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10個字道明了長江保護的方向。想要長江生態有質的飛躍,為子孫後代留下一江碧水,「如何抓」是破局的關鍵,既要「抓」出效果,更要「抓」到根本。
長江大保護戰略實施以來,長江策(ID:changjiangce)仔細梳理了江蘇治理路徑,發現江蘇在「抓」上狠下功夫:對沿江低質低效企業進行「搬、改、關、轉」,調整沿江產業結構;同時,大力對拆轉空間和沿江進行生態修復投入,因勢利導地進行產業更新升級,實現了沿江生態帶與綠色創新產業發展帶「兩帶並驅」,讓城市與人共享治理長江後的生態紅利。
啃下最硬的骨頭作為製造業強省,因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過去江蘇的石化、鋼鐵、冶煉等基礎產業集聚長江兩岸,「重化圍江」也曾是「蘇大強」發展之「痛」,成為長江大保護亟須解決的難題。
正如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長沈仁芳告訴長江策(ID:changjiangce),水裡的事要在岸上治。破解「重化圍江」,關鍵是要轉變岸上的生產結構,即須對沿江汙染企業進行搬改關轉。
然而自改革開放以來,沿江陸續聚集的石化鋼鐵企業數量龐大,要想扭轉布局並非易事,讓這項工作成為最難啃的骨頭。
作為壓倒性任務,再難也得啃。
▲太倉港,江蘇第一外貿大港,是上海國際航運中心重要組成部分、貨櫃幹線港、江海聯運中轉樞紐港,現已打通「滬太通關一體化」進口和出口模式 視覺中國/圖
2016年,根據國家《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江蘇迅速編制《江蘇省長江經濟帶發展實施規劃》。當年底啟動「263」環保專項行動,即「兩減六治三提升」,開展減煤炭消耗總量、減落後化工產能等治理行動。全省大力實施化工企業「四個一批」專項行動、化工產業安全環保整治提升行動,制定化工鋼鐵煤電行業轉型升級實施意見,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
長江常州段是「重化圍江」特徵最明顯的區域之一,這裡曾一度集中了常州全市45%的重大危險源,沿江地區生態負荷偏重。為治好江水,常州高新區把長江大保護作為全區一號工程,權衡利弊,明確了「早停產拆除,早搶抓高端產業,早實現轉型升級」的統一思想。
常州華榮化工有限公司距長江邊不足300米,自今年7月啟動拆除工作以來,廠區西側100畝已全部拆除。為妥善安置500多名員工,企業共拿出5000多萬元資金補償員工。
▲常州臨江化工,原來這裡滿是化工生產設備,搬遷治理後已經滿眼綠色
常州只是一個縮影,破解「重化圍江」的行動在全省範圍內大力推進。長江策(ID:changjiangce)獲得的數據顯示,2017年初,江蘇全省化工園區(集中區)54個、化工企業6884家,目前化工園區(集中區)29個、化工企業2800多家,沿江1公裡內化工企業減少到200多家。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騰退企業的同時,產業的轉型升級也是實現「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必經之路。從化工園到智能裝備產業園,歷經四年多,張家港東沙化工園實現了脫胎換骨,成為全省第一個整建制關閉的化工園。未來,一批智能裝備產業、裝備式產業、新能源新材料等相關產業將落戶園區,「騰籠換鳥」正變為現實。
迎來新發展的不止化工產業,伴隨著長江大保護的推進,一批沿江「重」產業也被轉移。
2018年11月30日,寶武鋼鐵集團與江蘇省政府、南京市政府、鹽城市政府籤訂《戰略合作協議》,計劃將梅山鋼鐵逐步由南京搬至300公裡外黃海之畔的鹽城濱海。此外,南京鋼鐵、南京南化、金陵石化等也在遷轉日程中,南京全力推動「兩鋼兩化」轉移轉型。
「退江向海」是江蘇推進長江大保護的一大實踐。
▲中天綠色精品鋼(通州灣海門港片區)項目,於2020年8月28日開工,這一項目規劃鋼鐵產能2000萬噸,建成達產後,每年可實現收入超千億元,帶動約8萬人就業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1月18日,中天鋼鐵集團與南通海門籤署商務協議,中天綠色精品鋼(通州灣海門港片區)示範工程項目正式邁入落地建設新階段。今年8月28日,南通中天綠色精品鋼基地項目正式開工。據悉,該項目規劃鋼鐵產能2000萬噸,目標打造「裝備一流、環保一流、品牌一流、管理一流、效益一流」的千億級高端綠色臨港鋼鐵產業園。項目建成達產後,每年可實現營業收入超千億元,帶動約8萬人就業。
江蘇重化產業的轉移,不是簡單的物理位移,更不是汙染搬遷,而是特別注重在轉移中實現提升空間布局水平、產業集聚水平、行業技術水平,降低排放強度的戰略目標,「在鳳凰涅槃中實現高質量發展」。
下大力氣解決沿江低質低效企業的「搬、改、關、轉」,會讓一些汙染型企業失去生存空間,又讓企業不敢違反當前生態環境保護的規定,還讓一些優勢企業獲得更多轉型升級的土壤,讓企業有更多動力去高質量發展。
修地復綠促生態對長江沿岸進行大面積增綠復綠、修復溼地、淨化水質、打造特色沿江景觀帶,沿江八市把保護和修復長江生態擺在壓倒性位置,讓長江換了新顏。
2016年以前,南通沿江「五山地區」港口、企業、民居交錯相生,港區陸域空間狹窄,港城接合地帶成為南通主城區髒亂差的集中區域,水清、岸綠似乎是生活於此的居民不敢奢望的景象。
變化開始於2017年,南通市啟動實施「五山地區」及沿江地區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考慮到山水林田湖草彼此聯繫,互相影響,南通市貫徹「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由點到面,從「五山地區」開始,統籌水陸、山林、江湖,對長江南通段進行系統修復。
經過兩年的修復,「五山地區」的生態有了肉眼可見的變化,森林覆蓋率達80%以上,並同步配套了旅遊度假區、足球場、沙灘排球場、滑板場以及20多公裡的遊步道等運動場所。
岸上的修復有了成效,水質修復經過「攻堅克難」也有了變化。
泰州是臨江大市,江岸線長,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依託。2018年,泰州泰興經濟開發區曾因環境問題被中央通報。泰興「不迴避問題,進行徹底整改」,迅速關停汙染化工企業、整治農村黑臭河道,實施長江生態溼地和綠色廊道建設工程等,推進長江治理。
▲長江泰興段,泰興近年來對長江生態進行了徹底整改,現在岸線生態成績優異
長江屬於我們,也同樣屬於江水裡嬉戲的江豚、鰣魚、河豚……對水中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修復也是長江保護的應有之義。
鎮江長江豚類省級自然保護區是江蘇最早建立的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這裡是江豚最適宜的棲息繁衍地。該地生態也曾遭到一定程度破壞,事件經曝光後,鎮江市立即對全部違規項目進行拆除,並通過自然恢復、覆土復綠等措施手段恢復保護區內生態。
今年有科研人員在對長江鎮江段江豚進行科學考察,在科考的6天中每天都能見到江豚躍水而出的身影。
而為了讓長江三鮮(鰣魚、刀魚、河豚)能重現母親河,江陰連續向長江放流河豚等珍稀魚苗18年。今年6月5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在長江海門段開展資源檢測時,發現河豚幼魚 5-6 尾。這是放流18年以來,首次檢測到野生河豚苗。
8市的共同努力讓長江江蘇段生態有了質的變化。2019年,全省沿江100米範圍內建成綠化帶7900多畝,新增江灘溼地2380公頃,南京江豚增加到50多頭,太湖流域多年不見的「吉祥三寶」(桃花水母、白鷺、地衣)也開始回歸。全省岸線利用率逐年下降,越來越多的生產岸線向生態、生活岸線轉型,自然和居民回歸長江兩岸。
保護與修復的饋贈多年來對長江的保護與修復也伴隨著反哺與回報。
在南京,幕燕濱江片區曾是城北的「化工之鄉」,其年產值約320億元,支撐了棲霞經濟的半壁江山,但汙染問題也同樣突出。為了擺脫「汙染式發展」模式,南京近年來,累計投入150億元,關停搬遷全部404家企業,引進培植新型業態,創智科技園、智慧電氣城、文化旅遊古鎮等優質項目加速推進,實現了幕燕片區從「傳統工業」向「現代服務業」的蛻變,成為南京東北部高質量發展新的增長極。
▲南京長江邊,遊客觀光拍照 趙傑/圖
「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金山銀山,讓黃金水道真正產生黃金效益。」長江生態變好了,綠色效益也隨之產生。蘇州常熟的蔣巷村就牢牢把握住了讓生態生出效益的核心。蔣巷村位於常熟、崑山、太倉三市交界的陽澄湖水網地區的沙家浜水鄉,以農業起家,工業發家。
而在長江大保護的戰略實施背景下,如今蔣巷村又把眼光放在了生態農業旅遊上。將村內企業統一搬遷到鎮上的工業園區,騰出的土地開發建設生態農業園,發展農業生態旅遊,不僅村內生態環境優質,村民收入也穩步提高,實現了旅遊旺家的願景。
生態的修復還帶來人居環境提升的紅利,清新的空氣,遼闊的江景,成為江邊人民的標配。
近年來張家港在對長江做出保護的同時,還努力破解港人「臨江不見江,近水難親水」的難題,提出打造四個「最美」(最美江灘、最美江堤、最美江村、最美江灣)。
張家港實施百年江堤提升工程,同步開展水產養殖清理、生產岸線騰退、生態環境修復、交通道路優化等整治提升工程,打造融防汛通道、健步、休閒、觀光於一體的親江步道等,讓最美江堤在張家港煥發生機。
多年來形成的長江生態困局,並非一朝一夕、一招一式就可破解,但江蘇用心力、魄力和智力找到了方法,治理好了岸上的,也守護好了水裡的。
▲ 航拍長江江蘇岸線 視覺中國/圖
總結江蘇長江保護經驗,一位長期研究長江治理的資深專家告訴長江策(ID:changjiangce):江蘇治江的一大亮點是採取一系列專項整治行動。「從2017年'263』環保專項行動,到2018年化工企業'四個一批'專項行動,到2019年全省化工產業安全環保整治提升行動,再到2020年'小化工'百日攻堅,通過這一系列專項行動,江蘇真正做到了持續性地鐵腕治汙。」
其次,江蘇治理不搞一刀切,採取一園一策推進。該專家指出,所有擬關停企業都需要經過嚴格的專家評估。
第三,江蘇治江對企業並非一味關停,如2018年,江蘇出臺了《江蘇省關於加快全省化工鋼鐵煤電行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落腳點是高質量發展,同時推出培育13個先進位造業集群。2020年又推出諸多針對產業鏈發展的政策,「江蘇在關停企業的過程中是積極推進轉型。」
最後,長江保護須守住紅線,江蘇編制了《江蘇省生態空間管控區域規劃》《江蘇省「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長江經濟帶發展負面清單指南〉江蘇省實施細則(試行)》等文件,守住紅線底線,成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制度保障。
文丨記者 周明 白雪銀 曹德偉 韓秋 劉國慶 尹有文 朱鯨潤 何潔 嚴君臣
圖片丨施向輝 趙傑
來源丨長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