是什麼意思?
「打工人」是個新梗。無論你是不是所謂的「打工人」,那最近應當看到過不少圍繞「打工人」這個詞展開的段子。
有個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這樣:
「過安檢的時候檢測儀一直響,安檢的姐姐讓我把所有的東西都掏出來,檢查過了,還是一直響,然後,她問我幹什麼的,我說我打工的,她說:好傢夥,難怪檢測出了鋼鐵般的意志。早安,打工人!」
這些有關打工人的笑話多半如此:六分調笑,三分自嘲,再加上一分荒謬。
繼「保安日記「「社畜」之後,「打工人」又成了各界勞動者們的Slogan。
「生活裡80%的痛苦來源於打工,但是我知道,如果不打工,就會有100%的痛苦,所以在打工和沒錢之間,我選擇打工!」
「你在拼多多到處找人砍價,他在滴滴打車求人助力,我在電子廠擰螺絲擰到凌晨,我們都有光明的未來!早安,打工人!」
「皮革廠會倒,小姨子會跑,只有你會打工打到老。早安,打工人!」
不知何時起,一句句鏗鏘有力的「打工人宣言」,開始在朋友圈裡流傳。
與之類似的,屬於勞動者的網絡熱詞爆梗我們都見過不少:例如從日本傳來的「社畜」,樸實有力的上班代名詞——「搬磚」……這些詞精準有力,火得有理有據。
「打工人」也同樣是個好詞。
「打工」一詞最早出現於香港,是指「受僱於人」,為「從事受薪工作」的口語表達,詞義中性,不褒不貶。
直到19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這詞又傳到了南方,在以廣東省為首的地區開始流行。隨著南下打工熱潮把全國各地的勞動者送往異鄉,「打工」這個說法便全國性地通用了起來。
但它的詞義也隨之改變——也就是我們現在理解的那個意思:一種臨時性的,會被任意解僱,可替代的勞動。
那時也隨之誕生了許多新詞:打工仔,打工妹,打工皇帝……
而進展到現在,人們用了一個單字「人」來點綴它,合成了一個熱詞:打工人。
相較其他,打工人三個字,不分性別、地域、年齡,是一種籠統的群體代名詞,它顯得有力,自豪,且有一種使命感。
打工人梗爆火的背後說明了什麼
首先大家斷句一定要清楚,所謂的打工人其實是「打工的人」,應該不會有人理解成打一頓工人吧?其實打工人就是社畜的另一種說法,打工仔,顯得低聲下氣,而打工人這個稱呼,在平凡中透露著追求,在屈辱裡努力表現出倔強。
這個梗是怎麼來的,其實已經不清楚了,只是突然在網上火起來了,然後出了一系列表情包。但是在遊戲界,「打工」這個梗很早就有,比如你辛辛苦苦打了個藍Buff,結果對面打野過來一個懲戒收走,這時候,也可以稱「打工」,因為這是替別人打工。
實際上,大部分人都是打工人,不管你是普通員工,還是公司主管,又或者是高管,其實都是打工人而已。就連流量明星也沒逃脫過「打工人」的稱呼,比如李現執念在北京買房,陳偉霆都說希望可以坐著不用開工,黃曉明都說自己是打工人。
這個梗的爆火,背後其實隱藏著很多心酸,大家都是打工人,不僅是給老闆打工的,也是給家人打工的。
有人說:「打工人不過是喪文化的變種,是悲觀主義的延續,大家骨子裡還是垮掉的社畜,還是蓋不住頹廢的底色。」
無論什麼行業,只要你不是老闆,公司股份與你無關,本質都是打工人,都是出賣自己的時間換取勞動報酬的。所以說,「打工人」這個稱呼其實比社畜還要積極一些,大家都是用勞動換取報酬的。
只要你是上班族,不論是高管社畜,還是基層職工社畜,仿佛都找到了對等的稱呼。
努力工作,奮發圖強,胸懷大志堪稱打工人的三大秘籍,只要錢給夠了,打工人也是可以很快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