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東省委政法委、平安山東建設領導小組市域社會治理組公布2020年度社會治理創新優秀成果名單,「青島西海岸新區『1234』模式做實網格化服務管理」因亮點突出、導向準確,具有可複製、可借鑑性,在眾多案例中脫穎而出,順利獲評。
近年來,青島西海岸新區以做細做實網格化管理工作為觸點,通過推行「1234」網格治理模式,探索構建資源統一整合、服務智能精準、力量多元共治的網格化社會治理新體系,激發出網格治理新動能。新區連續三年獲評全國創新社會治理優秀城市,「有事就找網格員」如今已成為西海岸新區群眾的口頭禪,力量在網格聯動、問題在網格處置、矛盾在網格化解……網格已成為西海岸新區社會治理的「首道防線」。
創建一套體制,夯實四級治理體系
青島西海岸新區獲批後,在全國率先設立「區-鎮街-社區-網格」四級社會治理工作架構,成立全國首家區級社會治理中心,統籌全區社會治理工作。
鎮街設立鎮街社會治理工作委員會和社會治理聯動指揮中心,加強鎮街對網格管理的總體統籌。社區建立社會治理服務工作站,加強網格黨支部書記配備,強化其「第一責任人」網格事項組織調度職責。
網格層面則建立網格黨支部,抓好網格化管理工作陣地建設,目前全區已建成100個樣板網格,力爭3年內實現全區網格規範化建設全覆蓋。
實施兩個融合,織牢平安和諧網絡
「聚焦問題發現,西海岸主動鋪設網格,勾勒基層治理網格架構,將過去傳統、被動的管理,轉變為現代、主動的治理。」西海岸新區工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區社會治理中心主任車貴正介紹。
青島西海岸新區將全區劃分為183個管區、1309個社會治理網格,在每個網格建立起「1名網格長+1名專職網格員+N名專業網格員」的組團化運行模式,推動綜合執法、安監、公安等部門執法人員實名下沉網格,形成以區、鎮街聯動指揮中心為樞紐,以基層網格為管理單元,職責明確、信息共享、渠道暢通、處置有力的網格化治理體系。
以社會治理專職網格員為橋梁紐帶,青島西海岸新區創新建立50萬元的公眾參與社會治理獎勵資金,聯繫整合格內機關事業單位、駐區單位、社會組織、群團組織、企業、學校、社區以及外來人口等八大主體參與社會治理,擴大社會治理網格「朋友圈」,目前全區共建立社會力量參與網格治理工作群1400餘個,凝聚各類社會力量達13萬餘人。
強化三大支撐,增強專業治理能力
網格是社會的神經末梢,網格員好比神經元。新區劃分為1309個社會治理網格,將社會治安、信訪穩定、糾紛調解、安全生產、城市管理、民生服務等六大領域事項納入網格管理。按照「一格一員」的標準,公開招考1309名大專以上學歷的專職網格員,實行星級管理,加強隊伍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升。
另外,新區建立完善標準化網格管理規範,實行區、鎮街雙重管理、雙重考核,做好專項制度支撐。新區明確網格員「政策法律宣傳、社情民意採集、安全隱患排查、城市管理監督、矛盾糾紛調解、民生服務代理、網格運行協調」7項基本工作職責,建立專職網格員七級工資制度,暢通職業化發展渠道,網格員隊伍實現了統一服裝、統一培訓、統一工作標準、統一考核、統一調度指揮「五個統一」。
新區還強化信息化技術支撐,開發建設互聯互通的社會治理平臺,匯聚全區220萬人口基本信息、26萬家企業信息、78類城市部件等基礎數據資源,整合社會治安、安全生產、森林防火、城市防汛等2.3萬路視頻監控,以及500萬條網格巡查和民生訴求數據,在網格終端實現數據共享和實時推送。
完善四項機制,提升網格治理效能
網格織密,如何能使整張網有效順暢的運行起來,青島西海岸新區下足功夫。「我們通過『一網統籌』實現各條塊銜接,以網格為主導,探索出了條塊密切協作的網格化運行機制,大聯勤增強網格治理滲透力,將問題解決在基層網格裡。」車貴正說。
青島西海岸新區建立了網格響應、網格聯動、網格督查、協同服務四項機制,打造了權責明晰、高效聯動、上下貫通、運轉靈活的社會治理組織體系。網格員發現的問題隱患,分別由區、鎮街、管區三級進行研判、分辦、處置、反饋、核實,實現「格內事格內辦、簡單事群內辦、疑難事上報辦」。鎮街社會治理聯動指揮中心定期組織專職網格員,協同安全生產、環境保護、城市管理、綜合執法等部門開展集中行動,打造「聯動處置平臺、分析研判平臺、現場督辦平臺、政策宣傳平臺、便民服務平臺」五型工作站,實現多部門聯勤聯動。
青島西海岸新區組建區級網格督查大隊,建立專職網格員常態化督查機制,對專職網格員工作狀態不定時視頻調度,問題現場反饋、一次性整改,形成「日監管臺帳、周工作分析」,督查情況定期下發通報。全區1309名專職網格員積極開展社情民意徵集活動,梳理出群眾反映強烈的城區物業管理、便民早餐等九大類問題,以及道路建設、醫療服務等五大類農村問題,分別交由相關部門承辦,推動區級層面陸續出臺便民早餐點建設、商品房精裝修、日租房管理、農村改廁等方面的若干惠民政策,一大批社會關切的難點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並註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繫: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