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常常使人驚訝,我們能從中感受到很多與現代美學觀相一致的設計表現效果,這讓現代的我們百思不得其解。雲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民眾並沒有受過太多的文化教育,他們的文化程度都不很高,甚至有些人連字都不認識,更別提進行專門藝術培訓,但是為什麼他們在從沒有接受過正規美學藝術教育的基礎上能將美學形式發揮得這麼好,這主要是因為他們都有一雙善於觀察自然,並從中發現美的眼睛。自然中關於形式美的設計比比皆是。
之前我們就說過自然是「最具天賦的設計師」,世界萬物之美及各自功能的擁有都來自於大自然的安排。少數民族群眾熱愛大自然,崇敬大自然,他們在服飾上運用的各種形式美設計觀都是從自然界中總結、積累而來的。關於形式的概念,我們的藝術是以視覺感官為主的形式,藝術對象的造型、色彩、材質效果是構成視覺效果的主要因素,也可以稱其為外在表現元素,這三者通過一定的方式進行排列組合,最終構成不同效果,帶給人不同感受。這裡的排列組合方式就是形式,「形式是作者的思維、事物的現象和技術結合起來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
現階段這些形式已經具有一定規律,形式規律美正是人們經過一次次實踐,然後積累經驗而獲得的,它是美呈現的內在指導因素。「形式美, 主要是指各種形式因素的有規律的組合,從而形成了某些共同的特徵和法則,它包括色彩、線條、形體等因素,也包括對稱均衡、多樣統一等形式法則。」對比與統一的形式,美學觀在現代藝術設計中,對比與統一的形式被普遍地運用著,通過對比展現設計細節和重點,同時又通過統一戰線設計整體風格。對比,最開始是文學創作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根據查找相關釋義,我們明確了它有關於對立的意思,或者說把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較, 讓人們在比較中分清好壞,辨別是非。
運用對比手法有利於充分顯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現事物的本質特徵,在文學中它能較好地加強文章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而在藝術設計範疇中,對比則通過比較而產生美的效果,它們的對象至少是兩個,這是因為差異而呈現的美。統一則和對比相反,它具有整體性、合二為一的意思。在藝術設計範疇中指物體之間因為具有共同運用規律特點而形成的美的效果,強調整體上的美。對比與統一相互依存,這樣的美存在於萬事萬物中,和中國傳統陰陽觀相切合。萬事萬物存在陰陽,也就存在對比,對比的事物不可能單獨存在,它必須要統一,這又正反映出萬事萬物的關聯性。從整體上看,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裝的結構款式相對簡單,它與其圖案、色彩的複雜裝飾性形成對比。
少數民族服飾結構依中國傳統思維理念來看,它一般以平面、寬鬆為主,通過貫頭式、纏繞式、披掛式等形式穿著於人身上,講究的是自然舒適、簡單方便。但當他們對服飾進行圖案紋樣裝飾與色彩搭配時又極其繁複,一針一線,通過他們的縫與繡,從頭到腳極盡華麗,使服飾呈現五彩繽紛、精美絕倫的效果。那麼如何在這樣的繁簡對比中將兩者進行統一呢? 這就要依靠服飾的穿著層次來發揮作用。服裝款式雖然簡單,但它通過裡三層外三層的套穿,使得層次變得豐富,因而從整體上看其結構就顯得複雜起來,同時它也與圖案紋樣達成統一, 將有圖案紋樣的地方儘可能有層次地顯露,使得裝飾效果而豐富。少數民族服飾上的精美圖案雖極盡裝飾效果,但並不是滿滿的大面積出現。
他們將圖案紋樣做成條形花邊,以及方形、圓形或如意形花樣繡片,然後再將其鑲飾於服飾之上,一般以領口、門襟沿口、袖口、褲口邊、衣服下擺、開衩處等為主要裝飾位置,而剩餘的地方都不做任何裝飾,以大面積底色形式存在,這就形成了繁簡對比、相互映襯的效果。在對比的作用下有花樣圖案的地方越發繁複精美,而沒有裝飾的地方又簡單直接,大面積的底色使得服裝整體感增強。另外,在領口、門襟沿口、袖口、褲口邊、衣服下擺、開衩處等地方出現的繁複花樣雖單看樣式多樣、細碎分散,但從整體上它們是對某一特定紋樣、色彩或繡制方法的重複。
如左右部位的花色紋樣重複對稱、上下花色紋樣的重複穿插、前後紋樣的反覆利用等,使得有紋樣出現的地方雖豐富多樣,但其風格近似,充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聯性,最終形成呼應,獲得對比統一的整體效果。在服飾的色彩運用中,整體上花色與底色具有強烈反差對比效果。花色一般都以豐富色相、鮮豔色調為主,而底色常以白、黑、深藍為主,它們兩者之間產生了色彩強烈的明暗、鮮明對比性,引人注目。同時再仔細看裝飾圖案紋樣,每一組系列的花色都異常統一,它們常以鄰近色做層次表現,同時色相不同的地方使用同一層次的色純度和明度來搭配,使得紋樣顯得統一而整體。
參考資料《中國雲南現代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