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知天命如何理解?不是認命,而是懂得了順勢而為

2020-12-20 倚馬看花說情感

論語《為政》篇中有記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後來,也用這些詞語來代指人生不同的年齡階段。

對於每一階段對應的詞語,每個人可能都有不同的理解,只拿五十知天命來說,很多人認為五十多歲的時候,人就能夠理解和接受自己的命運,也就是認命,也有人認為到了五十歲,人開始懂得一些人生真正的道理。

在看花看來,所謂天命,代表的是自然、社會和生物運轉的規律,而五十知天命,就是對這些規律有了一定的掌握和自我的理解,並能夠根據自己的理解順勢而為。

人生就像種植,人到五十,是掌握規律,迎來收穫的時刻

很多時候,人生就像是在天地裡種植莊稼,一個剛剛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對什麼都不甚了了,就像一張白紙,這個時候正是需要不斷學習,積累經驗的時候。

到了一定年紀,靠著年輕和力氣能夠獲得一點收成,便是而立,再過幾年,明白了光靠力氣不成,掌握了很多技巧,便是不惑,待到知命的時候,對於這項工作已經有了完全的了解,掌握的規律,於是便得到了豐厚的回報。

人到五十,正是掌握規律,迎來收穫的時刻,年輕的時候已經經歷了足夠多的困難,也在滿是泥濘和險坑的人生道路上跌跌撞撞走了一程,終於擁有了足夠的格局和見識,掌握了人生很多道理。

五十歲,是一個人剛剛褪去熱血,卻並未完全冷卻的時候,精力在下降,智慧和閱歷卻漸漸高漲,心裡猶有希望的火在緩緩燃燒,也更有餘力去順應規律,獲得更多的幸福。

知天命,就是懂得在規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順勢而行

知天命並不是認命,而是能夠掌握人生、自然和社會運轉的一些規律,在這些規律裡看到更多的趣味和可能。

可以說五十歲是前半生和後半身的分界點,閱歷已經具備,而機能尚未喪失,雖然人生的時間已經過去大半,但把握機會的能力卻已經達到了很高的程度。

在規律之中看清自己,找到自己的定位,並滿滿嘗試著順勢而為,讓自己在人生風浪裡可以穩穩立足,正是這個年紀的最好狀態。

人生無法重來,我們也無法左右自己的人生階段。實際上,每一個人生階段都有不同的特點,人至五十,知命順勢,正是收穫幸福、收穫果實,收穫成功的時候。

對於那些真正知天命的人來說,五十歲可能會是一個新的開始

人生的覺悟和成功,其實沒有來得太晚的時候。不管是在怎樣的年齡,怎樣的狀態,當你能夠知曉自己的天命,並學會順勢而行的時候,你的生活就能夠出現很多不同的幸運和成功。

有人說年過半百,人其實已經開始向著老去和死亡進發,無論什麼事,想要開始都已經為時已晚。

事實恰恰相反,對於那些真正了解了自己,以及人生規律,並能夠靈活運用的人來說,五十歲可能會是一個新的開始。

姜子牙八十歲才掛帥,劉備到四十才勉強擁有自己的隊伍,司馬懿六十歲開始帶兵,這些人的人生都取得了斐然的成就,但他們的成功開始得都不算早。

結語

五十而知天命,人到中年,容易心灰意冷,實際上完全沒有必要,只要心存希望,從前的所有經歷都會成為你的財富,而且,當你真正知曉天命的時候,你的生活和心態都會變好很多。

人要相信自己的潛能和力量,也要明白,只要認真生活,人生就不會白過。知命用命,讓人生在後半程裡依然煜煜生輝。

人活一輩子,一定要鼓足勇氣,在不斷地積累裡不斷勃發,在正確的規律裡順勢而為,活出精彩模樣。

文:倚馬看花

歡迎閱讀、點讚、收藏、分享。您的關注是我最大的榮幸!

相關焦點

  • 五十歲的人生,知天命,卻不要認命
    人到五十歲,知天命,卻不要認命。人到五十歲,上有老下有小,你是家庭的頂梁柱和社會的中堅力量,責任和生活的重擔壓在肩頭,雖然很累卻無路可退,即使不能奔跑,也要勇敢前行。人到五十歲,到了知天命的年紀,一切都要「為而不為」,一切都要盡心盡力,卻要看得開,想得透,但問耕耘,莫問收穫,所謂「盡人事,聽天命」。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會有結果,你不去努力,卻一定不會有好的結果。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什麼?看完你才懂得其中的意思!
    導讀: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什麼?看完你才懂得其中的意思!50歲是一個人從中年步入老年的過渡期,也說明一個人過完了半生,大體基本輪廓依稀可見,無論是學識,還是閱歷,以及自制力,都到了最高境界了,基本的方向應該不變了。
  • 關於孔子的五十而知天命,你了解多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見《論語·為政》)意思是說,人到三十歲的時候,即使沒有建功立業,也要找到人生立的方向;從三十歲到四十歲,經過十年的努力奮鬥,到四十歲的時候,在你所從事的領域中基本做到遊刃有餘不存在困惑了;五十歲的時候了解順應自然規律,六十歲的時候,別人說的好話壞話都不會放在心上了,聽什麼都順耳;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卻無處不中規中矩,也就是說主觀意識和做人達到了融合為一的階段。」
  • 五十而知天命,就是懂得了順其自然,不再起執念。
    子曰: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這孔老夫子口裡的「不惑」與「知天命」,是指人的40歲和50歲,這個年齡階段也剛好就是人生中的中年時期。所謂「不惑」,就是懂得了很多道理,不再會迷惑;而「知天命」,就是懂得了順其自然,不再起執念。按說四五十歲這個年齡的人,應該是已經把人情世故與人生百態都看的很清楚了。不再會過於強求一些並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對一些很棘手的事情也基本能做到淡定自若、並順其自然。但在現實社會中,能真正達到這樣境界的人並不多,甚至是少之又少。
  • 如何「五十而知天命」
    又走過了繁花似錦的青春歲月,如火如荼奮鬥了二十餘年,如今的70後,進入了五十華年。李商隱面對五十弦的錦瑟,浮想翩翩,留下了「只是當時已惘然」的感慨。唐代著名文學家,一代文宗、執掌文壇三十年之久的張說,五十歲時嶽州孤臥,深夜不寐,輾轉反側,寫下了:炎洲苦三伏,永日臥孤城。
  • 五十知天命,何為天命?
    古語說,五十知天命,五十五了,還千裡在外打工,艱難維持生計,不能不說是命了!今生雖苦,但也要苦中尋樂,工作之餘,喜靜靜讀書寫字,聽音樂,漫步大自然,性格極內向,餘生做好自己,一切隨緣吧!《了凡四訓》有言:「造命者天,立命者我。」
  • 五十而知天命指的是什麼天命
    孔子說,人生五十而知天命,那知道的是什麼天命?這種理解和答案因人而異,而且見解多且不同。有人說是知道了自己以後的人生該怎麼過?也就是說知道了上天給自己是怎樣安排了?有人說50歲的人對事情不再有追求,對榮辱不再關心;但事實上這個所謂的知天命,應該是兩層意思,一層是人到了50歲,已經快從中年步入老年,應該徹底知道自己了,知道自己在這個時代和社會的位置,(不是地位)十歲以前可以混沌無知;二十歲可以懵懂輕狂;三十歲可以對自己非凡幻想;四十歲可以對自己抱有半醉半醒;但到了五十歲,那就該徹底知道自己是一塊什麼料,有多大的能量。
  • 五十知天命,不亂於心,不困於情
    文:清說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什麼意思呢?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人過五十,便到了知天命的年紀。「知天命」,並不是聽天由命,無所作為。而是明白了人世間「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道理。
  • 五十而知天命,那麼「天命」到底是什麼呢?
    孔子在晚年對自己的一生進行了簡要的自述,在《論語·為政》中寫道: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一評述成為無數讀書人的「人生標杆」,每逢年歲將至,總有觀聖人行跡來反思自己的生平,三十「立」的是什麼?四十自己是否真能「不惑」?五十是否真的理解了「天命」?
  • 五十而知天命,知道了什麼?
    五十而知天命,什麼叫「知天命」?就是明白自己的能力,到底能幹點什麼,命中注定該幹點什麼。他認為,學習的目的,是造就君子,君子的使命是做官,讀書一定要做官,沒商量,但什麼時候出山,在誰手下幹事,全看天命如何。五十而知天命,不是聽天由命、無所作為,而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為但不企求結果。五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後,雖然仍是發憤忘食,但對個人榮辱已經淡然。
  • 為什麼就五十而知天命呢?
    為什麼說五十而知天命呢? 我們芸芸眾生都在辛苦打拼, 隨著歲月的流逝 我們漸漸的變老了。 這時, 人生已經過半, 我們經歷了太多的事, 也足以給生活下結論了。 我們的能量 、我們的人脈、 我們是怎樣一個人?
  • 五十知天命,喝好人生「七杯水」,說的走心!
    五十知天命,不是聽天由命的意思,而是懂得理想實現之難,做事情不再拼命追求結果。職場五十歲,更要懂得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管職業生涯如何,做到隨遇而安,順其自然,不要再貪戀那些得不到的東西,職位、權力、金錢、美女,得到是命,得不到認命,該放下就放下,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知足常樂,常樂長壽。【2】君子之交淡如水。人過五十,交友要做減法了。
  • 五十而知天命?(一)
    如今,早已過了「不惑」之年的我,也已經到達「知天命」的年齡階段了。所以就自覺不自覺地經常思考:什麼是「天命」?怎麼做就是「知天命」了?我個人覺得第二個問題比較好回答。孔子這裡的知天命,肯定包含順應和服從天命的意思,不然就不會有「知天命」的意識自覺而行諸文字了。
  • 孔子說「五十知天命」,忙碌半生的你,知天命嗎?
    「五十知天命」出自孔子的《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一段話是孔子的人生感悟。從生理角度講,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體盛衰的總規律。
  • 人到五十歲,知天命之年,這四件事,還是認命吧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人到五十歲,許多事該放的放,該忘的忘,對一些名利慾望也該學會看淡了,人生要學會隨時給自己做減法,才會輕鬆前行。人到五十歲,早已走過了激情的年紀,不再意氣用事,學會了向生活低頭,學會了沉默寡言,學會了對自己人生的深度思考,人到五十歲,終將會明白,人生沒有回頭路,許多事,不是你想怎樣就怎樣,得不到的名利,愛不到的人,還是放下吧,求而不得的奢望,往往是人生的煩惱和痛苦。
  • 五十知天命,知的「天命」究竟是什麼?這點你也應該知道
    五十歲,已年過半百,這個歲數,在民間有種說法叫知天命。知的是自己的人生軌跡,早已不怨天不尤人。五十歲,也是上有父母要贍養,下有子女要照顧的關鍵年齡,不敢有絲毫鬆懈。五十歲,還未退休,該盡的社會責任還要堅持下去,甚至更加的有建樹。
  • 五十知天命,都知道了些啥?
    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人到五十,人生也過半了,真正開始下半場了。「吃一塹,長一智」,酸甜苦辣都嘗過,就漸漸看透了人生,也看淡了人生。1、忙來忙去,忙啥?都說,「敖過去,你就贏了」,但這麼長的日子,如何熬,熬到哪一天,才是一個頭?也許等六十歲,退休了,就熬完了,會是這樣的嗎?人到五十,為什麼心累,其實心裡亮堂堂,一清二楚,但累還是要繼續,這就是生活。3、婚外的「真愛」,為啥?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這個「知天命」是什麼意思?我們以往的...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這段話中,其實包含了,孔子自己練習「動態入定」的三個階段。(什麼是「動態入定」,這裡不累述了,有興趣的可去看我的文章)第一個階段:十五歲到三十歲,「動態入定」的學習,老師是很難用語言傳授的,學生也很難通過語言、文字理解,所以,需要花很大的功夫慢慢體悟、揣摩……第二階段:三十歲到四十歲。在這個階段對「動態入定」有了領悟,知道「動態入定」是怎麼回事了,屬於入了門道。
  • 五十而知天命也!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個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五十本應是知天命之年 ,樂天知命,無需強求 ,因為人生已經過去了一大半 。過了五十是個很尷尬的年紀 。在單位上班的感覺進步沒希望 !去打工老闆又嫌你年紀太大!只要你失業了,就很難再就業 !絕大部分單位招工條件,年齡基本都是需要四十多歲以下 。每年畢業的大學生許多都找不到工作 ,就別說已知天命的我們 。
  • 五十知天命,到底什麼是天命?看完你才懂得其中的意思
    50歲是一個人從中年步入老年的過渡期,也說明一個人過完了半生,而人到了50歲後也是進入知天命的年紀。天命一般人理解的是上天安排的命運,也決定一個人的壽命有多長,但是也有人說知天命就是看透人生,順應上天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