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赤水河畔,山清水秀,走進七星關區林口鎮雞鳴三省村,曾經的羊腸小道變成了一條條縱橫交錯的通村公路,猶如一條條彩帶纏繞在青山之間。
雞鳴三省紅色旅遊景區春暖花開。(雞鳴三省紅色旅遊景區供圖)
曾經,因交通閉塞、土地貧瘠,黔北深處的赤水河流域是典型的中國西南生態貧困區域。
雞鳴三省位於川、滇、黔三省交界處的畢節市七星關區林口鎮,素有「雄雞一鳴、三省皆聞,一步踏三省」的美稱。(圖片來源 中國黨刊網)
而今,公路盤上烏蒙山,車輛開到家門口,橋梁架上赤水河......七星關區團結鄉、生機鎮、清水鋪鎮、田坎鄉等橘橙種植較為密集的沿河一帶鄉鎮,將優質瓜果輸出,飄香萬裡,一條條資源路、致富路在烏蒙山區鋪開,成為了貴州脫貧攻堅進程裡一個美麗的音符。
雞鳴三省會議會址及紀念碑。(雞鳴三省紅色旅遊景區供圖)
這是貴州當下貧困地區最真實、最動人的圖景,如畫卷一般,展現著多彩貴州在新時代的新氣象、新作為、新跨越。
(供圖 魏立衛 韓賢普 汪瑞梁)
世界扶貧看中國,中國扶貧看貴州。作為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2015年全省有貧困人口623萬,數量居中國第1位,面對諸多「世界級」的脫貧攻堅難題,貴州能否按時打贏脫貧攻堅戰,事關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年奮鬥目標的實現。中流擊水,奮楫者進。十八大以來,是貴州4000萬兒女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牢記囑託、團結奮進,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大力實施「大扶貧戰略行動」,深入推進「四場硬仗」,實施「四個聚焦」主攻深度貧困地區,農村從普遍貧困走向整體消除貧困。 2018年,時任世界銀行行長金墉,到貴州考察後評價:「貴州是我見過最令人鼓舞的脫貧範例之一。」 是怎樣的奇蹟讓金墉讚嘆不已呢?
時任世界銀行行長金墉
2019年,貴州全面完成188萬人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從根本上改變了居住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方貧困群眾的命運;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24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85%,貴州從全國貧困人口最多的省份變為減貧人口最多的省份,毫無疑問,貴州創造了全國脫貧攻堅的省級樣板。今年5月,在2019年全國脫貧攻堅成效考核中,貴州等14個地區綜合評價為好,各獲獎勵3億元。好字來之不易,貴州是如何做到的? 破除瓶頸制約,交通扶貧打通發展關節。貴州窮,交通落後是一大因素。連綿不絕的大山,一度阻斷了人們擺脫貧困、邁向小康的步伐,成為貧困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攔路虎」。
(供圖 魏立衛 韓賢普 汪瑞梁)
「年年五穀豐,就是路不通,有貨賣不出,致富一場空。」一句話道出了貴州交通的痛點,要打贏脫貧攻堅戰,交通建設成為了第一道關口。為此,貴州省委、省政府加強了對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將項目與資金向貧困地區傾斜,在全力打通交通「主動脈」的同時,2017年,貴州啟動了農村「組組通」硬化路建設三年大會戰。按照「通不了就搬、搬不了就通」的原則,實現了2019年全省30戶以上的村民組全部通硬化路。如今,縱橫交錯的農村公路和入戶通道,猶如一條條毛細血管,遍布在貴州農村,交通扶貧成為了貧困地區脫貧的「加速器」。
通組道路與青山相得益彰,處處成景。(攝影 葛永智)
山路暢通幸福來,畢節市黔西縣新仁鄉化屋村,因為通了公路,昔日村民眼中的窮山惡水,如今變成了引人入勝的旅遊景點。「以前賣個東西,人挑馬馱,現在路修到家門口了,不管是走親戚還是賣東西,騎個車一會就到了,太方便了。」荔波縣瑤山瑤族鄉群力村村民心裡樂開了花。路通民心腸,道順百業興。農村「組組通」硬化路 ,把脫貧致富的康莊之路鋪到貧困戶家門口,從戶到組、從組到村、從村到鄉、從鄉到縣,來自千家萬戶的「黔貨」源源不斷走出大山、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發展要素在城鄉之間活躍起來、流動起來、奔湧起來,為脫貧攻堅奠定了堅實基礎。搬出嶄新天地,易地扶貧搬遷斬斷窮根。貴州是全國易地扶貧搬遷規模最大的省份, 2016年到2019年,四年時間,貴州堪比五個冰島全國人口的188萬貧困人口陸續告別「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貧困大山,遷向了一個個充滿希望的地方,開啟了嶄新的生活。貴州也從全國搬遷規模最大、任務最重的省份,成為了率先完成易地扶貧搬遷的省份。易地扶貧搬遷,是「挪窮窩」與「拔窮根」的治本之舉,圍繞「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三年來,貴州立足實際探索「六個堅持」的做法,紮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前半篇文章」,又探索出「五個體系」,穩步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搬進新房子,過上好日子,老百姓把新舊房屋的對比照片掛在牆上,把對好政策的擁護寫在心裡。「我們現在的日子真的很好,做什麼都方便,真的感謝黨。」都勻市濱江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搬遷戶羅寬林坐在自家經營的小賣部裡,悠閒的和記者說。種出致富金果,產業扶貧持續穩定脫貧增收。2018年以來,貴州開創性「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全省上下緊扣農村產業革命「八要素」,踐行「五步工作法」,以500畝以上壩區產業結構調整為突破口,因地制宜發展「一縣一業、一鄉一特、一村一品」,堅決攻克深度貧困壁壘。「坡坡花果山、田田蔬菜園、戶戶農家樂」是貴州特色農業的最新寫照,在「人無我有,人有我特」的思路發展上,貴州推進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齊頭並進,使農業生產效益穩步提升,綠水青山正變成金山銀山。從江縣全力推進以食用菌、百香果、蔬菜等為重點的農村產業革命;紫雲自治縣著力發展精品水果和茶葉、紅芯薯產業;望謨縣大力發展芒果、澳洲堅果、板慄、油茶、紫茶「三果兩茶」和林下產業,保障梯次收益和立體效益「雙增效」…….2019年,我省茶葉、藍莓、李子種植面積全國第一;辣椒產、加、銷規模全國第一;食用菌產業裂變式發展,產量達到113.8萬噸,邁入全國第一梯隊;百香果種植規模擠進全國前三;太子參產量佔全國需求量40%,初具全國定價……貴州也從農村產業發展最薄弱的省份,發展到農業增加值增速位居全國前列,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提供了更加有力的產業支撐。 為山九仞,須防功虧一簣。繪好「施工圖」,按下「加速鍵」,當前,全省上下正全力衝刺90天,攻克最後堡壘,必須只爭朝夕,與貧困較量,一刻不停、一步不錯、一天不誤,確保取得最後勝利,用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實際成效兌現莊嚴承諾,徹底撕掉千百年的貧困標籤就在今朝。牢記囑託,感恩奮進,決戰貧困,我們不獲全勝絕不收兵。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吳傳娟
編輯 劉思博
編審 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