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坊市制度的說起,聊一聊宋朝的「地攤經濟」和城市管理學

2021-01-21 網易

  「地攤經濟」可以說是當下最時髦的的國內熱點,可地攤經濟不是什麼新鮮事,自古便有之。改革開放後,地攤經濟更是經歷一個發展高峰期,不少大老闆都是在那個時候靠著擺地攤賺了第一桶金,例如聯想創始人柳傳志擺攤倒賣過舊家電,娃哈哈創始人宗慶後蹬過三輪,賣過冰棍。

  

  △電視劇《大江大河》中,通過賣饅頭和倒賣電器起家的楊巡

  進入新世紀後,隨著中國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地攤小販因為無照經營、影響市容、侵佔道路、衛生問題而成為城市管理者眼中必須根除的「文明毒瘤」,小販和城管之間的衝突成為那個時期最尖銳的城市管理問題之一,城管一度與「壞人」劃上等號。

  

  △2009年,因不滿城管暴力執法,四川南充爆發數千人的遊行抗議活動

  近幾年,隨著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管理者素質的提升,城管和小販之間的衝突不再像以前那樣尖銳,取而代之的是整齊的街道和摩天的大樓。可本應走向消亡的地攤經濟因為突如其來的疫情而重生,甚至出現了城管主動叫小販擺地攤的「奇聞」。

  從冤家到朋友,城管和小販之間的身份轉變,不僅反映了中國目前對於恢復經濟的強烈願望,更體現了新時代的城市管理者對如何管理一座城市,如何服務廣大市民的工作思路的轉變。

  

  事實上,管理者如何管理城市,如何造福百姓,如何維持社會的穩定和繁榮,是一個貫穿人類文明發展史的社會問題,我們現在辯論的地攤經濟問題,古人同樣無法迴避。今天,我們就從坊市制度說起,聊一聊宋朝人是如何管理他們的「地攤經濟」的。

坊市制度的建立和瓦解

  裡坊是中國古代城市中最基本的居住單位,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周朝在營建洛陽城的時候,為管理殷商遺民,用一道圍牆將周人和商人劃分在不同的居住區,稱為「裡」,連通不同「裡」的大門稱為「閭」。正如我們把鄰居稱為「鄰裡」,「裡」這個字最早的意思就是指宅院、街坊。

  秦漢時期,隨著中央集權的加強和人口的激增,城市的規模越來越大,居住的人口越來越多,而為了管理好城市,裡坊制度日益完善。例如西漢的長安城,就被劃分為160個裡,「室居櫛比,門巷修直」,專門形容房屋排列整齊的成語「鱗次櫛比」由此而生。到了唐朝,隨著長安城的興建,裡坊制度達到鼎盛,「坊」的稱呼取代了「裡」,並開闢專門進行商業活動「市」,因此也稱為坊市制度

  

  △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的裡坊模型,一個大方塊就是一個坊

  給強迫症患者上一張唐朝長安城的平面圖。唐朝長安城,作為百萬人口聚居的國際性大都市,除了皇城、宮城、禁苑等皇室居所,整座城市被分為東西兩市和108坊,「千百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堪稱強迫症患者的福音。

  

  △唐朝長安城

  可要是讓我生活在這樣一個整齊劃一的城市裡,我是不願意的。

  長安城的一座坊就有故宮那麼大,四周築有圍牆,東西南北各開一道門,由士兵把守,定時開閉;從四道大門延伸出橫豎兩條街道,將每座坊分成四個小坊,再築一道圍牆開兩個門;每個小坊內還有兩條小巷,將小坊分為四片居住區。你以為自己住的是高檔小區,實際上你住的只是小隔間而已,俄羅斯套娃都沒有這樣套的。

  

  住的地方小點沒關係,最要命的是,長安城的居住區和商業區是分開的,也就是坊市分離:所有的商業活動都必須在東西兩市進行。如果我不幸住在城南的安德坊內,我想去出門打個醬油,我就要花一個多小時走上5公裡才能到東市,而且還要趕早,因為唐朝有嚴格的宵禁政策,到了晚上還沒有回家就要在我屁股上打20個板子,情節嚴重的還要砍頭。

  

  古人和我們一樣,也不想跑那麼遠的路買東西,也想吃宵夜,於是,唐朝的「小販」和「城管」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尤其是安史之亂後,朝廷權威的下降加速了坊市制度的瓦解(唐朝的歷史,就沒有和安史之亂沒關係的......)。

  有侵佔街道違規搭建的,有鑿開坊牆無照經營的,還有夜不歸宿通宵營業的。不管是「諸侵街巷、前摸者,仗七十」,還是「一切不許,並令毀拆」,破壞坊市制度的行為就是屢禁不止,到唐朝末年,更是發展到「一街幅輳,遂傾兩市,晝夜喧呼,燈火不絕」的程度。

  唐朝之後是五代十國的大亂世,統治者忙著爭奪天下,城市裡的小老百姓也在爭奪自己的「天下」。到了後周時,京城汴梁的坊市已是形同虛設,侵街為舍,佔道行商已是普遍現象,官府不得已作出妥協,規定「其京城內街道闊五十步者,許兩邊人戶於五步之內種樹掘井,修蓋涼棚。」

  宋朝建立後,城市的商業更加繁榮使得城市裡居住的人口越來越多,臨街開戶的情況越來越普遍,百姓的生活起居吃穿用度已經離不開商業活動,這時的坊市制度已然成為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障礙。可大宋的官家還想重建坊市制度,太祖趙匡胤、太宗趙光義都做過拆毀違章建築的事。

  

  △北宋東京汴梁城

  儘管官府三令五申,侵街問題卻越反越嚴重。宋真宗上位後,決定好好整治一下汴梁的市容市貌,可當他調查一番後發現,侵街的不僅僅是普通百姓,就連達官貴族也參與其中。宋真宗雖然頂住了壓力,拆毀了違章建築,還在街道上豎起了表木,重新制定宵禁政策,可沒過多久,劃分街道的表木就被人拔掉,不僅沒有解決侵街的問題,甚至出現了私鑿運河的侵河現象。

  

  △電視劇《清平樂》中,開在民坊內的點心鋪子

  宋仁宗即位後,終於認識到所謂的侵街不過是老百姓被生活所逼而做出的無奈選擇,也是城市經濟發展帶來的必然變革,於是下令取消宵禁政策,也不再強求恢復坊市。此後,商業活動不再局限在固定的時間和地點,小販們可以自由的在街道上叫賣,商人們可以根據市場需要自行選擇商鋪地點,百姓們也不用擔心因犯夜而受罰,可以盡情享受繁榮都市帶來的便利。

  

  △電視劇《清平樂》中,官員在東京夜市聽評書

  裡坊制度的瓦解,使宋朝的商品經濟空前繁榮,東京汴梁一度成為全國乃至世界的經濟大都市。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記錄下東京城的繁華景象:「東華門外市井最盛,蓋禁中買賣在此,凡飲食時鮮花果,魚蝦鱉蟹,鶉兔脯臘,金玉珍玩衣著,無非天下之奇......屋宇雄壯,門面廣闊,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動即千萬,駭人聞見。」

  

  △《水滸傳》中,賣炊餅的武大郎,賣刀的楊志,賣肉的鄭屠戶和賣包子的孫二娘

宋朝是如何管理地攤經濟的

  在唐朝,百姓按照不同的職業被劃分到不同的坊內居住,並設有一名坊正掌管坊門的開閉,同時負責「按比戶口,課植農桑,檢查非違,催驅賦役」等工作。可隨著坊市的打破,一些新的問題也隨之出現,考驗著宋朝的城市管理水平。

  

  首當其衝的就是行濫,也就是假冒偽劣問題。古代沒有食品安全法,也沒有商品檢驗,市場上的商品是否是假冒偽劣產品根本無法判定,於是宋朝便將「國企」生產銷售的金玉器、鐵器、紡織品、瓷器、酒類和茶類等大宗商品定為正品,民間生產的一律視為「山寨貨」。可國企的產品價格不太親民,大多是百姓更願意買「地攤貨」,至於商品的質量和價格只能靠百姓自己的一雙眼和一張嘴和商販博弈。

  

  除了假冒偽劣問題外,物價管理也是一個難題。由於「地攤貨」的盛行,宋朝官府很難根據商品的好次來確定物價,因此除了糧食這類關係到社會穩定的商品,大多數商品都沒有嚴格的價格管制。不過,宋朝也會做「時估上報」這樣的物價統計:地方州縣每個月都需要向中央匯報物價情況,再由三司部門綜合全國範圍的物價情況,製作「物價統計報告」,如果出現嚴重的物價紊亂,中央就會平抑物價,穩定市場。

地攤經濟的興起是城市管理水平的進步

  對比一下,唐宋時期官府和民間在坊市制度存廢之間的較量,同中國當下的城市管理者和流動商販之間的博弈何其相似。

  唐宋時期的城市管理者為了城市規劃的整齊劃一,為了道路的通暢,為了方便社會的管理,用一道道圍牆將所有的百姓都圈在裡坊之中,將所有的商業活動的局限在小小的東西兩市之中,破壞坊牆的要罰,佔道經商的要罰,夜不歸宿的也要罰,可百姓不是令行禁止的士兵,不是電腦程式控制的AI,他們有自己的生活,不願意被「囚禁」在高高的圍牆之內,也要享受文明發展帶來的成果。最終,坊市制度在百姓的倒逼之下被打破,這才有了《清明上河圖》上的欣欣向榮。

  

  現在的中國同樣如此。地攤經濟雖然不再適應當下高速發展的社會,也不會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有質的改變,相較於經濟意義,地攤經濟重獲新生對於城市管理理念的轉變更具有現實意義。一個普通人,既要吃飯、工作、睡覺,也要唱歌喝酒,要消費娛樂,要和人交往,如果他生活的地方只是一個上百萬人同時睡覺的小區,生活質量又從何談起?

  我曾經玩過一個叫《放逐之城》的小遊戲,在遊戲中,居住區裡要有市場,不然居民會因為來不及吃飯而餓死;還要有酒館,不然居民的幸福度會降低;工作的地方不能太遠,不然會因為趕路而降低效率。現實中的城市管理也是一樣,不可能將工業區、居住區、商業區等不同功能完全劃分整齊,強迫症式的審美是要不得的。

  CBD,創業園區,開發區很重要,這是城市繁榮的體現,可便利店、蔬果店、小飯館,甚至是不起眼的地攤同樣重要,這是普通人日常生活離不開的要素。一個城市的管理者,出於片面的審美,以文明和衛生的名義消滅地攤,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懶政?

  

  倘若一座繁華的城市,沒有了隨處可見、提供差異化服務的小販,這樣的城市總缺少了點菸火味。我更願意在上班的路上,可以在早點攤買一個煎餅,方便又美味,下班了和朋友去燒烤攤喝酒擼串更是痛快,這才是普通人眼裡最美的市容市貌。城市管理者要做的不是將所有的地攤一刀切地趕出城市,這既不方便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更斷了邊緣群體的活路,如何管理好地攤經濟,如何保障和規範商販的經營活動,如何維護市民的消費權益,這才是城市管理者應該考慮的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地攤經濟、夜經濟,我們可學一下宋朝
    宋朝是我國古代歷史上商業最繁盛的時期,地攤經濟、夜經濟都相當發達,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給我們留下了令人心醉神迷的繁華一夢。唐朝,實行嚴格的坊市制,就是將住宅區(坊)和交易區(市)嚴格分開,並用法律和制度對交易的時間和地點進行嚴加控制。居住區用圍牆圈起來,內裡禁止經商。到宋朝,坊市制退出歷史舞臺,代之而起的是允許路邊、街巷隨處擺攤開店,營業時間不受限制。政府不但不予幹涉,甚至明令保護。宋廷取消了&34;,夜經濟開始活躍起來。
  • 有夢花居——沒想到,宋朝人竟是地攤經濟的鼻祖!
    自從國家出臺「地攤經濟」政策後,很多城市都能在大街上看到大大小小的攤位,人們在工作的閒暇之餘出來擺地攤,以此來緩解疫情期間的經濟壓力。擺地攤可不是現代人的專屬,地攤經濟由來已久,在很早以前的古代就有了這一說法。 當我們在享受夜生活的時候難免會感嘆古代人的生活該多麼枯燥乏味,殊不知古人的生活可比我們熱鬧多了。
  • 古代地攤經濟,看古人如何擺攤?
    如今由於各地地攤政策陸續出臺,擺攤熱再次回歸,又是一片人間煙火。那麼,古代人擺地攤嗎?都有什麼政策呢?他們賣什麼呢?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古代的地攤經濟。在古代,商人有兩類,在一個地方固定經營的人,被稱為「賈」,比如說開個有門面的店鋪;而沒有定所,在室外不斷流動著開展貿易的才叫做「商」,近似於我們現代人心中有關攤販的形象。
  • 從「坊市」到「廂市」的轉變,看宋朝是如何加強對城市的管理?
    廂坊制代替了原來僵化的坊市制,使城市的氣象煥然一新,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發展,從而奠定了後世的城市格局,對宋朝當時及以後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宋代商品經濟發展迅猛,城市規模逐漸擴大,使得傳統的坊市制度不再能夠適應社會,因此「坊市制」到「廂坊制」的轉變迫在眉睫。
  • 古代的地攤經濟有多火?看看唐宋的夜市就知道了
    人們的思想也逐步開化,市面上出現了多種多樣的地攤形式和產品。唐朝政府還專門劃分區域,供給商販經商,人們將其稱之為坊市制度。可別小看坊市制度,唐朝政府專門規定,每種貨物都要根據不同屬性規範擺放,食物和服飾不可以放置於同一個坊。這種設計方式,依舊延續在不少現代商場的商鋪設計理念中。隨著唐朝社會的發展,社會風氣越來越開放,夜市隨之出現。如果用影像記錄下唐朝的夜市,其熱鬧程度一點也不遜於現代的夜市。
  • 盛唐也搞地攤經濟,「鬼市經濟」的前世今生,你又知道多少?
    之所以說當時唐朝政府的態度是比較保守的,主要還是由於他們採取了非常嚴格的坊市制度和宵禁制度。各種各樣的「坊」都具備了當時人們所需要的一些商業化的基礎功能,同時也出現了某一個行業在這一個坊市的高度聚集,同時也使當時的唐朝出現了規模經濟的聚攏現象,而真正能夠成為正規商業街區的在唐朝時被稱為「市」。
  • 唐朝人的「地攤經濟」
    眼下最火的經濟熱詞,非「地攤」莫屬。地攤,被人們稱為是城市的煙火氣,總能給人帶來強烈的懷舊之感。其實,地攤文化並非現代社會產物,早在古代,它就已經風行於世。但是,與這種繁榮景象構成鮮明對比的是,唐朝統治者對待商業的發展和城市居民的自由流動,是持保守態度的。為什麼這麼說呢?這是因為,在唐代施行了較為嚴格的「坊市制度」和「禁夜制度」。
  • 宋朝地攤經濟咋樣?「城管」依律執法,皇帝給攤販「讓路」
    引言 萬物都在變,在一場疫情的影響下,最近地攤經濟火了,一下子成了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被譽為人間的煙火。但別忘了,擺地攤以前卻因影響市容而一直飽受詬病,攤販們和城管也曾矛盾重重。
  • 地攤經濟火了,你知道歷史上哪個朝代最適合擺攤嗎?
    地攤經濟,作為靈活就業形式的一種,繼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在失業浪潮中發揮重要作用之後,2020年,受疫情影響,又重出江湖。李克強總理更是稱讚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人間的煙火,是中國的生機。日前,國內多地紛紛明確鼓勵發展地攤經濟,話題熱度相當高,網友紛紛響應要去擺攤創業,地攤經濟是徹底火了。
  • 唐朝官方主導的「坊市制度」的沒落,是民間市場最終的勝利
    坊市制度在唐朝初年便發展到了頂峰,但是在唐朝中期逐漸走向了衰落,宋朝的統治者則是直接否定了坊市制度,這一延續了千年的城市規劃慣例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宋朝一開始便否定坊市是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和現實背景的,坊市制度作為城市規劃的核心點,必須要與時代所需要的城市職能相配套。
  • 中國地攤經濟前傳
    隋唐實行嚴格的坊市制度,坊是住宅區,禁止經商,市是交易區,與坊分離,且唐朝前期規定,諸非州縣之所,不得置市。不是哪裡都有做買賣的地方,也不是每個交易區都能隨便擺攤。>到了宋代,坊市制度被徹底打破,商店貨攤散布於各處,再無時間與地域的限制,「萬街千巷,盡皆繁盛浩鬧」。
  • 宋朝商業的繁榮:突破市與坊的限制,沒有宵禁,還有舶來品
    宋朝初期,坊牆大部分有損毀,宋仁宗時期,又下令拆除了汴州城剩餘的坊牆,坊市制也被廂坊制代替,凡是臨街的地方都可以開設商鋪。廂坊制:宋朝城市的基層區劃制度,每個基層廂下屬有二至二十多個坊。例如,熙寧三年,開封城東西兩部分被稱為「左廂」和「右廂」,辦公處稱為左,右廂公事所,地位等同於縣。
  • 宋朝商業的繁榮:突破市與坊的限制,沒有宵禁,還有舶來品
    二:宋朝商業繁榮 1 突破市與坊的限制 先秦以來,古代的城市都嚴格執行坊市制,說白了就是商人賣東西的「市」與老百姓居住的「坊」被強制隔開。獨立的市,白天開放,夜間關閉,坊市之間獎立起高牆,由若干街道相連接,街道兩邊不允許興建民居。市是繁華的商業區,坊是普通的居民區,被隔的清清楚楚。
  • 什麼是「廂坊制」?唐朝就出現的制度,為什麼會在宋朝飛速發展?
    因此廂坊制的建立以及管控政策的改善,使得兩宋時期的商業經濟得到了空前發展,這使其經濟成就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超越唐朝,成為中國封建時期封建經濟變革的關鍵階段。新興的廂坊制更加注重合理布局和合理經營與唐朝時期坊市制度的死板經營來看,宋朝的城市經濟發展,顯然更加靈活和多元化,這使得兩宋的社會經濟發展,經常會給今天的我們一種非常繁榮的印象。
  • 從「裡」到「坊」乃至「坊市」,淺談民居管理制度的歷史演變
    「城市是鄉村的高級表現形態,是社會發展枝條上的一枚必然果實」。從現在看來,中國古代的民居管理制度從一開始便是服務於政治而非經濟的,所以中國的民居管理制度從一開始便具有著鮮明的政治特性。左祖(太廟)右社(社稷),面朝後市,市朝一夫。而後歷朝歷代,營建都城,莫不如是!《管子·度地》認為這樣的制度有三個作用:一、安置百姓。二、拱衛君主。三、便於買賣交易。
  • 地攤文化的古與今
    周朝時期,開始有了城市功能分區,王城的中心是宮殿,布局遵守「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原則,地攤便在市中誕生。市的每日的交易活動分三次舉行:「朝市」在早晨,「大市」在午後,「夕市」在傍晚。參加夕市貿易的,都是小商小販。
  • 由「坊市」到「廂坊」的城市格局演變,看宋代城市管理模式的變化
    大量流動的人口,高度密集的工商業,空前活躍的城市經濟,市民文化生活豐富多彩,構成宋朝不同以往朝代的社會特色。而新的城市管理問題隨之出現,秦漢隋唐時期以坊市封閉為基礎的城市管理「靜態管理模式」遇到嚴重挑戰,難以繼續推行。宋人直面難題,突破歷史定式, 改「坊市」管理模式為「廂坊」管理模式,並施行一系列大膽變革,城市管理力度得到大幅提升。
  • 歷史小知識:跟著小編走進宋朝,聊一聊宋朝的軍籍制度
    歷史小知識:跟著小編走進宋朝,聊一聊宋朝的軍籍制度文/開心的美少年驢友中應該沒有想在宋朝當兵的吧?就算有,也還是算了吧,你又不是嶽飛,投身楊家軍麾下,楊業死後楊家也落沒了。每一指揮規定步軍為五百人、馬軍四百人,實際上則少於此數,甚至不到三百人也有。指揮下為都,每都為百人,長官馬軍為軍使、副兵馬使,步軍為都頭、副都頭,其下均設十將、將、虞候等,軍士面上也刺軍號名。宋、西夏戰史上宋軍在太宗時期和王安石變法時以及範仲淹、狄青宿守西北時取得過像樣的勝利。
  • 試想一下,如果大唐有「地攤經濟」……
    (黑人問號臉:誰會在地攤賣藥?)從小夢想成為國際頂尖服裝設計師的安樂,最近終於設計出了爆款,採用全新材料百鳥羽毛做成的「百鳥裙」,帶到東市剛一出攤,就被哄搶,供不應求,只能開啟預售模式,接下來的幾個月安樂都要忙著趕工,擺攤的工作只能交給客服了。
  • 宋代經濟制度已經比較成熟?簡述「坊市合一」制度工商業行會經濟
    一、宋代「坊市合一」制度從「市」的方面來看政府不強制規定「市"的設置地點在城中也不設置專門的「市」而在城鄉結合部湧現出大量的"墟市「和"草市」這些市場都是自發形成的而且政府對其幾乎不加任何幹涉。此後宋仁宗再次頒布禁止侵佔街道的法令甚至強制拆除了違章搭建然而一次又一次的死灰復燃,讓這種努力顯得蒼白無力;坊牆"最終被破壞殆盡標誌著古典城市結構的最後象徵物徹底從城市中消失唐代的「坊市」二元結構也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坊市合一」不僅是"市"地消失同時也是「坊」的消失;坊市合一'標誌著古典城市結構的瓦解以及近代城市結構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