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業專家關注閱讀新生態:時下,上海活躍著大大小小近千個讀書會,微信群成為標配,不僅衍生出微信課等線上閱讀討論,還用「打卡」方式「逼」年輕人養成讀書習慣
有一種說法認為網絡是紙質閱讀的「終結者」,社交軟體成了碎片閱讀、「淺閱讀」的始作俑者。不過在一群滬上愛書人這裡,網絡卻成為「深閱讀」的平臺。由共青團上海市委、上海市新聞出版局聯合主辦的上海青年讀書會同城對話第四季「愛閱讀樂分享———網絡助力閱讀」,亮相本屆上海書展。多位滬上讀書會負責人不約而同談及「打卡閱讀」的新模式。
自古「書非借不能讀也」,到現在成了不打卡沒法養成閱讀習慣?多家書友會負責人表示,如今上海活躍著近千個讀書會,微信群成為「標配」,用「打卡」方式「逼」年輕人養成讀書習慣。
知識雲分享,彈幕就是提問區
讀書會如何玩轉網絡平臺?活動現場,多閱公益文化發展中心負責人周洋,展示了一段苗苗讀書會在彈幕網站Bilibili上傳的《打造兒童的閱讀環境》視頻,為親子閱讀提供專業建議。一場線下讀書會通常在二三十人左右,網絡輻射力則更加廣泛。上傳才兩天時間,已經有千餘條彈幕留言:「房間比較小怎麼建立閱讀區?」「環境應該布置成什麼顏色,選哪些書?」許多年輕家長十分注重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避免孩子沉迷遊戲,因此,讀書會的視頻彈幕就成了他們即時的提問區。周洋告訴記者,這些問題都將以彈幕的形式進行解答,一些話題還會成為下一場線下讀書會的討論主題。
用線上討論推進線下閱讀,也在「微信課」中得到體現。參與者不必擔心微信群的你一言我一語淹沒了討論的主題,「微信課」自有規則:主講人在前一天發語音講課領讀,其他成員禁言,第二天其他成員再進行討論,最後由主講人一一點評。同濟復興古典書院代表鬱迪把這種網絡閱讀定義為「立體細分的學習模式」:「由於網絡平臺的延時、暫停、回放功能,這也改變了必須所有人聚齊在一起、佔用整塊時間的傳統集體閱讀模式。我們可以將閱讀、分享、答疑、討論,分時分塊地進行。藉助微信平臺實現線上、線下的互動。」此外,復興古典書院還利用喜馬拉雅FM平臺進行音頻分享,鬱迪表示,如果說微信群是深度討論,那麼音頻播放平臺的傳播輻射範圍則更廣。
每日一字,網絡時代也可以「細嚼慢咽」
網際網路助力閱讀,不只體現在分享方式的多樣化,也讓一些冷僻的經典和古籍發揮長尾效應,找到年輕的讀者群。「國學新知」以《左傳》《中庸》等國學經典為閱讀對象,別看一次常規的線下讀書會不過數十人參加,可在網絡上,他們卻擁有近90萬的粉絲。近期,他們又選擇了《說文解字》作為解讀對象,以「每日一字」的形式在微信公眾帳號推送逐字解讀的視頻和文章,每篇的平均閱讀量達到上千次。
相比於歷史故事,《說文解字》作為一本「古代的字典」主要梳理漢字的形、音、義,看似繁瑣專業的內容為何能受到年輕人的青睞?「國學新知」理事程傑說:「年輕人對傳統文化日益產生興趣,漢字就是一個很小的切口。我們邀請上海博物館青銅器研究部的專業人士主講,梳理漢字的發展脈絡,既有專業知識,也結合當下漢字意義的遷移進行闡發。不少讀書會成員打趣說,了解就算是給孩子起名也很有幫助。」以「王」字舉例,過去有種說法是從老虎頭上的毛色花紋演化而來。其實甲骨文中,「王」與「士」同源,而在篆文中,「王」與「玉」字形相似,區別在於「玉」的3橫疏密均勻,而「王」的3橫上密下疏,後為區別兩字才為表「玉」的字上加上一點,所以現在不少王字旁的漢字如「琪」「珏」其實都與玉石相關,而這些字正是不少人名字的高頻字。
這在《說文解字》原文中不過數十字的內容,最終被衍生出整整一堂課的乾貨,這樣的讀書會更像是高校的精讀課。程傑認為,在網絡時代,一些經典更應該「細嚼慢咽」。這樣的經典文本資源不難獲取,然而自己對著文言文和生僻字很難啃下去,有了讀書會的引導和討論,使得經典更容易親近。
據悉,「悅讀青春」上海青少年深閱讀計劃之青年讀書會同城對話,已在上海書展期間連續舉辦4屆。主辦方致力於營造以深閱讀為生活時尚的上海青年讀書文化氛圍,讓閱讀成為上海青年的一種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