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木橋原型被火燒毀 「廊橋遺夢」終成夢(附圖)

2020-12-21 搜狐網
著名木橋原型被火燒毀 「廊橋遺夢」終成夢(附圖)
2002年9月6日01:45  人民網


  人民網9月6日訊 美國衣阿華州麥迪遜縣有關部門宣布,小說《廊橋遺夢》中描寫的那座著名木橋的原型近日不幸被大火燒毀。據悉,這次大火是在本周二晚間燒起來的,由於橋上沒有任何用電設施,現在沒人能說清楚起火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在美國境內只有六座類似的「廊橋」,而僅僅這座能允許汽車從中經過。許多當地人在獲得這一不幸消息後,紛紛表示「震驚和難過」。

  路透社報導,1992年羅伯特·沃勒在其小說《廊橋遺夢》的封面上使用了這座橋的照片。由於這部具有傳奇色彩的愛情小說前後共用幾十種語言發行了1200萬冊 ,後來又被拍成了風靡一時的動人電影,這座原本普通的木橋也因此而「美名遠揚」,每個月都要吸引數千遊人慕名前來瞻仰。不少人專門來此「感受那種駕車穿越廊橋」的美妙感覺。

  這座廊橋真名叫做「賽德橋」,始建於1883年,後於1998年花費12.8萬美元進行了必要的翻新工作,被稱為「美國歷史名勝」,每年秋天都要在其附近舉行熱鬧非凡的「廊橋節」。1983年,當地另外一座廊橋也是莫名其妙地被大火燒毀了,後來人們查明,那是一起「故意縱火案」。現在警方對於這起「廊橋被燒案」則根本沒有一點頭緒。(高軼軍 ,責任編輯:孫海峰)

Untitled Document

相關焦點

  • 《廊橋遺夢》原著作者羅伯特-詹姆斯-沃勒去世
    《廊橋遺夢》原著作者羅伯特-詹姆斯-沃勒去世 發布時間:2017-03-12 14:48:47.0搜狐娛樂       搜狐娛樂訊 3月10日凌晨,美國好萊塢電影《廊橋遺夢》(The Bridges of MadisonCounty)原著作者、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Robert James Waller)在美國德州寓所去世
  • 《廊橋遺夢》作者沃勒永別「廊橋」
    他在美國出版了7部小說、6部散文等作品,多部作品曾躋身《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其代表作《廊橋遺夢》位居1993年暢銷書排行榜榜首,並被翻譯成了35種語言,全球銷售了1200多萬冊。  很多人只知道他是位小說家,並不知道他還是位吉他藝術家和歌手,還出過一張音樂專輯。《廊橋遺夢》的女主人公家庭主婦弗朗西斯卡就在他多年前寫一首歌的時候出現過。
  • 《廊橋遺夢》作者11天寫就經典 成百萬富翁
    篇幅不長的《廊橋遺夢》在上世紀90年代一經出版,就用獨特的語言和情節打動了全世界。然而《廊橋遺夢》的作者、知名美國作家、攝影家和音樂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於3月10日,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的家中去世,享年77歲。據他的女兒透露,父親死於多發性骨髓瘤,他已與病魔抗爭許久。
  • 廊橋遺夢:愛情最好的樣子
    ----摘自《廊橋遺夢》很多時候,我們在錯誤的時間遇到對的人,那是兩顆心擦出的剎那火花還是真正的愛情?愛情是什麼,愛情是執子之手,愛情是白首不相離,有緣無分的愛情,最好的歸宿是廊橋遺夢。愛情是什麼?愛情是激情、親密和承諾。
  • 《廊橋遺夢》的選擇
    文/ 黃孝芳    美國攝影師兼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小說《廊橋遺夢》在全美暢銷書排行榜上「滯留」100多個星期而不去。後來又成為中國的暢銷書。一部小說在短時間內受到兩個不同國度的讀者的青睞,定有它的價值取向。
  • 《廊橋遺夢》原著作者去世忘記你我卻用了一輩子成經典
    羅伯特·詹姆斯·沃勒(Robert James Waller)暢銷書《廊橋遺夢》(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作者羅伯特·詹姆斯·沃勒(Robert James Waller)於3月10日凌晨在德克薩斯州弗雷德裡克斯堡的家中去世,享年77歲。
  • 《廊橋遺夢》給人們的啟示是什麼
    僅僅4天廝守,她和他,確定遇到一生真愛,但她因為家庭、責任,並沒有隨他離開,而是在死去後,囑咐兒女,把自己的骨灰撒在廊橋,她要在那裡,和他相聚。《廊橋遺夢》用一個表面被人所不齒的「婚外戀」故事,教人思考:一個女人,面對家庭、責任,世俗限制太多,哪怕是一輩子僅有一次的真愛,也只能存於記憶,成為活著的嚮往和死後的歸宿,既無奈又現實。
  • 多少人終其一生求而不得——《廊橋遺夢》
    《廊橋遺夢》這部影片講述了家庭主婦弗朗西斯卡在家人外出的四天裡遇到了《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師羅伯特·金凱,在經歷了短暫的浪漫纏綿後,弗朗西斯卡因不願捨棄家庭而與羅伯特·金凱痛苦地分手。但是對金凱的愛戀卻縈繞了弗朗西斯卡的後半生。
  • 如何評價電影《廊橋遺夢》?
    《廊橋遺夢》講的是家庭主婦弗朗西斯卡在情感與家庭之間的割捨,衝破道德束縛,最終沒有過脫家庭的禁錮的一部經典電影。也是一部剖析女性在乏味生活之中尋找自己曾經失落的夢和擁有不變的情感。當年看電影《廊橋遺夢》只覺得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浪漫、唯美的愛情感動人,到了一定的年齡再來看這部電影,感覺女主人弗朗西斯卡在生活中並不幸福,枯燥乏味的生活讓弗朗西斯卡有點厭倦,是情感無處適放,就像電影臺詞說的一樣,"當一個女人結了婚,就意味著,生活的起點,也是終點"
  • 安七炫首次出演音樂劇,《廊橋遺夢》首演倒計時
    「亞洲大眾音樂界傳說」安七炫(KANGTA)在世界名著音樂劇《廊橋遺夢》中飾演攝影師羅伯特·金凱一角,出道以來首次登上音樂劇舞臺。安七炫出演的音樂劇《廊橋遺夢》,原作正是全世界銷量達五千萬本以上的同名小說《廊橋遺夢》。2014年美國百老匯首演時,包攬託尼獎作曲獎、外部批評家協會獎等多數頒獎典禮的音樂部門獎項,獲得了觀眾和評論界的好評。音樂劇《廊橋遺夢》8月11號首演後,截至10月28號將在蠶室Charlotte劇場上演。
  • 《廊橋遺夢》:婚姻不幸,所以出軌有理?
    今天,我們來聊聊奧斯卡經典電影《廊橋遺夢》。相比愛人的出軌,更讓人觸目驚心的是父母的出軌。好比《廊橋遺夢》裡,人到中年的子女們讀到母親的遺書,翻檢遺物,才得知母親弗朗西斯卡隱秘的情事。《廊橋遺夢》劇照這時候,浪跡天涯的攝影師羅伯特·金凱出現了。
  • 《廊橋遺夢》:情愛姻緣不過是「兩個孤獨的人走到一起」
    以前的時候,外面火炒火爆的《廊橋遺夢》,我到本地的書店找過,卻沒有找到。當時心裡也不急,覺得看不到就算了,暢銷書畢竟不是經典名著。誰知去年歲暮到長沙出差,一個朋友問我讀了《廊橋遺夢》沒有,我說沒有,她就很替我可惜,臨走送我一本,雖缺了扉頁,而且是盜版本,我仍十分高興。
  • 《廊橋遺夢》: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追尋歸屬感與價值感
    題首的這段話,是電影《廊橋遺夢》的經典臺詞。如果用一段話來解釋整個故事的起因,我想沒有比弗朗西斯卡自述的這段話更為貼切的了。《廊橋遺夢》的故事雖然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但它所進行的反思與批判卻適用於任何年代以及任何國家。
  • 《廊橋遺夢》:婚外戀的背後,是對婚姻的堅守與責任
    這是《廊橋遺夢》中男主人公羅伯特.金凱對弗朗斯西卡說的話,一部講述四天婚外情的電影之所以成為經典,我想絕非是故事本身。作家想通過一段浪漫悽美的愛情告訴我們:自由與責任、激情與平淡、短暫與長久、該如何取捨的問題。
  • 《廊橋遺夢》背後隱藏三點深意
    《廊橋遺夢》是Warner Bros. Espaola S.A.製作發行的一部電影,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導演,梅麗爾·斯特裡普、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等主演,於1995年6月2日在加拿大上映。如果將《廊橋遺夢》看作是一部「美化婚外戀」的電影是粗俗的,至少是不公正的,導演也並不是想要歌頌婚外戀,它更多表現的是一種抉擇,一種個人幸福遇到的枷鎖下的掙扎。婚姻的本質其實不是為了讓人幸福,它的作用是為了維護社會組織,是人類發展的產物,甚至可以說,它有點反人性。
  • 電影《廊橋遺夢》,最美好的感情,是戛然而止的回味
    大家好,今天跟大家一起來談談一下電影《廊橋遺夢》。人一生會遇見很多人,真愛到底有多少?結婚後又發現真愛,然後又離婚?周而復始嗎?結婚了,就要有擔當,負責任。外面的世界誘惑很大不要自以為是,迷失了自己。害自己不要緊,不要害他人。
  • 愛情片《廊橋遺夢》,豆瓣8.6分,你看好中年婚外戀嗎?
    將《廊橋遺夢》看作一部「美化婚外戀」的電影是粗俗的,將《廊橋遺夢》看作一部「和諧社會,回歸家庭」的電影又是膚淺的,它更多表現的是一種抉擇,一種個人幸福與道德枷鎖下的掙扎。在我漸漸成長的歲月中,我越發感覺,婚姻本質不是為了讓人幸福,它的作用是為了維繫社會組織,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甚至可以說,它是反人性的。
  • 《廊橋遺夢》:那時只關注婚外真情,今天方讀出靈魂甦醒
    我曾經看過的《廊橋遺夢》版本多年前的某一天,我在本市圖書城瀏覽。不經意看到了這本薄薄的小書《廊橋遺夢》。因為封面上的幾個字——"風靡美國的暢銷書"而對它發生了興趣。《廊橋遺夢》劇照《廊橋遺夢》寫的也是一個出軌故事。一對兒產生婚外情的大叔和大媽,因為偶然的相遇,四天靈與肉的結合,成就了兩個人後半輩子刻骨銘心的另類愛情。
  • 很多人以為《廊橋遺夢》只是「情慾倫理小說」,這就太小看它了
    《廊橋遺夢》3:古老的廊橋與詩人葉芝文/李新宇「當白蛾子張開翅膀時」,如果你還想吃晚飯,今晚你事畢之後可以過來,什麼時候都行。——《廊橋遺夢》這是書中弗朗西斯卡在羅斯曼橋上留給攝影師羅伯特的字條。上面有葉芝的《葦間風》詩集中一句詩。
  • 資中筠:《廊橋遺夢》中被忽視的寓意
    【財新網】(專欄作家 資中筠)《廊橋遺夢》的作者羅伯特·沃勒去世了。我接到兩家報紙的電話,要我談點什麼。其實我譯此書,本不是我的選擇,對作者也知之甚少。但是對這本書的寓意,卻有我自己的體會,已經寫入「熱潮褪去話廊橋」一文,初次發表距今剛好20年。